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诠释学:真理与方法(修订译本) 平装

分享到:

定价:¥80.00

购买电子书:
  • 著者:2231 
  • 出版时间:2007年04月本印时间:2007年04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1493页
  • 开本:32册数:2
  • ISBN:7-100-04903-2/B•682
  • 读者对象:哲学研究者、爱好者
  • 主题词:诠释真理方法修订译本
  • 人气:371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font-size: 12pt; mso-hansi-font-family: "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        该书是继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经典哲学著作。

显示全部序言

  原先版本的论文在收入本著作集时我又重新审阅一遍。除了个别细微的润色外,所收录的文章基本未加改动。原先的页码注在每页页边上面。附录(第一版第466—476页),以后版本的附录(“诠释学与历史主义”)(第2版第477—512页),第2版序(第XV—XXVI页)以及第3版后记(第513—541页)都收于本书第2卷附录中。
  注释作了相当大的增加和增多。就我认为是有意义的而言,应当说它特别表示着研究的——不仅我自己的而且也有别人的——进展。所有的增加部分以及所有对原注释的增补都以方括号表示出来。多次所引的著作集第2卷应当被解读为是本书的继续、扩充和深入。因此两卷有一个扩充的共同的索引附在第2卷后,原先赖纳•维尔(Reiner Wiehl)先生所做的索引仍保留并在此表示致谢。
  新的索引主要感谢这一版我的同事孔特•埃明(Kunt Eming)先生。我们的愿望是:在众多杂乱的概念里使主要的概念显示出来,特别是使第1卷与第2卷的相互隶属性明显表示出来。计算机将永远学不会的东西,应当说至少被我们以某种接近的方式做成了。

                         HGG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显示全部前言

           中译本前言
  这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我感到极大的满意,我能在您访问海德堡期间与您认识,这对于我来说至今还是一件很罕见的事,一位像您这样很了解德国哲学的人曾把我自己的一些思考想法对您自己的国人开启。
  的确,我自己很了解人们彼此进行交往和联系的活生生的话语的优越性。但是在这样一个远方的并具有古老文化的国度,尽管我的先辈康德、黑格尔、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全集尚未完成,我自己的思想却能介绍给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这确是一种荣幸。
  我们深刻地感到一种毕生的使命,这一使命我们为了文人类文化的共同未来必须完成。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2001年6月26日,海德堡

显示全部后记

         《真理与方法》
          修订本 译后记

 《真理与方法》德文原书1975年第4版为一卷本,1986年著作集版扩充为两大卷,第1卷为《真理与方法》正文,第2卷为有关《真理与方法》内容的相关论文,其中包括《真理与方法》出版前以及以后伽达默尔关于诠释学的重要论文31篇。该书两卷中译本曾于1993年和1995年由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由于版权问题,国内上海译文出版社只出了相当于第1卷的内容,第2卷绝大部分论文未出版。此次商务印书馆直接从德国出版社购买了该书版权,因此《真理与方法》1986年完整两卷本的修订中译本不久将与内地读者见面。
  这次再版,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对全书重新做了校订,改正了不少错误,不仅按德文原版重新校阅了全书,而且对第2卷许多论文做了重译,原译者夏镇平先生对部分译稿做了很大修改,那薇女士也帮助校对了部分译稿。在此我首先要向曾经为本书提出修改意见的读者致以衷心的感谢,正是他们的批评和支持,这次中译本修订版才能问世。当然,像伽达默尔这样的书,误读和误译也是在所难免,以后我将还会不断地修正。
  在此,我要再次感谢我的德国老朋友卢茨•盖尔德塞策(Lutz Geldsetzer)教授,正是他陪同我于2001年拜访了本书作者101岁高寿的伽达默尔教授,伽达默尔才会在他去世前一年为本书中译本写了短序,这是他留给我们中国人的一份非常珍贵的遗产。另外也是由于盖尔德塞策教授的努力,该书德文版权才会顺利地转交了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翻译室陈小文主任自始至终一直关心此书的出版,在此表示深深谢意,责任编辑马冬梅同志为此付出艰辛劳动,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洪汉鼎
                        2005年中秋前夕
                          北京怡斋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该书是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的哲学名著,创建了“哲学诠释学”这一重要哲学流派。该书包括三部分:1)艺术经验里真理问题的展现,2)真理问题扩大到精神科学里的理解问题,3)以语言为主线的诠释学本体论转向。

显示全部目 录

              <STRONG>诠释学I
</STRONG>
导言

         <STRONG>第一部分 艺术经验里真理问题的展现
</STRONG>
I 审美领域的超越
 1. 人文主义传统对于精神科学的意义
  a)方法论问题
  b)人文主义的几个主导概念
   α)教化(Bildung)
   β)共通感(Sensus communis)
   γ)判断力(Urteilskraft)
   δ)趣味(Geschmack)
 2. 康德的批判所导致的美学主体化倾向
  a)康德关于趣味和天才的学说
   α)趣味的先验特征
   β)关于自由美和依存美的学说
   γ)美的理想的学说
   δ)自然和艺术中美的功利性
   ε)趣味和天才的关系
  b)天才说美学和体验概念
   α)天才概念的推广
   β)“体验”一词的历史
   γ)体验概念
  c)体验艺术的界限,为譬喻恢复名誉
 3. 艺术真理问题的重新提出
  a)审美教化质疑
  b)对审美意识抽象的批判
Ⅱ 艺术作品的本体论及其诠释学的意义
 1. 作为本体论阐释主线的游戏
  a)游戏概念
  b)向构成物的转化与彻底的中介
  c)审美存在的时间性
  d)悲剧的例证
 2. 美学的和诠释学的结论
  a)绘画的本体论意义
  b)偶缘物和装饰品的本体论根据
  c)文学的边界位置
  d)作为诠释学任务的重构和综合

       <STRONG>第二部分 真理问题扩大到精神科学里的理解问题
</STRONG>
I 历史的准备
 1. 浪漫主义诠释学及其在历史学中的应用质疑
  a)诠释学在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时期之间的本质转变
   α)浪漫主义诠释学的前史
   β)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诠释学设想
  b)浪漫主义诠释学之后的历史学派
   α)面对整个世界史理想的困境
   β)兰克的历史世界观
   γ)在J.G.德罗伊森那里历史学和诠释学的关系
 2. 狄尔泰陷入历史主义困境
  a)从历史学的认识论问题到为精神科学奠定诠释学基础
  b)在狄尔泰关于历史意识的分析中科学和生命哲学的冲突
 3. 通过现象学研究对认识论问题的克服
  a)胡塞尔和约尔克伯爵的生命概念
  b)海德格尔关于诠释学现象学的筹划
Ⅱ 一种诠释学经验理论的基本特征
 1. 理解的历史性上升为诠释学原则
  a)诠释学循环和前见问题
   α)海德格尔对理解前结构的揭示
   β)启蒙运动对前见的贬斥
  b)作为理解条件的前见
   α)为权威和传统正名
   β)古典型的例证
  c)时间距离的诠释学意义
  d)效果历史原则
 2. 诠释学基本问题的重新发现
  a)诠释学的应用问题
  b)亚里士多德诠释学的现实意义
  c)法学诠释学的典范意义
 3. 对效果历史意识的分析
  a)反思哲学的界限
  b)经验概念和诠释学经验的本质
  c)问题在诠释学里的优先性
   α)柏拉图辩证法的范例
   β)问和答的逻辑

        <STRONG>第三部分 以语言为主线的诠释学本体论转向</STRONG>

 1. 语言作为诠释学经验之媒介
  a)语言性作为诠释学对象之规定
  b)语言性作为诠释学过程之规定
 2. “语言”概念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发展
  a)语言和逻各斯(Logos)
  b)语言和话语(Verbum)
  c)语言和概念构成(Begriffsbildung)
 3. 语言作为诠释学本体论的视域
  a)语言作为世界经验
  b)语言中心及其思辨结构
  c)诠释学的普遍性观点
版本

               <STRONG>诠释学Ⅱ</STRONG>

Ⅰ 导论
 1. 在现象学和辩证法之间
   ——一种自我批判的尝试(1985年)
Ⅱ 准备
 2. 当今德国哲学中的历史问题(1943年)
 3. 精神科学中的真理(1953年)
 4. 什么是真理?(1957年)
 5. 论理解的循环(1959年)
 6. 事情的本质和事物的语言(1960年)
 7. 作为哲学的概念史(1970年)
 8. 古典诠释学和哲学诠释学(1968年)
Ⅲ 补充
 9. 自我理解的疑难性
   ——关于去神话化问题的诠释学讨论(1961年)
 10. 历史的连续性和存在的瞬间(1965年)
 11. 人和语言(1966年)
 12. 论未来的规划(1965年)
 13. 语义学和诠释学(1968年)
 14. 语言和理解(1970年)
 15. 语言能在多大程度上规定思维?(1970年)
 16. 无谈话能力(1972年)
Ⅳ 发展
 17. 诠释学问题的普遍性(1966年)
 18. 修辞学、诠释学和意识形态批判
    ——对《真理与方法》再作后设批判性的解释(1967年)
 19. 答《诠释学和意识形态批判》(1971年)
 20. 修辞学和诠释学(1976年)
 21. 逻辑学还是修辞学?
    ——再论诠释学前史(1976年)
 22. 作为理论和实践双重任务的诠释学(1978年)
 23. 实践理性问题(1980年)
 24. 文本和解释(1983年)
 25. 解毁和解构(1985年)
V 附录
 26. 补注I—Ⅵ(1960年)
 27. 诠释学与历史主义(1965年)
 28. 诠释学(1969年)
 29. 第2版序言(1965年)
 30. 第3版后记(1972年)
 31.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自述(1973)

本书论文版源
中译注
第1卷
第2卷
概念、名词索引(汉—德)
概念、名词索引(德—汉)
人名索引(汉—德)
人名索引(德—汉)
本书所引经典文献

译后记
《真理与方法》修订本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