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政治设计与政治发展 平装

分享到:

定价:¥28.00

  • 著者:2794 
  • 出版时间:2009年12月本印时间:2009年12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22页
  • 开本:32册数:1
  • ISBN:978-7-100-06667-9
  • 读者对象:政治学专业师生及研究人员
  • 主题词:政治设计发展
  • 人气:180

显示全部序言

自  序
       我一直主张用“自然—自觉”这种解释模式,来描述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文明进步首先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就是说,它不是某种神祗、某个集团、某位领袖意志或智慧设计的产物。人类的“自发秩序”,人类长期积习而成的习俗、习惯、惯例,把许多公共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规范好、调整好了。人类秩序和制度的产生,基本上是“进化”的产物而非纯意志的作品。这一点哈耶克等人都论述过。真正的“大智”常常“若愚”,真正有点儿智慧的东西,常常是波澜不惊的,人类自身的进步也是这样。
       其次,人类文明又是一个“自觉”的过程。当人类文明积淀到一定时候,人类社会对自身理性自觉的需求反而增强了。很多东西已不能完全靠“自然”演绎而要靠“主动”把握。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类的自我克制、自我约制,特别是对自身人性不完善的洞察、认识和救济,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今天,我们已进入到一个新的文明地带,即进入到了一个文明“自觉”时代。尽管在任何时候,人的意志的过分高扬都十分有害,但在文明发展过程中,“自觉”意识、“自决”能力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进步,却是相当重要的。它甚至决定着我们文明今后的样式和质量。日新月异的很多现实境况,迫使人们必须作出预先的考量并作出某种“设计”。所谓“凡事预则立”,此之谓矣。
       我把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19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Mill,亦译穆勒)等人看作是“温和的”制度设计论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制度是“全体城邦居民由以分配政治权利的体系”,是“创制”的结果,而且会永远地“创制”下去,因为人类社会本身存在着这种需要。密尔等人则认为,制度包括政治制度都是人的“劳作”(work),制度的根源和它的全部存在,“均有赖于人的意志”。制度发展在每一阶段“都是人的意志力作用的结果”。密尔非常强调的是,问题不在于制度能否被“设计”,而在于如何去“设计”。
       我把经济学家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思(Douglass C.North)等人视为“坚定的”制度设计论者。布坎南曾把那种认为制度绝对不可设计的观点,比做是“黑格尔哲学”式的“神秘幽灵”。但是他们的学术贡献,与其说是对制度设计作出了某种肯定性论述,不如说他们对于混沌的制度现象作出了某种区分。布坎南认为,应该把“文化进化”形成的“规则”同“制度”严格区别开来。前者是指我们不能理解和不能(在结构上)明确加以构造的,它们是始终作为对我们的行动能力约束的各种规则;后者则是指我们可以选择的,对我们在文化进化形成的规则内的行为实行约束的各种制度。对文化进化形成的规则,人类无法施加意志加以构造,而在文化已经形成的范围内的具体制度,并没有形成既定性,人们是可以大有可为的。这就是“文化进化”与“制度创制”的不同。
       诺思对“制度”有较多的说法,但基本上也是这样一种区分法。他对“制度”的理解是:“制度”可能是由人们创造出来的,也有可能是随着时间演进的。前者是“创立的制度”,后者则是“演进的制度”。在诺思那里,我们说的制度的“生长性”与“创制性”,是可以统一的。
       有意思的是,人们对于制度的这种区分有命名和解释上的差异。如当代德国制度经济学家Wolfgang Kasper和Manfred Z.Strelt认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规则,多数是在社会中通过一种渐进式反馈和调整的演化过程而发展起来的。

显示全部后记

       政治设计是从本原上干预一个社会的“合理”程度。它的目标,是亚里士多德说的实现城邦生活的“善”。2000年,拙著《政治设计研究》出版后,有幸引起了学术界关注。武汉大学等还将此书选为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生阅读书目。这也说明,政治设计研究有其实际的客观需求。无论我们的公共生活,还是政治学科的发展,都十分需要这方面的研究。
       政治发展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一般用来指更为广阔的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方面及其后果,也用来指朝着现代工业社会所特有的政治或民主政治的一种运行。对于政治发展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更系统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60年代。重要的一点是,政治发展本质上也是一个“自然”过程。但是今天,它同样表现为一个“自觉”过程。一个社会政治设计的质量和水准,对于政治发展有很大影响。
       本书尝试将政治设计与政治发展进行互动研究。本书中,政治发展的研究重点,是研究哪些因素影响政治发展,即政治发展的变量,如政治设计对于政治发展的价值和功能,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建设集体行动、公民政治参与、制度设计、体制安排、组织架构、政策创制、执政物理结构与行政绩效、政治美学以及领袖人格和公共形象设计等。同时,又研究它们是如何作为政治发展的某种结果的。
       本书所有篇目都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过。作为近年来政治设计与政治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本书在政治设计的基础理论方面和政治发展深度分析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其中一些论文获过有关奖项。根据出版社要求,书在出版时,作了少量文字上的订正。
       本书在2007年夏日里整理完成。为整理此书,暂时搁下了其他研究任务。每天晚上12点后收工,夜阑人静,虫鸣啁啁,秋意渐来,时有习习凉风拂人窗棂。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商务印书馆责任编辑朱绛先生的诸多帮助,为本书辛劳甚多,在此向他祺致谢忱!
                                               2007年9月
                                             于沪上阳光书屋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秦德君,政治设计专家,研究员。中国政研会特约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MPA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华东政法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法学博士、法学硕士、文学学士。主要研究领域:政治设计、领袖行为艺术、政府公共传播、行政绩效评估、公民文化。著有《政治设计研究:对一种历史政治现象之解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领导者公共形象管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执政绩效探微:战略、评估及设计》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公共生活的地平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领导者公共形象艺术:领导力与领导生涯成功策略》(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 《领袖形象的政治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学术著作和论文奖。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该书是一部研究政治设计的专著,蕴涵了社会生活颇多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书中对政治设计与政治发展进行了互动研究,探讨了哪些因素影响政治发展,以及政治发展的结果。作者秦德君为政治设计专家和研究员。

显示全部目 录

自序

第一章?范畴?范式

一、政治设计与政治发展
人类已进入“规则政治”的时代。知识创新在政治领域的最大表现,就是在政治运作上如何更加自觉和理性,对社会发展作出合乎逻辑、体现人类合理生存本性和利益的理性选择。政治设计对政治发展有重要影响。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型现代化,是政府主导型、外源型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就是需要有审慎的规划性和设计性。政治设计关系到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需要精心而审慎的设计和筹划。
二、制度设计的前在预设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政治规则为什么有必要?或者说,我们为什么需要制度?这既是一个“已然”的经验性命题,又是“未然”的思辨性命题,需要进行理论的追问和解析。本文通过“无赖原则”等八个方面的分析与探讨,从多种视角透视了制度创制、制度设计的理论前提和客观价值意义,揭示了人类规则体系所特有的既基于人性又超越人性的文明特征;为政治规则与“规则政治”的内在关系的确立,寻求一种理论支撑点。同时,本文的研究也为完善政治学学科内容、裨补政治学学科这方面久已存在的阙失,提供了学术尝试。
三、关于制度设计的思想论辩,
以宪法法律为核心的规则体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制度是“长成”的,还是“设计”的?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其中何种因素更本位?历史上不同时空中的思想家们迸发歧见,不同观点的论辩和撞击所产生的制度理性的各色火花,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本文梳理了历史上不同时空中的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关于制度设计的典型见解。这些思想论辩,给今天社会完善制度理性、以审慎的科学态度进行制度设计,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借鉴。
四、政治设计论纲
政治设计是人类政治生活中一种重要现象,是一种“经验事实”,它是政治文明中灿烂的一部分。政治设计与社会发展形成一种内在的互动关系,客观上它不断参与着“历史”。政治设计有着自己的“历史”和“逻辑”系统,也有着很大的研究开发空间。对政治领域这种重要的历史现象作深入考察和深层解析,将“政治设计”引入政治学研究视野,从学理上梳理、归纳政治设计的社会实践、历史经验和历史动因,除了学术原创意义,还可为今天的政治发展尤其是现代化设计,提供某些层面的方法论参考。
五、中国宪政构造:对西方政治文化的改造性移植
——孙中山政治设计研究
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对如何建立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不失中华民族本土精神的民主政治作了长期的探索。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逐渐形成了以“民主程序”、“五权宪法”、“直接民权”、“权能分立”为主要内容的宪政图式。孙中山总结了欧、美、日本等地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成败得失的历史经验,博采西方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的学说,并掺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验,形成了富有创见的政治设计和清晰的民主政治推行路径。孙中山以“宪法”为核心的宪政设计,对今天中国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仍富有深刻借鉴意义。
六、政治发展中的政治智慧
—政治设计的几个中国场景
政治设计中,西方社会占据的“场景”较多。然而事实上,政治设计在中国是“古已有之”的。 东西方哲人们有着同样伟大的智慧和上下求索的进取精神。由于文化情境的不同,使得他们的政治图式同工异曲,呈现着不同的政治风貌。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与设计,中国古代哲人们显示了源源不断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例如中国式的“大同”、“小康”社会理想和制度设计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在以后的历史演进中,“中国场景”的政治设计出现了理论化、整体化的特点。许多志士仁人如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都构筑过理想社会的政治蓝图。
七、政治设计技术范畴分析
政治设计是对社会进行理念创设、制度安排组织建构、政治筹划、政治创制的历史选择活动和社会选择活动。它是一种自觉的创造性过程。范畴是政治设计的分析和研究的基本工具。建立政治设计范畴体系是政治设计学术研究的任务之一。本文提出了政治设计研究的一个重要假设,即政治设计的重要学术范畴表现为价值、逻辑、系统、变量、平衡、结构、功能等诸方面。本文以此为主线,展开系统分析,为政治设计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第二章?结构?理性

一、公共政策的国家产出:质量与绩效
作为公共产品的公共政策是国家的重要产出,也是公共管理绩效和执政绩效的重要变量。在成本一收益上,政策质量决定着运行成本、交易成本和社会损耗。质量不高的公共政策,不仅自身损耗极大,而且严重影响公共管理绩效和执政绩效。考量公共政策系统与外部环境的输入(input)输出(output)过程,在政策分析(policy analysis)中推行绩效评估(performance appraisal),按照公共收益最大化的要求,优化政策创制、设计的技术流程,已成为当前公共政策国家产出当中一个无可规避的重大问题。
二、执政物理结构与公共绩效分析
提升执政绩效是一个由多重结构构成的多维控制系统。正如考察一个事物,不能忽略其物理结构一样,对于执政绩效的考察,也必须看到其结构要素对绩效的制约和影响,如体制结构、层级结构、决策结构、制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