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现代性的五个悖论

分享到:

定价:¥11.00

  • 出版时间:2005年11月
  • 页数:172页
  • ISBN:7-100-04546-0
  • 主题词:现代性五个悖论
  • 人气:307

显示全部序言

<FONT size=3><STRONG>      《</STRONG><STRONG>现代性研究译丛》总序</STRONG>

</FONT>

  中国古代思想中历来有“变”的智慧。《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斗转星移,王朝更迭,上下几千年,“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梁启超)。

  照史家说法,“变”有三个级度:一曰十年期的时尚之变;二曰百年期的缓慢渐变;第三种变化并不基于时间维度,通称“激变”或“剧烈脱节”。这种变化实为根本性的摇撼和震动,它动摇乃至颠覆了我们最坚实、最核心的信念和规范,怀疑或告别过去,以无可遏止的创新冲动奔向未来。倘使以此来透视中国历史之变,近代以来的社会文化变革也许正是这第三种。

  鸦片战争以降,随着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叩开国门,现代性始遭遇中国。外患和内忧相交织,启蒙与救亡相纠结,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朝向现代的道路上艰难探索,现代化既是一种激励人建构的想像,又是一个迂回反复漫长的过程。无疑,在中国,现代性仍是一个问题。

  其实,现代性不只是现代中国的一个问题,在率先遭遇它的西方世界,它同样是一个难题。鸦片战争爆发后不久,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以预言家的口吻对现代性作了一个天才的描述:“现代性就是短暂、瞬间即逝、偶然”,是“从短暂中抽取出永恒”。同时代的另一位法国诗人兰波,则铿锵有力地呼吁:“必须绝对地现代!”如果说波德莱尔是对现代性变动不居特性的说明的话,那么,兰波的吁请显然是一种立场和态度。成为现代的,就是指进入现代,不但是形形色色的民族国家和社会,而且是千千万万男女个体。于是,现代性便成为现代这个历史概念和现代化这个社会历史过程的总体性特征。

  现代性问题虽然发轫于西方,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步履加快,它已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成为一种世界现象。在中国思考现代性问题,有必要强调两点:一方面是保持清醒的“中国现代性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又必须确立一个广阔的跨文化视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着这种精神,我们从汗牛充栋的西方现代性研究的著述中,遴选一些重要篇什,编辑成系列丛书,意在为当前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思考提供更为广阔的参照系,提供一个言说现代性问题更加深厚的语境。所选书目,大多涉及现代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尤以80年代以来的代表性学者和论著为主,同时兼顾到西方学术界传统的欧陆和英美的地域性划分。

  作为一个历史分期的概念,现代性标志了一种断裂或一个时期的当前性或现在性。它既是一个量的时间范畴,一个可以界划的时段,又是一个质的概念,亦即根据某种变化的特质来标识这一时段。由于时间总是延绵不断的,激变总是与渐变错综纠结,因而关于现代性起于何时或终于(如果有的话)何时,以及现代性的特质究竟是什么,这些都是悬而未决的难题。更由于后现代问题的出现,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便不可避免地缠结在一起,显得尤为复杂。有人力主后现代是现代的初始阶段,有人坚信现代性是一个尚未完成的规划,还有人凸显现代与后现代的历史分期差异。然而,无论是主张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终结,还是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另一种形态,它都无法摆脱现代性这个关节点。

  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现代性总是和现代化过程密不可分,工业化、城市化、科层化、世俗化、市民社会、殖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等历史进程,就是现代化的种种指标。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性涉及以下四种历史进程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过程。世俗政治权力的确立和合法化,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工业化过程,传统社会秩序的衰落和社会的分化与分工,以及宗教的衰微与世俗文化的兴起,这些进程深刻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形成。诚然,现代性并非一个单一的过程和结果,毋宁说,它自身充满了矛盾和对抗。社会存在与其文化的冲突非常尖锐。作为一个文化或美学概念的现代性,似乎总是与作为社会范畴的现代性处于对立之中,这也就是许多西方思想家所指出的现代性的矛盾及其危机。启蒙运动以来,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种种文化运动似乎一直在扮演某种“反叛角色”。个中三昧,很是值得玩味。

  作为一个心理学范畴,现代性不仅是再现了一个客观的历史巨变,而且也是无数“必须绝对地现代”的男男女女对这一巨变的特定体验。这是一种对时间与空间、自我与他者、生活的可能性与危难的体验。恰如伯曼所言:成为现代的就是发现我们自己身处这样的境况中,它允诺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去经历冒险、强大、欢乐、成长和变化,但同时又可能摧毁我们所拥有、所知道和所是的一切。它把我们卷入这样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那儿有永恒的分裂和革新,抗争和矛盾,含混和痛楚。“成为现代就是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如马克思所说,在那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化把人变成为现代化的主体的同时,也在把他们变成现代化的对象。换言之,现代性赋予人们改变世界的力量的同时也在改变人自身。中国近代以来,我们多次遭遇现代性,反反复复地有过这样的深切体验:惶恐与向往、进步与倒退、激进与保守、激情与失望、理想与现实,种种矛盾体验塑造了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和判断。

  现代性从西方到东方,从近代到当代,它是一个“家族相似的”开放概念,它是现代进程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的矛盾和冲突的焦点。在世纪之交,面对沧桑的历史和未定的将来,思考现代性,不仅是思考现在,也是思考历史,思考未来。

  是为序。

                             周 宪   许 钧

                            1999年9月26日于南京

显示全部后记

<FONT size=3><STRONG>           译 后 记


</STRONG></FONT>  最早听说安托瓦纳•贡巴尼翁,是在1991年于北京召开的“普鲁斯特国际研讨会”上。安托瓦纳•贡巴尼翁是法国文学研究界公认的普鲁斯特研究的杰出学者之一,他于1989年出版的那部《跨世纪的普鲁斯特》是一部很有深度、很有特色、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专著。后来,与周宪兄为商务印书馆主编“现代性研究译丛”,有机会接触到了安托瓦纳•贡巴尼翁教授的其他著述,尤其是这一部《现代性的五个悖论》,使我得以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走近和了解贡巴尼翁教授。

  细读《现代性的五个悖论》,觉得这部著作虽然篇幅不大,但涉及的问题很多。要在有限的篇幅里,把“现代性”这个复杂而众说纷纭的话题谈清楚,不仅需要有清醒的头脑、明确的思路和简洁的表述,更需要有把握问题实质、一针见血的锐利目光和洞察力。

  贡巴尼翁教授在书中紧紧抓住“现代性”这个问题,没有纠缠于历史上的是是非非,也没有陷入对细枝末节的论述,而是从现代性自身的矛盾入手,集中探讨了现代性的五个悖论:新之迷信、未来教、理论癖、对大众文化的呼唤和否定的激情。说到底,问题在于肯定与否定这对根本性的矛盾上。新与旧、过去与未来、理论与实践、大众与精英、否定与肯定,现代性就是在这种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模式中永远走不出自身的怪圈。在贡巴尼翁看来,“现代传统由一条死胡同走向另一条死胡同,不断背叛自身,背叛真正的现代性。”由此,他提出了两个尤其值得我们今日认真加以思考的问题:对未来的崇拜是否已经消除?我们是否已经根除了对新的迷信?一味求新,只把目光投向未来,有可能走向反面,那就是忽略传统,忽略过去,忽略自身立足的基点,最终而否认自身,丧失自身。当今,“创新”的口号喊得很响,但愿我们能吸取历史的教训,讲“创新”而不忘传统。不然,所谓的“新”就很有可能成为无源之水。

  对于现代性问题,学术界已有不少所谓权威的研究。在《现代性的五个悖论》一书中,贡巴尼翁教授没有囿于定见,也没有无条件地接受所谓的权威的观点。一方面,他对带有遗传论的历史主义的正统叙述提出了批评;另一方面,他对现代主义的目的论观也提出了质疑。他的观点是否正确,他的分析是否在理,相信读者自有判断。

  从翻译的角度看,障碍是明显的。首先是贡巴尼翁教授的行文富于逻辑性,句子长而多层次,以表达其思想的缜密。但译成中文,若不改变原句的结构,中文就会显得冗长而拖沓,给理解造成障碍;若将句子切断,就有可能失却原文表述的逻辑和严密。为避免这两种极端,译者一方面注意不改变原文句子的重心,逻辑地再现原作的思考,另一方面注意行文的连贯和简洁,以方便读者的阅读。其次是本书篇幅较小,作者在论述中隐去了许多知识背景,这就给对某些关键词语的意义的把握和理解造成了语境上的困难。为了正确把握作者的精神,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我们在翻译中不得不查阅许多相关的书籍,尽可能领悟作者的意图,以便把作者的思想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

  由于译者对绘画艺术了解甚少,所以在有关现代绘画的文字的翻译上,很可能出现谬误和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朋友指正。


                          许 钧

                    2004年4月6日于南京大学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安托瓦纳•贡巴尼翁(Antoine Compagnon),巴黎索邦大学法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国文学和比较文学专业讲座教授。早期从事蒙田与普鲁斯特研究,成果颇丰,近年来逐渐将研究重点转向文学理论领域。主要著作包括:《第二只手——引述的方法》(1979)、《文学第三共和国——从福楼拜到普鲁斯特》(1983)、《跨世纪的普鲁斯特》(1989)、《现代性的五个悖论》(1990)、《理论的癫狂——文学与伦常》(1998)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集中探讨了现代性的五个悖论:对新的迷信、对未来的笃信、对理论的癖好、对大众文化的呼唤和对否定的激情。作者认为,现代传统由一个死胡同走向另一个死胡同,不断背叛自身,背叛真正的现代性,因为现代性是这一现代传统所拒斥的东西。凭借这些所谓的转折点或这一标志性人物的长廊,可以理出一段现代传统的悖论史。作者对正统的历史叙述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试图揭示现代性被遮蔽的面孔。

显示全部目 录

绪 论 现代的传统 现代的背叛

第一章 新之威望:贝尔纳•德•沙特尔、波德莱尔与马奈

第二章 未来教:先锋派与正统叙述

第三章 理论与恐怖:抽象化与超现实主义

第四章 受骗者的市场:抽象表现主义与波普艺术

第五章 气数已尽:后现代主义与出尔反尔

结 语 回归波德莱尔

谢 辞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