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社会是什么——价值联结的生存单位

分享到:

定价:¥17.00

  • 出版时间:2002年10月
  • 页数:276页
  • ISBN:7-100-03601-1
  • 主题词:社会是什么价值联结生存单位
  • 人气:86

显示全部序言

  大家知道,社会科学主要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有英国的斯宾塞运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社会现象,认为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则从社会物质生产的角度,得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结论。这套主客体关系学的系列丛书,尤其是即将付梓的《社会是什么》的书稿,继续在这方面做了新的探索。主客体关系学提出的“一条公理、三大定律”,既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规律,也说明它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这既纠正了西方社会科学中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也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所谓“一条公理”,就是生物总是要生存发展的。这既指明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根本区别,也揭示了生物的最为本质的特征。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与外界某些物体发生关系,也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要生存发展,生物必须能动地调节主客体关系,即能动地趋利避害。生物的能动性,就表现为生物所特有的信息处理功能和趋避行为功能。

  生物的趋利避害总是力争得大于失,即讲求效率,这就是生物生存发展必须遵循的第一条“效率定律”。为了提高效率,生物首先要改进自身的信息处理和趋避行为功能,这就促使生物的不断进化,即由低等生物的“感应一适应”功能,再进化到动物的“感知一利用”功能,最后进化到人的“思维一创造”功能。从此人也就成了世界的“万物之灵”。

  人为了提高效率,凭经验能够逐渐符合“需求是不断增长的,需求的增长是质无限和量有限、多样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需求定律”和“整体趋利避害效果大于局部趋利避害效果之和”的“合作定律”的基本要求,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发展。但是由于这些规律还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并掌握,还是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所以违反规律而受到惩罚的现象就很普遍。例如经济中出现的短缺和过剩,分配中存在着的掠夺和剥削,这既抑制了社会需求,减少社会供给的有效程度,同时也挫伤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这些都成了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顽症”。值得指出的是,本书所提出的“一条公理、三大定律”,至今还是作为一种外在的力量支配着人类。将来,这些客观规律被人们所认识和掌握,并运用到实践中,那么社会发展的进程将会大大加快。

               (作者: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学会会长,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显示全部前言

  长期以来,我们从事主客体关系学的研究。先后有《主客体关系学纲要》等七部论著问世。已初步受到了社会的关注。

  主客体关系学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有生命的物质,当然主要是研究人和人类社会。所以当我们探讨了宇宙、生物、人类、人性等是什么之后,很自然要探讨社会是什么的问题。现代意义的人,也就是以社会为生存单位生活着的人。毋庸置疑,研究社会,目的是为了改造社会,使社会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需要赶快补课。”(《邓小平文选》[1975一1982年],第167页)江泽民同志在去年中央召开的一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提出了“四个如何认识”的问题。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这更促使我们认识到对社会问题进行研究意义之重大。

  大家知道,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任何人都必须依靠社会,人类所享受的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自创自用的部分越来越少,来自社会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就是说,社会能给人带来最大的福祉。大家也知道,从古到今,人又往往受到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的侵害,而人祸,也就是来自社会的祸。它主要表现为财富(价值)被侵占,这种侵占可简称为“侵值”,如战争的掠夺、权力的勒索、资本的剥削,以及偷窃诈骗等。还有,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序(无政府)竞争、供求失衡的状况也日趋严重。

  1968年在意大利成立的颇具影响的罗马俱乐部,其宗旨是研究全球危机、人类困境和人类的未来。他们把当今世界存在着的一些主要问题概括为:“人口无节制地增长、人民之间存在的鸿沟与分裂、社会不公正、饥饿与营养不足、贫穷、失业、盲目增长、通货膨胀、经济危机、能源危机、民主危机、货币波动、保护主义、文盲、不符合时代的教育、青年的反抗、疯癫、庞大和衰落的城市、犯罪、农村的遗弃、吸毒、军备竞赛、社会暴力、侵犯人权、无视法律、原子狂、制度僵化、政治腐败、官僚主义、军国主义化、破坏大自然、环境污染、道德价值衰退、丧失信念和不安情绪,等等。这一切都在发展,不断地相互激荡。”(罗马俱乐部主席奥尔利欧•佩奇:《世界的未来——关于未来问题一百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贴年版,第37页)尽管全文的格调未免有些悲观,但反映的现实问题却是有目共睹的。

  正因为如此,从古到今,人们在不断加强交往、合作创值的同时,也曾企图通过反抗、暴动等来铲除社会的不平。一代又一代的哲人们,还为此提出过“世界大同”的若干构想,描绘过“桃花园”、“乌托邦”等一类的美好境界。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论证,而且希冀通过革命实践,创造一个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中多少人已为之竭尽了毕生的精力,有的还为之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正是由于存在着这样一股强大的正义力量,数千年来人类社会发展总的趋势,是在不断从野蛮走向文明。但是,严酷的现实又明显地向人昭示,美好的社会似乎还处在比较遥远的彼岸,似乎可望而不可即。因此,作为一种对社会的信仰危机,就像阴霾一样不时地笼罩着社会,而难以驱散。以至总有一些人就根本不相信人世间会有什么洁净的土地,还有少数人甘愿把自尽当成升入天堂的阶梯。这些现象,究竟说明了什么呢?

  研究社会问题的科学是社会科学,或称人文科学。从研究范围的角度看,可分为整体和局部两个层次。所谓整体层次,就是对社会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属社会哲学,即典型意义的“社会学”。所谓局部层次,就是对社会某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民族学、宗教学、教育学、文艺学、社会学、语言学等社会学科。当然,社会哲学是根本,其他都是它的分支。

  现实的社会科学,按照我们习惯上的划分,存在着两大派系,一是人们已习惯上把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统称为西方社会科学,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西方社会科学多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偏重对社会局部性问题的研究。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社会学的分支已经达到了100种以上,而且是逐年增加的趋势。真可 谓社会能划分多少个领域,社会学就有多少个分支。所以除了存在着上述的那些专门的学科之外,尽管还产生了如社会关系学、社会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等等边缘性学科,但从总体上看,西方社会学还远未构建起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还不成其为典型意义上的社会学。正因为如此,尽管其中包含有某些正确的成分,但对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影响不大。

  正宗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一部科学的社会学。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一种科学的历史观、社会观,是改造社会最正确、最有效的精神武器。人们这种认识的依据,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这样一些论述:

  列宁认为:“马克思是十九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同法国所有革命学说相联系的法国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1995版,第418页)“唯物主义历史观是社会科学的同义词”,“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列宁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10页)“从马克思的理论是客观真理这一为马克思主义者所同意的见解出发,所能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列宁选集》第2卷,1995年版,第104页)

  斯大林也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只是社会主义的理论,而且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观,是一个哲学体系。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就是从这个哲学体系中自然而然产生出来的。这个哲学体系叫做辩证唯物主义。”(《斯大林全集》第l卷,第274页)“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的科学。”(《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38页)“毫无疑问,只要我们始终忠实于这个学说,只要我们掌握住这个指南针,我们在自己的工作中就会获得成就。”(《斯大林全集》第13卷,第332页)

  毛泽东也说过:“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0页)并确认:“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33页)   (略)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以富于创新的精神,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观、新的社会理论体系。
  本书的出发点是它的一个重要发现:生命物质(包括人)生存发展及其需要的作用。指出需要是生命的原动力,它决定生命物质的存在、本质、性能结构及其活动规律。认为“社会如何正常运行”和“社会病症如何医治”这两个方面,前者重于后者。揭示了人类社会活动的三大定律和人类社会的四大功能结构:重点从社会的本质、来源、结构、动力、规律五个角度,重新诠释了人类社会的基本方面。
  本书对人们深刻认识社会,科学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走出传统社会认识的误区,对上至宏观决策,下至百姓日常生活,都有重大的启迪和指导价值。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社会是人类进化的产物

第二章 等价交换——社会产生的契机

第三章 合作创值——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四章 供求失衡——社会发展障碍之一

第五章 侵占价值——社会发展障碍之二

第六章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七章 如何创建理想社会

第八章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