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奋进的历程——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

分享到:

定价:¥30.00

  • 出版时间:2004年05月
  • 页数:590页
  • ISBN:7-100-04138-4
  • 主题词:奋进历程中国基督教本色
  • 人气:455

显示全部序言

  1997年段琦女士邀我参加她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研究课题“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当时我正埋头于《中国基督教史略》的校订工作,没有多想就答应了。后来,由于工作太忙,更主要的是经过认真考虑后,自觉能力有限,与其滥竽充数,不如退而藏拙,还是由段琦一人撰写为好,因为收集资料的工作都是她一人完成的,资料熟悉,肯定能得心应手。果然,段琦不愧是位学术研究工作中的“拼命三娘”,我的退缩更激发了她的奋进。她不辞劳苦地东奔西跑,不仅去南京、上海、苏州,甚至还利用去美国开会之机在洛杉矶等地收集有关资料,在众多朋友的无私协助下,苦干了三年多,终于独立地完成了课题,在大陆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领域里开拓了一块新的园地。

  自1807年马礼逊将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至今,已近200年,时间不能算太短,但基督教始终没有在中国大地上落地扎根、奠立深厚的根基,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彻底地摘掉“洋教”的帽子。这期间传教工作固然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更重要的却是付出了惨痛代价换得的宝贵教训。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非基督教运动终于使教内有识之士从自我陶醉的美梦中清醒过来,正视到基督教在中国面临的危机。经过激烈痛苦的反思与讨论,大多数人取得了共识:耶稣基督的福音在中国扎根广传的惟一出路,就是完全摆脱西方基督教会的模式、影响与控制,实现中国基督教本色化。寻找正确道路是困难的,走上正确道路之后的困难则更多。什么是本色化?怎样做才是本色化?怎样克服实现本色化时遇到的难题?本色化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凡此等等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具体问题。台湾基督教学者林治平教授在他主编的《基督教在中国本色化》“自序”中指出:中国基督教本色化“有两个矛盾一直存在:作为中国人,从中国文化本位立场出发,总难免会担心基督教的传入中国会不会使中国伟大光荣的文化传统‘基督教化’,甚或‘洋化’;另一方面,从基督教的神学信仰立场观之,人们更担心基督教在中国应该本色化吗?如果基督教在中国居然本色化了,那岂不意味着基督教要放弃其信仰传统?这样经过本色化后所谓的‘基督教’还算是真正的基督教吗?我们会发现,谈到基督教与中国本色化问题,这种两极化的态度,一直是历代学者、教会人士思考问题的困难所在。”怎么办?后退是没有出路的!段琦女士的这本书正是中国基督教在本色化道路上彷徨、苦斗的历史记录。

  对于“本色化”这个名词的理解,教会人士从一开始就有不同的阐释,但大家都承认一个不争的事实:一种外来宗教要在某地生根,必须与当地的社会与文化相适应,否则必然被淘汰;对中国基督教来说,“本色化”就是跟随时代,调整自己,以适应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的客观现实。事实上,基督教从传入中国的一开始就存在着与自身生存发展的“本色化”问题,这个问题也始终贯穿在中国基督教历史的进程中。本书着力对中国基督教的这一历史使命进行探讨,我们认为“本色化”、“本土化”、“处境化”等都是同义词,所以仍然使用“本色化”这个名词。历史就是历史,尊重历史是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

  我认为本书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资料丰富,而且都是第一手资料。史料的全面与真实是课题研究成功的前提。本书引用的史料虽然都是过去公开发表过的,但因时间久远,数量繁多,加之分散,收集相当困难。有些资料是曾闻其名却未谋其面,有些则连其名也未闻过。如果没有众多朋友从各方面协助,只凭段琦一个人的能力是很难收集得如此齐全的。难怪段琦认为本书应该算是参加资料收集工作的全体朋友的集体成果。

  二、立场超脱,持论公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并不是一句老生常谈,而是人们从痛苦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历史教训。应该承认,任何伟大的先哲都不能完全摆脱其自身的历史局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必然现象。唐代史家刘知幾在其《史通•惑经》中早已指出:“良史以实录直出为贵……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出。”这应该是史学研究的一条原则。段琦是位单纯的研究者,没有基督教信仰背景,没有任何宗派成见,没有任何个人成分的考虑,因此她能完全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保持头脑清醒,在书中所发的评论,既警示当事人,也提醒研究者。

  三、边叙边议,有史有论。历史事件往往到时过境迁、真相大白之后才能得到公允的评价。“事后诸葛亮”总比“事后阿斗”高明得多。“事后诸葛亮”而能汲取历史教训才算得上是“诸葛亮”。这一点只有掌握了大量资料,进行冷静的分析研究,统筹兼顾,高瞻远瞩才能做到。本书中的议论足可以表现出作者的研究水平。

  四、段琦在本书“引言”中指出:诚静怡牧师在二三十年代将本色化运动分为五个时期,查时杰先生则分为四个时期(到1949年),这两种分期法无疑都是正确的。但现在已进入了21世纪,毕竟又过了半个世纪,因此段琦在前两位学者分期的基础上把研究时限延伸到20世纪末。这也是本书的特点之一。应该指出,由于历史原因,不少学者都把解放后的中国基督教史视为“敏感区”并敬而远之。段琦对这一时期的研究可能会引出不同意见,但是路总得有第一个人去走。段琦已经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

  回顾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近二百年历程,可以归纳为教训多于经验。终于找到了“本色化”的光明大道,但光明大道不等于平坦大道,前途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新困难新问题。温故知新,汲取历史的教训是保证基督教在中国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新世纪新时期,中国基督教会的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衷心祝愿她走好。

  读完本书,浮想联翩,百感交集,不吐不快,遂贸然执笔,权充本书之序。

                         文 庸 挥 汗

                         2001年7月


显示全部后记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此书终于完成。在脱稿之际,我的心情十分矛盾;一方面感到高兴,因为经过了日日夜夜的奋战,终于完成了任务,大有解脱之感;而另一方面却又大有惶恐之感,因为此书只是对中国基督教会本色化的历史过程作了一个大略的回顾,很可能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由于学术水平有限,时间和精力也都有限,作为初次涉猎这一问题的研究者,实在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只好如此了。好在我已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欢迎读者对本书提出尖锐的批评与指正,以便日后改进。

  对中国教会本色化的研究在港台学者中起步较早,他们掌握的中外文资料较全,分析也较为深入。相比之下,大陆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则较为薄弱。本书也许可以视为大陆学者对此研究的一个起步。由于是起步,我将此书定位在尽量客观公允地将中国基督教会本色化的历程按历史本来的面貌如实地反映出来,尤其是对20世纪以来中国教会领袖们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只求描述清楚,不作过多的评论。从这一观念出发,本人不惜冒着堆砌史料之嫌,尽量将基督教本色化历史上中国教会领袖们在这方面有关的著述作了一些客观介绍,希望日后能为人们作进一步研究时在资料方面提供些方便。

  收集材料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幸亏得到了诸多朋友的无私帮助,才顺利地完成。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上海的田文载、许耀碧老师。他们为我在图书馆布满尘土的旧书和旧刊中找出了我所需要的许许多多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甚至更早时期的材料,并不辞劳苦地为我复印,使我得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我要感谢米寿江、徐瑞英和尤加老师,当我在南京收集资料期间,为我提供了各种方便。我要感谢远在洛杉矶的黄兆劲、邱仁南夫妇,他们资助我购买了许多港台出版的有关研究材料。我还要感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郁丽、于静、陈平和图书馆的刁勇,他们在复印、打字和查找资料方面给予我许多帮助。我最要感谢的是新加坡的王正宏先生、文庸老师给我的全面支持,文庸老师还花了不少时间为我统稿并作序。最后承蒙商务印书馆常绍民先生及其他有关同志的大力帮助,本书终于出版,在此一并致谢。当然,我还特别要感谢我的丈夫戴康生,在我加班加点赶写书稿时,他默默无闻地承担起照顾老人等家务劳动,给予我全力的支持,遗憾的是他已于今年4月9日离我而去,看不到这本书的出版了。总之,这本书表面上看来是我写的,实际上却是凝聚了许多人的劳动成果。在此,再次表达我深切的谢意。

                            段 琦

                           2003年5月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一种外来宗教要在一个国家生根,必须和当地的社会与文化相适应。这就是所说的本土化,或本色化的过程。本书记述了近200年来基督教在中国本土化路途中彷徨、苦斗的历程。

显示全部目 录



引言

第一章 打开中国福音的大门

第二章 以上帝的名义——“拜上帝会”

  第一节 洪秀全与“拜上帝会”之建立

  第二节 早期的“拜上帝会”

  第三节 “拜上帝会”本色基督教性质的变质

  第四节 洪仁玕对太平天国宗教改革的失败

第三章 19世纪下半叶的基督教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戴德生与中华内地会的活动

  第三节 林乐知、李提摩太等教会自由派人士的传教活动及影响

  第四节 教育传教与本色化

  第五节 教会慈善事业与本色化

  第六节 推进中国基督教会自立的尝试

第四章 自立运动

  第一节 20世纪初期中国基督教会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基督教会的早期自立运动

第五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中国基督教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基督教的冲击

  第二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教会的影响

第六章 非基督教运动与基督教

  第一节 早期非基运动的形成及其思想基础

  第二节 中国教会对非基督教运动的回应

第七章 中国基督教全国大会(1922年)

  第一节 中国基督教全国大会的筹备与召开

  第二节 中国教会本色化讨论的继续

第八章 收回教育权运动与基督教

  第一节 第二次非基督教运动形成的背景

  第二节 非基督教运动的再次兴起——收回教育权运动

  第三节 第二次非基同盟的建立和活动

  第四节 五卅运动前教会对非基运动的回应及自身的本色化

第九章 五卅运动和北伐时期的中国基督教

  第一节 五卅运动及中国基督徒的回应

  第二节 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再次兴起及教会教育界的回应

  第三节 对非基运动的直接回应和反不平等条约

  第四节 北伐战争和非基运动中的中国基督教

  第五节 五卅、北伐时期教会对与本色化有关理论所作的探讨

第十章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基督教

  第一节 五年运动

  第二节 “到民间去”、“到乡村去”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

  第四节 这一时期有关本色化的理论探讨

第十一章 解放前夕的中国基督教

  第一节 三年奋进运动与乡村教会事工

  第二节 基督教学生运动

  第三节 时局转变中的中国基督徒

  第四节 有关本色化的理论文章

第十二章 解放后的中国基督教革新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中国基督教会适应新中国的努力

  第二节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基督教会的处境化努力

  第三节 近年来中国基督教会在处境化方面的工作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