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词类辨难(修订本)

分享到:

定价:¥12.00

  • 出版时间:2003年04月
  • 页数:223页
  • ISBN:7-100-03551-1
  • 主题词:词类修订本
  • 人气:323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FONT size=3>         汉语知识丛书出版说明

</FONT>

  汉语知识丛书是商务印书馆推岀的雅俗共赏的知识性读物。它由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撰写,既有一般的汉语知识介绍,又有语言学方面的科研成果;既体现岀学术性,又兼顾到通俗性,是大专院校文科师生及语言文字工作者必备的参考书。

显示全部序言

  《词类辨难》的初版本,1981年8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当时,“文革”结束不久,百废待兴,大家都以百倍的热情,支持黄伯荣、廖序东二位先生主编一部供高等学校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教材编起之后,大家又踊跃地参加编写教学辅助读物,撰写出了一套“现代汉语知识丛书”。这本小书,便是那套“丛书”中的一本。

  写作《词类辨难》,笔者有比较明晰的构思与设计。这就是:

  (1)范围:难归类词。教学中,结合语段语篇分析词类、辨别词性,不仅要面对通常可以信手拈来的“顺从”词,而且要面对这样那样难于驾驭的“捣蛋”词。比方,说“男人”是名词,这好办。可是,“男”,和“个人”是什么词?这就有点“难”了。既是“辨难”,就必须选择“难”的那一部分词,作为“辨”的对象。

  (2)根据:语法特点。词类是词的语法类别,给词定性归类,一定要紧紧扣住词的语法特点。这是最基本的立足点,最基本的出发点。考虑到难归类词的特殊性,书里还有必要强调:根据语法特点给词定性归类时,既必须分清一般规律和特殊现象,又必须明确所据的特点对某类词说来是充足条件还是必要条件。

  (3)方法:逻辑证明。既是“辨”难,就意味着要进行论证,要讲究符合逻辑推理的证明方法。这应该成为本书的重点。因此,笔者提出了直接判定、排他、类比等方法,并且贯穿于书的始终。书中,经常可以看到诸如此类的解说:“判别名词,首先要抓住几个重要特点,如能受物量结构的修饰,能同介词组合,能作主语宾语,等等。但是,由于这些特点对内并不具有普遍性,对外并不具有封闭性,因此,在给具体的词定性归类时,必须注意分清条件的性质,善于抓住一切对论证有利的条件,并且善于灵活地运用直接判定、排他、类比等方法。”

  当年,《词类辨难》完稿之后,笔者写了个后记。特将其中两段摘录于下:“汉语的词类问题,是十分复杂、十分令人头痛的问题。对于怎样辨别一个个具体的词的词性,特别是怎样判定一些较难归类的词的归属,大家的不同意见必然会更多。笔者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疏漏、乖舛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指正。”“写作过程中,经常翻阅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等几个单位的同志们编写的《现代汉语八百词用法初稿》(油印本)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编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湘潭地区教师辅导站铅印本共两册),引用了这些著作中的一些例句。卢卓群同志、蒋平同志帮我抄写,并同我讨论了一些问题。初稿写成后,黄伯荣先生提了好些宝贵的意见。在这里,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修订《词类辨难》,笔者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是略加修改。修改之处,主要有三。其一,调整词类系统。按拙著《汉语语法学》和《汉语语法三百问》的见解,把词分为十一类:[成分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特殊成分词]数词、量词、代词、拟音词,[非成分词]介词、连词、助词。其二,调整内容安排。把原来的七个部分,调整为八个部分;调整中,几个条目移动了所在部分的位置。其三,调整个别说法。把原来最后一个部分“动词形容词词性的临时转移”,改为“句管控中动形词性的条件变异”,分别讨论“动词形容词的指称化”和“形容词的动态化”两个问题。笔者指出,学界对“动词形容词名物化”说法的否定和取消,只是把问题掩盖了下来。这是个词类问题中的难题,今后应加强研究,而不应回避。

  另一方面是增加附录。附录一为《“刚刚”》,附录二为《“半”和“双”》,附录三为《“很+名词”》。这三个附录,实际上还是在词的定性归类上做“辨难”的工作,只是,为了观察得深入一点,描述得细致一点,用个案的方式对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附录四为《词类问题的思考》。这个附录,从“关于语法特征”、“关于入句结果”和“关于证明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了笔者的思考,重点在第三个方面。笔者指出:证明方法是属于逻辑思维范畴的论证方法。证明方法和分类根据,不能混为一谈;证明方法和分类系统,没有必然联系;研究的实践离不开证明方法,证明方法适用于各门科学。语法学家们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事实上都在用某种或某些证明方法阐述其见解。

  现在是2002年3月,离《词类辨难》的初版已经将近21个年头。在社会已经发展到了21世纪的今天,词性的判定,词类的标注,不仅为教学所需要,更成了汉语信息处理的关键性工作。在笔者看来,要想穷尽地准确判别和标注汉语所有的词的类别,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多想办法,多找出路,不会没有好处。

  《词类辨难》的修订,听取了周洪波先生的中肯建议。这本小书的修订本,能够列入“汉语知识丛书”出版,从内心深处感激商务印书馆的抬爱!

                         邢福义

                       2002年3月11日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该书共八章,以汉语语法研究的难点词类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对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存在的一些特殊词进行归类,并陈述依据。同时提出词类分为成分词、特殊成分词、非成分词。正文后另有附录,用个案的方式对词的归类进行了专题探讨。

显示全部目 录

序言

一 词的分类和词的归类

 (一)词的分类

 (二)词的归类

二 词的归类的几个方法

 (一)直接判定

 (二)排他

 (三)类比

 (四)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

三 同形异类现象的归类

 (一)归类方法的运用

 (二)归类条件的坚持

四 一些成分词的归类

 (一)几个名词

 (二)几个动词(附“一定”)

 (三)几个形容词

 (四)几个副词

五 一些特殊成分词的归类

 (一)几个数词(附“一带”)

 (二)几个代词

六 一些非成分词的归类

 (一)几个介词

 (二)几个连词

 (三)几个助词

七 短语词的归类

 (一)成分词性质的一些短语词

 (二)非成分词性质的一些短语词

八 句管控中动形词性的条件变异

 (一)动词形容词的指称化

 (二)形容词的动态化

索引


附录一 “刚刚”

 一 从语义角度考察“刚刚”

 二 从语法角度考察“刚刚”

 三 从语值角度考察“刚刚”

 四 结语

附录二 “半”和“双”

 一 关于数量词系统

 二 数词系统中的“半”

 三 量词系统中的“双”

 四 量词“半”和数词“双”

 五 “半”“双”的数量混沌

 六 小结

附录三 “很+名词”

 一 从语言角度看“很+名词”

 二 从文化角度看“很+名词”

 三 结语和余论

附录四 词类问题的思考

 一 关于语法特征

 二 关于入句结果

 三 关于证明方法

 四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