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大字本) 牛津系列

分享到:

定价:¥238.00

  • 出版时间:2005年04月
  • 页数:2166页
  • ISBN:7-100-04373-5
  • 主题词:牛津英汉词典bull大字
  • 人气:2354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牛津大学出版社于1879年正式接手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牛津英语大词典》,简称OED)的编辑出版工作,从此与词典出版结下不解之缘,125年来不断默默耕耘,先后出版各种不同类型、程度以及大小的语文和专科词典,以满足广大读者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语言需要。
  二次大战后,英语成为全球通用的国际语言,各地英语学习者对实用工具书的需求尤为殷切,牛津大学出版社遂于1948年率先出版第一代具划时代意义的英语学习词典,命名为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简称OALD)。作为一代经典,OALD曾独领风骚30年,至70年代末始见其他同类型词典问世。
  时至今日,OALD已更新至第六版,先后重印达180次,累计发行量超过3000万册。半个世纪以来,社会急遽变化,语言日新月异,人们对词典更新换代的要求也更为迫切。OALD注意吸收英语教学和词典编纂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密切跟踪新词新义的出现,不断推陈出新;同时也坚守以读者为先的原则,不盲目追赶潮流,不刻意标新立异。稳中求进,是OALD的一大特色。
  Advanced Learner's源自牛津,代代相传,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近年来,其他以Advanced Learner's或“高阶”命名的词典相继出现,或许也从一个侧面说明OALD的受欢迎程度。
  相对于原文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历史也不算浅。第一本英汉双解版以OALD第二版为底本编译,于1970年出版。第二本《牛津高阶》以OALD第三版为底本编译,于1984年出版。其后一直到1988年,市面上才出现另一本与《牛津高阶》相类似的英汉双解词典。
  目前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已是《牛津高阶》的第六版。顾名思义,它是以2000年推出的OALD第六版为底本编译的。新千年刚刚到来,我们便全力投入《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的编辑出版工作,组织编译队伍,订定翻译体例,设计工作流程,务求以最短的时间和最高的质量完成出版任务。
  出版一本词典,往往要动员几十人的力量。但这毕竟是智力劳动的工作,人员的多寡还不是成败的关键。这不像收割稻谷,人越多效率越高。更重要的是人员的组织、分工与配合。我们的队伍共有三十多人,来自五湖四海、两岸三地。他们各人有各人的专长与特定任务,各尽其力,互相照应,形成一个合作无间的团队。对于社内外同人所付出的辛劳和作出的贡献,谨致以衷心的感谢。
  打开一本词典,满是密密麻麻的文字与符号。人们常以“十年磨一剑”来形容词典出版工作之不易。这“十年”当中,恐怕有一半时间要花在校对与改正各种字符和格式上的错误。人非机器,挂一漏万和前后矛盾的情况在所难免。这头改对了,那头又弄错了。有见及此,我们特地采用了一套电脑化的编辑与制作系统,以其强大的编辑管理和自动生成功能,全面排除不必要的人为错误,大大缩短了出版时间。
  在忠于原版内容、突出原书优点的大前提下,我们抢在原版之先,以补编方式,为这个全新英汉双解版收入2 500个未见于OALD 2000年版的新词,以反映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变化。
  词典编辑工作繁复琐碎,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尚祈广大读者不吝指正为感。

                     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
                              2004年2月

显示全部序言

陆谷孙序
指点文字,侃侃无倦

  2002至2003年,我参与了《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六版英汉双解本的部分审订工作,又蒙主事者不弃,为此书在中国大陆发行的英语原文版写了一篇小序《老蚌出新珠》。事犹未竣,复接邀约,称此书又经增订,要我审订主要是新词、新义的补充内容,并面向海内外英汉双解本的读者再作一篇序文。这一次,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的刘勇强先生催迫尤紧,致我甲申春节“三余”全无(古人称冬日为岁余,夜晚为日余,阴雨为时余,三余可免劳作,一味休闲而已) ,晨暝埋头于蝇头小字,矻矻孳孳,总算在苛严的期限之内做完了这项工作。之所以要写这一小段文字,一是向读者证明,编纂一部词典,即使仅限于局部增订,个中辛劳实非行外人所知;二是为助读者察赏出版者苦心孤诣的职业精神和超常效率:在极短周期之内,由修订而至双解本,复对修订版及时作出增补,雕琢再三,真可谓是指点文字,侃侃无倦矣!
                (一)
  我于1957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那时正值锁国,因此难得一见从海外传入的新版英文词典。某日见同班一位侨生正查阅一部书题为The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牛津高阶学生当代英语词典》,以下概用汉语简称《牛津高阶》)的洋词典,便恳求借来翻翻。用过几次之后便发现这部词典的设计确乎别具匠心,像是早早预见到了我们这些非英语民族学子在学用英语时必然会发生的疑难、困惑和各种特殊需求。虚词——现在多称功能词——因为使用特别频密,且多用于撑起句子结构的骨架,条目的处理远比其他词典(特别是美国版的大学案头词典)翔实致用。此外,《牛津高阶》不但例证丰瞻,而且还把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尽管当时还不流行这一术语)的不少研究成果融入了词典编纂,讲究我们中国古人所谓的“易简之理”,对动词用法模式、名词可数或不可数、名词和形容词后随定语或状语补足成分的各种常见搭配关系,如 a decision to resign和be certain to need help 等,分别以缩写字母或数码代号一一标出,对指导学生造句作文等“产出”(production)或曰“编码”(encoding)大有帮助。鄙人见闻有限,但据我所知,今日已为多种词典普遍采用的C——countable表示名词可数——和U——uncountable表示名词不可数——两个字母代码,就是由《牛津高阶》首创的。
  渐渐,《牛津高阶》成了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在英语领域中学步时不可或缺的拐棍;有时,如碰到hope to do sth孰可孰不可之类用法疑问时,如焦之待救,大家都会赶去查《牛津高阶》,倘若那里付诸阙如,明明是正确的用法,大家还是觉得避免为妥。这样,拐棍又差不多成为最高仲裁了。渐渐,《牛津高阶》主编英人A.S.Hornby的名字变得耳熟能详。近从网上看到英国某勋爵1976年褒扬Hornby时说:“No man has ever done more to further the use of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在推广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方面,从未有人作出更大的贡献)”,此话可能有溢美之嫌,但是对于我这般年龄的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师来说,Hornby的名字毕生难忘,却决非浮妄巧言。Hornby其人在英国文化协会同侪中有“灰公”(ash——A.S.H.的连写。鉴于他寿至八旬,文坛尊宿,称之为公,当不为过)的昵称,在当年我们同学中间也有个雅号,叫做“红皮”,那是某位仁兄读他的名字发音不准,大家觉得滑稽,模仿着便叫开了。回想起来,还颇有一点亲切的意味。
                (二)
  光阴荏苒,隙驷不留!转眼间半个多世纪逝去。Hornby早已作古,但后继者秉承其志,不敢逸豫,迄今《牛津高阶》已出到第六版,各版累计售出已逾3000万册,是为全球销售量最大的书籍之一。
  Hornby之志,质而言之,就是开创以指导“产出”为主要目的的学习型词典,在客观描记(descriptive)语言的同时,不忘规范(prescriptive)职能。按《牛津高阶》第六版主编Sally Wehmeier女士的话说,就是Being a dictionary writer turned out,after all,to be very similar in many ways to being a teacher(归根结蒂,编词典在很多方面其实与教书无异)。另一方面,半个多世纪来,科技猛进,世情丕变。《牛津高阶》的后续各版自然应顺应时势,而不可一味裹足蹈袭。此种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至少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STRONG>准确至上</STRONG> 毋庸讳言,比之往昔,我们这个时代优势无计,教育的普及程度更是胜场。但各国的教书匠和语文工作者又无不哀叹学生语文程度普遍的下降,某大国堂堂副总统在拼写potato复数时出错便是一例;而交际、功能等教学法大行其道之时,若运用不得法,其后果之一便是学生往往置流利(fluency)于准确(accuracy)之上。《牛津高阶》一秉Hornby“准确至上”的初衷,第六版也不例外,增设许多“提示注解”(HELP),如对dangling participle、double negative、split infinitive等语法类词目所附的“提示注解”就充分体现了“准确至上”的原则,同时又顾及语言使用实际,措辞讲究分寸。至于在of条内对比the paintings of Monet 和a painting by Monet两例时的“提示注解”,察一曲而可及其他。此类点拨,全书不知凡几,更凸显编者追求精确,不容秋毫有失。
  二、<STRONG>繁略适中</STRONG> 《牛津高阶》第六版收词八万,新增部分中尤多科技、文化类术语专名和美语词语,内容之浩繁自远非当年Hornby可比。即便以词汇共核部分的一个普通词badger(獾)为例,第一版只交代皮色和打洞习性;第六版补充头部皮色及昼伏夜行的习性,并在动词用法一段中以三个例证取代一版的孤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词典在淋漓尽致发挥production功能的同时,刻意加强帮助读者求解的“接受”(reception)或曰“解码”(decoding)功能。试以《牛津高阶》第六版与2003年出版的大型工具书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在收词方面作一比较,就会发现MP3、stealth tax、streetboard、texter、steaming(作名词)等词条前者收了,后者却仍付之阙如,而所有这些条目分属音响器材、税务、运动、手机通讯、行窃方式,可以笼统归于百科一类,由此更见其容量之大。单就语词部分而论,第六版对短语动词、词的语法性征和搭配、同义同形辨异、近义近形比较、构词法的处理尤见功力,甚至专辟夹心彩色“研习专页”逐题详解,简直可收一书多用之效。
  与此同时,根据前辈语言教学家“词汇控量”(vocabulary control)的理论,《牛津高阶》第六版把原来用于释文的3 500个词进一步压缩至3 000,并将其列表附于书后。上海的中学毕业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必须掌握4 000个英语单词。以这个水准比照,六版的释文用词几近minimal!用如此简约的文字来准确表达如此浩繁的内容,编者非有繁略适中的意识,释文的写作技巧亦非达到更高的境界不可。
  三、<STRONG>追求直观</STRONG> 直观是保证简约的元素之一。《牛津高阶》第六版的直观性自然首先表现于1 700多幅插图,其中既有彩图,也有黑白素描甚至饶有情趣的漫画(见cross-legged和with legs crossed比照插图)。深层次的直观性则在于六版采用的一些创新做法,诸如为用法繁复的长大词条设计了“检索捷径”(short cuts),以与条目词最常用的搭配词和最常见的语境主题词置于段首,让读者按词索骥而不必在与己无干的义项上浪费注意力。又如当年Hornby殚精竭虑设计了动词模式表可谓首创,但每查一动词必须回访模式表,形同二次查阅,远不如现在的[V(that)]、[VN]、[V to inf]等标注法来得显豁直观。
  此外,由Collins Cobuild首创的“整句释义法”,若泛用到所有词条,窃以为不免浪费篇幅,但像《牛津高阶》第六版这样有选择地慎用(见bounce条),不但可排除“a state/situation/quality of…”之类辞书模糊套语,且能收晓畅通达之效;词目中排入必须使用的定冠词,如the hot seat和the European Union,但不将the计入按字母顺序立条的系列,也是一种首创,直观效果尤佳。
  四、<STRONG>言必有据</STRONG> 当年Hornby收入的例证多为人为自造,而且他曾明言自造例证最能有的放矢。当代辞书界一大革命性的进步便是电脑语料库的建立,从而为编者们提供了数量惊人的语言素材,使他们选词有了依据,择例有了余地。《牛津高阶》第六版例证多达九万,位居各版之首,自然与牛津语料库的素材支持是分不开的。据称这一语料库存词一亿,若以每分钟读出150词的语速,每天连续朗读八小时,要花四年时间才全部读完。六版中有些极细微的增删变化,细究之下,亦源自语料库,足证言必有据。例如习语bent on sth/on doing sth的释文to be determined to do sth之后附加括号信息(usually sth bad),区区三个词就是复查语料库内近20条书证之后得出的结论。
  五、<STRONG>撮要纳新</STRONG> 语料库的一大功用在于帮助编者根据素材来源及内容判别何为新词、新义,复根据频度确定哪些新词、新义宜及时收录。《牛津高阶》第六版在纳新方面的做法是积极又不失谨慎的。除了上文提到(见“二、繁略适中”段)的MP3等一组词外,诸如reality check、ultimate fighting、trailer trash、Stepford wife、webliography、try-and-buy等新增词目都为词典带来浓郁的时代气息。书中“研习专页”内关于新词的内容虽只占两页篇幅,但涉及新词常见领域及构成方式,且含33个例词,可指导读者如何举一反三去捕捉、理解并使用新词。至于像TMT(指technology,media and telecom company,科技媒体通讯公司)、flash mob(港译“快闪党”,拙译“闪聚一族”)和被美国方言学会投票评为2003年度第一流行词的metrosexual(港译“都市玉男”,拙译“性感帅哥”)等词何以未被纳入,怕是文字记录固有的滞后性所致吧?
  希望《牛津高阶》第六版成为读者诸君手不停披的学习良伴,与此同时,也让我们期盼更富新意的第七版早日问世。

                        陆谷孙
                        上海复旦大学
                        2004年2月

<STRONG><FONT size=3>           金圣华序
</FONT></STRONG>          “活字典”与可供活用的词典

  2003年9月下旬,正值北京金秋季节,我有幸造访钱钟书夫人杨绛女士。那天,她的心情很好,因为新著《我们仨》甫面世已经登上畅销榜,一版再版;此外,最令她高兴的还有一桩盛事,原来在前一天,出版社刚巧送来了《钱钟书手稿集》的样书。
  《手稿集》是杨绛女士近年来努力不辍、悉心整理的一部大书。杨绛女士打开厚厚的书本,让我披卷摩挲,大开眼界。只见书页上挤满了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乍看似河道交错,蛛网纠结,再看才发现这纵横纷陈的文字,正是钱先生当年治学的斑斑心迹,不但列出先生从卷帙浩繁的原书中抄誊下来的一字一词,更细录了阅后的批语与心得,而所涉的内容,竟遍及中、英、法、德、意、西、拉丁等多种语文。钱先生毕生好学不倦,当年没有影印机,没有电脑,因而每次遨游学海、徜徉书林时,如有所得,定必钩稽史料,抄录在案。据杨绛女士所言,《手稿集》全部付梓时将达45卷之多,由此可见钱先生之所以成为学界公认的硕学鸿儒,的确名不虚传。
  钱钟书先生的学术著作与文学创作同样脍炙人口,最主要的是他在作品中旁征博引,熔古铸今,不论中西诗文,皆随手拈来,挥洒自如,其学识之渊博,令人折服。这样的一位大学问家,可称为不折不扣的“活字典”而当之无愧。可是,一般人才学不足,识见有限,如想在有涯的生命里,于无涯的学海中尝试泛舟之乐,则不得不从基本的功夫做起。
  钱先生精通多国语言,但当年在清华就读的是外文系,而负笈英伦时于牛津钻研的亦是英国文学,可见英语是他的第一外语。吾人治学既无法仰望“活字典”的项背,但是在着手学习英语之时,至少该选择一本可供活学活用的上好词典。《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对非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来说,应该是这样一本较为理想的工具书。
  牛津词典的发展源远流长,而高阶词典OALD问世迄今也有50年的历史,为庆祝金禧纪念,特地在新千年来临之时出版全新第六版,而英汉双解本的翻译与编辑,一如既往,也是以极其严谨审慎的态度,在既专业化又高效率的程序中,逐步完成的。
  早在四年前,牛津大学出版社已积极展开筹备工作,当时有幸应邀与徐式谷、庄绎传、傅一勤诸位先生一起出任词典审订,为译稿把关。能与三位词典学专家共同参与审订工作,既觉与有荣焉,亦感责任重大,因为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反复校阅,仔细推敲,既要确定释义是否正确,亦得衡量语感是否恰当。《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一向坚持“原文要懂,译文要通”的原则,因此,比起其他同类的词典来,不论在编排、选材、解析及举例各方面,都显出与众不同、匠心独运的特色,有关要点,不少学者已屡予评述,此处不赘,以下且从翻译的角度,来谈谈第六版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一本英汉双解词典的首要任务是释义精确详尽,即使出现在例句中的一字一词,译来亦不能含糊。举例来说,如analyst词条下有个例句:City analysts forecast pre-tax profits of &pound;40 billion this year。何谓City analysts?初稿直译为“城市分析家”,看来似乎并无问题,后经各方再三查询、多番审核,得知The City意指“伦敦金融区”,而于当地大公司工作的分析家,则称为City analysts,在财经界具有无比的权威与影响力,故最后定稿为“伦敦金融分析家”。此外,又如一般人学英语时,对序数(ordinal numbers),分数(fractions),小数(decimals)等,往往难以掌握,OALD六版之中,却把这些内容,在附录之中分门别类,详细列出,不但如此,还附上电话号码、温度、货币、日期、年份、年龄、时间等与数目有关的用语,既标示英语、美语的不同,还加上中文的翻译以及详尽的例句,务使读者在最简便快捷的情况下,对英文数字的用法,一目了然,活学活用。
  二、一般人在学习外语时,往往以不知如何搭配词语为苦,OALD一向特别注意词语搭配(collocation)的问题,故在词典中辟出“研习专页”(Study page),详加讨论。但原文中的搭配,一经翻译,又往往会改弦易辙,面目全非。例如“heavy”这个形容词,在英文里可说“heavy-handed”,又可说“heavy—hearted”,可说“heavy rain”,又可说“heavy seas”,译成中文,则不能一成不变,“笨拙粗劣”与“沉重悲伤”,“滂沱大雨”与“惊浪骇涛”,其间的差异何其明显。OALD六版的翻译,特别注意一词多译、活灵搭配的特色,任何一字一词,在不同场合使用,都会按语境小心译出,而不致堕入僵化硬译的陷阱。
  三、一本成功的英汉双语词典,必须行文简洁流畅,合乎中文习惯,否则徒然增加许多劣译样版,成为传播恶性欧化陋习的始作俑者。OALD六版中译,乃经过多重翻译、修正、重改、审订的程序,才最后定稿。换言之,其间凝聚了大量译者的心血精力,方始成事,因此,在这本词典中,罕见一般坊间经常出现的译病,如形容词“的的不休”,被动式“被被不绝”,比较级more,不分青红皂白,一概译成“更为”等等。此外,译者更善用中文的惯用语,如There are no winners in a divorce,最初译成“在离婚中没有胜者”,后改为“离婚的人都是两败俱伤”。She smiled falsely at his ioke,原译“她以虚假的微笑回答他的笑话”,后译为“她听了他的笑话假装笑了”等,都是明证。
  四、翻译时,必须注意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文化差异,同时也须避免译者因受本身生活背景的影响,而译出带有地方色彩的文字。譬如例句Guests receive dinner on/upon arrival at the hotel之中,可说没有一个深字,但初译者译成“旅客来到旅馆后,即可享受定价客饭”,这“定价客饭”四字,显然受了自身生活背景的影响,后改为“旅客一到旅馆即可就餐”,方符合原义。又如原文an aristocratic name,初译为“贵族名字”,后改为“贵族姓氏”,原因是name一字,既可译成“姓”,也可译成“名”,但西方有贵族姓氏,却没有贵族名字,故虽为细节,亦不可马虎。又譬如attempted rape/murder/robbery原译为“强奸/谋杀/抢劫未遂”,似乎十分通顺,但因为原文涉及英国普通法(Common Law),故不能用中国法律中通用的“未遂”两字来译,而必须改译为“企图强奸/谋杀/抢劫”,以不违原文。凡此种种,均涉及语文背后的文化精神。由于中、英两个民族不论风俗传统、生活习惯、制度律法等都有所不同,故翻译时必须处处留神,不可造次,何况译例出自学者所仰仗的双语词典,则更不得不小心从事了。OALD六版在翻译方面,的确已尽心尽力,立意以最佳面貌,呈现在读者眼前。
  除上述各点之外,OALD六版在掌握分寸及搜汇新词方面,亦相当注重,而每当一字一词在两岸三地有不同译法时,必尽量并列,以便存照。另外可喜的是在版面设计方面,亦能做到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如五个主题页中体育运动一项,而正文里的dribble、tackle、serve、dunk等条目下,均有cross reference与主题页彼此参照。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四年来经数十人努力不懈,精益求精,终于顺利问世。这是一本内容扎实、编排严谨的好词典,可供大家活学活用,而受益无穷。

                        金圣华
                        香港中文大学
                        2004年2月

<STRONG><FONT size=3>           余光中序</FONT></STRONG>
             帝国虽大,语文更久

  自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之后,大英帝国就已成了历史,不再是日不落之邦了。但是英文的生命却日见茁壮,不但长留于以往的属地,而且变成了不少国家必读的第一外语。指定英文为官方语文的国家,已超过50。英文真的成了世界语。
  语文的生命往往长于使用它的帝国:更早的例子是拉丁文。罗马帝国虽在五世纪末解体,拉丁文却通行于西欧,为法律、科学、宗教所必用,形同国际文言;俗化的拉丁文更发展为拉丁民族的语文,诸如法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意大利文。因为诺曼人入主英伦,引进了法文与其所本的拉丁文,直到现在英文词典里仍保留了不少拉丁文字:例如curriculum vitae(简历);至于男、女校友(alumnus,alumna),复数也仍沿用拉丁文的词尾变化(alumni,alumnae)。
  目前以英文为母语的国家,包括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当在三亿七千万左右,比起中文母语的人口来仍少得多。但使用英文的人口之中,英文非其母语者,比例显然远大于使用中文的人口之中,不以中文为母语的人。目前各地的华人都在学英文,仅此一例就足以说明,学英文的外国人远多于会英文的本国人了。四年前我去莫斯科,就有一群俄罗斯的学童,对我说刚学来的几句英语。
  英国人曾说:宁可失去印度,不可失去莎士比亚。印度很快便失去了,莎士比亚却风行全球。莎士比亚的光彩固然照亮了英文,但英文也因为日渐流行而推广了莎士比亚。如果莎翁写的是拉丁文,恐怕就不会像今天这么“活跃”。英文所以这么“活跃”,开始应该是由于大英帝国之盛,后来自然是因为美国广土众民,代之兴起,大而至于政治、经济、军事,俗而至于好莱坞与麦当劳,影响遍及全球。何况英文的母语人口里,美国人占了三分之二。
  就本身的条件而言,英文在西方语文之中,幸而还是较为易学的:数(number)、性(gender)、时态(tense)之类的语尾变化,远较其他西文单纯。其中动词的变位(conjugation),英文也幸而简明得多,不像法文、德文等一个动词的词根,动辄孙悟空吹毛一般,摇身有七十二变。英文当然也有难缠之处,例如拼法与发音就不很规则。法国文豪伏尔泰(Voltaire)学英文,发现ague(疟疾)是两个音节,但结构相似而字母更多的plague(瘟疫)却只算一个音节,十分不满,咒说这种不合理的语文,一半应交给疟疾,另一半应交给瘟疫。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G.B.Shaw)为了取笑英文发音之无理可喻,拼出了一个怪字ghoti,问人如何发音。大家自然读成goatee(山羊胡子),萧老笑道:“不对,该念fish。”众人怪问其故,萧老说:“‘gh’as in‘enough’,‘o’as in‘women’,‘ti’as in ‘action’.”。
  尽管如此,在众多西文之中,英文仍然比较简明,也比较接近中文。如果你去加拿大的魁北克旅行,就会发现双语并列的路牌或说明文字,法文总比英文要长出一截,就可明白,何以英文会如此流行。
  冷战时代结束以来,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英文既已成为世界语,自然也就成了全球化沟通与传播的最有效工具,值得非英语系统国家的读者学习使用。而要学会使用此一利器,最有效的工具该是一本篇幅适中、释义简明、文法精确、例句充足的英文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的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为庆祝出版50周年而推出的第六版,正是这么一部合用的上好词典。
  1755年英国文坛大师约翰逊博士(Dr.Samuel Johnson),在辛苦编写了七年之后,终于出版了他独力完成的《英语词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令文坛大感意外,因为对岸的一部法文大词典是由法兰西学院的40位院士群策群力,达40年之久,始能为功,而约翰逊博士财力有限,只雇得起六名书记。
  约翰逊的博学慎思与维护本国语文的使命感,令后来的词典编者十分敬佩。不过他要维护的是英文的清纯,而他要指点的是作者而非读者。50年前霍恩比编辑OALD的宗旨,却在指点高阶的读者,尤其是英文非母语的外国读者,如何读、写英文。霍恩比和他的朋友,从教外国学生的经验里发现,一般学生读、写英文时经常遇见的实际问题,可以靠一本条理分明而参考方便的务实词典来逐一解决。
  OALD最大的美德,是一切都以读者的需要为主,不但设想周到,而且设备齐全。尤其对于外国的读者,此书提供了种种方便,几乎处处都有“询问处”,可供远客“入境问俗”,处处都有明确易认的路牌、指标,可以“按图索骥”。遇有特殊情况,更有专业向导待命,立刻前来解围。每一个字或词都像一个人,OALD会向读者详细介绍他的名字怎么念(发音),他的身份为何(名词或动词),他的来意何在(各种定义),他有什么习惯,常与何人来往(例句与词语搭配),他与貌似的家人如何分辨(同义词分析),他与表亲的乡音有何差别(英语与美语发音并列)。
  新版的OALD在编排方面更提供了新的方便。例如介绍某字的身份,便更有条理,更加醒目。concern一字,在发音之后,立刻介绍身份:动词、名词。接着便用出列的小黑方块来明确标示,分别解释两种身份。此字作动词有五解,每一解之前都有醒目的小标题;作名词又有五解,同样以小标题点明。如此编排,真是眉清目秀,读者速查,几可一目十行。
  新版的OALD比起两百多年前约翰逊博士个体户的操作方式来,更有一个优越的条件。多达一亿字库的英国国家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与牛津大学自己的语文研究计划,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实例,来印证当代的英语可以如何运用。
  除了用本国文字来释义的单语原本之外,OALD又发展出各种外文与英文对照的双语版,更扩大了此书的功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自1970年出版以来,一直广受华人读者欢迎,十年来我自己也习用此书,颇为受益。兹因此书单语本第六版改进甚多,英汉双解版也相应编译新版,以应21世纪英文发展之新局。无论是词义或例句的新译,尤其是所译例句,英汉双解版编辑同人投注的心血都十分可观,成绩斐然。英汉双解的词典已经涉入比较语言学,简直可称小型的“英译中翻译大全”,影响所及,当会左右当代翻译的风气,则其意义已不限于学习英文了。相信双解版必能精益求精,迈向至善。

                        余光中
                        台湾国立中山大学
                        2004年2月

<STRONG><FONT size=3>           编译者序
</FONT></STRONG>            字斟句酌,精益求精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出版半个多世纪以来,深受广大读者,尤其是学生的欢迎,为举世公认的优质工具书。
  本英汉双解版是根据该词典2000年第六版翻译而成的。
  翻译小组由八位教授、副教授等组成,他们来自重庆大学、天津南开大学、山西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大学等。分工如下:石孝殊先生(A、F)、赵翠莲女士(B、H、I)、向小林女士(C、L)、邹晓玲女士(D、E、G、J、K、插图页、前言后语及附录)、马红旗先生(M、N、R、X、Y、Z)、王升印先生(O、P、Q、U)、张耀平先生(S)和王玉章先生(T、V、W)。石孝殊修订赵翠莲和张耀平的译稿,以及邹晓玲所负责的正文以外各部分;王玉章修订邹晓玲、向小林和石孝殊的译稿,赵翠莲修订王玉章、王升印和马红旗的译稿。
  1999年7月至2000年5月,牛津大学出版社数次审查了各地推荐的译者试译稿,以译文质量为标准,从众多的英语工作者中筛选出以上八位译者。
  2000年5月下旬,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编辑经理刘勇强先生和北京商务印书馆外语工具书室副主任周欣女士赴重庆与部分译者见面,商讨有关编译等事宜。自那时起,6月下旬、8月下旬、11月上旬、2001年4月中旬两家出版社在北京商务印书馆与译者召开了多次联席会议,研究具体工作安排和编译方案等问题。与会者先后研究、讨论和修订了牛津大学出版社草拟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翻译原则》、《翻译原则》补充说明一、《翻译原则》补充说明二、附件一、二、三、四等。在多次会商和交换意见的基础上详细制订了编译方案和体例。每次会议都重点讲评了译者的各次试译稿,指出错误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各译者深刻体会到挑战性,充分认识到质量的高要求。大家均以修改过的试译稿为镜,兢兢业业,如履薄冰,狠下决心,务以这次翻译为第一要事,不分昼夜,反复查证,字斟句酌,精益求精,按时按质交稿。2002年10月下旬,译者将最后一批修订译稿交两家出版社,由审订者和编辑接力赛跑。
  为保证译文质量,译稿经历了多番修订。译者分四次交稿,每次译稿由两家出版社的编辑以及修订者分别抽查其中不同的十分之一,并提出评审意见。不合格者退回重译。稿件初译后历经修订、审订、编辑加工以及多次交叉审阅等工序。
  本双解词典得以出版,绝不是仅靠几个人的努力。本词典是大陆、香港、台湾三十多人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共同奋斗四年的成果。
  除译者外,还有审订者殚精竭虑,精雕细刻,功不可没。他们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庄绎传教授、北京商务印书馆前副总编辑徐式谷先生、台湾师范大学傅一勤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金圣华教授。上海复旦大学陆谷孙教授为词典出谋划策,解决各种疑难杂症,使我们的工作不致偏离正轨。
  必须一提的是,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商务印书馆派出了精兵强将。他们自始至终是这项工程的主心骨。件件工作无不浸透了他们的心血。他们的敬业精神可贵可嘉,值得学习。他们是: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刘勇强先生和黄勉之小姐,北京商务印书馆的周欣女士和胡龙彪先生。
  感谢重庆大学科研处黄宗明先生的支持。
  这三十多人的团队中既有年逾古稀的长者,又有年富力强的中年骨干,还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我们都是实干者。老中青济济一堂,共同探讨译文的正误优劣、晦涩通顺,一切以学术为重,以质量为先,无分老少,坦诚交流。我们在共同的学习过程中一同前进,互为师友,互相勉励。
  牛津大学。出版社原计划四年内完成编译出版,结果如期四年完工,这确非易事。策划、定案、翻译、校订、审订、编辑加工、发排、校对等等共十几道工序,流水作业,环环相扣。两家出版社精心安排,悉心指导,适时督促,严格审查,再加多方大力支持,激发了每位成员的积极性。人人都快马加鞭,日夜兼程,终于齐心协力按时顺利完成了这项工程。
  大家集思广益,以求佳译,先后数易其稿。此处仅举数例:
  情态动词can第八义项下有例句What can they be doing?原译“他们究竟能干些什么呢?”后改“能”为“在”。一字之差,更加传神达意。
  beggar条下有习语beggars can’t be choosers,原译“饥不择食”,后改为“要饭就不能嫌馊”,准确表达出can't所承载的无奈。
  动词immigrate原译作“(从外国)移居”,以与emigrate“移居外国”相区别。但若说immigrate from China to Canada“从中国移居加拿大”,当中的“中国”是本国还是外国实属见仁见智。几经斟酌,最后改“外国”为“外地”,化解了矛盾。
  汉语方面,我们采用标准汉语,并酌收港台用语,以适当反映两岸三地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和相互影响,也有利于各地读者交流学习。例如taxi,内地叫“出租汽车”,台湾叫“计程车”,香港叫“的士”。后两者在内地也日渐通用,于是taxi条下三者并立,兼收并蓄。
  八位译者奋战二十又四个月,磨炼了精神和意志力。人们常以“十年磨一剑”形容词典工作之不易。四年磨一剑之艰辛,可想而知。多数译者以往未经历过如此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是都挺过来了。例如在翻译过程中往往要查找各种资料,遍寻不得要领,反复思索,斟酌再三问题仍不能解决,难免会产生焦躁情绪。但译者并未退缩,而是迎接挑战,从苦中得乐,逐步前进。
  先哲有言,付出多少,收获多少。这次翻译也是一期难得的实地外语强化培训班,译者受到的教育,终生难忘。
  现在,译者们抚摩着曾经熬红的双眼、曾经疼痛的腰背、曾经僵直的手脚,回想呕心沥血、茶饭不思、夜不成寐的日子,仍一致认为:值得。在人类文化传播的点点繁星中也有了我们的一颗。我们三十多人的奋斗终于有了收获。我们感到欣慰。
  但是我们绠短汲深,错误或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指正。

                        石孝殊
                        重庆大学
                        2004年1月

<FONT size=3><STRONG>           英语版序言译文
</STRONG></FONT>
   1998年正值牛津高阶英语词典(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的创始人霍恩比(A S Hornby)百龄冥诞,也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本词典50周年大庆。霍恩比对词典编纂的伟大贡献在于他以身为英语教师的经验编纂出一部能满足学习者需要的词典。本高阶英语词典成为历来最畅销的书籍之一正是他成功的写照。
  新千年伊始,如今这个版本——第六版更有所突破,使原版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重点得到进一步加强。我们通过对学习者如何使用词典的研究学到许多东西,也从众多教师和学生的建议中获益匪浅。
  词典使用者希望能迅速查找到他们所需的信息,希望查到后能理解,而且能在口头或书面语中运用。本词典信息的编排一目了然,在较长的词条中使用了义项提示(short cut),帮助使用者准确找到他们想找的词义。所有释义均用不超过3 000的词汇解释,比第五版的用词还少500个。释义词汇(defining vocabulary)包括了释义中使用的所有项目(见附录8列表),而并非在所列词汇的词干上加前缀和后缀而刻意减少。学习者只要熟悉列表中的词汇,在理解本词典的释义时就不会有任何困难。
  本词典中新的用法说明(usage note)、词族框(word-family box)、主题页(topic page)和研习专页(study page)表明了各词项之间的联系。这些项目同使用者易于理解的提示注解(help note)一起,对语言的运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引。词源注解(origin note)对一些丰富多彩的词语的出处提供了引人入胜的诠释。所有这些特点不但保证让经验较少的学习者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帮助,还确保让那些最高层次的学习者不断从中发现对他们具有挑战性而饶有趣味的新事物。
  非常感谢牛津大学出版社内外对本词典的编写和出版倾力相助的人。语音编辑Michael Ashby对本版中美国英语读音的注音方法加以改进,Susan Wilkin协助贯彻了他的体例。Keith Brown对本词典语法说明的诸多方面(尤其是动词代码系统)提出了建议。下列人士——Evadne Adrian-Vallance、Ruth Blackmore、Michael Britton、Alexandra Clayton、Eunice Dalleres、Margaret Jull Costa、Michael Mayor、Kate Mohideen、Allene Tuck和Annie Watson——均为词典编纂而全力以赴。Rosalind Combley、Stella O’Shea和Laura Wedgeworth协助完成了本词典后期的编辑工作。Andrew Delahunty研究并撰写了用法说明。Lisa Isenman、Diane Pecorari和Ruth Urbom为美国英语编辑。Fran Holdsworth负责完成了本词典清晰而精美的页面设计以及主题页和研习专页的设计。彩色页面则由Christopher Howson设计。
  我们部门内的Sandra Pyne、Deborah Tempest和Miranda Steel承担了词典的早期工作。Jane Taylor委托他人完成了插图。我们的出版系统组使本词典的编纂进展顺利,并指导资料的收集和使用。非常感谢Anna Cotgreave、Bill Coumbe、Julie Darbyshire、Julia Hiley、Kay Pepler、Katrina Ransom,尤其要感谢Frank Keenan。我还想对Jo Florio和Dilys Parkinson以及我的高级编辑Diana Lea的辛勤工作和奉献表示深切的谢意。Jo开发了义项提示,Dilys负责完成了提示注解和用法说明,Diana在本词典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主题页、研习专页和插图部分贡献良多。Moira Runcie自始至终给本词典以不遗余力的支持,特此致谢。最后我要向Jonathan Crowther致谢,他在编纂第五版时那一丝不苟的作风对我有极大鼓舞。

                         Sally Wehmeier
                         2000年1月

显示全部前言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简化汉字本)

出版前言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系《牛津高阶英语词典》(以下简称《牛津高阶》)(第六版•英语版)的英汉双解版。众所周知,《牛津高阶》是世所公认的权威英语学习词典,出版50多年来,五经修订,畅销不衰,总发行量逾3 000万册,不仅为英语学习词典的编纂树立了典范,对英语教学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已经成为中、高级英语学习者必备的工具书。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共收词80 000余条,较第四版增加20 000余条。本词典例证达90 000条,例证典型精当,易学易用。在语法标注上,本词典采用全新的动词模式代码,使标注更加简明清晰,方便实用。同时,新增加的义项提示使读者在查询多义词条时能迅速找到自己所需的义项。在释义上,本词典采用不到3 000个最常用词解释所有词义,释义浅显易懂,准确可靠。
    本词典原由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于2004年4月在香港出版繁体汉字本,现经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授权,我馆在内地出版发行本词典的简化汉字本,以飨读者。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2004年6月

显示全部目 录

<STRONG>Front endpapers前衬页</STRONG>
Labels used in the dictionary本词典使用的标识
<STRONG>Back endpapers后衬页</STRONG>
Abbreviations and symbols used in the dictionary本词典使用的缩写和符号
Key to verb patterns动词用法模式

Publisher's Note出版说明
Advisory Board and Editorial Team顾问及编辑人员名单
Preface by Lu Gusun陆谷孙序
Preface by Serena Jin金圣华序
Preface by Yu Kuangchung余光中序
Translators' Preface编译者序
Preface to the English edition (with translation)英语版序言(附译文)
Key to dictionary entries本词典词条用法
Understanding definitions释义说明
Numbers and symbols数字和符号

<STRONG>The Dictionary词典正文</STRONG>

<STRONG>Colour illustrations彩色图解
</STRONG>Bread,cakes and desserts面包、糕饼和甜食
Fruit and vegetables水果和蔬菜
Clothes and fabrics衣服和布料
The animal kingdom动物界
Games and toys游戏和玩具

<STRONG>Study pages研习专页
</STRONG>Linking words together词语连用
Collocation词语搭配
Nouns and adjectives名词和形容词
Verbs动词
Verbs used with clauses后接从句的动词
Phrasal Verbs短语动词
Idioms习语
Informal letters非正式信函
Faxes, memos and e-mails传真、便函和电子邮件
Formal letters正式信函
Writing a CV or resumé写简历
New words新词

<STRONG>Topic pages主题页
</STRONG>Computing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Cooking烹饪
Health健康
Musical instruments乐器
Sport体育运动
<STRONG>
Maps地图
</STRONG>The globe and the seasons地球和四季
The world世界地图
The British Isles不列颠群岛
Canada,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aribbean加拿大、美国和加勒比海地区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STRONG>
Appendices附录
</STRONG>1 Irregular verbs不规则动词表
2 Geographical names地名表
3 Numbers数字用法
4 Punctuation标点符号用法
5 The language of literary criticism文学批评用语
6 Common first names常见人名表
7 Notes on usage用法说明一览
8 Defining vocabulary释义词汇
9 Pronunciation and phonetic symbols读音和音标

<STRONG>New Words Supplement新词补编</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