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宗白华评传

分享到:

定价:¥24.00

  • 出版时间:2001年12月
  • 页数:387页
  • ISBN:7-100-03320-9
  • 主题词:白华评传
  • 人气:564

显示全部序言

              汝信

   一位精于艺术鉴赏的朋友曾经对我说,一幅优秀的肖像画不

仅能向你展示画中主人公的容貌风度和精神气质,而且可以让你

看到他隐秘的内心世界、走过的人生道路,使你能更亲近他,加深

对他的认识。感谢王德胜教授,他的近著《宗白华评传》正是这样

一幅出色的肖像画。

   应该说,替宗白华先生这样一位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

代表画像绝非易事。从“五四”时期“少年中国学会”披荆斩棘勇往

直前的文学活动家,到后来饮誉海内外学术界德高望重的著名学

者、教授,宗先生集诗人、哲学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

译家于一身,他的文学和学术活动历经风雨长达70年之久。要想

全面反映宗先生一生的光彩,评价他巨大的学术贡献,确实需要做

深入的研究,认真地下一番功夫。王德胜教授在充分尊重历史的

基础上,根据大量翔实生动的资料,通过许多精细入微的分析,用

优美的文笔把这位诗人哲学家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真实

可信而又自然亲切,令人在景仰这位学术界前辈的同时,通过对他

的学问修养、人品道德的更深了解而获得莫大启迪。我以为,这正

是本书一个非常突出的优点,相信它一定会给广大读者留下深刻

的印象。

   宗白华先生毕其一生,致力于中国的精神文化建设事业,他对

精神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强调,他所倡导的一些思想,至今仍对我们

富有教益。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宗先生便痛感于当时中国之备

受列强欺凌、国弱民贫,大声疾呼要创造“新国魂”,以“打破世界上

一切不平等的压制侵掠,发展自体一切天赋”。他鼓吹适应新世界

新文化的“少年中国精神”,提倡“中国现在个个青年有奋斗精神与

创造精神”,并强调“物质文明虽是精神文化底基础,而精神文化却

是物质文明底目的”,中国不仅要建设强大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大

力发展精神文化。80年过去了,宗先生言犹在耳。今天,中国已

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改革开放使社会的物质文明取得了迅

速发展,但发扬奋斗与创造的精神去建设高度的精神文化,却依然

是我们的迫切任务。面对21世纪的新的严峻挑战,为了真正实现

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我们不是需要创造一种具有高度凝聚力、激

励人民勇于进取的“新国魂”吗?

   精神文化的建设,需要学习、借鉴和利用世界文明的一切积极

成果,同时又必须与中国的现实和文化传统相结合,扎根在中国的

土地上才能生根发芽。在这方面,宗先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宗先生是现代中国较早受到系统的西方哲学训练和文化艺术熏陶

的学者,尤其对德国哲学和文艺有精深研究和造诣,曾在向中国读

者介绍西方哲学和文化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开拓性工作。但也正

是他,通过对中西方哲学、文化的细致比较和批判性反思,深刻揭

示并阐明了它们之间的根本差别以及各自的特点,在精辟论证中

国传统思想与文化艺术的特有的价值基础上,睿智地看到“中国将

来的文化决不是把欧美文化搬了来就成功”,要创造有中国特色的

精神文化,就不能食洋不化、照抄照搬。用宗先生自己的话说:“中

国以后的文化发展,还是极力发挥中国民族文化的‘个性’,不专门

模仿,模仿的东西是没有创造的结果的”。由于有着这样清明的意

识,宗先生虽长期从事中西文化的沟通与融合研究,却又始终把自

己的思想立足点放在中国现实的土地上,以“为我所用”的态度来

吸收西方文化营养,努力光大中国民族文化的灿烂精华。纵观宗

先生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卓著的学术成就,与他对中国文

化的深湛认识、中西文化关系的辩证把握是分不开的。

   从宗先生身上,我们还看到了一种科学精神与人文理想的完

美结合:他祟尚科学的方法,提倡科学的精神,强调以古印度学者

“绝对的服从真理,猛烈的牺牲成见”的态度和欧洲中古学者“宁愿

牺牲生命,不愿牺牲真理”的果决,“为着真理去研究真理”,“向着

真理的真面目上去观察”,从实际去研究问题而不尚空谈;他以歌

德为人格的理想和人类精神文化的代表,从歌德那里接受了对生

命价值的积极肯定、对艺术与美的无比热爱,抱了淡泊宁静的人生

态度,以“拈花微笑的态度同情一切”,倾情追求人生的审美化、艺

术化,学术界因此盛赞他“出淤泥而不染”,有晋人风度、陶渊明风

格、哲学家风范。在宗先生那里,胸怀无私的为人之道与严谨朴实

的学问态度相得益彰,堪为中国知识分子楷模。如果说,科学和艺

术曾经是宗先生等老一辈中国知识分子极力守护的一方净土,是

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所,那么,今天,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这种

崇“真”求实的真理探求精神,这种对艺术的真诚纯洁之爱,不仍然

是我们应该继承的吗?

   宗白华先生是学术界泰斗,他学贯中西,思想博大精深。深入

钻研他留下的精神遗产,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宝藏。王德胜同

志的这本著作是帮助我们理解和进一步研究宗白华思想的一部很

好的导读,希望它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2001年4月

显示全部后记

  新世纪的第一场雪,飞飞扬扬地漫天舞着。

  灵逸地,优美的雪花之舞,在我眼前游行往复,似一片生命无尽的热情伸展、律动。

  新的世纪,新的一百年,就这样在旋舞里展开着……

  新世纪第一场飞雪里,我轻轻敲下了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字符。

  雪花仍在舞着。雪花潇洒飘扬的舞姿里,记忆呈露了:

  那是一段叫人如何能够忘怀的时光!

  从大学二年级起,因为与几位外系同学共同创办北大学术社团——“学海社”的缘故,我开始了与宗白华先生长达两年多时间的接触与交往。记得“学海社”初创,同学们在一起商量聘请校内外知名学者担任社团的“学术顾问”,我提议请哲学系的宗白华先生,得到大家一致同意。1992年冬的一天,我们第一次来到朗润园宗先生的寓所。宗先生正坐在门前的平台上,手捧一册《沧浪诗话》,直襟长褂,风范儒雅。待进入屋里,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那摆在书案上“低眉瞑目,秀美慈祥”的唐雕佛头。那天,宗先生不仅欣然答应了担任“学海社”的顾问,还热情地同我们谈美学,谈艺术,谈中国文化,谈怎样做有真价值的学问……言语间流露出许多的鼓励和期待。几天以后,我在宗先生那里拿到了他特意为“学海社”所写的题词:“泛舟学海,孰为指南?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因宗先生手颤,落在十六开白纸上的字迹稍稍有些斜,然意味深长,殷殷之情无限。我们把宗先生的题词刊在了“学海社”社刊——《学海》创刊号上,大家为之鼓舞。

  自那以后,我便时常有事无事地往宗先生那里跑。或是在他的书房里聆听美的教益,或是一起在未名湖边散步、闲谈,在树影湖光间留连赏玩。在这位爽朗、健谈、和蔼的前辈面前,我很少有那种如谒严师的紧张与拘谨。这期间,宗先生曾同我有一次很长的谈话,讲到研究中国美学史要注意对实物的考察,尤其要重视考古文物;讲到研究中国文化不能忘记同西方进行比较,要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讲到做学问应该走自己的路,不要步人后尘,只要多尝试就一定会有所得。至今,他那句深情的话仍记在我的脑海里:“未来的美学研究是你们的,未来的一切科学研究都是你们的。坚持走下去吧!”后来,我把这次谈话内容整理了出来,经宗先生审阅并亲自定了题目,发表在《学海》第2期和《北大校刊》1983年11月23日的学术专版“红楼”上。这也就是现在收入《宗白华全集》里的那篇《漫谈中国美学史研究》。

  1983年冬,“学海社”成立一周年之际,我专门到宗先生那里,想请他出席庆祝会。奈因当时宗先生身体不好,无法亲往参加活动。但他仍当即提笔写下“学海忽已一载,望来年更能以争鸣活跃北大学术空气”的祝词,表达了对青年后学的期望。

  1984年6月。毕业前夕,我又一次来到朗润园的宗寓。当得知我要回上海时,宗先生显得颇有些动情,悠悠的,又一次对我畅谈起自己20年代在上海的生活:少年中国学会、《学灯》、郭沫若的诗、“大世界”里热闹的气氛和艺人的演出……兴奋中,夹了那么一丝淡淡的感伤。在我那本自制的毕业纪念册上,宗先生以深情的笔调,写下了“勿忘北京四年,德胜同学”。

  十六年多过去了。每次翻开《美学散步》,望见扉页上“泛舟学海,孰为指南,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几行宗先生的亲笔字迹,立刻,我会想起老人用微微颤抖的手,一笔一划在书上题写时的情形;拿起《宗白华美学文学译文选》,当初宗先生将它题赠于我的那一刻,仿佛又重现在面前;每次重回北大,来到未名湖畔,闲步水边柳间,眼前便浮现出当年宗先生一袭长衣,斜挎书包,由小径曲道悠然走来的身影……

  无以淡忘的记忆。难以忘情的岁月。

  很有意思的是,在我已经写下的“美学”文字里,有好几个“第一”都是与“宗白华”这个名字联系着的:我的第一篇学术处女作、也是我的大学毕业论文,是发表在《文艺研究》1984年第4期上的《宗白华美学思想初探》;我的第一本书,是香港新闻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朱光潜宗白华论》……我写的第一本评传,又是这刚刚完成的《宗白华评传》。

  这也许是一种有趣的巧合。

  也许,这一切又都不是巧合。我曾经在应一家杂志之约所写的“学术自述”里这样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朱光潜、宗白华两位在精神上完成了对我的美学启蒙:朱先生的《西方美学史》和《谈美书简》,是我最早读到的美学书籍,它把我引入光彩斑斓的美学圣殿,心仪于那一片充满生命诱惑而又神秘深邃的审美世界,从中感悟人与自然的伟大创造;宗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洋溢的那种隽永超逸的思想体悟、博大深厚的生命关怀,及其空灵出尘的人格智慧魅力,则深深感动了我对‘美’的价值追蹑之心,启迪了我对审美人生的不悔探寻”。这段话,其实已道出了一种深藏的关系:我与宗白华先生的上述学术缘分,归结到底,正系于我自己内心深处对于他精神人格的感动、对于他的思想学问的服膺。假如说,这是一种无形的心灵效力的话,那么,它正是由宗先生来激发的。

  许多年来,凡是与“宗白华”这个名字有关的东西,我都小心仔细地收藏着:当年为研究宗先生美学思想而在“北图”旧报库、上海图书馆“徐家汇旧馆”抄录或复印的资料;刊有宗先生访谈记录的那本纸页已经泛黄的《学海》;1986年8月初,宗先生应我之请,向《澳门日报》副刊部编辑陈浩星先生书赠旧作《世界的花》的照片(这或许是老人生前留下的最后墨迹了)……在我的心里,一直萦系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有一天,我能够有机会完整地写一本关于宗白华先生的书(在已出版的《朱光潜宗白华论》中,还只是初步讨论了宗先生的美学思想)。

  这一心愿深埋了许多年。尽管这十几年间,我已发表了不少美学成果,可是这个心愿却始终没有机会完成。它缠绕着我,叫我无法释怀。

  1998年夏天,我终于有机会开始着手写作这本《宗白华评传》。然而,写作的难度,却大大超出了我原先的预想。虽然此前我也曾发表过几篇专题探讨宗白华先生美学思想的论文,但这次真正进入写作时,我却发现,一者,由于书中所要探讨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自己以往涉猎的范围,不仅有关于宗先生美学思想的研究,更包括了他在哲学、诗歌创作、人生观等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因而头绪较多,把握起来很不容易;二者,随着许多新材料的发现,在阅读宗先生著述的过程中,我对宗先生思想的认识也一点点深入,较之以前有了不少的变化,应该在这本书里得到反映。此外,近些年里,国内美学界对“宗白华美学”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其中不乏独到的见识,但无论是探讨的规模,还是认识的深度,都还有一定局限,真正能够从学术价值层面来全面发掘、认识“宗白华美学”的具体成果还不多见。事实上,宗先生所做的美学工作及其理论思想,不仅对于现代中国美学的学术积累与发展来说,有着十分深刻的意义,而且,它也直接深刻地启示了当今中国美学研究的深入;宗先生提出的许多学术思想,仍然是我们今天探寻、建构当代形态的中国美学理论的基本立足点。因此,研究宗先生的美学思想,就必须把问题放到整个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之中,放到我们对中国美学理论建构的整体认识之上,进行认真深入的审视,才可能呈现出真正的意义。本书的写作,是想要在这方面做一点点尝试。但这一尝试如何才能有实效,对我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所以,当初稿约十万字完成后,我自己并不满意,便暂时搁了下来。直到半年前,才又重新对初稿进行修改、补充,并专门编写了一个比较详细的“宗白华年谱”,以使这本评传尽可能客观翔实地反映宗先生一生的学术活动(“年谱”原本有五万多字,考虑到本书的篇幅,出版时删去了二万来字)。

  于是,有了现在的这本小书。

  在此,我要感谢汝信先生,他在繁忙中拨冗仔细审读这本小书,并撰写了热情的序文。

  感谢北京大学杨辛教授热情地提供宗白华先生珍贵的书法手迹。

  宗白华先生哲嗣宗涛先生不仅同意本书中使用宗先生的生前照片,而且为编写“宗白华年谱”补充了一些宗先生生平细节,谨此致谢。

  我还要感谢我的朋友程孟辉先生,是他把这本小书引荐给了商务印书馆的郭红女土。而由于郭红女士的大力支持,这本小书才得以在商务印书馆落实出版。

  书虽说要出版了,但我在想,它是不是能够真正反映宗白华先生全部丰富的人生和学问思想呢?由于我自己学识有限,这本小书在准确理解和把握宗先生美学思想的学术价值方面,肯定还存有不少的粗糙和疏漏——宗先生有灵,不怪我吧!

  我又在想: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如果我自己的理解力能够更深些,再来写这本书,那该是怎样的一番情形?

  似乎是完成了一个心愿。又似乎更多了几分心事。

  飞雪中,北京城的空气透着宜人的新鲜、清爽……


                            王德胜

                       2001年1月6日识于北京西三旗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王德胜,男。现任首都师范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中文系教授,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会长。著有:《扩张与危机——当代审美文化理论及其批评话题》、《文化的嬉戏与承诺》、《朱光潜宗白华论》等。作品曾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三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二等奖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宗白华先生是20世纪中国哲学界和美学界的一位杰出代表,是海内外知名的学者、诗人、哲学家和教育家、翻译家等。他的文学及艺术活动历经70余年,经历了我国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并有大量的作品留存于世。
  本书根据大量翔实的材料,充分尊重历史,进行精细入微的分析,以优美的文笔把这位诗人哲学家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并对宗先生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较和评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显示全部目 录

第一章 “白天,打开了生命的窗”

     ——宗白华的一生

  第一节 启蒙之路

  第二节 参加“少年中国学会”

  第三节 主编《学灯》

  第四节 三人行与《三叶集》

  第五节 在德国的日子里

  第六节 学问人生:从中大到北大

第二章 “心里深藏着一个世界”

     ——宗白华的人生理想

  第一节 歌德的启示

  第二节 人生艺术化

  第三节 淡泊宁静的优美灵魂

第三章 “白云流空的歌声”

    ——诗人宗白华

  第一节 小诗殿军

  第二节 蓝空天末轻轻飘来的流云

  第三节 诗美的寻访

第四章 “呼集清醒的灵魂”

    ——哲学家宗白华

  第一节 与智者相伴

  第二节 素朴的唯物论者

  第三节 崇“真”的科学观

  第四节 思想之旅中的插曲

第五章 “采撷世界美的花朵”

    ——美学家宗白华

  第一节 “美从何处寻”

  第二节 “万物静观皆自得”

  第三节 艺术意境的追蹑

  第四节 中西比较美学的先行者

  第五节 散步者的风范

附录 宗白华年谱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