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以戏入诗——当代汉语新诗的戏剧情境研究 平装

分享到:

定价:¥95.00

  • 著者:185514 
  • 出版时间:2022年06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36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0657-0
  • 读者对象:高校中文系、戏文系学生和文学研究者
  • 主题词:新诗诗歌研究中国当代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打破诗歌与戏剧的壁垒,以新的视角品读汉语新诗


相关推荐:
读翟月琴的《以戏入诗》让人感动和惊喜。卞之琳和袁可嘉的“戏剧性”批评犹如现代诗论的闪烁星座,经由作者跨世纪照亮20世纪80年代之后汉语新诗的舞台,通过对动作、人物、事件、冲突、场景等要素的分析,恢弘构建了“戏剧情境”的理论体系。这是一本展示批评技艺和理论创意的力作,为抒情传统的自我救赎、诗歌与戏剧的先锋实践开拓了足以期许的空间和愿景。
——陈建华(香港科技大学荣休教授、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无论是在理论议题方面,还是在批评实践领域,翟月琴的论著《以戏入诗》都对汉语新诗中戏剧性的研究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具有标杆性的价值。作为翟月琴对当代新诗戏剧性进行长期深入探索的丰硕成果,本书填补了对新诗与戏剧关系的系统化研究的空白。此外,对当代诗的戏剧性在两岸创作中的表现所予以的普遍关注,也体现出广阔的视野和产生启示意义的文学史指向。
——杨小滨(台湾“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员、政治大学教授)

本书把诗歌视为和戏剧一样的“立体而综合的文本形式”,以新的视角解读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汉语新诗。内容生动有趣,文本翔实,例证丰富,是研究汉语现代诗的优秀的学术著作。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翟月琴,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副教授,研究兴趣为现代汉诗和中国话剧史论。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学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问学者。专著有《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的声音研究》《独弦琴:诗人的抒情声音》,主编《中国现代独幕剧精品鉴赏》《朝向诗的未来》。学术论文曾刊于Chinese Literature:Essays,Articles,Reviews和Chinese Literature Today(美国)、《清华学报》(中国台湾)、《东方文化》(中国香港)、《中国比较文学》、《扬子江文学评论》、《戏剧艺术》、《南大戏剧论丛》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立足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的创作实践活动,从戏剧动作、戏剧场景和戏剧声音三者解读汉语新诗文本中的戏剧情境,同时讨论汉语新诗的舞台呈现,多维度展示汉语新诗内部立体而综合的结构性特点。作者格外注重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之间的关系构成,围绕剧中人物活动的特定时空环境,影响人物的具体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诗人在情思的内聚转为外射时,以间接、客观的表现手法营造的戏剧情境。结合现代诗歌理论和戏剧理论,细读文本和分析演出,拓宽汉语新诗的戏剧情境跨艺术研究空间。

显示全部目 录

导论
第一章 当代汉语新诗的戏剧情境问题
第一节 创作实践趋向
第二节 相关理论探索
小 结
第二章 汉语新诗的戏剧动作
第一节 形体动作
第二节 语言动作
第三节 静默的动作
小 结
第三章 汉语新诗的戏剧场景
第一节 场景的类型
第二节 镜像、梦境的错序
小 结
第四章 汉语新诗的戏剧声音
第一节 独白诗:戏剧角色与人物的声音
第二节 傀儡诗:提线木偶与面具的声音
小 结
第五章 汉语新诗的舞台呈现
第一节 同题异体的改编热潮
第二节 以诗入戏的原创诗剧
第三节 诗(歌)剧场的空间展演
小结
结语
附录一 个案研究
附录二 诗人访谈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本事诗》以鼓声、琴声、箫声、人声贯穿始终,突出诗歌中“歌”的意义。其中,穿插的诗篇古今参差对照,既有历史感又有原创性,综合考虑诗歌的日常表达。涉及的诗歌文本包括(先秦)《诗经》,(汉)乐府相和,(姚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唐)玄奘译《心经》,(唐)武则天、李白、王维、卢照邻、唐玄宗、张九龄、贺知章、岑参、张祜、僧皎然的诗句,(现代)萧红的诗句,(当代)海子、张枣的诗句以及剧组成员自创词与诗句。诗人笔下典雅的文字,成为每个人物口头表达的言语。郜晓琴试图从古典艺术中抽离出一些元素,参与到当下的日常生活中,以非古非今的杂糅探看真实与语词世界的关联。所谓“本事诗”之名,即在于“有某实事而本其事以形于言,成乎诗”。这其中的杂糅,有火花也有摩擦,总之,是让诗意的栖居显得自然流畅、顺理成章。当然,她的奇思妙想,固然值得肯定,但是真正在舞台上实践,却相当具有难度。既让观众毫无违和感地融入剧情,又不因另类表演而出戏,还需要综合考虑演出效果。对于测不准戏剧机构而言,或许如斯困局会一直存在。
全剧最有意味的就是弄骷髅戏者上场,可谓现场还原了宋代画家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在演员训练阶段,剧组专门请来木偶戏老师段元勋承担操演技术设计。插入牵丝傀儡戏尤其是《骷髅幻戏图》,平行演绎生死苦乐之境,寓意“牵丝弄戏,有骨无皮/ 肉眼真藏,假药自医/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雨是一生过错,雨是悲欢离合”。对郜晓琴而言,“每个人的命运从来不会单一进行:彼此相关,轻轻推动,操纵者即是被操纵者,欺骗者同时是被骗者”。除了弄骷髅戏者之外,该剧还增设了俗讲僧人、卖眼药者与村妇等角色,以人物关系呈现出骷髅幻戏的现实图景。这些人物像是真实存在的被操演者,却以虚假造作的面孔存活于世。从弄骷髅戏者与俗讲僧人的互动不难看出,“绊倒”僧人的动作似乎是一个提醒,让虚假之人意识到身体的假动作。一句“我手中无线,你身上倒有线呢”,点破操演者与被操演者的关系。村妇与卖眼药者互相怀疑,又各自证明未患眼疾,可见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即使明白了真相,有时不过是一场闹剧。这些增设的人物,都是李娃生活里的幻影。他们存在过,且存在着:“村妇、僧、卖眼药者、李娃依次如幻影一般出现,在不同的磁力线弧线里移动又出去。唯有李娃站住。”这卖眼药者来自另一幅宋画《眼药酸》,除了高耸的帽子,其他的衣服道具差不多全套复原。所有其他演员的服饰也向对中国传统服饰颇有研究的朋友定制,力求在考据基础上复原再现。另外六个角色的设置也有一些有趣的考虑:一僧,一生,一妓,一村妇,一戏,一贩,大体上勾勒出一幅唐代市井人物图。然而郑生又是出身贵胄,上可通将相;而李娃又是长安花魁,结交贵人也是寻常。世事往复之间,翻云覆雨,见出人世真章。还有一个有趣的设置,是其中卖眼药者的演员还扮演了郑生父、李娃母、李娃姨、凶肆长、挽郎同伴等共六个角色,穿梭来去,变幻无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