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自能写作 平装初中自能语文丛书

分享到:

定价:¥21.00

  • 著者:3892 
  • 出版时间:2007年05月本印时间:2007年05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60页
  • 开本:32册数:1
  • ISBN:7-100-05150-9/G•740
  • 读者对象:初中学生自学、初中老师、家长辅导
  • 主题词:自能写作
  • 人气:182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初中自能语文丛书
           出版说明

  1961年,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语文课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世界教育大势,从学会生存型向学会发展型推进,学习者不仅要会学、会用、会交际合作,而且要会发展、会创造、会提高文化素质,把自己培养成为发展创造型人才。回头来看叶先生的“自能”教育构想,愈发显得中肯而有预见性。“自能读书”“自能作文”,不仅说明了语文教学的任务,更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指明了语文教学的努力方向。
   “自能读书”,就是让学生具备独立的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自能作文”,也就是让学生具有独立的作文能力,养成写作习惯。无论是“自能读书”,还是“自能作文”,都融会了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自能”强调独立,但并非要求学生脱离课堂和老师的教学独立学习,它提倡的是在老师指导下,有步骤、有系统、有目的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目前初中语文课本大都是综合型的,其长处是各种教学内容互相配合,能够发挥综合效应;短处是各种教学内容的知识能力系统不完善,随意性较大。
  为此,我们根据叶圣陶先生“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以及“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教学构想,遵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教学内容适当分解,各个自成系统,组织编写了“初中自能语文丛书”。丛书共六种,合则扬课本教学内容综合效应之长处,分则补课本教学内容系统不明之短处。丛书是一套自学型、发展型的自能语文丛书,编著原则是:
  ●遵照课程标准规定,确保基础,又有所拓宽、提高,重在培养语文素质。
  ●各册精选知识能力和语料,构成训练系统。重在训练,传授自学方法,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积累语料,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语文发展能力。
  ●学术性渗透于实用性、操作性,便于学生自学。
  ●学生可以作为自学用书,教师可以用作学生选修的读本,或者家长用作子女辅导用书。
  丛书分为六册:
    自能阅读   程汉杰
    自能写作   丁怀正
    自能学习汉字 王贺玲 余澄清
    自能运用词语 何贤景
    自能运用语言 孙获芬
    自能文学欣赏 庄文中
  我们衷心希望丛书能够成为老师和同学们延伸课堂、自主教学和自主学习的好帮手,希望大家通过语文听说读写的自主训练,实现语文学习上的全面“自能”,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这一最高境界。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06年12月

显示全部前言

                    前  言
      ——明确初中作文的目标要求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初中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初中教师语文教学效果如何,作文是衡量的重要尺度。由于作文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作文的一项因素。
  作文是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诸如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生活积累、表达技巧等,缺一不可。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是阅读分析与写作实践、课堂教学与社会信息、教师指导与学生努力等各种矛盾的交叉渗透、相辅相成的综合效应。所以,不论是内地的中考,还是台湾的联考,抑或香港的升学考试,作文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般都在三分之一以上。以中考为例,“文革”前,内地的语文中考多是一篇作文加上一段古文的翻译,且以作文为主要记分成绩。近十几年来,各地中考作文大多是占有试卷五分之二以上的比重。
  正是因为作文成绩在各类考试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所以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家长,都十分重视作文训练。但人们感到迷惑不解的是:有些学生请过不少家教,上过不少写作辅导班,可是平时的练习作文和考试作文的成绩总不见明显提高,竞赛作文也从来得不到任何奖项,学生的写作兴趣每况愈下。原因何在呢?根据我的分析,不明确什么是作文,因而也就不明确初中生应该怎样作文,是问题的症结之一;不明确平时的练习作文、大型竞赛作文和升学考试作文要求的不同,因而也就不知如何区别地对待这几种作文形式,是问题的症结之二;指导学生作文应从何处入手,更是众说纷纭,使学生无所适从,是问题的症结之三。

               <STRONG>明确两个问题</STRONG>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好作文?
  先要明确,什么是作文?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它是习作,而不是创作,习作和创作的涵盖面是不同的。习作指记叙、议论、说明、应用等实用文体的写作练习;文学创作则指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文艺作品的创造。习作既然有别于创作,那么凡有关创作的技巧就不一定都适用于习作,创作基础也不一定就是习作的必备条件。
  比如,无论创作,还是习作,都要有写作材料。缺少材料则难以为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和分析,在这一点上,创作和习作是共同的。作家要尽可能地多方面地深入生活,全方位地认真地观察、分析生活,深入地体味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才能创作出丰富深沉、溢彩流光的文学艺术作品。习作也是需要观察这个文外功夫的。但我们还应了解,观察生活并非一日之功,它贯穿于人生的始终,是不能一蹴而就的。
  作家的文学创作是综合了他自身的修养、学识、个性和风格的。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表现出的是不可替代、不可重复的艺术底蕴。所以,文学创作经常出“格”,它是没有“法”的,必须出“新”、出“奇”、出“巧”,才会有读者。鲁迅说:“不相信‘小说做法’之类的话。”这真是至理名言啊!在这一点上,习作不同于创作,它是有“作法”、有规律可循的。
  如果作文概念不明,就会把作文和文学创作混为一谈,从而导致作文的随意性,它常常表现为:有些同学虽然练笔不少,但练文艺性的作文多,练实用性文体的作文少,其写作效果并不理想。有些老师在指导学生如何作文时,又往往容易犯“恨铁不成钢”的急性病,忽视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初中作文的基本要求,把文学创作中的一些概念如“情节的高潮”“传神的描绘”“白描的手法”等盲目地引入作文课堂,企图凭空拔高,单纯追求作文的“新”“奇”“巧”,这就好像让一个走路尚不大稳当的孩子学跑学跳一样困难。它容易造成学生认识上的混乱,以至于茫然不知所措,甚至视作文为畏途。
  所以,只有真正明确了什么是作文,才能写好作文,把作文训练引入正轨。
  第二个问题:初中生应该怎样作文?
  早在几十年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无论应用的或练习的写作,以写得像样为目标,记事物记清楚了,说道理说明白了,没有语法上的毛病了,没有论理上的毛病了,这就是像样。”
  初中生写作文,主要的还是要着眼于写得规规矩矩、清清楚楚,从写作的基本要求入手,进行多种文体的规范化训练,从审题、选材、剪裁、组织材料、语言等诸方面多下工夫。无规矩不成方圆,不要好高骛远,以至尚未立好规矩就过分追求立意新颖、故事奇特、结构巧妙。须知,“熟”才能生“巧”,它要靠同学们在不断的读和写中“自悟”,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练习过程。对多数学生来说,在没有“熟”之前就去求“巧”,反会弄巧成拙,影响了作文水平的正常发挥。个别爱好文学的同学若能在作文中做到了“新”“奇”“巧”,当然也很好。但必须清楚,这绝不是初中作文的目标要求。
  由此可见,初中学生写作文,还是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练好基本功为好。具体地说就是:书写要工整,标点要正确,句子要通顺(流畅更好),段落层次要清楚,中心要明确(突出更好),内容要具体(充实更好),文体要符合要求等。

              <STRONG>分清三种作文</STRONG>

  一、平时练习作文训练
  平时的练习作文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为阐述课文的,如,学会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课文大意,以及评述课文的思想内容或作品中的人物等。一为表现生活的,如,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适当运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记叙文和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一为处理日常工作和事务的,如,简单的应用文。要想练好这几种作文,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是阅读量要大,阅读的作品质量要高,阅读的速度要快。常言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所以,要求学生能读的文章要大大高于学生能写的文章。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能力是写作能力的根。因为阅读是吸收,吸收什么?吸收思想、情感、观点、知识、章法、语言……这些,都是写作的必要条件。不扎扎实实地培养阅读能力,不切切实实地扩大阅读量,写作能力就难以提高。有人在指导写作上下了很大工夫,但效果并不佳,其根子就在忽略了读。肚里本来没货,还只顾挤奶,而不管添草加料,怎么能行呢?
  其次是写作实践量要大,写前准备要充分,写作形式要多样。除了每学期有数的几篇大作文外,初中生每天练练写日记,可行;班里定期办“语文小报”,由开始摘抄、模仿到最后的自行创作,并进行评优展览,也可行;每逢重大节日,搞一搞有奖征文活动,更受欢迎。写作准备除广泛阅读外,还应包括认真地观察生活和深入地思考问题。练习作文的写作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提倡大作文观,有利于提高作文的积极性。除前面所讲的形式以外,课堂作文也可有游戏之作,甚至不受文体、选材的限制。除练好四种实用文体外,也可有模仿课文的小说、诗歌、课本剧、寓言、传记等的写作,不但有助于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开发,也有助于写作兴趣的提高。
  再次是写作要求的起点要低。其实,初中生练习作文,最重要的还在一个“真”字,真的材料,真的情感,真的体会。只有这样,文章才能写出个性特色,写得具体真切,写得感情真挚,甚至连语言也会通畅生动起来,因为你是在说你真正想说的话,而且是有滋有味地说给大家听,能不生动吗?作文的附加要求过高,学生一时难以达到,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反而不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
  二、竞赛作文准备
  竞赛作文的成绩评定标准是什么?一言以蔽之:重在出新。道理很简单,参加作文竞赛的学生都是各校各班层层选拔出来的佼佼者。所以,作文竞赛既不是水平考试,也不是一般的选拔考试,更不是矬子里面拔将军,而是尖子里面拔顶尖。作文竞赛对其优秀者的作文要求个性鲜明,立意新颖,结构安排巧妙,构思不同一般,故事奇特有趣,可读性强,一般不大计较个别的错别字和病句,甚至不大计较是否完全切题。
  根据竞赛作文的这些要求,辅导老师在赛前应重点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学会联想和想象,不但要有逆向思维,还要有发散思维,鼓励参赛学生学会“新”“奇”“巧”的思维方式和立意、结构上的独特设计,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三、考试作文辅导
  这里所说的考试作文,是指除竞赛作文以外的所有考试作文,诸如:中考作文、高考作文、招工招干考试作文等。考试作文是通过请评卷老师给考试作文的评分来评判考生的作文水平,而中考作文分数的判定标准则是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制定的。考试作文又受到写作时间、写作内容、写作体裁、选材范围等各种条件的制约,所以既没有如练习作文那样有宽裕的时间进行写作和修改,也不能如竞赛作文那样任笔下随心所欲地驰骋开去。
  写好考试作文的首要问题是学会审题。审清题目的要求(包括文体要求、内容要求和表达要求)是写好考试作文的前提条件。其次做好构思训练,即: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列好写作提纲,想好紧扣中心的开头和结尾,注意篇幅长短要符合要求等。再次还要做好文面行款的训练,即:字迹工整,不写错别字,不出现病句,留出修改时间等。至于立意是否新颖,结构是否巧妙,选材是否奇特,则不必作过多要求。孟子说过:“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孟子•尽心上》)这句话的意思是:木工以及专做车轮或者车厢的人能够把制作的规矩准则传授给别人,却不能使别人一定具有高明的技巧,那是要自己去寻求的。作文中的“巧”也是这个道理,也只有在无数的作文练习中才能悟出,而不是老师在考前的短时间可以教出来的。如果中考前过多地强调“新”“奇”“巧”,对一些平时作文较差的学生来说,无异于拔苗助长,结果会适得其反,弄巧反拙;对那些平时作文较好的学生来说,也容易使他们忘掉作文的规矩而“损兵折将”,是不大划算的。所以,考前的作文训练还是应在平时训练的基础上,再多从立规矩方面下工夫为好。

              <STRONG>选好作文切入点</STRONG>

  对于指导学生作文从何处入手的问题,众说纷纭,使人无所适从。
  有的人认为,学生害怕作文的关键是没有内容可写,主张“从挖掘内容入手”。这种理论使教师的注意力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广泛猎取写作材料上面,而忽略了语言表达基本功的训练。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丰富生活、观察事物和大量阅读积累材料,是大有好处的。但是,生活、观察、阅读并不是作文,而是作文的准备,即文外功夫,当然更谈不上是指导学生作文的入手之处。
  有的人认为,学生作文水平低主要是不懂写作技巧,主张“从训练技巧入手”,致使一些教师“唯技巧论”,让学生死搬所谓写作技巧。一提写作结构,就是伏笔、照应、承转启合等;一提写作顺序,就是开头几法、结尾几法、倒叙几法等。在讲到如何开头时,又分出所谓的“悬念式”“回忆式”“开门见山式”等方法;讲到如何结尾时,又分出所谓的“展望式”“号召式”“水到渠成式”等方法;讲到如何过渡时,又分出所谓的“巧句转换法”“自然承接法”“设置小标题法”等技巧。这种种的技巧不一定实用不说,就是光让初中生理解这些名词概念就够费劲的了。结果呢?造成学生的作文华而不实,成人味十足,结构呆板、程式化。在作文教学中重视方法指导,揭示规律性的东西是应该的,但不应从写作技巧入手,而应在训练学生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过程中,渗透写法指导,让学生在写作中揣摩、运用,才能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有的人认为,口头表达是书面表达的前提,主张“从训练口语入手”,结果有些初中的作文课几乎整节课或大半节课用于所谓的口头作文。我认为,训练口语表达是重要的,但口语说得再好也不是作文,也不能代替笔头写作,当然更不是指导作文的入手之处。我们只要看一看有些人谈起话来滔滔不绝,吵起架来唇枪舌剑;一旦让他拿起笔来,就感到重若千钧,无所适从的样子,也就容易理解口语表达不能代替书面表达的道理了。
  还有的人认为,学生作文成绩不好是因为他没有按题目的要求来进行写作,主张“从审题入手”。诚然,搞好作文的审题训练,确实是提高语文考试中的命题作文的成绩的重要一环。但是,平时的作文训练更多的则是非命题作文,因为实际生活中的作文大多是先有材料,先有立意,然后才作文和定题。如果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审题方面,不仅有空对空之嫌,而且容易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厌倦心理,从长期效果来看,反而不利于写作成绩的提高。
  那么,指导初中学生作文到底应从哪里切入呢?我认为,还是应从构思文章的具体内容入手为好。现在的初中生活并不是贫乏无味,而是丰富多彩的;现在的初中学生已经阅历不少,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辨别是非的要求;学生写作文感到难,是难在不善于从生活积累中提炼出所需要的内容。有些学生写作文,没有把劲用在刀刃上,即没有扎扎实实地进行作文基本功训练,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所谓写作技巧和名词术语上面,造成学生作文时不会用恰当的形式和条理化的语言把想说的话表现出来,作文水平当然也就难以提高。口语和写作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口语和写作的目标要求和训练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口语训练绝不能代替写作训练。审清题目的要求,确实是写好命题作文的前提条件;但在平时训练和实际生活中,还有相当一批非命题作文。这些非命题作文并不存在审题问题。所以,坚持从构思具体内容入手指导学生作文,采取多种形式,强化构思训练,使学生掌握构思文章具体内容的方法,养成自觉构思的习惯,对学生提高作文兴趣和作文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正是为了适应语文教育的发展和初中生的需要,我们编写出了这本自能写作的辅导用书。它充分考虑到了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遵循写作自身的基本规律,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学生走入学好写作的知识殿堂,最终达到自能作文的要求。因此,这本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目的性、示范性、知识性和训练上的可操作性,能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学会写作;学好写作、学精写作、学通写作。因此,它适于广大师生参考、阅读和训练使用。
  总之,我们只要明确了什么是作文、什么是好作文和应该怎样作文,分清了平时的练习作文、大型的竞赛作文和升学的考试作文的区别,找到了指导学生作文从何处入手的正确切入点,就能加强作文训练的自觉性和计划性,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尽管作文题目可能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同学们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经过反复实践、不断积累,认识和掌握了各种文体的作文要求,就可以做到“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作文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教学上的重点和难点。本书从写作的基本要求入手,进行多种文体的规范训练,从选材、组织材料、语言提炼等诸多方面下功夫。遵循写作的基本规律,引领学生进入学好写作的知识殿堂,最终达到自能作文的要求。该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示范性、知识性和训练上的可操作性。适合广大师生参考、阅读和训练使用。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明确初中作文的目标要求
第一章 走好第一步——练好文外功夫
  第一节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谈观察与思考
  第二节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谈泛读与积累
  第三节 书写是写作的文面——谈行款与格式
第二章 过好第一关——构思训练
  第一节 学会立意——确立中心意思
  第二节 学会选材——选择熟悉的材料
  第三节 学会剪裁——根据中心的需要剪裁
  第四节 学会组材——层次清楚地组织材料
第三章 迈向新台阶——学会联想和想象
  第一节 学会联想
  第二节 学会想象
第四章 初中作文的主攻方向——写好记叙文
  第一节 学会审题——审清题目要求
  第二节 学会写人——人物描写要生动形象
  第三节 学会写事——事情叙述要具体清楚
  第四节 学会表达——表达方式要运用适当
第五章 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第一节 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
  第二节 理清说明的顺序
  第三节 掌握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
  第四节 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第六章 学写简单的议论文
  第一节 “三要素”要齐备
  第二节 结构要完整
  第三节 语言要简明
第七章 会写一般的应用文
  第一节 倡议书 申请书
  第二节 贺信 感谢信
  第三节 规则 计划 总结
  第四节 公约 合同 诉状
第八章 其他形式的作文
  第一节 仿写
  第二节 缩写
  第三节 扩写
  第四节 改写
  第五节 续写
  第六节 网络作文
第九章 更上一层楼——学会修改作文
  第一节 修改作文的准备
  第二节 修改作文的步骤
  第三节 修改作文的方法
第十章 继续攀高峰——中考应试作文训练
  第一节 命题作文训练
  第二节 半命题作文训练
  第三节 自拟题作文训练
  第四节 话题作文训练
  第五节 全国各省市历年中考优秀作文简评
附:自学能力强化训练思路点拨和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