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仪式思维——性、死亡和世界 平装新世纪美学译丛

分享到:

定价:¥15.00

购买电子书:
  • 著者:333 
  • 出版时间:2006年12月本印时间:2006年12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33页
  • 开本:32册数:1
  • ISBN:7-100-04552-5/B•657
  • 主题词:仪式思维死亡世界
  • 人气:522

显示全部前言

  意大利哲学在21世纪肇始已然发展成熟。有人以为,自从20世纪初伟大的贝纳蒂托•克罗齐的辉煌时代结束以来,意大利思想一直比不上法国与德国在现象学、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批评理论、解构,以及后现代主义等领域中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正如马里奥•佩尔尼奥拉在其著作《仪式思维》中所展示的那样,意大利思想界其实成果硕硕、富有洞见,而且,作为欧洲大陆哲学的重要成员,它也越来越为欧洲以外的世界所认识。
  随着20世纪法国思想界中一些最伟大人物的离世,例如现象学上的泰斗级人物伊曼努埃尔•勒维纳斯和密克尔•杜夫兰,结构主义的罗兰•巴特、雅克•拉康,以及路易•阿尔都塞,以及后结构主义的米歇尔•福柯和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这些思潮似乎已经变成了辉煌但过去了的历史纪元。所幸的是,在一些其他领域中,如解释学(以保罗•利科为代表)、解构(以雅克•德里达、让—卢克•南希以及菲利普•拉库—拉巴特为代表)、大陆女性主义(以露西•艾瑞噶瑞为代表)、符号学(以朱丽娅•克里斯蒂娃为代表)以及后现代思想(以让•鲍德里亚为代表),法国思想界却依然生机勃勃、健康兴旺。同样,在意大利也涌现了新一代年轻思想家,他们在当代思潮上已经颇有作为。这批哲学家中包括这样一些杰出的人物,如翁贝托•艾柯(居住生活在博洛尼亚)、乔万尼•瓦蒂莫(都灵)、卡洛•司尼(米兰)、马西莫•卡希阿利(威尼斯)、马里奥•佩尼奥拉(罗马)、乔齐奥•阿尕本(威尼斯)、亚德里亚娜•卡瓦勒罗(威尼斯),以及毛利齐奥•菲拉里斯(都灵)。虽然他们的前辈包括海德格尔和梅罗一庞蒂、伽达默尔和德里达这些德国和法国的哲学泰斗,并且依然经常要参考这些前辈的成就,但是这些意大利哲学家却已然建立起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马里奥•佩尔尼奥拉就是当今意大利哲学界最突出的人物之一。在意大利思想家比较年轻的一代中(比乔万尼•瓦蒂莫和翁贝托•艾柯稍后涌现),他可算是一位主导人物,而且在广义美学框架内,发展了一套创新、富于想象力及批判精神的文体。跟瓦蒂莫和艾柯一样,他师从于路易吉•帕雷森这位堪称是二战后意大利最著名哲学家的传奇人物。帕雷森是意大利北部(皮德蒙特地区)都灵大学的美学教授,对那里的哲学界与学术界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不但知识丰富过人,而且针对其时代背景下的知识文化界与意大利天主教世界,充满了卓越的批判性,正是这两点使他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于那些致力于探索改变哲学史、理论哲学,以及意大利美学思想广义发展的年轻知识分子而言,没有人比帕雷森更重要了。当瓦蒂莫和艾柯正师从帕雷森,以竞争意大利大学最高教席的时候,马里奥•佩尔尼奥拉这一代更年轻一些的哲学家则在试图形成他们自己的哲学见解。
  在美国与英国,尤其是在分析哲学界,美学有时被认为是哲学领域里一个不太核心的学科(美学因而被作为一种价值理论,与认识论、形而上学、逻辑等等并列)。在意大利,情形则恰恰相反:美学教授的职位是哲学各科系中最重要的一把交椅。任美学教授的人也要能够教授文学、艺术以及文化课。这种更宽的岗位职责导致美学教授(有些大学甚至设有三个美学教席,如米兰大学)不但能够教到更多的学生,并且与其他哲学教授相比,美学教授更会教到一些主修各种各样学科的学生。作为罗马大学第二分校(位于罗马城外托尔•费尔噶塔的一所新型州立大学)的美学教授,马里奥•佩尔尼奥拉不但给攻读不同学科的学生授课,而且还要指导专门研究美学理论的高年级学生。因此,佩尔尼奥拉的著作不仅涵盖了美学理论史——例如,他最近出版的一本有关20世纪美学的论著就极富创见,即1997年出版的《新世纪美学》——而且还涉及到当代文化领域以及沟通领域里极富理论性、创见性、洞察力以及批评性的研究。他不单单探讨了当今艺术、科技,以及媒体中形形色色的思潮与表象,更深刻认识到,这些现象与古代埃及、罗马文化中出现的各种谜团、奥秘一样,都是深深根植于西方传统这片沃土里的。
  《仪式思维》是马里奥•佩尔尼奥拉众多著作中被翻成英文的第二本。不但如此,《仪式思维》本身还非常独特,因为它实际上包含了20世纪80年代中以意大利文出版的两部著作的精华:这两本书即《模拟社会》(博洛尼亚,1983)和《过渡》(博洛尼亚,1989)。本书是由资深翻译家马西莫•韦尔迪基奥(他为本书写了一篇出色而细腻的佩尔尼奥拉思想解析)和我在与原作者密切协商之下,共同为英语世界的读者们摘选了前两本书中最重要的相关章节而成书的。落选的章节或是由于内容只与意大利学术界相关,或是不特别具有重要意义,而入选的章节则反映了佩尔尼奥拉思想的精华及其更宽广的涵义。能够奉献上马里奥•佩尔尼奥拉这部首次用英文出版的新书,真是一大快事。
  佩尔尼奥拉的著作经常让人想起法国人让—鲍德里亚的著作。正如两本书其中一本的书名(《模拟社会》)所显示的那样,把模拟看成无需参照物的影像,是佩尔尼奥拉思想的中枢,同时也是鲍德里亚的著作《模仿与模拟》(巴黎,1981)的中心所在。佩尔尼奥拉对模拟的论述侧重于引诱逻辑(这同样也是鲍德里亚在1979年出版的《论引诱》的主题思想)。无论是在修辞上,还是在浪荡子身上,或是在政治上,引诱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能够制造空虚,不带希望或者幻想地展现自己,但却有史有据,确确实实。引诱是一种不带隐含意义或者个性的空虚表面。在模拟中,影像的价值就在于其影像,而不在于其所指、所对应,或者所代表的是些什么。影像之所以成为模拟,是因为它们不但引诱他人或者他物,而且从自我的空虚中产生效应。佩尔尼奥拉为我们揭示了这类影像在文化、美学,以及社会等广阔领域上的作用。
  马西莫•韦尔迪基奥在他撰写的《英译者评介》中对佩尔尼奥拉思想进行了详细全面的回顾与阐述。我在此处的目的则是邀请读者来品味佩尔尼奥拉在《仪式思维》中所展现的广度与深度——正如副标题所指出的,这种思维涉及到性、死亡与世界。这部反映20世纪80年代的著作为他其后关于谜团、不解之谜的理论(《谜团——艺术与社会的埃及时刻》,1990)提供了关键背景,证明谜团超过了秘密与褶皱。佩尔尼奥拉在《谜团》一书中指出,“谜团的本质是过渡”,而过渡(这是我们所编译的第二本书的主题)则是指“从同一走向同一”。这种从同一到同一的运动影响了幻象的地点、影像、真实。谜团思维强调的是“真实中一成不变的谜团特质”。谜团是存在的、能感觉的、秘密的,——它是一个褶皱。“恰恰在过去与未来分裂成模棱两可、深为问题困扰的现在的那一刻,谜团产生了”。他称这种现在为“埃及效应”,因为它与对金字塔和象形文字的迷恋这些奥妙经验有关。
  在《谜团》中,佩尔尼奥拉的理论更深一步地阐释了《仪式思维》头几章所体现的有关各式各样引诱、模拟以及过渡的思想。谜团思想也是一种仪式思维,因为它所关注的是过渡,是同一靠着差别成为同一的那一瞬间。差别因而就是谜团一样的、极有诱惑力的。金字塔有诱惑力,《侏罗纪公园》也有,无法成行的动作也有。所有这些模拟都是被感觉到的,被感受到的,被体验的。艺术及其引诱所最关心的不再是真理(如海德格尔所认定的那样),而是制造美(自柏拉图到康德都强调这一点),以及无需再现原物的模仿。艺术及其引诱是感官觉察到的影像;正如佩尔尼奥拉在《论感官》、《非器官的性魅力》以及《艺术及其影子》等书中进一步阐释的那样,它们形成人与物之间的谜团链条。“我们正看到一个怪异的倒错现象:人变得越来越像物;同样,非生物体的世界借助于电子技术,似乎正在对人类洞察事件的角色取而代之。”(《谜团》,x)
  在佩尔尼奥拉、列奥塔尔以及鲍德里亚的著述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他们为直面今日的美学体验而作的努力——这些体验包括了技术上的奇迹、感官所受到的强大刺激、人与物之间互相交错不清的关系——并进而肯定了电影《谁陷害了兔子罗杰?》中人与卡通人物的交叉融合的表达,以及电影《星球大战》中人与非人形态的大量演绎。佩尔尼奥拉以18世纪把美学视为感觉体验的观点为基础,以极其锐利的目光,探讨了人在性本能、情欲、性行为作用下的美学、科技体验,以及政治权力在今天这个后现代世界中的运作。不但如此,读者还会发现,他所探讨的这些范围广泛的话题,却又都深深根植于柏拉图、奥维德、但丁、路德、海德格尔、阿多诺、克罗索夫斯基,以及其他许许多多西方传统中的显赫人物。佩尔尼奥拉的见解不但引人入胜,令问题昭然若揭,还会发人深思,交织着困惑、惊喜与快乐。
  很荣幸能把这本书添加到日益充实的“哲学与文学理论”这一重要丛书系列当中。本书将不仅会令英语世界的人们更深入欣赏到佩尔尼奥拉的思想,而且还必将掀起新的思潮,为我们指引出以当代意大利哲学界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哲学与美学理论里的崭新方向。

                      休•J.西尔维曼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马里奥•佩尔尼奥拉,意大利罗马大学托尔•费尔噶塔分校美学教授,著有多部美学著作,其中包括:《谜团:艺术与社会的埃及时刻》、《非器官的性魅力》和《厌恶:美学新动向》。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马里奥•佩尔尼奥拉与乔万尼•瓦蒂莫和翁贝托•艾柯这些意大利当代哲学泰斗齐名。佩尔尼奥拉探究了人类情感、欲念和性在我们审美的、技术的经验中,在后现代社会的运作中的角色。他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西方文化中诸如尼采、奥维德、格拉西安、路德、海德格尔等大家有关艺术、情欲、引诱和模拟的理论。   本书是佩尔尼奥拉的两部力作《模拟社会》和《过渡》的选萃,展现了佩尔尼奥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过渡、表现和没有神话的仪式。最后一个概念指的是那种社会行为不再受习俗或个体道德观支配的现象。然而,虽然仪式中对神话的非神话造成了神话内涵的缺失,但却既不意味着世俗化过程的形成,也不会损害神话的神圣特质。佩尔尼奥拉以罗马宗教为例,证明了仪式的非神话化在神圣与亵渎之间构建了链连或过渡。   过渡、模拟和没有神话的仪式是佩尔尼奥拉这两部力作独树一帜的理论体系的基石。这些发人深省的篇章对从事文化研究以及欧陆哲学研究的学者,尤为难得。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休•西尔维曼)
读解佩尔尼奥拉所读:英译者评介(马西莫•韦尔迪基奥)
作者导论:仪式思维

<STRONG>第一篇
</STRONG>
第一章 过渡的性爱本能
  作为中介的性爱;性爱的“颂歌”;可利用的性爱;
  爱的艺术;爱的挑逗;爱的使用
第二章 中介地带
  向死的存在,还是为了重生?
  死亡与仪式思维中的重生;特洛伊比武;仪式的仪式
第三章 马姆利乌斯的艺术
  艺术是“作品”;艺术是“秩序”;艺术是“仪式”;艺术是“丰富”

<STRONG>第二篇</STRONG>

第四章 引诱逻辑学
  《颂海伦》;罗马的秘密名字;法国忒修斯和石头客人;社会全息图
第五章 向死的存在,以及死亡的模拟
  转移注意力与死亡的去除;向死的存在;模拟死亡;
  死亡、时间、历史;在时间中,以及政治经济学
第六章 偶像、幻象、模拟
  崇拜偶像主义和反对崇拜偶像主义;作为模拟的影像

<STRONG>第三篇
</STRONG>
第七章 现象与模拟
  对形而上学表象观的批驳;现象与模拟;逻各斯和永恒回归;
  现象解释学和利比多符号学;揭示反思与模拟运作
第八章 走向普遍美学
  美学与艺术;美学与愉悦;美学与历史
第九章 机遇艺术
  机遇与灵感;例外状态下的机遇;机遇的永久机会
第十章 仿真艺术
  运作的艺术;哲学中的仿真;仿真在激进文化中的角色;仿真和晕眩
注释
马里奥•佩尔尼奥拉被译成英语的著作目录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