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中西会通与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换——第1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集之三

分享到:

定价:¥37.00

  • 出版时间:2003年06月
  • 页数:827页
  • ISBN:7-100-03556-2
  • 主题词:中西会通中国哲学现代转换国际大会论文集
  • 人气:133

显示全部序言

<STRONG><FONT size=3>    《第1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集》总序
</FONT></STRONG>
  1999年7月,在台湾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中国哲学会议上,我接受了两年后在北京主办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的任务。国际中国哲学会自1975年在夏威夷注册成立以来,它的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每两年举行一次国际性的中国哲学会议,通过这一活动联络和团结世界各国各地区热爱中国哲学、热心于中国哲学研究的学者,为推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使其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而共同奋斗。前七届会议都是在美欧国家召开的,1993年的第八届会议首次回到中国哲学的故乡,会址选定在北京。我作为那次大会组委会的副主任曾参与一些具体工作,深感这一事业前途无限。以后三次会议分别在波士顿、汉城和台北-嘉义召开,东西方学者之间加强了交流与合作,中国哲学研究队伍也不断有新人参加。各国学者普遍认为,新世纪人类面临着诸多问题和矛盾,其前景不应是如某些西方学者所预言的“文明的冲突”及其所造成的灾难,倒是主张“和而不同”的中国哲学所指出的多种文明的共存之道更符合全人类的愿望,也更具有现实性。在新世纪,中国哲学智慧应该受到更多的尊重,中西两种哲学传统的平等交流、对话、互补与融合很可能会进入一个新阶段。因此,将于新世纪头一年召开的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会议就具有特别重要的象征意义,大家希望这次会议能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召开。多年来一直热心推动这一事业的成中英教授说:“从第一届国际中国哲学会议到第十二届大会,可以说是一种精神的回归,象征着中国哲学回归本原。面向新世纪,这次大会又是一个新的起点,站在这块伟大的土地上,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步伐将迈得更加坚实而有力。”他的话代表了各国中国哲学研究学者的共同心声。
  经过一年多紧张的筹备工作,2001年7月21—24日,由国际中国哲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了。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奥地利、瑞典、斯洛文尼亚、巴西、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越南、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300多位学者出席了这次盛会,共提交学术论文250余篇。除了大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之外,召开了4次全体大会,52场次分组会议,204位学者在大会或分组会上报告了论文。各国学者围绕着本届大会主题“中国哲学与21世纪文明走向”,就中国哲学的特点及其普遍价值、儒/道/佛/墨/易学哲学的原创性贡献及其现代意义、经典与诠释、世界伦理与生态伦理、中外哲学比较与会通、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反思、21世纪中国哲学走向、文明对话与文明冲突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会议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正如刘文英教授在大会总结发言中所指出的:“这次大会的规模之大,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哲学在世界上受到如此广泛而隆重的关注,它表明古老的中国哲学正在焕发新的生命,将对中国现代文明和世界现代文明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01年对于中国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我国政府经过15年艰苦努力,终于在这一年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今后中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就在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召开前一周(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取得了成功,表明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已经得到并将进一步加强:在世界局势复杂多变、全球经济明显减速的情况下,2001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着快增长、高效益、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4%。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不仅大大振奋了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也使古老的中华文化重新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和研究兴趣。历史实践证明,人类在“轴心时代”涌现出来的几大文明在今天都有着不衰的生命力,今后的世界仍将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产生于“轴心时代”的中华文明也将再次迎来它的春天,21世纪很可能就是伟大的中华文明复兴的世纪。作为中华文化之核心的哲学智慧在这个时候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是毫不奇怪的。
  然而,正当人们对新世纪充满美好希望和憧憬之时,2001年却发生了不幸的“9.11”恐怖袭击事件,接着美国飞机连续两个月在阿富汗的土地上狂轰滥炸,在摧垮塔利班政权的同时,也炸死炸伤了数千无辜平民。文明冲突所造成的巨大灾难使全世界人民怵目惊心,永难忘记。人们更为以暴制暴、冤冤相报有可能使这个世界永无宁日而深感忧虑。当今人类面临的另一严重问题,就是地球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以及后代的生存与发展。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都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共同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协议、公约与宣言,要求全人类共同遵守,特别是要求那些消耗自然资源最多、造成环境恶化责任最大的发达国家首先遵守。但是, 2001年3月,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美国却单方面宣布退出防止地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使这一国际公约不能生效因而也得不到全面贯彻实行。以上提到的都是在新世纪、新千年的头一年,也就是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召开的这一年所发生的事情。
  面对着困扰当今人类的这两大难题——生态破坏与文明冲突,人们在思考、探讨对应之策时惊喜地发现,古老的中国哲学早已为此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智慧成果,或者说其中早已蕴含着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的正确的思想原则,这就是“天人合一”与“和而不同”的智慧。并不是说我们的先哲早就预见到了今天的人类会面临如此严峻的生态危机和文明冲突问题,而是在他们的时代也必须面对这些矛盾、冲突的萌芽或原始形态,也必须思考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并因此而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学说和主张,不过在中国哲学中主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天人合一”论、主张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和而不同”论始终占主导地位而已。中国传统哲学对“天人合一”也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与诠释,其中不乏神秘主义和道德主义的说教,但其中心价值确实是阐明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民胞物与”、“万物并育而不害”的宇宙观。中国的先哲早就认识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因此,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就不只是一个人文主义的思想原则,而且还必须落实到善待自然、保护生态坏境的具体行为中去,这从我国上古时期就设有“虞师”之类的生态环境保护官员,战国时期就有了《田律》之类的自然资源保护法,以及《礼记•月令》中一系列保护自然生态的制度性规定都可以看得出来。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这种古老的生态智慧尤其显得弥足珍贵,对现代人仍极富启发意义。中国哲学中的这些关系到人类命运与文明走向的重要的思想资源,自然是本次大会各国学者关注的重点,在会上有许多精彩的阐析和发挥。
  为了把本次大会的主要学术成果保留下来,大会组委会决定编辑出版会议论文集。论文集共四册,其中英文一册,中文三册。英文一册即以大会主题《中国哲学与2l世纪文明走向》为书名,由张丰乾博士负责选编。中文论文按其内容分别编入《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诠释》、《中西会通与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换》、《2l世纪中国哲学走向》三册中,吴卫国博士、谢荷生博士、高全喜博士分别负责三册的选编工作。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次大会收到的论文中还有近百篇未能入编论文集,我们除了向作者表示歉意之外,也要对他们的积极参与和为会议所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久负盛名的商务印书馆承担了论文集的出版工作,我们深感荣幸,也不胜感谢。最后我还要提一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卓越知识分子,成功的科学家、事业家,中国文化的守护人,也是本次大会的与会代表,为会议的成功召开和本论文集的出版作出了无私奉献,在这里,我要以大会主席的名义对他深表敬意。
                                方克立
                             2002年7月20日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第1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集之三,收入有关论文43篇。

显示全部目 录

1.“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的双向互动             汤一介
2.有关“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的再反思              刘述先
3.21世纪人类文明的多元趋同与世界伦理建构            赵吉惠
4.哲学与中西文化:反省与创新                   郭文夫
5.中西会通的四大层面                      耿成鹏
6.百年来中西文化论衡
  ——从文化哲学看中西文化相处的问题             李锦招
7.中国哲学的形上观照                      陈庆坤
8.境界的形而上学与现代人文精神的重塑              宁新昌
9.传统经学的本体论问题
  ——对《易传•系辞》中有关概念的分析研究           刘 正
10.《易经》中的“通变”思想
  ——兼论中西方哲学思维的差异与相互理解           田辰山
11.《周易》象数与毕达哥拉斯之数
  ——中西哲理的潜在构架                   张祥龙
12.春秋时代的德行伦理与早期儒家伦理学的特点
  ——兼论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异同            陈 来
13.论中国存有学与虚静式融通                  黄筱慧
14.道家哲学与马斯洛                      吕锡琛
15.唯识新探:詹姆斯对熊十力                  李绍崑
16.伽达默尔的“真理”观与中国哲学方法             袁尚华
17.自由与权威                         袁信爱
18.东西方哲学的汇合与东方哲学的转型              黄心川
19.东西文明观和中日两国现代化                 钱国红
20.论东亚的儒释道和合                     李甦平
21.儒家思想与越南革新开放                   何成轩
22.论中国哲学的前近代启蒙                   苏志宏
23.何谓道德本体建构的正确思路?
  ——以中国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为例             李承贵
24.理性追求与非理性心态
  ——20世纪20年代中国非基督教运动平议            吴小龙
25.试论中国哲学的知识论转向问题
  ——以张东荪先生为例                    张耀南
26.分析哲学在中国                       胡 军
27.从“人生佛教”看中国佛教的价值               李明友
28.现实关怀与超越追求的再激荡
  ——儒家文化命运的后顾与前瞻                丁为祥
29.直觉与智慧
  ——略论第一代现代新儒家对直觉范畴的探讨          高瑞泉
30.钱穆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观及其意义               徐国利
31.方东美论中国哲学的现代走向                 蒋国保
32.牟宗三“别子为宗”说评析                  陈代湘
33.牟宗三的哲学诠释学概述                   王兴国
34.扬清激浊 返本开新
  ——徐复观论儒家政治思想                  刘鸿鹤
35.新儒学价值论                        林国维
36.李大钊的社会理想述评                    吴根友
37.中国传统哲学向现代转换的途径
  ——以毛泽东哲学思想为例                  王兴国
38.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次飞跃               张允熠
39.关于新世纪邓小平理论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           李哲承
40.道统与政统
  ——兼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郑彝元
41.马克思主义的佛教观和佛教的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佛学概观             李广良
42.道教在20世纪的变革与未来的发展               孔令宏
43.《周易辨证》的易经诠释学              马恒君 温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