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汉语语法学史稿(修订本) 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

分享到:

定价:¥22.00

  • 著者:1032 
  • 出版时间:2006年05月本印时间:2006年05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09页
  • 开本:32
  • ISBN:7-100-04636-X
  • 主题词:汉语语法学修订本
  • 人气:335

显示全部序言

          胡裕树先生序

    最近几年,有关汉语语法学史的专著出过好几本,可以说是各有千秋。然而,摆在我面前的这部《汉语语法学史稿》却别具一格、颇有特色。
     首先,它确实是一部“史”,而不仅仅是一些按年代排列的语法著作简介。纵览全书,可以清晰地看出汉语语法研究发展历史的轨迹。作者不仅理顺了通史的脉络,而且处处注意到专史发展的线索,从而使通史与专史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其次,它充分发挥了评述的作用,而不只是“述而不作”。对各种语法学流派、各类语法学论著都发表了自己独到的看法;还对一些语法学家的研究给以系统的总结。既肯定了历史上的功绩,又从发展角度指出其不足,全书分析较中肯,立论公允。
    第三,作者的目光还充分注意到汉语语法研究的各种分支学科。例如:古今语法比较、汉外语法比较、口语语法、方言语法、汉语语法史等;同时还注意到语法与修辞、逻辑、计算机科学的结合研究;还注意到汉语语法学的理论研究,包括语法学评论、语法学史和语法理论的研究。这些都是别的专著中很少涉及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容量也是同类著作中最大的。
    第四,作者特别重视汉语语法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更新,不仅对传统语法、描写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等理论的影响及中国化有专门论述,而且这种指导思想还渗透到具体的章节之中。
    第五,作者对有关汉语语法学史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作了有益的探索,这集中反映在“导沦”中;作者还阐述了他对汉语语法学发展历史趋势的认识,他提出的五个结合:描写研究与解释研究相结合、语法意义与语法形式相结合、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事实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是很有道理的。
    第六,全书章节安排体现了略古详今的原则,对1949年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状况给予比较充分的论述。贴近现实,敢于直言,这一点是很可贵的。
    这部书稿还是敬敏同志在研究生毕业前后写成的,据我所知,几年中又修改过好几次,经过反复琢磨,渐趋成熟。我一直认为,敬敏同志来撰写这部“史稿”是比较合适的。他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受教于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朱德熙等先生,1978年又考取杭州大学王维贤教授的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可见,他受过系统的语言学教育,又对北方、南方的情况都比较熟悉。同时,他一方面参加了中年的语法讨论会,另一方面又参加了青年的语法讨论会,对老、中、青三代人的沟通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他正处于这样南北、中青的交叉层次上,对语法学界的历史与现状有比较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此外,这些年来,他勤于思索,一直致力于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已发表了上百篇论文,涉及语法研究的各个领域,对语法研究中的甘苦、症结都颇有体会,因而评述起来切中要害,而不是一些泛泛之谈。
    有幸作为第一个读者,我读完这部“史稿”,感到深受教益。它不仅对从事汉语语法研究的朋友有用,而且对从事语言学其他学科以及从事语文研究与教学的朋友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愿借此机会向大家郑重推荐此书。

                             胡裕树
                      1989年12月于复旦大学

显示全部后记

         修订版后记

    《汉语语法学史稿》出版以后,在汉语学界引起了一些积极的反响。胡裕树先生和恩师王维贤先生多次推荐该书参加评奖,因而先后获得1994年的第二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三等奖和1995年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此外,尹世超、吴继光、戴耀晶等先生先后写了有关评论,给予充分的肯定。
     令我特别感动的是吕叔湘先生的厚爱,他老人家不仅立即给我回信,给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而且多次向国内外的同行推荐此书;当吕先生听商务印书馆张万起先生说起,他们计划编辑第二套“汉语语法论著丛编”时,还主动写信推荐拙著入选。也正是因为这一缘故,商务印书馆表示,希望该书稿能够由他们再版。
    据说,国内各高校中文系的高年级的选修课,以及语言学研究生课程,凡是涉及汉语语法学史的,几乎都把该书作为首选教材。但是,该书1990年11月初版后,只在1993年6月重印了一次,至今已经十多年了,而这些年来不断有人跟我索取或者表示要购买此书。这也是我愿意再出修订版的原因。
    这次的修订的原则是,只作局部的修正,基本保持原作的风貌。主要涉及几个方面:
    一、改正
    主要是改正明显的错误,包括错别字,错误的资料。例如原来汉语语法最早的著作,以及“语法”一词最早的出处,我们就分别采纳了姚小平先生和马国强先生最新的发现。再如:
    错误:“花红得很”中的“很”是动词。
    正确:“花红得很”中的“红”是动词。
    二、补充
    例如关于吕叔湘、朱德熙以及胡裕树、张斌几位语法学大师的研究,做了必要的补充。此外,还添补了部分书刊的出处。又如“导论”里提及胡适和何容关于汉语语法学产生比较晚的看法,为了让读者有比较和鉴别,在注解里特地列举了他们两位的观点。
    三、删除
    大的地方,例如:“导论”中的第二节“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因为内容跟第七章第五节的“汉语语法学史的研究”大部分重复,所以删除。又如五十年代的语法讨论,原来是四次,包括“什么是词儿”的讨论,由于这次讨论基本没有展开,而且跟语法关系不大,现在也删除。小的地方,就更多了,例如第一章原名“前汉语语法学的酝酿时期”,现在把“前”删除等等。
    四、调整
    例如陈望道《文法简论》的评述,本来安排在“创新时期”,但事实上它主要反映的是1978年以前的研究,所以调整到"1966年—1978年”这一阶段里去了。再如“创新时期”从原来的1976年改为1978年开始,因为考虑到,语法研究的真正复苏还是1978年党的三中全会以后的事情。
    大大小小的修订,估计不下几百处,但肯定还会留下不少遗憾,这不仅受到本人水平的局限,而且,坦率地说,书中不少分析、观念和理论,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已经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这些当然无法在修订时充分地显示出来。
    从《马氏文通》诞生以来,汉语语法研究这100多年的历史,无疑,当数最近这20多年最为辉煌和灿烂。我非常幸运,参与了全过程,而且品尝了其中的甘甜和辛苦。我希望能够把这段历史如实地记录下来。为此,我计划再写一部新的史书:《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这是一部断代史,从1978年到2005年,包括:理论篇、人物篇、本体篇和应用篇四大板块。这部史书将作为《汉语语法学史稿》的姐妹篇,或者说是后续篇,为后来者提供一份可靠有用的参考文献。
    应该说,我跟商务印书馆还是很有缘分的。老总杨德炎先生是我年轻时的朋友,那时大学刚刚毕业,一起分配到中央文化部工作,1969—1970年一起下放到山东胶县的沽河军垦农场劳动锻炼,没想到,几十年以后,竟然会语言学界重逢。张万起先生是我的北京大学的师兄,多年来对我一直非常关照,当年出版《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就是他一手促成的。至于周洪波先生,是我国出版界杰出的新秀,不但果断能干,而且独具慧眼,近年来合作也十分愉快。拙著能够在著名的商务印书馆修订再版,我感到非常的荣幸。

                      邵敬敏 于暨南大学明湖苑
                           2005年9月9日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该书是关于汉语语法学这门学科的产生、发展、变化的研究著作。修订本增加了该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对原书内容作了适当补充和调整,该书在梳理汉语语法学历史脉络的同时,系统介绍了各个时期的学者、专著和学派,通史与专史相结合的写法使得该书与其它语法学史著作相比别具一格。 作者邵敬敏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朱德熙等学者,对语法学界的历史与现状有全面而深刻的把握。

显示全部目 录

胡裕树先生序
吕叔湘先生信

导论
第一章 汉语语法学的酝酿时期(西周—1898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早期朦胧的语法观念
  第三节 中期对语法现象的初步归纳
  第四节 后期对虚字的专门研究
  第五节 后期对句法的初步探讨
  第六节 若干语法术语的历史演变
第二章 汉语语法学的草创时期(1898年—1936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我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
  第三节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一、《中等国文典》
   二、《国文法草创》
   三、《高等国文法》
  第四节 建立新语法体系的尝试
   一、《中国文法通论》
   二、《国文法之研究》
  第五节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兴起
   一、《国语文法概论》
   二、《新著国语文法》
  第六节 古今比较语法的研究
   一、《比较文法》
   二、《中国文法语文通解》
  第七节 语法理论的研究
   一、《国语学草创》
   二、《中国文法论》
  第八节 语法专题的研究
第三章 汉语语法学的探索时期(1936年—1949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文法革新讨论
  第三节 汉语传统语法研究三家新体系
   一、《中国现代语法》
   二、《中国文法要略》
   三、《汉语语法论》
  第四节 通俗性的语法普及读物
  第五节 语法专论介绍
第四章 汉语语法学的发展时期(上)(1949年—1978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汉语描写语法的崛起
   一、《北京口语语法》
   二、《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第三节 语法知识的大普及
   一、《语法修辞讲话》和《语法学习》
   二、《汉语语法常识》和《语法学习讲话》
   三、《语法初步》
  第四节 五十年代三次语法专题讨论
   一、“汉语词类问题”讨论
   二、“汉语的主宾语问题”讨论
   三、“汉语单句复句划分问题”讨论
  第五节 几本有特色的汉语语法专著
   一、《汉语语法教材》
   二、《现代汉语语法》(上)
   三、《北京话单音词词汇》
   四、《汉语构词法》
   五、《现代汉语语法探索》
  第六节 《暂拟汉语语法教学系统》的产生
第五章 汉语语法学的发展时期(下)(1949年—1978年)
  第一节 六十年代三次语法专题讨论
   一、“语法研究的原则和方法”的讨论(1959.3—1961)
   二、“语法”和“文法”术语使用的讨论(1960.11—1961.12)
   三、关于《说“的”》及其方法论的讨论(1961.12—1966.1)
  第二节 汉语描写语法的发展和对结构主义的批判
  第三节 大学语法教学的三个代表性体系
   一、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
   二、北京大学中文系编的《现代汉语》
   三、刘世儒编写的《现代汉语语法讲义》
  第四节 其他现代汉语语法著作
  第五节 汉语语法各分支学科的兴起和发展
   一、汉语语法的理论研究
   二、汉语语法教学的研究
   三、汉语方言语法的研究
   四、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
   五、汉语语法史的研究
   六、汉语语法学史的研究
  第六节 1966年—1978年的语法研究
   一、《语法修辞》
   二、《语法、修辞、逻辑》(第一分册语法)
   三、《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四、《文法简论》
   五、语法专题研究
第六章 汉语语法学的创新时期(上)(1978年— )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当代著名语法学家研究的特色
   一、《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和吕叔湘的语法研究
   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和朱德熙的语法研究
   三、《汉语语法研究》和胡裕树、张斌的语法研究
  第三节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在汉语中的实践与发展
  第四节 新编的大学语法教材
   一、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
   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
   三、张静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
   四、张志公主编的《现代汉语》
   五、其他《现代汉语》语法教材
  第五节 “析句方法”的讨论和《系统提要》的产生
   一、“析句方法”的讨论
   二、《暂拟系统》的修订和《系统提要》的产生
第七章 汉语语法学的创新时期(下)(1978年— )
  第一节 中年学者的崛起
   一、《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和陆俭明的语法研究
   二、《语法问题探讨集》和邢福义的语法研究
   三、《现代汉语句型》和李临定的语法研究
   四、《范继淹语言学论文集》和范继淹的语法研究
  第二节 汉语语法边缘学科的研究
   一、语法和修辞的结合研究
   二、语法和逻辑的结合研究
   三、语法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研究
  第三节 汉语语法分支学科的研究
   一、汉语口语语法研究
   二、汉语方言语法研究
   三、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四、汉外语法比较研究
  第四节 汉语语法专题的研究
   一、句型系统研究
   二、歧义结构研究
   三、语序变化研究
   四、特殊句式研究
   五、汉语虚词研究
   六、词组(结构)研究
   七、动词问题研究
   八、其他语法专著简介
  第五节 汉语语法学的理论研究
   一、汉语语法学评论的开展
   二、汉语语法学史的研究
   三、汉语语法理论研究的深入
第八章 港台和国外的汉语语法研究
  第一节 台湾和香港地区的汉语语法研究
   一、概述
   二、《中国文法讲话》和许世瑛的语法研究
   三、《中国古代语法》和周法高的语法研究
   四、《国语变形语法研究》和汤廷池的语法研究
   五、《主题在国语中的功能研究》和曹逢甫的语法研究
  第二节 国外的汉语语法研究
   一、前苏联的汉语语法研究
   二、美国的汉语语法研究
   三、日本的汉语语法研究
   四、其他各国的汉语语法研究
第九章 汉语语法学发展的历史趋势

初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