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响亮的张望——朝花副刊文艺评论集萃•2022 精装

分享到:

定价:¥78.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本印时间:2023年12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66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3235-7
  • 读者对象:对文艺批评感兴趣的大众读者,文艺批评领域专业研究者
  • 主题词:文艺评论中国当代文集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发声、客观,2022年文艺评论家们耕耘成果令人夺目的呈现

本书共收集2022年度《解放日报》朝花副刊文艺评论版的评论文章共44篇,每篇文章语言精练,主题集中,紧扣住一个当代文艺热点,不入流俗,不带先见,展现每一位作者真诚客观的观点。本书涉及的领域多元丰富,从传统的文学、戏剧,到影视作品,再到最前沿的元宇宙,文艺作品百花齐放,评论文章各陈其见,有鼓励肯定,亦有潜心反思。读者可从这些评论文章中纵观2022年度文艺作品的整体面貌,更可以此为引,对当下中国文艺作品的优势与不足、现状与前景进行深入考察与反思。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黄玮,主任编辑,现任解放日报《朝花周刊》主编。曾参与编撰《激荡:文化讲坛实录》《树什么都知道》等书籍,为上海市宣传画册配文。曾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上海新闻奖。复旦中文硕士研究生毕业,所写论文《越剧音韵研究》曾获奖。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解放日报》朝花副刊文艺评论版2022年度文艺评论集萃,从将近200篇作品中细选知名评论家、学者、理论工作者及活跃报章评论员的评论佳作、力作44篇。其中,既涉及对于文化发展、文艺创作、文化趋势的前沿追踪、深度解读、思考把脉,也有站在阶段性评论史维度上的年度文艺大类盘点评论,有坚持直言快语、锐评风格的现象批评,更有快、热、短、准的作品快评,能够比较准确地通过评论这面镜子,反映中国影视剧、文坛、舞台、展陈、文创等领域2022年度的热点内容。书名“响亮的张望”略文艺地点出评论的两个属性:发声、客观。

显示全部目 录

1不只是一阵风
艺术创作,成也技术败也技术?    /汪涌豪
用文字“直播”时代的种种风景    /丁晓原
在现实的大山里,看浩瀚的太空    /王德领
让越剧更越剧    /罗怀臻
中国故事:如何挖掘、提炼和塑造    /金涛
新兴文学需有对话性和行动性的评论    /李玮
当代小剧场戏曲创演的三重路径    /胡晓军
中国电影民族化品格书写,越现实越温暖    /潘汝
国风的火,不只是一阵风    /张富坚
元宇宙新体验培育创新生态模式路宽且长    /宣学君李毅
中国网络剧的逻辑与创新    /欧阳月姣
当代语境下的博物馆“中国叙事”    /诸诣
剧本杀电影与剧本杀的双向奔赴    /郭梅
2绝妙的隐喻
重塑经典,可以是“有本”之“新木”    /仲呈祥
从《申声入耳》到声声入心    /王小鹰
为“大连环画”创作指明前行的方向    /汪涌豪
小说《千里江山图》,先锋的“转型”    /王纪人
望远镜是个绝妙隐喻    /孙惠柱
刻画信仰与精神的胜利    /龚金平
《狙击手》的稳准狠新,构建“微观传奇”    /程波
《白蛇》:在芭蕾世界探索当代人的精神生活    /方家骏
走向对中华文化之“神”的表达    /朱恬骅
《橘颂》:只表达不彰显    /韩浩月
跨一步皆是创造,塑一形总是艰辛    /沈嘉熠
美的凝固与流转都是城市美育功能的实现    /吴心怡
《梨园》的交响化与当代性    /彭菲
有烟火气的善,是《人世间》温情的价值选择    /李佳
舞台剧《觉醒年代》:互文叙事中追问价值    /廖夏璇
画面喷薄而出,超越故事的庸常    /任明
纪录片《中国》提供观照传统的另一视角    /黄轶
3 带着地心引力
理论要顶天,批评需落地    /李建强
热搜“虚火”,“脱水”工程仍在路上    /李愚
中国画发展,功夫在画外?    /徐建融
电影如何突破“视听”迷思    /龚金平
编剧“海报署名权”,不是小事    /韩浩月
欣赏慢慢生长的青苔,是一种智慧    /程流
“手作”匠人,是对文学态度的别样坚守    /杜浩
创新不是割蕉加梅,而是与虎添翼    /兔美
AI绘画了,艺术还能“直戳人心”吗    /郑秉今
综艺尽头,是等待真正的“大咖”    /周倩雯何渊吟
在轻盈时,喜剧也应带着地心引力    /曾于里
经典重拍可增可减,得当与否决定观众认可度的高低    /赵琦
娱乐圈呼唤文化人,是娱乐至死的反噬    /从易
用时代眼光,发现传统文化更多打开方式    /赵畅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当今世界都已经进入了艺术文化的消费时代。尤其数字艺术挟高科技带来的现场交互性与多媒介优长,为艺术创造与欣赏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开辟了无穷的空间,以致数字化创作、传播和阅读日渐成长为艺术市场的主体,且体量越来越为传统样态所无法比拟。与此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全球范围内网民的文化消费者身份愈加凸显,借助传感器、计算机收集和处理技术,其对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依赖与信任更是达到空前的高度。
在中国,2022年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网民数量已达10.32亿,网络视频用户和短视频用户使用率分别提升至94.5%和90.5%。在市场的强力推动下,借助5G、AR、VR技术的数字文化产品纷纷出现,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用数字光影机械装置呈现二十四节气,河南卫视用5G+AR技术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起来演绎《唐宫夜宴》等可称精品的节目。“爱优腾”等数字平台制作的剧集数量也呈井喷之势,且质量不断提高,如爱奇艺出品的《你好,旧时光》获第五届文荣奖网络单元最大奖项,腾讯网、芒果TV等上线综艺的档数、总期数和时长也都成倍增长。
再看其他艺术门类,“中华精品字库工程”通过数字技术让经典书法活了起来,传播和示范效应都得到空前的提升。数字音乐渐成音乐消费主流,市场占有率超过音像、音乐图书、演出与版权的总和。“演出”也不再仅有一种形式,借助动捕系统与虚拟技术,真人的“数字化身”被投射到虚拟空间,通过互动式XR,带给观众逼真的沉浸体验,其所产生的穿越时空的神奇效果,为此前任何演出所无。总之,不仅绘画、雕塑和摄影等传统艺术被数字技术、数字媒体改变了,而且互联网和软件艺术、数字装置和虚拟现实等形式都已被认定为大有前途的新的艺术实践,在市场站稳了脚跟。至于一些机构利用数字技术推出实景游戏体验、博物馆场景角色扮演等项目,所辟出的多元、动态的交互艺术空间,直接拉近了传统与当下的距离,更给人带来了别样的文化体验。
文学一块,2018年网络文学注册作者的总数已达1400万,网络已成文学作品发布和销售的重要渠道甚至主渠道,网络文学的英译数量因此同步快速增长,这为中国文化在儒家文化圈乃至整个世界范围的传播,做出了扎扎实实的贡献。有鉴于2019年起,成人数字化阅读的接触率接近八成,超过七成受访者认为数字阅读可助人提升阅读量,并认可其为自己最乐意接受的阅读方式。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智能创作、人机交互、虚拟场景和沉浸体验,“数字文学”由此成为文学创作新的增长点,其所具有的非线性叙事、非稳定结构,以及读者参与性与多媒体特征,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文学及审美的习惯认知,说文学创作的生态业已发生革命性的改变,绝非夸大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