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中国美学研究(第22辑) 平装

分享到:

定价:¥138.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本印时间:2023年12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05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3342-2
  • 读者对象:美学及艺术理论相关领域学者、研究生及广大爱好者
  • 主题词:美学中国文集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一本关注古今中外美学问题与理论前沿的学术辑刊。

《中国美学研究》第22辑既具有创新性——不仅研究海昏侯墓新出土图像,也研究视觉神经科学对美术教育的影响,还涉及利奥塔、本雅明、伊格尔顿、托尼·本尼特等当代美学理论重要思想家;又充分延续继承了古往今来——从《淮南子》《文心雕龙》到朱光潜、蒋孔阳、曾繁仁等当代学者的文化遗产;且富于批评精神,如站在学术史高度对老子、康德美学的反省具有开风气意义。《中国美学研究》第22辑有益于美学研究的丰富与深化,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艺术理论的当代发展。各个栏目的文章专题性强,都很值得一读。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朱志荣,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著作有《中国艺术哲学》《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中国审美理论》《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等。先后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获得过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奖等奖项。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中国美学研究》学术内容丰富,涉及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领域一系列重大问题,包含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美学、西方美学、当代美学等板块。《中国美学研究》第22辑既有对中国传统山水、园林、诗画甚至出土文物审美模式的研究,又有关于康德、斯特拉霍夫及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的美学理论之沉思以及对先锋艺术、新类型公共艺术、“美的回归”思潮、后人类时代的审美问题等议题的分析讨论,还有关于朱光潜、蒋孔阳、曾繁仁等当代学者理论成果的温故知新。总之,本集刊既有宏观体系的整体建构,又有对微观个案的具体分析;既强调美学研究的理论性,又重视其人文性,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优秀著作。

显示全部目 录

【中国古典美学】
论“出”“入”的生态内涵与诗性思维 …………………………… 张思桥
老子思想的“反美学”立场 ……………………………………… 田义勇
《淮南子》审美感应论及其对中古审美文化的影响 …………… 方国武
论《文心雕龙》象喻式美学命题 ………………………………… 吴建民
从物象到实相:般若空观与晋宋诗歌山水审美的自觉 …………王 婧
诗意山水与理想之境:文徵明“东坡游赤壁”图中“赤壁”的呈现
…………………………………………………………………… 何艳君
【艺术美学】
华夏神兽的创造与西汉中期的流行意识
—— 以海昏侯刘贺墓“蜚虡”兼容“黄龙”的麒麟神化形象之
合理性为例………………………………………………………何 丹
从“诗画互文”角度探讨宋代艺境的生成与嬗变
—— 以苏门木石绘画为中心……………………………………董 赟
祁彪佳的园林美学思想及其体系化建构………………于文蔚 周 群
作为“框”的博物馆展览
—— 场所对“转变为艺术”的作用 …………………………… 李精明
【西方美学】
《判断力批判》的三重大任及其美育意蕴
—— 兼论“美育到底育什么”这一根本议题 ………………… 李 伟
“世界是有关联的整体”:斯特拉霍夫的美学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 季明举
杜威哲学对当代新类型公共艺术的解释力及价值………………戴兴达
作为间性的“空间”:南斯拉夫文艺美学中地理空间意识呈现模式的递变
………………………………………………………… 孙 婧 张成华
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对康德审美自律论的政治阐释及其缺失
—— 以伊格尔顿和托尼•本尼特为中心………………………范永康
作为问题史的艺术批评
—— 再论本雅明《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的理论阐释意义
…………………………………………………………………… 徐锦辉
崇高和先锋派艺术的政治性
—— 论利奥塔如何“重写”先锋派 …………………………… 夏开丰
形式的力量:西方“美的回归”思潮探析 …………… 和 磊 孙盛辉
【当代美学】
“直觉”与“意象”概念的跨文化变异与重生
—— 以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为例……………………………姜智慧
从人性论到“心性美学”
—— 理解徐复观思想的两个维度………………………………刘建平
中国文艺美学研究的守正与创新
—— 论蒋孔阳的先秦音乐美学研究 ……………………………刘 涛
曾繁仁“生态美学”的基本范畴建构 ………………… 尹传兰 刘锋杰
视觉神经科学交融美术教育的思考…………彭泰祺 丁月华 王静文
后人类时代的“主体”转向与自然审美 ………………………… 李云舒
【综述与书评】
《中国艺术哲学》俄文版图书评介
…………………………… [俄]波•安•科马罗夫斯卡娅著;欧萌莲译
稿 约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康德的美学理论连同其主要文本《判断力批判》在中国百年的接 受,颇显尴尬,这主要表现在康德美学应当如何研究与实际研究情况之间的学理错位。康德美学研究所必需的哲学底色在绝大部分产自文艺学领域的相关 成果里极其稀薄,也因此生出诸多针对康德的“稻草人式”的批评意见,同时 还带来了研究著作上“难乎为继”的窘况。应当如何有效理解“第三批判”因此就成为解套的关键所在。就此,康德自己屡予申明的“整体在先”原则使我们认识到第三批判的“整体理念”就是他自己揭出的此著所担负的“三重大任”即先验性、结构性和摆渡性的任务。顺此,第三批判“上半部”就又有了一显一隐两大理论职责:既要完成对鉴赏判断的先验批判以寻得其先天原则(先验性任务),又要为此著的摆渡性任务张本,这就造成了上半部处处可见的二向性。鉴赏由此就体现为自主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即鉴赏因具先天原则而是自律的,但又因其导向“德性的象征”而是他律的。这就彰显出康德美学深刻的美育意蕴:美育的主旨就在借鉴赏判断天性般要求的“普遍可传达性”培养审美之人的“社会分享性”,即“与他者共享的意识”(共通感),美育的素材也将因 此主要不是艺术而是大自然。
(李伟 《〈判断力批判〉的三重大任及其美育意蕴—— 兼论“美育到底育什么”这一根本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