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中外军事制度比较

分享到:

定价:¥27.00

  • 出版时间:2003年05月
  • 页数:519页
  • ISBN:7-100-03630-5
  • 主题词:中外军事制度比较
  • 人气:165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丛书》出版说明

  为了适应新世纪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政治学学科发展的需要,商务印书馆编纂了“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丛书”。本丛书力求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把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制度研究与比较研究结合起来,对当代中国和外国(主要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分析,探寻中外政治制度的形成历史和文化背景、结构内容和基本特点、功能作用和运作机制、体制改革和发展趋势等,揭示了人类社会共同的政治发展规律,以期启发人们的思考。

显示全部序言

  跨进新的千年的中国,正面临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挑战和机遇。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在此历史背景下,《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丛书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政治制度是管理国家和社会政治事务的一套规则,是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由国家的本质、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政权机构体系以及为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诸种单项政治制度构成。它通常由法律(尤其是宪法)来反映和确认,并用国家的强制力来保障。迄今为止,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先后出现过古代奴隶制政治制度、中世纪封建制政治制度、近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同的政治制度,表明不同的国家形态,它与国家相联系,属于历史的范畴。
  当今世界的国家政治制度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目前,世界上拥有200多个国家。国家一旦建立,统治阶级势必建立与本阶级利益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政治学统称之为国家形式。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状况、阶级力量对比、民族特性、政治文化、历史传统和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国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类型的国家可能存在不同的国家形式,而且同一国家的国家形式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也会发生变化。就当今西方国家的政体而言,可分为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就国家权力结构而言,可分为联邦制和单一制;就国家元首、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关系而言,可分为内阁制政府、总统制政府、半内阁制半总统制政府、委员会制政府。从无产阶级政权的发展历史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就有巴黎公社政权形式、苏维埃政权形式和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至于各单项政治制度,如立法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公务员制度、监督制度、廉政制度、军事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等,在当今世界上更是纷繁复杂,千差万别,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华。
  政治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理性的政治动物,按照自己的理念创造和完善政治制度。当代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是西方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其显著特点是“主权在民”、分权制衡、法制、多党制、议会制、普选制和限期任职制。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其主要特色是人民当家作主、中共领导、议行合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民族区域自治和“一国两制”、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不论是当代中国还是当代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创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由此决定中西政治文明的相互交流和借鉴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一个典型的例证是:西方国家今日的文官制度是受到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启迪,而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是通过前苏联辗转借鉴了西方国家的代议制。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国外一切有益的东西,包括国外的政治文明,扬长避短,为我所用。在这个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不从本国实际出发,生搬硬套,鼓吹“全盘西化”;二是把反对照搬照抄外国的政治制度,歪曲为一概反对学习和借鉴。这两种态度都是不科学的,有害于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
  政治制度是政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政治学是人类的一门古老学问。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最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写了一部题为《政治学》的专著,其基本内容就是对当时150多个城邦国家的诸种政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期望发现最理想的国家政治制度。进入近现代,不少著名政治学者依然以国家政治制度来定义政治学。现代美国政治学者迦纳在其《政治学大全》一书中明确表述:政治学就是关于国家政治制度的学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出现,政治制度在政治学中的研究地位曾一度似乎黯然失色,但从70年代开始,随着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政治制度再度成为西方政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中外政治制度的研究,并出版了一批有关政治制度的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白钢主编的十卷本《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俞可平主编的十六册《当代各国政治体制》丛书。
  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政治制度属于社会政治上层建筑。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其内容、特征及其发展、运行、演变均反映了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但是,政治制度一经确立,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积极的能动性和长期的稳定性。它往往起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邓小平对政治制度的作用有过深刻的总结,他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十年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在生产力很不发达的落后国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一方面使民主政治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实践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另一方面在上层建筑领域存在着专制主义、官僚主义、家长制作风等封建主义残余,严重阻碍民主政治的推行和实现。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审视现实的中国政治体制,好的、有特色的要坚持,不好的、有弊端的要改革,基本适合、有缺陷的要完善。理论和现实都昭示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廉洁与高效,关系到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的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社会生产力能否得到解放和发展,关系到社会利益能否得到公正分配,关系到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能否得到保障,关系到社会主义优越性能否得到发挥,最后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为了适应新世纪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政治学学科发展的需要,我们决定撰写《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丛书。力求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把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制度研究与比较研究结合起来,对当代中国和外国(主要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分析,探寻中外政治制度的形成历史和文化背景、结构内容和基本特点、功能作用和运作机制、体制改革和发展趋势等,揭示人类社会共同的政治发展规律,以期启发人们的思考,为坚持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服务,为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服务。这套丛书包括《中外代议制度比较》、《中外选举制度比较》、《中外行政制度比较》、《中外立法制度比较》、《中外司法制度比较》、《中外政党制度比较》、《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中外监督制度比较》、《中外军事制度比较》、《中外廉政制度比较》等10本。
  本丛书是华中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基金项目,由徐育苗主持,邀请本校政治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政法学院、管理学院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政法研究所等单位的一些专家、学者组成课题组,通力合作完成,是一项集体研究成果。比较政治制度是政治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我国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外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企盼我们的研究成果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书中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和谬误,诚恳地欢迎政治学界的同仁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最后,作为丛书的主编,我衷心地感谢华中师范大学有关领导和同志的关心与帮助,感谢商务印书馆著作编辑室同志们的支持与合作,感谢每一位提供帮助的同志和朋友。
                           徐育苗
                          2000年1月1日

显示全部后记

  早就想写点军事方面的东西,原因主要有:一是20多年来一直从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学与研究,而军事问题是其理论体系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而不得不涉及。二是作为一名军事院校的政治理论教员,多年来我对有关军事问题怀有浓厚的兴趣,并且积累了不少资料。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在我军旅生涯30年时,这一愿望得以实现。
  当然,写作的过程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不少章、节的写作困难超出了我的预想:一方面要理清写作的思路和观点,一方面是由于缺少资料,特别是国外的资料,因此多次出现这样的情况:几个小时写不出几行字来,一支轻轻的笔,有时却感到是那样的沉重。人们的一切创作劳动,无论其形式有多少种,本质上都是时间、生命的消耗。3年多来,除了完成指令性或不可推脱的工作任务之外,我的时间和生命几乎都耗在这部书中了。为了这本书,我阅读和浏览了近200本军事及其他方面的著作,翻看了上千篇相关的文章;为了这本书,几个假期基本上都在办公室度过,更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双休日;为了这本书,多少个白天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五、六个甚至八、九个小时,多少个夜晚从办公楼下来回家的时候,校园是那么的寂静……
   此书能够完成并出版,得到了不少热心人的帮助和支持。首先要感谢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徐育苗教授。他作为《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丛书的主编,对本书的写作倾注了不少心血,从提纲的拟定,到每章的审阅,都得到了他的具体指导。更重要的是,他给我创造了一个机会,使我的研究工作找到了一个新的结合点。此外,要感谢空军雷达学院政教室王若素教授、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室张彬教授、军事科学院军制研究部王法安研究员、军事科学院图书馆王援朝副研究馆员、西安政治学院图书馆敖海波馆长、基础部盖世金主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邓海潮教授、军事教研室王晓光主任、军事法学教研室田龙海教授等,他们分别在信息、资料、咨询等方面给我提供了不少便利和支持。还要感谢我的研究生吕红波、杨雪燕、汪红伟、肖宏立,其中前两位帮我打出了一半的书稿文字,并进行了电脑技术处理,后两位帮我对全书进行了认真的校对。还有必要提到我的妻子张燕,为了支持我的写作,她承担了全部家务,并且打出了部分书稿,甚至连正在上大学的女儿、外甥也尽了他们的一点力量。书稿完成后,西安政治学院科研部十分重视,王志平部长委托王乾都教授对全书进行了审订,并写出了评审意见,对本书予以积极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对此作者深表谢意。最后要感谢的是商务印书馆的编校人员,他们为本书的出版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本书所引用的有关材料截止2002年12月,它们全部来自公开出版物。在写作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军事理论界、尤其是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专家学者们的有关成果,其主要参考文献已附录书后,在此一并谢忱。对于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望各位同仁赐教。
                  作者2002年12月于解放军政治学院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书稿在对“军事制度”加以界定的基础上,综述了中外军事制度的历史演变,并深入分析了中外军事制度内部各分支领域的异同之处,包括与军队体制相关的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军队组织体制和管理体制比较;与兵役体制相关的兵役制度,后备力量体制,战争动员体制比较;以及军事领域的边缘学科研究,包括国防经济,国防教育和军事法制比较等。由此,展望21世纪军事制度的发展,思考中国军事制度发展的新问题并提供改革思路和解决方案。

显示全部目 录

总 序

第一章 绪论
 一、军队和军事制度
   (一)军队的概念
   (二)军事制度的概念
 二、军事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一)在国家制度中的地位
   (二)在国家制度中的作用
 三、军事制度的比较研究
   (一)比较研究的内容
   (二)比较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军事制度的历史演变
 一、世界军事制度的产生和演变
   (一)世界军事制度的产生
   (二)世界军事制度的演变
 二、中国军事制度的产生和演变
   (一)中国军事制度的产生
   (二)中国军事制度的演变
 三、军事制度演变的规律及特点
   (一)军事制度演变的一般规律
   (二)军事制度演变的主要特点

第三章 军事领导体制
 一、外国军事领导体制
   (一)军事领导体制的概念及功能
   (二)主要国家军事领导体制
 二、中国军事领导体制
   (一)军事领导体制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现行军事领导体制
 三、中外军事领导体制异同分析
   (一)中外军事领导体制的共同点
   (二)中外军事领导体制的主要差异

第四章 武装力量体制
 一、外国武装力量体制
   (一)武装力量体制的概念及功能
   (二)主要国家武装力量体制
 二、中国武装力量体制
   (一)中国武装力量体制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武装力量体制的构成
 三、中外武装力量体制异同分析
   (一)中外武装力量体制的共同点
   (二)中外武装力量体制的主要差异

第五章 军队组织体制
 一、外国军队组织体制
   (一)军队组织体制的概念及功能
   (二)主要国家军队组织体制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体制
   (一)陆军组织体制
   (二)海军组织体制
   (三)空军组织体制
   (四)战略导弹部队组织体制
 三、中外军队组织体制异同分析
   (一)中外军队组织体制的共同点
   (二)中外军队组织体制的主要差异

第六章 军队管理制度
 一、外国军队管理制度
   (一)军队管理制度的概念及职能
   (二)主要国家军队管理制度
 二、中国军队管理制度
   (一)中国军队管理制度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军队管理的基本制度
   (三)中国军队管理的基本方法
 三、中外军队管理制度异同分析
   (一)中外军队管理制度的共同点
   (二)中外军队管理制度的主要差异

第七章 兵役制度
 一、外国兵役制度
   (一)兵役制度的概念、特征及作用
   (二)主要国家兵役制度
 二、中国兵役制度
   (一)战争年代的兵役制度
   (二)建国后兵役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三、中外兵役制度异同分析
   (一)中外兵役制度的共同点
   (二)中外兵役制度的主要差异

第八章 后备力量体制
 一、外国后备力量体制
   (一)后备力量体制的概念及功能
   (二)主要国家后备力量体制
 二、中国后备力量体制
   (一)中国后备力量体制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后备力量的领导体制
   (三)预备役和民兵组织体制
 三、中外后备力量体制异同分析
   (一)中外后备力量体制的共同点
   (二)中外后备力量体制的主要差异

第九章 战争动员体制
 一、外国战争动员体制
   (一)战争动员体制的概念及作用
   (二)主要国家战争动员体制
 二、中国战争动员体制
   (一)中国战争动员体制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战争动员体制的构成
 三、中外战争动员体制异同分析
   (一)中外战争动员体制的共同点
   (二)中外战争动员体制的主要差异

第十章 国防经济体制
 一、外国国防经济体制
   (一)国防经济体制的概念及功能
   (二)主要国家国防经济体制
 二、中国国防经济体制
   (一)中国国防经济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国防经济体制的调整与改革
 三、中外国防经济体制异同分析
   (一)中外国防经济体制的共同点
   (二)中外国防经济体制的主要差异

第十一章 国防教育制度
 一、外国国防教育制度
   (一)国防教育制度的概念及作用
   (二)主要国家国防教育制度
 二、中国国防教育制度
   (一)中国国防教育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国防教育的网络体系
 三、中外国防教育制度异同分析
   (一)中外国防教育制度的共同点
   (二)中外国防教育制度的主要差异

第十二章 军事法制
 一、外国军事法制
   (一)军事法制的概念及功能
   (二)主要国家的军事法制
 二、中国军事法制
   (一)中国军事法制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军事法制的结构体系
 三、中外军事法制异同分析
   (一)中外军事法制的共同点
   (二)中外军事法制的主要差异

第十三章 21世纪军事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一、新世纪世界军事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新世纪世界军事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二)新世纪世界军事制度变革的主要内容和趋势
 二、新世纪中国军事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一)新世纪中国军事制度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新世纪中国军事制度改革的思路及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