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

分享到:

定价:¥22.00

  • 出版时间:2007年07月
  • 页数:364页
  • ISBN:7-100-04551-7
  • 主题词:分之荀子儒家文化民主融通可能性
  • 人气:101

显示全部序言

  昭华君原专攻西方哲学,从事西方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近二十年。近些年来,他特别关注本土哲学资源,尤其重视儒家哲学经典的现代诠释。本书即是昭华君贯通中西哲学的结晶。作者以荀子为个案,意在透过荀子探讨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合的可能性。作为本书的第一位读者,我认真通读了全部书稿,非常高兴地向读书界推荐这一硕果。我以为,本书有如下重要创获:
  一、探求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之路的新的尝试:通过为二者的对话寻找共通的语境,发掘其相互融合的更切近的途径。
  在关于如何实现儒家文化与现代民主政道融合的问题上,现代新儒家沿着孟王理路所展开的探索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无法从“内圣”开出人权和制度化的“外王”。基于对这一历史教训的总结和对民主政道的深入认识,本文突破这一定势,转而选择被称为“不醇之儒”的荀子思想加以挖掘,旨在以荀子为代表,揭示儒家文化本身所固有的另一层面的内涵和内在趋向,破除对儒家文化的单面化的理解,拓展儒家文化概念的含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创造性解释,重新探求一条新的更有可能实现儒家文化与现代民主政道融通的理论路径。
  二、借鉴现代哲学的方法,透过文本的表层语义,发掘其隐含的深层趋向,并通过创造性解释,将其开显、导引出来。
  与只是着眼于发现和收集思想家的孤立、现成的思想要素的研究模式有所不同,本文借鉴结构主义的方法,力图透过荀子思想的语义的表层,深入到其深层结构中发掘内在的运思方法、逻辑脉络及其所蕴涵的潜在发展趋势;同时借鉴哲学解释学的方法,不是将这种脉络看成是现成存在的既有事实,而是试图通过创造性的解释将其生成、开显出来。其主要策略是着力发掘并抓住荀子思想内部所存在的矛盾加以剖析和推进,通过批判性、创造性的对话,导引出其内在潜藏的运思方式和发展趋向,逼问出其应有的意义来,“逼”着荀子说出其本不想说却又不得不说的、我们所期望的话来,从而最终使其从潜在成为现实的可能。
  三、关于人与自由的不同层面含义的辨析。
  作为作者正在探索的重要主题,同时也是本书先行借用的解释框架,文章借鉴现代哲学的时间境域对人及自由的不同层面的含义进行了较为独到而深入的辨析。人既是一种“是其所是”的生命存在,又是一种“是其所不是”的特殊的存在者,既是当前现成的存在,又注定不断超越自身,在超越中生成自身;与之相应地,人的自由追求也具有多层面的无限丰富的内涵,自由本身注定是本源、无限而超越的。而民主政道作为人的自由追求的一种现实的体现形态,无论就其形成历史而言,还是就其理论与方法论基础而言,都是且只能是以当前现成的、实体性的(个)人作为权利的主体和制度运作的对象;必然通过对非本真的普遍本性的认定来确立普遍平等权利的内涵;而这一切最终都依赖于分析的运思方法,且只能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才能展开制度的设计与建构。荀子思想中尽管充满着各种矛盾,且不乏反民主的言论,但其中所蕴涵的正是对人的这种理解。与此相对应的潜在发展趋向,尽管与其显性的趋势之间构成了很强的内在张力,但同时也为儒家文化实现与现代民主政道的对话与融合提供了更切近的通道。而相形之下,以孟子与王阳明为代表的内在超越取向固然揭示了自由的更深刻的内涵,且可能是对自由的一种更本源的领悟,因而确实是儒家自由精神的重要体现,但这种“内圣之道”无论在运思方式、理论基础还是在致思方向上都与民主政道有着根本的歧异,注定了其只能成就个人的境界,而难以开出权利与制度化的“外王”。
  四、以明分的运思方法为核心,对荀子思想的各个层面及其意义展开新的解释。
  作为上述设想与方法的具体贯彻和体现,作者突破对荀子“天人之分”的狭隘理解,而以此为契机发掘出荀子所特有的、贯穿于整个体系之中、构成其根本方法论的明分的运思方法,并以此为基点,从荀子的人的概念的深层意蕴、天人关系思想、人性论的实质及对礼义观的发展等若干层面,对荀子思想及其潜在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正是在其明分方法论的指导下,荀子以其对分析方法的注重、对于人的空间化、实体化的理解、立足当前对人(性)的现成性的贞定以及关于礼的本质在于明分的功利性解释等,构成并揭示着一种迥然不同于通常所理解的儒家文化正统的发展趋向、一种与现代民主政道之间更能形成对话的语境。问题在于能否并如何将其开显、实现出来。本书的整个探讨便是朝着这一目标、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的。
  我不一定认同作者的所有的看法或观点,学术界读者诸君也会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可以充分肯定的,作者的思考角度与方法,对我们中国哲学界的同仁来说,是非常新颖而且富有挑战性的。作者以中西哲学比较的视域,审视过去与现在对荀子等中国哲学家的文本解读,以相当的理论深度与较好的哲学素养,进一步阐发自我、自由与民主概念,创造性地论述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创新问题,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作者关于自由与自然、自由与权利、儒家自由精神、儒家外王学的探讨确有见地与新意。
  昭华君非常质朴,潜心哲学研究,心无旁骛,一以贯之。他肯思考,做学问特别扎实。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专家们的好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精思与加工的成果,定能嘉惠学苑,引人深思。
  是为序。

                       郭齐勇
                   乙酉年深秋于珞珈山簏

显示全部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是否这么快就将这本小书印出来,内心很有些犹疑,一则是想如果再放一放,进一步思考斟酌一下,也许能避免一些不应有的缺陷或失误,至少少一些遗憾;二则是逻辑方面的顾虑:读者如果对本书的目录略加浏览,就不难发现,本书对荀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另一趋向的所谓重新发掘和新的解读,乃是以一个基本思路作为解释框架的,那就是与人本身的不同意蕴相对应的关于自由的不同层面涵义的辨析和区分理论。本书即是以此为导引,试图从荀子思想中寻求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对话与融通的新的可能之路的。这一观点,在一次小型研讨会上,曾引起激烈的争议,赞同者称之为“最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者甚至斥之为“伪问题”。本来是准备真正理清、阐明这一问题之后,再以此来探明中国文化为什么不能结出权利的果实,特别是借此解释庄子等人的思想尽管充满自由精神却注定不能引出权利诉求的根源何在。但由于专业的方向从原先的“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改为“儒家哲学”,于是,从原定的延伸运用变为先行采用,进而又从原来设想的对“否定性事实”的阐释转为“肯定性”的发掘,因而在逻辑上不免有倒叙或“早产”的意味。这样一来,既使得本书中关于这一思路的阐发有失简略,有言不尽意之感,也给正在写作的《自由之道与肉身化的权利》一书带来了不大不小的一点难题:如果人们只是一眼带过,就容易误以为只是老调重弹而已。然而,在有这些顾虑的同时,又担心一拖了之,于是在师友的鼓励下还是趁势印出了,权当是问路之石、引玉之砖吧。
  本书的问世得益于诸多导师、前辈的指教。在这里,首先,要对业师郭齐勇教授表示多重的谢意:感谢他宽厚地接纳了我这个学业上的迟到者,使我有机会得以亲灸其教诲,三年来的悉心指导令我获益良多;本书从选题的确定到成书自始至终有赖于郭老师的指点与勉励,这种不仅宽容,而且鼓励学生畅谈“谬论”、直抒己见的智者风范令人敬仰;此次又在百忙中拨冗赐序,以奖掖鞭策后进。在本书作为博士论文所经历的各个环节中,杨国荣教授、陈少明教授、萧汉明教授、李维武教授、田文军教授、徐水生教授、吴根友教授、李耀南教授、郝长墀副教授、丁四新副教授等先后以不同的方式给我以诸多教益,在此深表谢意;同时也感谢文碧方博士、陈仁仁博士、秦平博士、高立梅博士、刘贻群博士等所给予的热情帮助。
  借此机会,我还要向高新民教授和陈小文先生表示特别的谢意。高教授作为我的博士论文评阅人,对本人多有指教和激励,并热心支持和力促我尽快成书;陈小文先生尽管也正忙于繁重的工作和自身的写作任务,仍为本书的出版多方奔走操劳,如此高情厚谊令人不胜感激。
  最后,也对我的家人所给予的支持与生活上的照顾,表示感谢。

                       作 者
                      2005年10月

显示全部目 录

序                     郭齐勇
导言 荀子:另一种选择及其可能性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一、“否定”思潮的理路与教训
   二、“融合”思潮的进路与启示
   三、牟宗三的总结、突破及所面临的难题
 第二节 荀子何以可能
   一、解释方法的选择
   二、如何认识荀子思想及其意义

第一章 问题的层次之别与民主政道的实质
 第一节 民主政道的前提与基础
   一、世俗化浪潮:民主政道诞生的氛围
   二、民主政道的人学基础
   三、实证分析的方法:现代民主政道的方法论基础
 第二节 时间视域下的人的多重内涵透视
   一、两种时间视域
   二、自我的深层内涵
 第三节 自由与权利的层次辨析
   一、自由的敞开与权利的延异
   二、作为民主政道主体的人的时间归属
   三、自由的层次辨析对荀子研究的借鉴意义

第二章 荀子思想的多元性与矛盾性
 第一节 解蔽方法及其意义
   一、解蔽方法的含义
   二、解蔽方法的意义分析
 第二节 对各家思想的吸收与借鉴
   一、道家思想的反向促动
   二、对墨家求实精神和方法论的吸收
   三、对法家思想的批判借鉴
 第三节 对儒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荀子思想的性质判别
   二、对儒家文化的发展
 第四节 荀子思想的矛盾特质及其积极意义
   一、荀子思想的矛盾特质
   二、荀子思想中矛盾的层次及积极意义

第三章 “明分”方法论
 第一节 “分”的多重含义及其内在逻辑联系
   一、“分”的多层面含义
   二、具有互释意义的其他概念
   三、各层次含义构成的整体:“明分”方法论
 第二节 “明分”的脉络
   一、“明分”方法论的普遍意义
   二、对人的分析
 第三节 “明分”精神的深层体现
   一、对确定性的追求
   二、以逻辑求明晰
   三、概念分析的实质
 第四节 “明分”方法与儒家文化的另一重内涵及趋势
   一、儒家文化的另一重内涵
   二、“明分”方法对于儒家文化的意义

第四章 天与人的由分而合
 第一节 天人之分与天人之合
   一、天人之分的含义
   二、天人之合
 第二节 天人关系的深层意蕴
   一、至上而超越之天及其创始和奠基作用
   二、形下之天与人的能动作用
 第三节 天道与人道
   一、道的两重性
   二、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第四节 “从道不从君”:天人关系思想的政治哲学意义
   一、对儒家天人关系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二、天人关系思想的政治哲学意蕴

第五章 人的概念的政治哲学意义
 第一节 与“群”相对的个人概念萌芽
   一、“个人”之争的核心
   二、“群”的涵义
   三、“一而成群”的“个人”
   四、“人”与“群”相分相对的意义
 第二节 人与角色之分
   一、从社群主义的批评看民主政道的个人之特质
   二、性同而“积”异:先于欲望、目的的人
 第三节 分析之下的人的实质
   一、作为分析对象的空间性的人
   二、荀子的人的概念的两面性
 第四节 由分而外的趋向
   一、由分而外趋向的形成
   二、明分方法与制度的设计建构

第六章 立足当前的人性论
 第一节 “性”的涵义的多重性
   一、关于人的本质特征的各种表述
   二、人的本质特征与自然本性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性恶论的实质:对人的自然本性的肯定
   一、人的自然本性的内涵与特征
   二、对人的本性欲求的正视与肯定
 第三节 朝向未来与立足当前:孟子与荀子人性论比较
   一、朝向未来:孟王人性论的实质
   二、立足当前:荀子人性论的真正特征
 第四节 两种人性论对于民主政道的不同意蕴
   一、自然本性的正当性与权利的应有内涵
   二、孟王人性论理路的负面效应

第七章 礼义之本质
 第一节 礼的功利性解释
   一、礼的人性之源
   二、“养生安乐者,莫大乎礼义”:礼的工具性
   三、功利性解释的意义
 第二节 “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
   一、明分的含义
   二、兼足天下,为利而分
   三、“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第三节 从分界到权利:明分思想的积极意义
   一、权利与平等的优先性之辨
   二、明分之道与权利观念的相通之处
 第四节 礼法之辨
   一、由礼而政与由礼而法
   二、礼义外化的效应分析

第八章 荀子思想的历史文化效应
 第一节 荀子与理学:被排斥之下的内在影响
   一、理学家们的批评
   二、批评之下的借鉴与吸收
 第二节 对明清启蒙思潮的积极影响
   一、影响之一:强烈的现实感和功利意识
   二、影响之二:对人的自然本性和现实利益的推崇
   三、关于荀子对戴震影响的个案分析
 第三节 近代思潮与荀子:批判背后的继承与弘扬
   一、由比较而肯定:康有为对荀子的继承
   二、谭嗣同的矛盾效应
 第四节 现代思潮对荀子的批判:启示与教训
   一、荀子思想矛盾性的必然结果
   二、“新青年”们批判的核心
   三、现代新儒家批判的焦点
   四、批判背后的启示与教训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