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区域经济理论

分享到:

定价:¥22.00

购买电子书:
  • 出版时间:2007年01月
  • 页数:409页
  • ISBN:7-100-03850-2
  • 主题词:区域经济理论
  • 人气:267

显示全部序言

  区域经济学是目前我国经济学门类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型应用经济学科之一,由于社会需求巨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任务繁重,教学和研究队伍正在日益扩大。然而,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应用经济学分支学科,在各方面还不尽成熟,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正是基于这种状况,我们着手撰写、陆续出版这套教材。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原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是国内设立的第一个区域经济教学与研究机构,也是全国最早确立的两个区域经济学博土点之一,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长期以来,我们努力坚持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学风,力求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在长期的学术交往与合作中,得到了兄弟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许多支持帮助,深受同行关注,也期望我们在研究生层次的教材建设方面做出贡献。这些都是我们决定编写这套教材的重要动力。
  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打好这个基础,才能保证学科的持续发展。这套系列教材是我倡议编写的,得到了全所教师的一致响应。为了编好教材,我们曾多次进行了封闭式研讨。每本教材的大纲都是先由责任人拟定初稿,经集体讨论,提出修改补充意见,最后确定下来。参加编写的教师都是我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显著的科研成果,他们都具有博士学位,大多数曾游学国外在著名学府学习或研究。精干的队伍为编好这套教材提供了重要保障。由我来撰写总序,并不表示我的学术水平比他们高,而仅仅是因为我作为所长担负了组织协调工作。
  全套教材共计六本: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规划、区域融资与投资环境评价、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这些内容也是我所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此外,城市经济学和城市规划等课程也在专业课之列,因为以后还要编写城市经济与管理系列教材,故未列入其中。
  编写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是一种新的尝试,我们参考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内容和结构上进行了新的开拓和探索。由于能力所限,加之时间紧迫,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陷,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批评指正。在此,我们要感谢商务印书馆,作为我国最富盛名的出版机构之一,他们对本套教材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鼎立相助。
                       陈秀山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
                  2003年春,于中国人民大学宜园

显示全部后记

  本书的写作大纲是由陈秀山提出基本思路和框架,张可云补充完善,最后集体讨论确定而成的。全书由陈秀山统稿,各章的撰写分工如下:
  陈秀山:第1―4章,第6―10章,其中石碧华提供了第10章第1―2节的初稿。
  张可云:第5章,第11―12章。
  在撰写过程中,我们吸收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在各章末列出了主要参阅文献。本书在内容和结构上进行了新的拓展和探索,把一些以往未涉及到的新的理论和区域经济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总结,纳入到其中。
  由于水平所限和时间紧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在所难免,请读者批评指正。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编写的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之一(此系列教材共六册)。   全书由六个部分(共12章)组成。第一部分:导论,阐述区域经济学的内容、对象与任务及其基本范畴;第二部分:区位理论;第三部分:区域产业结构理论;第四部分: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第五部分:区域要素流动(交换)理论;第六部分:区域发展战略与运行调控理论,介绍和分析了主要的区域发展战略模式,研究区域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与市场作用关系。

显示全部目 录

1.导论:区域经济学与区域经济理论
 1.1 区域的含义与区域的划分
 1.2 区域经济中的行为主体
 1.3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内容体系
2.企业区位选择理论:区位因素与区位决策
 2.1 区位与企业的经营成果
 2.2 区位分析的基本原理
 2.3 区位选择因素概述
 2.4 本章小结
3.新古典区位理论:运输费用的作用
 3.1 运输费用和价格
 3.2 运输费用最小的区位
 3.3 运输费用、产量和生产技术
 3.4 运输费用和区域垄断
 3.5 运输费用分析的普遍性应用
 3.6 本章小结
4.区位模式和区位结构理论
 4.1 分散的和集中的区位模式
 4.2 中心地理论
 4.3 勃温特对区位结构理论的整合
 4.4 聚集效应的经济学分析
 4.5 外部效应的区域经济政策合义
 4.6 本章小结
5.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5.1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与优化
 5.2 区域专业化产业与主导产业选择
 5.3 区域经济基础理论与乘数效应
 5.4 基础部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乘数估算方法
 5.5 区域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
 5.6 本章小结
6.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决定因素及输出基础理论
 6.1 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决定因素
 6.2 区域间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相互作用
 6.3 输出基础理论
 6.4 本章小结
7.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7.1 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本模型
 7.2 通过要素流动实现均衡增长:两区域模型Ⅰ
 7.3 通过区际贸易实现均衡增长:两区域模型Ⅱ
 7.4 对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的评价
 7.5 本章小结
8.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理论
 8.1 极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8.2 极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8.3 倒U模型:从极化走向均衡?
 8.4 本章小结
9.新增长与区域创新理论
 9.1 新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
 9.2 区域创新理论
 9.3 柔性生产与新产业区
 9.4 本章小结
10.区域分工与要素流动理论
 10.1 区域分工的性质与影响因素
 10.2 区域分工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10.3 区域要素流动理论
 10.4 本章小结
11.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理论
 11.1 产业转移和技术传播的基础
 11.2 梯度理论
 11.3 区域技术传播理论
 11.4 区域趋同理论
 11.5 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11.6 本章小结
12.区域经济干预理论
 12.1 区域经济与政府作用
 12.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的政府干预思想
 12.3 区域经济关系协调理论中的政府干预思想
 12.4 本章小结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