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

分享到:

定价:¥24.00

  • 出版时间:2001年10月
  • 页数:468页
  • ISBN:7-100-03350-0
  • 主题词:千岁上海日本人中国观察
  • 人气:473

显示全部序言

           <FONT size=3>近代日本人禹域踏查书系序</FONT>


  本书系由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调查文献的中译本和我们对此的研究论著组成。

  日本自江户幕府末期“锁国体制”被打破以降,即十分关注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状况,遂有19世纪60年代四次遣使上海之举。明治维新以后,随着“开国”力度的激增,日本政要、学者域外考察成风,除访问欧美以求师法之外,也加强了对近邻中国的实地调查,官员、学者、浪人、商贾、军人竞相作“禹域踏查”(日本人习称中国为“禹域”,意谓“大禹的国度”;习称朝鲜为“箕国”,意谓“箕子的国度”),范围遍及白山黑水、戈壁草原、长江南北、大河上下,并留下卷帙浩繁的纪行文字,包含着观察、评介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社会风俗等方面的丰富内容。

  较成系统的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调查材料,以笔者阅览所及,大约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叶,高杉晋作、名仓予何人、竹添光鸿、冈千仞、安东不二雄、宇野哲人、内藤湖南等人的中国纪行日记和随笔,大体属于个人旅行调查。日本尤玛尼书房于平成9年(1997年)出版小岛晋治监修的《幕末明治中国见闻录集成》20卷本、平成11年(1999年)出版小岛晋治监修的《大正中国见闻录集成》10卷本,即为这批纪行文的精选本。

  二、日本驻华领事系统对中国商情、政治、社会、文化所作的分区调查,日本外务省从明治14年(1881年)起,将领事报告编为《通商汇编》,明治19年(1886年)后改称《通商报告》。汉口总领事水野幸吉著《汉口》、内田佐和吉著《武汉巷史》之类书籍则是领事系统调查的附带产品。

  三、最著声名的是南满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对东北、内蒙古、华北、华东所作的“惯行调查”,其材料已被中外学者广为利用,美籍华裔社会学家黄宗智关于华北小农经济研究和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研究(中华书局已出版二书中文本),美国社会学家杜赞奇所著研究华北地区村级结构的《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王福明译本),主要即依凭满铁调查材料。

  四、日军北平情报机关以剪报形式作的中国调查——末次情报资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已印行这套资料的中文部分。

  五、就调查活动持续时间之长、调查地域分布之广而言,东亚同文书院的中国旅行调查名列前茅。东亚同文书院作为以研究中国现状为专务的学校,承袭19世纪80年代(汉口)乐善堂和90年代(上海)日清贸易研究所传统,十分重视中国社会状况的实地踏访,从1901年开办的第一届起始,每届学生以三个月至半年时间,获得中国政府许可证,数人结为一组,前往中国某地考察,又将见闻整理成“调查旅行报告书”。20世纪上半叶的40余年间(1901—1945年),东亚同文书院学生5000人先后参与中国调查,旅行线路700条,遍及除西藏以外的中国所有省区,有的还涉足东南亚和俄国西伯利亚及远东。

  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调查活动,当然与近代日本的大陆政策相关,不少调查活动直接与侵略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行径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些调查活动所占有的丰富材料,以及所运用的实证方法,却具有参考价值,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干部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从中汲取有益营养。


                             冯天瑜

                 1999年2月于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部

显示全部后记

  日本作为中国“一衣带水”、“一苇可航”的邻邦,又是东亚文化圈,或曰汉字文化圈的成员,自古以来十分注重对中华文化、中国国情的考察。日本人除通过文物典籍间接了解中土外,还有多人前往身历踏查,亲炙中国风土人物、社情政况,并留下篇幅浩繁的纪行文字。以古代而言,著名者有“五大游记”(入唐日僧最澄大师的《历行钞》,谥号慈觉大师的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入宋日僧成寻阿阇梨的《参天台五台记》,入明日僧瑞和尚的《入唐记》,策彦和尚的《初渡集》、《再渡集》)。江户幕府时期,日本锁国二百余年,来华者绝少。至幕末开国后,访清者渐增,明治间更形热络。这些访问者的纪行文字数量之多,记述之详,非古代可比。1997年(平成九年),日本ゅまに书房出版的小岛晋治监修的《幕末明治中国见闻录集成》20卷,即为其精选本。这些见闻录既反映了近代日本人中国观的演变,更从外国观察者的视角,展现出晚清中国各个层面的景象,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却因其结集于近期,尚鲜为中国学者寓目和利用。

  应日本爱知大学之聘,笔者于1998年4月开始担任该校现代中国学部教职,讲授有关中国文化史方面的课程。同以往数度短期访日的匆匆来去不同,这次得以有三年时间体验日本社会,较从容地思考一直关注的中日文化比较和中日文化交互关系诸问题,并有可能利用日本丰富而便捷的藏书系统。上述《幕末明治中国见闻录集成》以及相关材料,便是此间的阅读物。经过一段研习之后,我确定了“近代日本人禹域踏查”这一总课题,以为这既是探索中日关系的富于特色的角度,又能借助日本人周密、系统的实证考察,为近代史研究提供新材料和参照系,在方法论上,正可演运陈寅恪先生概括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据”的三条作法之两条——“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在前述总课题下,我首先着手于幕末日本第一次访清使团的研究,这便是呈献给读者诸君的《“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此书题旨及内容皆无奥义,读者翻阅即不难获知,故这里无须赘述。不过,这本小书特别为笔者所钟爱,除一般意义的“敝帚自珍”以外,还由于撰稿期间,笔者因病于1999年9月、12月两度住进名古屋第二赤十字病院,本书文稿的昼夜伴随与中日两国友人的探视慰问,是住院期间的两大乐事,手术前后的剧痛竟然也因改稿不辍而消解许多。护士小姐曾问我何以不像别的病人那样呻吟,我答曰:因为常服“阅稿剂”。此话以“笔语”示之,未知永远面带微笑的日本护士明白含意否?

  本课题获“爱知大学研究助成”。刘柏林先生对笔者屡伸援手,彼此颇获切磋之乐。刘君又与皮细庚、李雪梅等先生翻译“千岁丸”乘员上海见闻录选辑;武汉大学丁忱教授夫妇翻译《高杉晋作的上海报告》部分章节供写作参考,肖致治教授通阅书稿,提出修正意见;湖北大学卢峰先生绘制地图,笔者在此一并深致谢忱。

                 笔 者

      2000年2月12日于名古屋市郊三好町野村三好丘6番馆402室

         2001年5月27日补记于武汉大学珞珈山麓寓所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1862年日本江户幕府第一次派遣使团乘“千岁丸”访问上海。本书在占有乘“千岁丸”的幕府成员及随行者的见闻录的基础上,参较其它文献,深入研讨1862年上海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情形,从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时空交叉点,揭示近代中国的真实状貌,并具体考察幕末日本人中国观的演化。

显示全部目 录

序 曲

第一章 日本幕末“开国”与遣使上海

 一、“四只蒸汽船,惊醒太平梦”

 二、“开国”的力度与主要方向

 三、幕末的“对清策论”

 四、以上海为渡航清朝的首选目的地

 五、四次遣使上海

第二章 “千岁丸”——锁国二百年后使清第一船

 一、宽永以降不平衡的中日交通

 二、幕末打开对清交通的努力•“千岁丸”的选购

 三、“千岁丸”的使命

 四、“千岁丸”乘员及其上海纪行文

 五、高杉晋作与五代友厚

第三章 初识上海

 一、长崎启程,千里风涛东海航

 二、无炮的吴淞炮台•壁垒森严的上海城垣

 三、中外船舶林立的巨港

 四、华洋二界比照

 五、“战败条约”笼罩下的屈辱

 六、官府的排场与内囊空腐

 七、“围观文化”

第四章 “太平战事”与“清洋会剿”

 一、幕末日本对太平天国的关注

 二、炮声隆隆,满目兵戎

 三、搜集太平战事文献

 四、着眼曾、李,了解清朝军政格局变迁

 五、淮军阵营探查

 六、从“华洋会防”到“华洋会剿”

 七、“清、倭、英、法共剿”的传说——再析“围观文化”

 八、洋兵跋扈•藩士质疑清方借洋自保策

 九、侧面探询太平天国情状

 十、太平天国否定论及其对近代日本的影响

第五章 色彩斑斓的社会风貌

 一、难民潮涌

 二、鸦片泛滥

 三、洋教传播

 四、洋学译介

 五、青楼遍布

 六、民风:淳厚与刁滑

第六章 日中贸易的新拓展

 一、从“居贸易”到“出贸易”

 二、长崎会所商人及所携日本出口商品

 三、《道台府应接书》•上海当局对幕府商贸诉求的反应

 四、藩士们的市场调查及购买蒸汽船的尝试

 五、运回日本的货物及此行贸易收支

第七章 东亚文化圈内的协奏与变奏

 一、东亚文化圈内涵

 二、笔语

 三、书画弈棋交往•古董鉴赏买卖•诗文酬唱应和

 四、认同与离异

 五、友谊与摩擦

 六、日本武士与中国儒生比较

结语 “千岁丸”上海行的历史定位

 一、开17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人踏访中国之先河

 二、近代日本人中国观转折的起点


附录:“千岁丸”乘员上海纪行文选辑

 纳富介次郎:《上海杂记》 刘柏林译

 日比野辉宽:《赘肬录》 刘柏林译

       《没鼻笔语》 冯天瑜点校

 名仓予何人:《海外日录》 皮细庚译

 高杉晋作:《游清五录:航海日录•上海淹留日录•续航海日录•

       外情探索录卷之贰》 李雪梅点校、译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