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步履维艰: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平装文史哲丛刊•第二辑

分享到:

定价:¥56.00

  • 编者:
  • 出版时间:2019年03月本印时间:2019年03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73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16287-6
  • 读者对象:中国近代史研究者、文史爱好者、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读者
  • 主题词:近代化
  • 人气:332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刘丽丽,女,汉族,中共党员,1982年8月生人,籍贯为山东省青岛市,2008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毕业专业为世界历史,现就职于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欧风美雨下,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进行英勇斗争的同时,也开始了救亡图存的近代化探索,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刻变革。由于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一开始起步,就充满着崎岖坎坷,更是十分艰难和缓慢。本书汇总了吴承明、胡滨、龚书铎、吕明灼、丁守和等著名学者的二十一篇精品力作,对中国近代工业化、近代市场发展等社会经济变革,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西方思潮的传入与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深刻转型等重大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集中呈现出了传统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步履维艰。
作者简介:

显示全部目 录

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及其特点............................................. 胡 滨/ 1
鸦片战争与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李德征/ 16
洋务运动与国内市场................................................................. 吴承明/ 31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兼论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 胡 滨/ 40
中外学者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的几点看法............ 李德征/ 55
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笔谈)..................................................... 73
 戊戌维新三题议........................................................................ 何中华/ 73
 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马洪林/ 79
 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颜炳罡/ 83
 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转向.................................... 翁美琪/ 86
维新悲剧与儒学情结............................................................... 吕明灼/ 89
 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的文化冲突............................................. 高旭东/ 93
 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仪平策/ 96
 戊戌变法是一个多重系列的历史发展..................................... 胡 成/ 98
 戊戌维新与新闻出版............................................................... 雷 颐/ 101
戊戌维新与中国文化近代化(笔谈)................................................... 104
 戊戌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 郭延礼/ 104
 近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陈永标/ 107
 维新变法运动与中国文学的近代化......................................... 颜廷亮/ 109
 戊戌维新与黄遵宪诗风新变.................................................... 曹 旭/ 112
 戊戌变法的思想基础与诗界革命的关系.................................. 马卫中/ 115
晚清政府贫困化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受挫.....................唐贤兴 卢向国 牛纪伟/ 119
近代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吴承明/ 138
论清末农业政策的近代化趋向............................................... 赵泉民/ 150
晚清自开商埠的分布特点及作用........................................... 张 践/ 169
德占胶澳对近代中国的双重影响........................................... 吕明灼/ 180
论租界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复杂影响....................................... 吴士英/ 186
中日朝鲜通讯权之争与清朝外交政策的转变...................... 郭海燕/ 199
从严复到胡适: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的传承与调适.......................................赵慧峰 俞祖华/ 218
孙中山民主主义的历史特点................................................... 吕明灼/ 241
谈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研究....................................................... 龚书铎/ 259
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地位
——兼论中国文学的近代化.................................................... 郭延礼/ 268
近代商人与教育变革.................................................闫广芬 田正平/ 316
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再认识.................. 丁守和/ 342
关于西学东渐的经验教训
——兼论话语霸权与“失语症”问题..................................... 王树人/ 360
后 记.................................................................................................. / 372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洋务运动与国内市场
吴承明
一、经济近代化与市场的关系
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可视为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史学界对经济近代化的看法有所改变:过去十分强调工业革命,现则认为欧洲经济的变革始于16世纪的重商主义,200年后的工业革命不过是市场需求的扩大和它所引起的政治经济变动的结果。这种观点的改变可概括为对经济发展的看法由生产导向转为需求导向。这可以C.M.奇波拉主编的一代名著《方坦纳欧洲经济史》为代表,它对每阶段的分析都是从总需求开始。
这种历史观的转变,可从经济学理论上探求根源。人类受个人能力的限制,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获得经济上的增益。故亚当·斯密的交换导致分工、分工和专业化增进社会生产力的观点至今为人所信奉。但自法国重农学派以来,在经济发展理论上生产导向的思想常占优势,“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深入人心。德国历史学派先驱F. 李斯特曾批评斯密为“交换经济学”,因另创“生产力经济学”,并认为历史的发展顺序是由农业经济到农工业经济,再到农工商业经济。19世纪70年代,边际学派兴起,从需求即物品的稀少性和效用上解释价值,受到学界重视。其后,历史学派的经济发展论也有改观。如希尔德布兰德(Bruno Hildbrand)是按交换的方式提出三阶段论,即实物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毕歇尔(Karl Bücher)则从交换过程上提出三阶段论,即家庭经济(包括中世纪庄园,不依赖外部交换)、城市经济(指行会时代,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交换)、国民经济(生产者为市场而生产,商品要经过多种市场环节才到消费者手中)。
20 世纪早期,以A.马歇尔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居主流地位。马歇尔首创“需求理论”,从此经济学皆从需求讲起。但马歇尔的重点仍是生产论,并认为短期内是需求决定均衡价格,长期间则仍是供给起决定作用。1912年J.A.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提出“创新论”,是经济理论的一大贡献,但其发展观仍是生产导向的,虽然注意到市场创新。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西方经济学发生重大变化。J.M.凯恩斯彻底批判了萨伊定律,需求和市场上的有效需求成为研究的中心。同时,他创立了宏观经济分析,与经济史重新结合。经济史学中的需求导向思潮于焉兴起,前述奇波拉的巨著即立足于凯恩斯理论。
1969 年,J.R.希克斯发表《经济史理论》,认为迄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是由习俗经济和命令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尽管这种过渡在各国先后悬殊,在历史上常有反复。他认为,欧洲的封建时代是习俗经济和命令经济的混合,它向近代化转换始于“专业商人”的兴起。专业商人要求保护产权和保护合同。于是出现一个长达二三百年的“市场渗透”过程,即适应市场经济的货币、法律、信用和政府制度的改造,农业的商业化,劳动力市场的建立。这一切的结局即工业革命和近代化。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以诺斯(Douglass C. North)为首的新制度学派的经济史理论是这种思潮的另一种表述。它把经济的增长归之于制度的有效性变迁,而在解释欧洲的工业革命时,把它归因于16世纪以来的产权制度的完备化,要素市场的扩大和交易费用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