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精神现象学(下) 平装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分享到:

定价:¥27.00

购买电子书:
  • 著者:2293 译者:
  • 出版时间:1997年03月
  • 版次:1印次:12页数:296页
  • 开本:32册数:1
  • ISBN:978-7-100-00567-8
  • 主题词:精神现象学
  • 人气:402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出版说明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至2000年先后分九辑印行了名著三百六十余种。现继续编印第十辑。到2004年底出版至四百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仍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末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03年10月

显示全部后记

译 后 记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同上卷一样,仍然是根据荷夫麦斯特本1952年版翻译的。在翻译过程中,除查对荷夫麦斯特本所据以加工的较早出版的拉松(G.Lasson)版本之外,全部参考了贝利(J.B.Baillie)1932年重版的英文译本和伊波利特(J.Hyppolite)1939年初版的法文译本,有些地方还查对过什彻特1959年的俄文译本。
  这个中文译本的正文和目录中每一篇章之下用六角括弧〔 〕加入的小标题,是根据1921年的拉松本和伊波利特的法译本并参考俄译本中的小标题翻译过来的。这些小标题,虽非黑格尔著作所原有,也不都能概括标题下的全部内容,但过去编者和译者增补进去,是因为它们有助于理解各该段落的大意,所以中译本仍采用了它们,以便读者参考。
  译者在一些地方为了补足原文语意,继续使用了上卷译文用过的在必要的地方略增几个字或一句话的办法。凡增补的字句,也都置于六角括弧内,以表示是译者补足的。例如“在我们[研究现象学的人]看来”,“自我[或主体]”,“自我[或个人)”,在前一短句的六角括弧内经译者补充文字后,就表明那里所说的“我们”不是泛指一般的我们,而是确指用辩证法探讨精神现象发展的人或读者;而以下两处所谈的“自我”(Das Selbst),也有特殊意义,前一“自我”是指与实体相对立的“主体”,后一“自我”是指与社会全体相对立的“个人”或个体。大家都知道,《精神现象学》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晦涩最难读的著作之一。虽有译者增补的字句和简单脚注,但恐怕帮助并不多。
  这册下卷丙(乙)论“精神”一章,是王玖兴译,贺麟校阅的,丙(丙)论“宗教”一章是贺麟译,王玖兴校阅的,丙(丁)论“绝对精神”一章由杨祖陶译成初稿,经贺麟和王玖兴校阅和修改过的。
  《精神现象学》的这个下卷译稿,原已于1965年五月完成,并交由商务印书馆编校付排,于1966年秋季印成校样交给译者。这次正式出版之前,我们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增补了脚注,许多地方等于重译。
  本书上卷出版后,曾有不少读者来信,对下卷的翻译出版寄予殷切希望。现在这个下卷几经反复校订终于出版,深愿不辜负读者的期望。但尽管如此,限于种种条件,仍难免有欠妥当甚或错误的地方,译者所加的脚注和六角括弧内的补足字句,也不免有欠妥当甚或错误的地方,都希望读者多加指正。
       译  者
       1976年12月10日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大师。他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第一部独立巨作,黑格尔思想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及其辩证方法都渊源于此。

显示全部目 录

<STRONG>丙(乙)、精神</STRONG>
  第六章 精神
   一、真实的精神;伦理
    <STRONG>(a)伦理世界;人的规律和神的规律,男人和女人
</STRONG>     [I.民族和家庭;白日的法律和黑夜的法律]
      [1.人的规律 2.神的规律 3.个体的权利]
     [Ⅱ.两种规律的运动]
      [1.政府,战争;否定力量
      2.作为兄弟与姐妹的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伦理关系
      3.神的规律与人的规律双方互相过渡]
     [Ⅲ.伦理世界之为无限或整体]
   <STRONG> (b)伦理行为;人的知识和神的知识;罪过与命运
</STRONG>     [I.伦理本质与个体性之间的矛盾]
     [Ⅱ.伦理行为中的对立]
     [Ⅲ.伦理本质的消亡]
    <STRONG>(c)法权状态
</STRONG>     [I.个人的有效性]
     [Ⅱ.个人的偶然性]
     [Ⅲ.抽象的个人;世界主宰]
   二、自身异化了的精神;教化
   A.异化了的精神的世界
    <STRONG>(a) 教化及其现实王国
</STRONG>     [I.教化是自然存在的异化]
      [1.善与恶;国家权力与财富
       2.自我意识的判断:高贵意识与卑贱意识
       3.服务与建议]
     [Ⅱ.语言是异化或教化的现实]
      [1.阿谀 2.表示分裂的语言 3.教化的虚假性]
   <STRONG> (b)信仰与纯粹识见
</STRONG>     [I.信仰的思想]
     [Ⅱ.信仰的对象]
     [Ⅲ.纯粹识见的合理性]
   B.启蒙
    <STRONG>(a)启蒙与迷信的斗争
</STRONG>     [I.识见对信仰的否定态度]
      [1.纯粹识见的传播 2.识见反对信仰
       3.识见是对它自己的误解]
     [Ⅱ.启蒙的原理]
      [1.启蒙对信仰的颠倒 2.启蒙的肯定命题
       3.有用是启蒙的基本概念]
     [Ⅲ.启蒙的正当权利]
      [1.思维的自身运动 2.对信仰的诸论点的批判
       3.信仰变为空无内容]
  <STRONG>  (b)启蒙的真理性
</STRONG>     [Ⅰ.纯粹思维与纯粹物质]
     [Ⅱ.功利世界]
     [Ⅲ.自身确定性]
   C.绝对自由与恐怖
     [Ⅰ.绝对自由]
     [Ⅱ.恐怖]
     [Ⅲ.自由主体性的觉醒]
   三、对其自身具有确定性的精神、道德
    <STRONG>(a)道德世界观
</STRONG>     [I.义务与现实之间被设定的和谐]
     [Ⅱ.神圣的立法者和不完全的道德自我意识]
     [Ⅲ.论道德世界观]
   <STRONG> (b)倒置
</STRONG>     [I.道德世界观里的矛盾]
     [Ⅱ.道德转化为它的反面]
     [III.道德自我意识的真理性]
    <STRONG>(c)良心,优美灵魂,恶及其宽恕
</STRONG>     [Ⅰ.良心是在自己本身内的自我的自由]
      [1.良心作为义务的现实 2.对信念的承认
       3.信念的绝对自由]
     [Ⅱ.良心的普遍性]
      [1.信念的无规律性 2.信念的语言 3.优美的灵魂]
     [Ⅲ.罪恶及其宽恕]
      [1.真诚与伪善的冲突 2.道德判断 3.宽恕与和解]
<STRONG>丙(丙)、宗教</STRONG>
  第七章 宗教
   一、自然宗教
    <STRONG>(a)光明之神
</STRONG>   <STRONG> (b)植物和动物〔崇拜〕
</STRONG>    <STRONG>(c)工匠
</STRONG>   二、艺术宗教
    <STRONG>(a)抽象的艺术晶
</STRONG>     [Ⅰ.神像]
     [Ⅱ.赞美歌]
     [Ⅲ.崇拜]
    <STRONG>(b)有生命的艺术品
</STRONG>    <STRONG>(c)精神的艺术品
</STRONG>     [Ⅰ.史诗]
      [1.它的伦理世界 2.人与神 3.诸神自身间的关系]
     [Ⅱ.悲剧]
      [1.合唱队的,悲剧英雄的、神圣力量的不同个体性
      2.个体性的意识的双重含义 3.个体性的没落]
     [Ⅲ.喜剧]
      [1.自然存在的本质 2.神的抽象个体性之无本质性
      3.确知自己即绝对本质的个别自我]
   三、天启宗教
     [Ⅰ.天启宗教概念的前提]
     [Ⅱ.绝对宗教的简单内容:上帝化身的现实性]
      [1.神圣的自我意识的直接存在 2.最高本质的概念因个别
       自我使得抽象性与直接性同一而达到完成 3.玄思知识
       是绝对宗教的社团的表象]
     [Ⅲ.绝对宗教的概念的发展]
      [1.在自身中的精神;三一体 2.外在化的精神;圣子的王国
      3.在自己的充实状态中的精神;圣灵的王国]
<STRONG>丙(丁)、绝对知识
</STRONG>  第八章 绝对知识
   [一、确知自已是存在的“自我”的简单内容]
   [二、科学即对自我自身的概念式的理解]
   [三、达到概念式理解的精神向着特定存在的直接性的返回]
<STRONG>   译后记
   术语索引
   人名索引
   页码对照表</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