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敦煌艺术哲学 平装

分享到:

定价:¥24.00

  • 著者:4192 
  • 出版时间:2007年08月本印时间:2007年08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10页
  • 开本:32册数:1
  • ISBN:7-100-04845-1/B•679
  • 读者对象:对敦煌艺术哲学感兴趣的读者
  • 主题词:敦煌艺术哲学
  • 人气:138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该书是首部从哲学角度对探索敦煌艺术的专著。

显示全部序言

       为探索敦煌艺术而不断努力    樊锦诗(敦煌研究院院长)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敦煌艺术哲学》,是穆纪光先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敦煌艺术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一项成果。
  从上世纪初以研究敦煌文献和敦煌艺术为主要对象的敦煌学诞生一百年以来,中外学者们已经从许多不同的学科角度对敦煌艺术进行了辛勤的研究。比如从考古学、社会历史、佛教史、艺术史、图像学、中外文化比较等诸多不同的学科领域对敦煌艺术进行解读,做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不断地推动着敦煌艺术研究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敦煌艺术的内容、形式、演变历程、时代特点及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理解与认识。近一二十年来,在吸收以往众多人文学科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一些学者不断地尝试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来探索敦煌艺术的深层内蕴,比如从美学、从哲学的角度来探究敦煌艺术。穆纪光先生的《敦煌艺术哲学》便是尝试从哲学的角度探索敦煌艺术的新成果。
  穆纪光先生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在西北民族学院从事哲学教学工作,特别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长期从事哲学研究工作,积累了比较深厚的哲学功底。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他致力于敦煌艺术哲学研究,1998年他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敦煌艺术哲学——21世纪审美视角中的敦煌艺术研究》。经过五六年艰苦研究,他终于完成了研究项目,撰成了《敦煌艺术哲学》这本30余万字的理论著述。
  在这本书中,穆先生没有对敦煌艺术涉及的所有哲学问题进行普遍论述,而是从“存在论”的观点出发,对敦煌艺术形式背后所隐含的人的生存状况进行分析和叙述。尽可能地介绍敦煌艺术直接和显在的蓝本——有关佛经的内容,分析敦煌艺术对佛经内容的艺术阐释和改制。从大的结构上看,这本书是将敦煌艺术绘制的佛“涅槃图”(以莫高窟第158窟为例)作为中心范畴和逻辑起点,展开对敦煌艺术其他相关重要方面的论述,提出了一些颇富新意的观点。
  比如他认为,敦煌艺术对菩萨做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其中表达的意蕴是:佛作为一个符号,就是涅槃,是一种特殊的生存实践的结果;菩萨作为一个符号,则是涅槃这个结果的实践过程的负载者。由于菩萨的这一特性,敦煌艺术家倾注在菩萨身上的激情,远远超过了佛。敦煌艺术通过对文殊、维摩、观音以及其他各式各样菩萨的描绘,对菩萨品味的多样性作了充满激情的阐释。整个莫高窟,实际是艺术家们虚拟的一个菩萨世界。适应中国人的世俗心理,敦煌菩萨融汇了儒、释、道的价值观,吸收了希腊艺术形式美的符号,被描绘成中国人的美神,中国人的理想母亲,中国人的超越时空的情侣。
  他还认为,敦煌艺术对佛涅槃的阐释还表现在对天国的描绘上,涅槃的神秘,不仅被以“佛睡着了”的艺术形式加以消解,而且被“净土变”的描绘加以补充。敦煌“净土变”既表现了中国人对尘世物质享受的难以舍弃,对尘世等级制度禁锢的难以摆脱,又表达了中国人对一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公正和个人尊严的自由境界的憧憬和幻想。
  他又指出,从敦煌艺术对般若、禅、想观的间接或直接描绘中可看出,在唐代前后,敦煌艺术创作渐渐从佛境淡出:依据的是佛经,实则描摹的是世俗生活,绘画佛国,实则情系人间,绘塑佛身,实则赞叹人体的美与活力。
  此外,穆先生还力图深入揭示敦煌艺术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艺术形象的文化、哲学背景。比如他认为敦煌飞天这种在中国佛教艺术中最具自由形式、最能表现艺术精神的天神形象,作为一种艺术符号,已与印度佛教中的歌神、乐神乾闼婆、紧那罗等宗教原型不完全相同了,而是以中国古代丰富的有关“飞”的神话传说为重要文化渊源之一,同时受到中国古代文人们执着追求精神化的“飞”的境界的启发,还受到南朝哲学“尚清谈”、“崇玄思”气氛的影响,使飞的内涵已从佛教乾闼婆、紧那罗等的具体形象中抽象出来,成为一种着重表达“精神自由”的文化哲学符号。
  敦煌艺术博大精深,涉及很多学科领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进行不懈的探索。穆先生这本书对敦煌艺术从哲学角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其中对敦煌艺术的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所作的如上所述的一些分析论述也是富于启发性的,将会对敦煌艺术研究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5年9月

显示全部后记

  上世纪80年代,我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步入美学领域,写了一些涉及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的文章,还出版了一部叫《艺术,一个创造的世界》的书。从这书可看出我在研究上有了明显的转变:我开始用哲学的眼光审视艺术本体。此后,美学界一些朋友总劝我:你把自己在哲学、美学上的知识,用来研究敦煌艺术该多好,你在敦煌艺术的故乡甘肃省工作,不利用这个条件太可惜。开始我有些犹豫。敦煌艺术作为研究文本,太博大;敦煌艺术作为佛教艺术,同烟海似的佛经纠缠在一起,这些对我都是很陌生的。是敦煌菩萨开始使我同敦煌艺术亲近起来。她用一种很亲切的声音告诉我:她并不神秘,就像希腊美神阿芙洛蒂忒一样明朗;并不冷漠,就像母亲对待孩子一样亲切;并不矜持,就像情侣对恋人一样充满热情。我开始向敦煌艺术靠近。我发现敦煌莫高窟第158窟的佛涅槃像,用一种自由的、超脱的、难以言表的语言向我说话。我想了解这其中的奥秘,想为敦煌艺术构造一套我自己能读懂的美学话语。在我开始写这本书之前,通过阅读、交流和欣赏,我对敦煌艺术已经有了这样的感悟和假设:敦煌艺术,是中国人融会中原艺术和希腊艺术的审美形式,用它来表现中国人的生活激情的艺术;是中国人改造印度佛典,用它来表现中国人靠近神、触摸神、消解人与神的界限,把对神的崇拜变为对神的欣赏,把对神的敬畏变成对神的爱恋,从而把神当成自己的母亲、朋友和恋人的艺术;是中国人把佛的符号还原成世俗的符号,把世俗符号创造成艺术符号,在这种符号的不断转换中体验生命的形而上意义
的艺术;是表现中国人在留恋现世和向往来世之间作往复徘徊,在儒、释、道的生存价值观之间作艰难选择,构造生命寻求终极依托的天国境界的艺术;是能够放在21世纪审美视角中,透视其历史内涵和当代意义,建立起研究它的哲学美学话语的艺术。1998年,我以“敦煌艺术哲学——21世纪审美视角中的敦煌艺术研究”为题,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得立项,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研究路程。实际的研究和写作过程,证明我的上述感悟大致是正确的。
  通过多年的努力,在我终于写完这书的时候,我想对在敦煌艺术研究上,一直给予我鼓励的美学界、敦煌学界的同仁聂振斌教授、叶朗教授、樊锦诗教授、程孟辉编审、汪裕雄教授、吴功正教授、张振华教授、张先堂教授等同志,表示深深的感谢。
  在我进行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安文华同志,为我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条件和写作环境;科研处的唐莉萍、孙宏林、侯锡猛等同志,为我完成这一科研任务做了大量的支持性工作,对他们的友情和帮助,我由衷地表示感谢。在我多年埋头写作之时,刘翠兰同志为我承担了大量的繁琐劳动,对她的任劳任怨,我表示深深的谢意。
  我还要感谢商务印书馆的郭红同志,对她为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作,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是一部探索性的著作。用哲学方法研究敦煌艺术,没有现成的路径可循。可以说,这仅仅是一种尝试,仅仅标示着一种精神。因此,这本书的不足和瑕疵是不言而喻的,希望专家和读者给予批评和指正。
       穆纪光
       2005年11月于兰州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该书从“存在论”的观点出发,对敦煌艺术形式背后所隐含的人的生存状况进行了分析和叙述。书中介绍了敦煌艺术的蓝本——有关佛经的内容,分析了敦煌艺术对佛经的内容的艺术阐释。作者穆纪光现任甘肃省社科院科研处研究员,长期从事哲学、美学研究。

显示全部目 录

绪论
  一、对艺术哲学的一般叙述
  二、形而上哲学视域中的艺术观
  三、现代哲学趋向,艺术哲学研究的新视域
  四、敦煌艺术哲学——对敦煌艺术“无底之底”的探索
第一章 敦煌——戈壁•绿洲•精神家园
  第一节 敦煌的神话史
  第二节 敦煌的人文史
第二章 佛教的“涅槃”
  第一节 涅槃对生命的界说
  第二节 从般若(智慧)看涅槃
  第三节 涅槃,对生存过程的体悟
  第四节 涅槃的哲学解释
第三章 敦煌艺术——解读涅槃的另一种语汇
  第一节 佛经对佛涅槃情节的叙述
  第二节 敦煌艺术对佛涅槃的描绘
  第三节 敦煌艺术对涅槃逻辑悖谬的扬弃
  第四节 睡着的佛在“观看”什么
  第五节 睡着的佛的梦境
  第六节 结语
第四章 敦煌艺术:解读宇宙与人心的同一
  第一节 对宇宙广度的讲述
  第二节 宇宙与心的关系:“一念三千”
第五章 天国——涅槃的另一种境界
  第一节 净土变
  第二节 净土变中的天国景象
  第三节 对净土变天国的评析
第六章 菩萨——涅槃过程的承载者
  第一节 菩萨是一个群体
  第二节 菩萨是佛的人格化的实践
第七章 敦煌菩萨的哲学内涵
  第一节 维摩诘、文殊菩萨——佛的智慧的象征
  第二节 敦煌艺术中的文殊菩萨
  第三节 敦煌艺术中的维摩诘
  第四节 维摩诘的众生观、佛道观
第八章 敦煌菩萨的文化意蕴
  第一节 观音菩萨的人情味
  第二节 观音菩萨的开放性与艺术气质
  第三节 莫高窟里的菩萨
  第四节 敦煌菩萨的形式美及其与希腊、印度美神的比较
第九章 般若•禅•想观
  第一节 般若与禅
  第二节 想观——修持方式与思维方式
第十章 飞天的宗教渊源
  第一节 天、天人、八部众
  第二节 乾闼婆、紧那罗
  第三节 夜叉
第十一章 中国人对“飞”的不解情结
  第一节 女娲、西王母
  第二节 瑶姬、精卫、姑获鸟
  第三节 蚩尤和应龙
  第四节 庄子、屈原、李白
第十二章 敦煌飞天
  第一节 敦煌飞天的分类
  第二节 敦煌飞天产生的哲学背景
  第三节 敦煌飞天的哲学解释
第十三章 敦煌艺术的符号系统
  第一节 符号学:从索绪尔到苏珊•朗格
  第二节 莫高窟艺术符号——佛国境界的创造
  第三节 敦煌艺术中的隐喻
结 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