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史记学概论

分享到:

定价:¥22.00

  • 出版时间:2003年11月
  • 页数:406页
  • ISBN:7-100-03815-4
  • 主题词:史记概论
  • 人气:138

显示全部序言

  《史记学概论》作者张新科同志是当代《史记》研究一位卓有成就的中青年学者,有多种《史记》研究论著问世。《史记与中国文学》、《史记研究史略》均是成名作,而这部《史记学概论》则标志作者已进入当代《史记》研究前沿,更是一部代表作。

  何谓“史记学”?似乎人人都可以回答,不就是对《史记》研究的专门之学吗?说具体一点,“史记学”就是指对司马迁及其《史记》研究而形成的专门学术体系,但这仍然笼统。继续追问,这“史记学”的“学术体系”如何建构,它的基础理论、研究范围、研究任务、研究方法、以往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当前的研究现状与未来的走向等等,都应包括其中,方能成为一门学科体系,回答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10多年前,即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曾提出这一课题,但至今未能顾及。公元2001年,中国史记研究会成立,由学会再次提出这一课题,希望中青年学者勇挑重担,张新科同志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知难而上,在短短的两年时间,拿出他的研究成果——《史记学概论》。该书分为七论十七章,全面阐述了“史记学”的范畴、价值、源流、本质、方法,以及“史记学”的生命力与研究者的素养等内容,第一次构建了“史记学”的模式与框架,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填补了一项学术空白,奠定了“史记学”的基础理论,值得庆贺。

  本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说明。第一,本书适应当代《史记》研究的需要而作,是时代的产物。在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精品中,《史记》是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它有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司马迁的思想、精神、人格对中国知识阶层、对中华民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强大的凝聚作用。因此,《史记》问世两千多年以来,有不可胜计的中外学者阅读它、研究它。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史记》日益走向普及,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学习的基础日益广泛,越来越成为人民大众的精神食粮与艺术欣赏品。在当今的书店里,随处可见《史记》及其相关的书籍,从学术论著到普及读物,从全本《史记》的整理到选本《史记》的读本,还有影视、光盘、绘画、改编等等著作,年复一年成为热点。可以说当代《史记》研究正处于一个黄金时代,近20年来的研究成果,论著l00余种,论文数千篇,研究队伍2000多人。在这样一个“史记热”的环境中,“史记学”理论建构的任务便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这一课题,处于当前《史记》研究的前沿阵地,对于引导《史记》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二,《史记学概论》系统地总结了两千年来《史记》研究的成果,阐释了这一学科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目标,赋予理论的升华,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毫无疑问,将推动《史记》研究深入发展,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例如,作者论述《史记》的普及宣传,提出要明确普及对象,并且要有多层次的普及内容。第一层次,是普及《史记》的人物、故事、内容,以及宣传司马迁,这只是初级的普及历史知识。第二层次,是普及司马迁的精神、人格、思想、《史记》的价值,这是深层的社会意义,是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建设新文化的内容了。第三层次,是普及研究成果,造成更深广的社会影响。诸如大学《史记》课程的设置、《史记》研究成果的数字化,以及其他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属于第三层次。经过作者这样的概括,如何普及《史记》,就有了明确方向,有了具体内容。在第九章,作者阐释“史记学”的特点,分为“多学科性”、“多层面性”、“现实性”、“世界性”四个方面的内容。在“多学科性”一目中,作者概括了两千多年来《史记》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总括为35门、278目,展示了《史记》研究内容的丰富性,既是已往《史记》研究的总盘点,也是进一步拓展《史记》研究的出发点,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方法论问题,一直是《史记》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作者在第十二章就此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尤其指出了目前《史记》研究中的一些误区,颇为中肯。关于今后《史记》研究的方向,作者在第十七章提出:走综合化之路、以理论作统帅、多样化的形式、立体化的研究、世界化的目标、生产化的方式,这样的概括具有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上述例证可以窥见作者的思想火花,以及用力之勤。《史记学概论》各章各节,充满了对历代以来《史记》研究工作条理性的概括与理论升华,不一一具述,读者读其书,领其意,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启迪,有助于自己的学习与研究。

  我与作者张新科同志,在学术上切磋,有着密切的联系。《史记学概论》杀青之后,要我写几句话,应是义不容辞。遗憾的是,我对此还研究不深,勉为其难,写了点体会,既是与作者共勉,也是抛砖引玉,以期引起讨论。是为序。

                              张 大 可

                              2003年元旦

显示全部后记

  《史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灿的明珠,以其独特的魁力,吸引着无数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于是,“史记学”便应运而生。从《史记》诞生到当今21世纪,两千多年来,人们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史记》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研究。如何从理论上对“史记学”进行总结、概括,是《史记》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部这样的著作。本人不揣谫陋,对“史记学”的建立提出一些看法,名之曰《史记学概论》,期望得到同行和学界的批评指正。

  回顾自己研究《史记》所走过的道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快20个年头。上大学期间,聆听中文系何世华先生的《史记研究》专题课,受益匪浅,使我对《史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硕士研究生期间,我的指导老师是王守民先生。在王先生门下苦读三年,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从左传到史记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的发展》,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先秦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发展情况。在这期间,我对《史记》花了较大功夫。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讲授先秦两汉文学。在平时的《史记》教学和研究中,赵光勇先生给了我多方面的提携和帮助。结合教学,我撰写了有关《史记》方面的论文。1990年,我和浙江师范大学俞樟华先生合作的《史记研究史略》出版,得到了学界的充分肯定,并获得全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三等奖、陕西省人民政府三等奖。此书在台湾地区、韩国、日本也很有影响,日本《史记》研究专家池田英雄在《史记学50年——日中史记研究的动向》一书中也给予高度评价。这给我研究《史记》以更大的信心。此后,经过努力,出版了《史记与中国文学》一书,对《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进行了探讨,此书获陕西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5-1998年,我投师霍松林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在霍先生的精心指导下,完成了《唐前史传文学研究》的学位论文,以《史记》为核心,上钩下连,对唐前史传文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出版后也受到好评。这些可敬的老师,使我在学术的道路上一步步走向成熟。

  在多年的《史记》研究和本书稿写作中,还得到了宋嗣廉、韩兆琦、安平秋、张大可、徐兴海、陈兰村、张强、俞樟华、赵生群等先生的许多支持和鼓励。日本学者池田英雄、藤田胜久、美国学者倪豪士等也惠赠了许多珍贵的资料。本书特将池田英雄先生的大作附录于后,一方面是为了珍惜这份友谊,另一方面是为使读者了解“史记学”在日本的发展情况。本书稿的第七和第十七章的内容,曾以我和硕士研究生王刚、蒋文杰的名义在有关学术刊物上发表,本次又进行了改动,使其与全书体例一致。承蒙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安平秋先生,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张大可先生予以热情鼓励和支持,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张大可先生在百忙中审阅全稿并赐以序言。在出版过程中,商务印书馆的领导和著作室的常绍民先生予以大力支持,责任编辑王齐同志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本书的出版,得到陕西师范大学学术著作岀版基金的资助。我的爱人李红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使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学习和研究。所有这些,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2002年5月20日初稿

                       2002年12月22日冬至日改毕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张新科,男,陕西眉县人,生于1959年农历8月,文学博士,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副会长。多年来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岀版《史记研究史略》、《史记与中国文学》、《唐前史传文学研究》等著作,主编、参编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共十七章,对史记学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理论的概述,在史记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上,作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作者在书中,以“史记学”为主要研究和认识对象,对“史记学”的产生发展、性质特点、社会功能、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发展规律等进行了概括的论述。

显示全部目 录

导论

        范 畴 论

第一章 基础性研究

  一、作家作品基本情况研究

  二、文献整理

  三、乡土教材

  四、普及宣传

  五、相关性研究

第二章 理论性研究

  一、鉴赏、评论

  二、外部、内部规律研究

  三、《史记》研究之研究

第三章 “史记学”的体系构成

  一、建立体系的基本思路

  二、体系的构成

        价 值 论

第四章 “史记学”建立的基础

  一、广阔的历史画卷

  二、丰富的思想内涵

  三、独特的四夷列传

  四、不朽的民族精神

  五、深刻的人生体验

  六、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五章 “史记学”的意义、价值

  一、“史记学”的意义

  二、“史记学”的价值

        源 流 论

第六章 “史记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汉魏六朝:“史记学”的萌芽期

  二、唐宋:“史记学”的形成期

  三、元明:“史记学”的发展期

  四、清代:“史记学”的高潮期

  五、近现代:“史记学”的转折期

第七章 “史记学”的兴盛与繁荣

  一、初见成效期

  二、逐步深入期

  三、全面丰收期

第八章 “史记学”疑案

  一、司马迁生卒年

  二、司马谈作史

  三、《史记》断限

  四、《史记》缺补

  五、太史公释名、《史记》书名

  六、《史记》倒书

        本 质 论

第九章 “史记学”的特点

  一、多学科性

  二、多层面性

  三、现实性

  四、世界性

第十章 “史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史记学”与史学

  二、“史记学”与哲学

  三、“史记学”与文学

  四、“史记学”与民族学、地理学

  五、“史记学”与其他社会科学

  六、“史记学”与自然科学

        方 法 论

第十一章 “史记学”的基础理论

  一、“史记学”的理论支柱:唯物史观

  二、“史记学”的具体理论

第十二章 “史记学”的资料与方法

  一、“史记学”的基本资料

  二、“史记学”的研究方法

  三、《史记》研究应走出误区

        生 存 论

第十三章 “史记学”与现实社会

  一、《史记》与汉代社会现实

  二、“史记学”与当代人文精神

  三、“史记学”与当代社会经济

  四、“史记学”与当代学术

第十四章 “史记学”的学术组织

  一、学术组织

  二、学术会议

第十五章 “史记学”成果的产生及批评

  一、成果产生

  二、成果表述

  三、成果批评

        主 体 论

第十六章 “史记学”研究者的素养

  一、才学识的结合

  二、继承与创新结合

  三、求实与求美结合

  四、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

  五、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

第十七章 《史记》研究者的使命及努力的方向

  一、走综合化之路

  二、以理论作统帅

  三、多样化的形式

  四、立体化的研究

  五、世界化的目标

  六、生产化的方式

  七、余论

附录 从著作看日本先哲的《史记》研究——古今传承1300年间的变迁

  一、《史记》的传来和近江、奈良朝时代

  二、日本留下《史记》古钞本的人

  三、刊行和刻《史记》诸版本的人

  四、古来遗留《史记》名著的人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