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读史管见 平装《史记》选本丛书

分享到:

定价:¥60.00

  • 著者:244,120225,120226 
  • 出版时间:2016年11月本印时间:2016年11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39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12692-2
  • 读者对象:《史记》入门书、《史记》研究者、一般古典文化爱好者、大中专学生、历史文献学专业学生、古籍整理爱好者
  • 主题词:中国历史古代史纪传体《史记》研究
  • 人气:47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本书由清代女学者李晚芳编选评点,其评点论断明晰、见识超卓、视角独特,此书不读,实为一憾事也!

 

显示全部序言

  自古名媛多以诗词显,而著述则罕闻焉。曹大家继父兄志,续《汉书》,上拟龙门,闺阁之杰也。夫史才良难,以龙门之才,班氏讥其多所牴牾,则后之读《史》者,非驰骋古今,未易上下其议论。今读顺德梁李孺人《读史管见》一书,其摘微辨论,实能洞悉深奥,而乃出于闺帏手著,斯亦奇矣。昔曹大家上继史迁,今李孺人论注《史记》,古今辉映,令人不敢薄视弱质,其以此哉!曩者侍家君观察公,颇学吟咏,亦尝粗涉诸史,而未竟其学,今数十年来,每藉此以自娱焉。客岁从长子游龙门,其学署多藏史书,因得细读《史记》。爱其笔力踈荡,有奇气,为诸史冠,每与儿辈挑灯纵论,然不能有所发明。今读李氏孺人书,则余之所论及者,与所未议及者,了如也,以视雕虫小技,岂可同日语哉!其足以传后,而为吾辈光者多矣,遂叙之。
  时,乾隆丙午重九春洲女史小楼,谢方端撰。


  昔班昭以一女子,缵父兄之业,成汉代之书,与龙门颉颃千古,才固天授,亦由其遇使然也。使昭生长穷乡,无父兄为先路,何由得纵观朝廷典制,为圣主信任,以大肆其手笔哉?!余尝细阅其所续《表》、《志》,与父兄之书,如出一手,知其耳濡目染于家庭之学深矣。盖史体创自龙门,固之《汉书》宗之,父彪先濬
其源,至昭又踵其成,彬彬然机杼一家,实渊源于龙门者也。余本村落一女孩尔,女红是歉,何暇齿及学问。幸五兄一姊俱读父书,织纫之余,窃随兄姊后,留心稽古。雅慕昭之为人,奇其才,嘉其遇,喜读其书。因溯源而读龙门之书,玩索久,若渐知门径,不揣孩见,随所得而识之。先哲之评,惬鄙怀者悉登之,仍不敢自信也,以之示人,敢乎哉!
  时,康熙丁亥阳月朔日,菉猗女史李晚芳自识。


  太史此书,气魄大,笔力雄,所以历二三千年光泽如新,读者靡不赞赏,余亦自少服膺。凡遇课期,先一夕辄朗诵数十遍。到临文时,自有奇气从指头笔底泻出,每每以此角胜。向亦只谓得力于其文之雄耳,未尝细究其理之谬也。今得李氏叔母细细辩出,令阅者心眼迸开,即起史公于九原,平心勘认,亦应自悔为愤时过火文字,而不敢置喙。自汉讫今,从未有人指出,洵有功名教之论也。非平日深于圣人精义之学,乌能有此特识?愧杀须眉矣。
侄景璋识

  非故向古人美中索疵,读古人书,要服古人,还要使古人服我。阅所评,俱从大纲大伦勘出,指其谬,未尝不赏其佳。的确之论,平允之辞,古人可作,当亦心折。
年眷世侄欧功焕谨识
《读史孩见》跋
  丙午之秋,予在羊城。梁子震科袖其母《读史孩见》,请曰:“君,母外家也,愿得一言为跋。”予曰:“孝哉,子志!刻母集,不忘母家。事事体察而行。孝哉,子志!”予思《左氏》而后,惟《史》、《汉》盛行,然《汉》不如《史》。自陈卧子茅廘门徐崐山外,世多选本,然或得或失,了无完整。孺人淹贯百家,独出己见,精明详备,为史家力开生面,诚诸选所不录。至于因下蚕室,语过激昂,反伤大道,亦未尝为马迁少恕,也可谓读史之圭臬矣。梁子事母至孝,建祠分田诸大事,悉体母志而行,今又從师莪轩,意将母集授剞劂氏,垂之无穷。诗曰:“孝子不匮”,其是之谓乎?予先君有《李氏家训》二卷,久欲付刻,今尚未能,对梁氏此举,徒增惭愧而已。
族愚叔李履中跋

显示全部导言

  出版者导言
  2013—2014 年出版了8种《史记》选本后,我们再次组织渭南师范学院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的同志做进一步搜集整理。前8种为第一辑,再后整理的为第二辑。第二辑将于2016—2017年出版。
  随着对一个个选本的了解、研究和整理,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古今中外对《史记》多有注疏、解读和编选,尤其是一些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的《史记》选文,透视出具有较强的文学审美功能和思想文化意义,彰显了《史记》作为重要文化典籍的社会影响力。
  正是这种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的感召,司马迁故里的渭南师范学院的专家学者,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史记》研究。研究团队以过去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所、现在的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为平台,出版学术论文、专著,促进了学术研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备受好评。关于《史记》选本的搜集整理,形成了“《史记》选本丛书”系列。如前所述,第一辑8册丛书已于2013—2014年由商务印书馆陆续出版。从出版后的反响看,所整理的《史记》选本,影响较大、学术价值高,发挥了良好的阅读、研究和参考价值。在丛书的整理过程中,以忠实原作、方便读者阅读为主要原则,考虑到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与需要,改竖排版为横排版,改繁体字为简化字。在点校整理时,还对各《史记》选本所折射的思想文化精神进行研究提炼,在书首简介中做扼要陈述,以便广大读者阅读掌握。丛书集研究与普及作用于一体的做法,使得丛书选本既可作为《史记》初学者的入门之书,又可作为《史记》研究者的参考之书,还是一般古典文化爱好者的优选读本。
  第一辑丛书第一次印本,已告售罄,其中《史记七篇读法》、《史记选》、《史记精华》等均进行多次印刷。《史记选》被广州市教育局列入广州市中小学校园经典阅读推荐书目。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张岂之先生为丛书第一辑作序。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徐有富教授撰文《别开生面的〈史记〉文献整理工作》,给予该套丛书很高的评价,认为“别开生面,颇能拓宽与深化《史记》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领域”,徐有富教授的重要观点被《高等文科学报文摘》转摘;曹强、张瑞芳、雷炳锋、师帅、张虹等学者先后在《博览群书》、《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项目)等发表评论文章,认为该套丛书为推动《史记》的研究和普及工作做出积极贡献。陕西师范大学张新科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外《史记》文学研究资料整理与研究”(13&ZD111)也吸纳了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学者的研究成果。
  正因为前期整理的“《史记》选本丛书”引起学界广泛的关注,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学术界对《史记》选本有更多的期待,所以,我们渭南师范学院及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精心推出选本第二辑(共14 册)。这次推出的有唐、宋、明、清及民国时期的选本,均为中国古代代表性的选本,如《史记治要》、《文章正宗》、《古文翼》、《史记综芬》等。同时,也包括美国、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史记》精品选本,如日本《史记十传纂评》、美国《史记选评》(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韩国《史记英选》等。相信这些《史记》选本的出版,能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普及发挥作用,为读者呈现一幅更为悠远广阔的《史记》文化传播的风景。
  对《史记》选本的搜集、整理工作,我们还将继续。欢迎读者指出我们的遗误错谬,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将更加认真、努力、严谨地作好后续工作。
                          丁德科
                          凌朝栋
                    2016年8月31日
           于渭南师范学院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李晚芳(1691-1767),广东顺德人,出身世家大族,是进士李昴英的第18代孙女。李晚芳6岁就跟随在碧江寡居的姐姐从学,长大后嫁给碧江的梁永登,尽管家境贫困,而且中年守寡。李晚芳在事翁姑、育儿女和直接参加劳动之余,坚持研读经史,而且写出很多前无古人的著论。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其子梁炜事业有成。晚年李晚芳有了潜心著述的条件,乾隆十六年(1751),其重要的著作《女学言行纂》脱稿,时已60岁。晚年,她把居所命名为绿猗园,自号绿猗老人,被远近称为“女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李晚芳以76岁高龄在家乡去世。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读史管见》全书三卷二十六篇,为清代著名女学者李晚芳所编选评点。此书书早在百年前就被传到日本刊行,而且一版再版,名声远播东瀛。安政三年(中国的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日本学者陶所池内为浪华书林群玉堂翻刻的《读史管见》校订并作序,序中盛赞李晚芳审视历史时,灵心准确像一架天平、眼光雪亮如一把火炬,其明晰的论断和超卓的见识,即使把司马迁从九泉下请出来,也会对这位敢于批评《史记》的妇人心服口服。该书为日人池内陶所(1814-1863)于江户末期校订之和刻本。

显示全部目 录

首  卷
一  五帝本纪赞..................................................................... 3
二   项羽本纪....................................................................... 5
三  高祖本纪节录 ....................................................................28
四  三代世表序.......................................................................38
五  六国表序......................................................................... 39
六  秦楚之际月表序 ..................................................................... 41
七  高祖功臣年表序 ..................................................................... 43
八  封禅书 .............................................................................45
二  卷
九  平准书 .............................................................................. 73
十  曹丞相世家节录 ...................................................................... 88
十一  伯夷列传...........................................................................91
十二  管晏列传........................................................................... 95
十三  苏秦列传节录 ...................................................................... 99
十四  白起王翦列传节录............................................................. 109
十五  信陵君列传....................................................................... 112
十六  范雎蔡泽列传 ................................................................... 120
十七  廉蔺列传........................................................................ 136
十八  鲁仲连列传节录................................................................. 141
十九  屈贾列传录屈 .................................................................... 145
三  卷
二十  李斯列传节录 .................................................................... 151
二十一  淮阴侯列传 ................................................................... 162
二十二  郦生陆贾列传 ............................................................... 176
二十三  魏其武安列传 ............................................................... 184
二十四  汲郑列传....................................................................... 195
二十五  酷吏列传....................................................................... 202
二十六  货殖列传....................................................................... 217

附报任少卿书..........................................................................   229
跋 ....................................................................................  237
跋 ....................................................................................  238
《读史孩见》跋........................................................................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