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从敦煌学到域外汉文学

分享到:

定价:¥20.00

  • 出版时间:2004年12月
  • 页数:376页
  • ISBN:7-100-03633-X
  • 主题词:敦煌学到域外汉文
  • 人气:335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STRONG><FONT size=3>        《新清华文丛》出版说明</FONT></STRONG>


  二十世纪初叶,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均为一代宗师,国学院也名噪京华。历史的变迁使得清华大学国学研究的传统一度中断。八十年代中期清华大学重建中文系,整理出版“清华文丛:,汇集前人国学著述,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然而沧海桑田,今非昔比,面对新世纪的新课题,清华中文系本着旧中求新,旧中出新之意,收录近年来清华人在国学方面的新作,编纂而成“新清华文丛”。

显示全部后记

  本书是我的第三本论文集。它选录了近年来写作的学术论文十三篇,按内容编为敦煌学、音乐史、中国文学、越南与东干文学四组。今依几位同仁的意见,取名曰《从敦煌学到域外汉文学》。这就是说,所谓“域外汉文学”,不仅包括中国境外的汉字文学(例如越南文学),而且包括中国境外的汉语文学(例如东干文学);它们和敦煌学一起,构成本书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编选论文集是件奢侈的事情。三次得到这种机会,都很侥幸,因于一定的机缘;不过,它们在时间上恰好是和我的生活过程同步的。从1979年到1985年,我在两座城市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第一本论文集《汉唐音乐文化论集》(台北学艺出版社,1991年出版),所收录的便是这期间的学术成果。1985年底,我到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参加工作,此后度过了八个单纯而紧凑的年头。第二本论文集《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出版),便反映了我作为个体研究者在这一时期的学术探索与收获。1993年,我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到扬州大学主持学位点工作,学术生涯因此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结合教学进行研究的阶段。本书实际上就是后一段生活的产物。

  倏忽之间,我来扬州已经有十个寒暑了;记得当初是怀抱着某种理想来的:这正应了“十年一觉扬州梦”的老话。这样去看,本书便可视作一番梦想的结晶。在《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的《发刊词》中,我曾表述过这一梦想:

  继承乾嘉以来扬州学者实事求是、视野宏通的优秀传统,努力建立一种具有科学精神和开放姿态的学术风格。其具体路线是:以中国各民族的文学艺术现象为研究对象,而不囿于单一民族的作家文学研究;通过比较和分析来探求事物的原因和原理,而不是简单的现象描述和价值评判;综合使用考据学、考古学、民俗学的资料与方法,而不是平面的文献研究。

  尽管这一设想也曾结晶为《中国戏剧的早期形态》、《敦煌维摩诘文学研究》、《在中亚传承的中国西北民歌:东干民歌研究》等一系列博士学位论文,结晶为《诗三百年表》、《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等一系列文献学成果,但本书毕竟集中地反映了上述所有努力的轨迹。例如,书中《中国音乐学史上的“乐”“音”“声”三分》一文采自一篇讲稿,实际上是博士生必修课“《汉书艺文志》导读”的片断;《原始佛教的音乐及其在中国的影响》是为编纂佛经音乐史料而写作的,意图在于制订一份理论性的工作体例;关于越南文献的几篇则是编制相关目录的副产品,反映了我们在扩大学术视野、建设资料基础方面的尝试。因此,除论文内容直接体现的学术价值以外,本书或可帮助读者了解一种群体性的学术实践,同时也了解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这是它区别于前两本论文集的一个特殊意义。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部分篇章是依靠集体力量完成的。上海音乐学院陈应时教授同我联合撰写了《唐传古乐谱和与之相关的音乐文学问题》一文;潘建国、何仟年、马银琴、王福利等同学分别参加了《敦煌论议考》、《越南古代诗学述略》、《楚简<诗论>与<诗序>》、《从任半塘先生看中国戏剧研究的意义和趋向》等论文的写作;葛晓音、洛地两位教授则以坦诚的态度,同我就古乐谱、词体起源等问题进行了反复讨论,积极地推进了这些研究。回想起来,其中有些合作是令人终生难忘的,因为它使我的教学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通常模式。例如,1997年1月至5月,我同博士生赵塔里木一起考察了居住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东干民族,在米粮川、营盘、骚葫芦等东干人的乡庄度过了上百个紧张而艰苦的昼夜。塔里木的语言才能和优秀的民族音乐学素养,帮助我克服了许多意料之外的困难,使我们共同的作品《中国文学的飞地:东干文学研究》、《一个漂泊民族的文学的历史》得以进行。2001年2月至5月,我又同何仟年一起考察了位于河内市西南部的汉喃研究院,焚膏继晷,阅读和处理了几千种汉喃文古籍。除已经交稿的《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以外,本书所收录的五篇同越南相关的文章,都是1998年、2001年两次考察活动的果实。现在,类似的合作正在持续,《历代乐志校释与研究》、《乐府诗集笺校与研究》、《越南汉诗史长编》等大型项目正在实施。这意味着,本书的行程并没有结束,它将获得另一种存在方式。

  再过几个月,本书就要作为《新清华文丛》的一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这是一个标志:我加入了一个朝气蓬勃的集体。我的学术生涯,因此会有一次新的转移。像十年前一样,这时候,我不免对未来有所憧憬。遥想气象博大的清华校园,遥想那些同王国维、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相联系的景物,我不免自问:为了容受那个相望已久的学术传统,为了延续前辈们留下的梦想,我是否能够张开更宽广的胸怀?为此,今且以这本小书,作为再起步的标尺。

                          王昆吾

                       2002年1月24日于扬州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新清华文丛》中的一种,全书以“敦煌学和域外汉文学”为主题,选录了作者13篇论文,涉及敦煌学、音乐史、中国文学、越南、汉文学等。

显示全部目 录

敦煌论议考

从莫高窟61窟《维摩诘经变》看经变画和讲经文的体制

越南俗文学文献和敦煌文学研究、文体研究的前景


原始佛教的音乐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中国音乐学史上的“乐”“音”“声”三分

唐传古乐谱和与之相关的音乐文学问题


楚简《诗论》与《诗序》

 ——关于《诗论》的性质与功能

从词体形成的条件看词的起源

从任半塘先生看中国戏剧研究的意义和趋向


越南本《孔子项橐问答书》谫论

《越南汉文小说丛刊》和与之相关的文献学问题

越南古代诗学述略

东干文学和越南古代文学的启示

 ——关于新资料对文学研究的未来影响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