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界座谈,隆重纪念“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之父——陈翰伯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在商务印书馆召开

添加时间:2014-10-16
   2014是我国著名出版家、新闻出版领导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奠基人陈翰伯诞辰一百周年,为了纪念陈翰伯同志,10月16日上午,由中国出版协会、中国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的“陈翰伯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在商务印书馆礼堂隆重召开。
纪念座谈会直播
  • 陈翰伯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现在开始 会议由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李岩先生主持08:47:46

  • 主持人李岩:09:12:18

       

        2014年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出版领导人陈翰伯同志诞辰100周年。陈翰伯同志是 “一二•九”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是我党建国前在白区非常资深的一位新闻舆论工作者,是建国后非常重要的出版家,也是改革开放后出版界一位重要的领导人。建 国前他深入白区新闻舆论战线宣传进步思想,建国后他经营商务印书馆使得商务全面复兴,在改革开放之后他为我国出版事业拨乱反正和繁荣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 卓越的贡献。翰伯同志为人胸怀坦荡,淡泊名利,正直诚恳,讲求实际,敢闯禁区,勇于担当。他的品德和业绩,为后来者深深铭记。陈翰伯同志在老一代新闻出版 家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今天我们中国出版协会、中国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在这里联合举办“陈翰伯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一起缅怀翰伯事迹,学习翰伯精神。

       
        【出席嘉宾名单】


        【座谈会议程】

  • 主持人李岩:09:13:16

        会议的第一项议程,请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先生致辞。商务印书馆是陈翰伯同志从事出版工作的第一站,50年代,他来到几乎停业的商务印书馆,在这里埋头苦干,为商务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请于殿利总经理致辞。

  • 于殿利:09:15:55

       

     

        陈翰伯在商务印书馆主持工作期间,使得迁京后几乎处于停业状态的商务印书馆迅速恢复元气。新商务一方面继承了老商务“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根据国家分工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制订了新时期的中长期出版规划;系统引进西方学术名著,编纂出版中外语文工具书;引进各科人才,制订规章制度。尤其是在他主持下,为完成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所制订的引进西学和中外语文工具书的规划,可谓深谋远虑,成为商务等出版机构数十年内的出版大纲。

        翰伯同志还为商务留下了丰厚的精神和制度遗产,值得我们后来者珍视。翰伯同志重视著译者队伍建设,他借用老商务的传统说法,称著译家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使得商务出版了一大批名著名译;翰伯还注重提高编辑人员的学术水平,为编辑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尤其在培养年轻编辑方面制定了一套规程,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编辑队伍;翰伯重视商务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保护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商务印书馆在陈翰伯时期形成的这些商务“新传统”,都使今天的商务受益良多,这些精神和制度遗产,培养了一代代商务人,也将被一代代商务人传承下去。


        【更多请点击】

  • 主持人李岩:09:16:11

        会议的第二项议程,我们一起简要回顾陈翰伯同志一生的足迹,请商务印书馆百年资源部主任张稷朗读陈翰伯同志自己写的《自拟小传》。(播放翰伯图片PPT)

  • 张稷:09:17:29

     

    自拟小传

                      
                     陈翰伯
     

        我祖籍江苏苏州,于1914年3月出生于天津。在天津上完小学、中学,在高中二年级“九·一八”事变以后,开始接受进步思想,并参加了一些天津党的外围工作。1932年我到北平,在燕京大学新闻系学习,1935年冬,在党的领导下,我和几个同学共同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领导工作。1936年2月,我在燕大入党,后来在党内任北平学联党团书记之职。1936年夏毕业后到上海。在全国学联参加过短期筹备工作。1936年11月到西安,在东北军张学良将军所办《西京民报》任编辑,后任总编辑。1937年3月到杨虎城将军所办《西北文化日报》任副刊编辑、国际新闻编辑,并担任社论撰写工作。1937年5月,陪同美国记者、作家、中国人民的朋友埃德加•斯诺的夫人(尼姆·威尔斯)前往延安约1个月。1939年春在成都《新民报》专管写社论工作。后在我党和民主各党派合办的《全民通讯社》主持发稿工作。1942年在重庆《时事新报》任新闻版编辑。1945年任重庆《新民晚报》副总编辑。1947年在上海,与几个同志创办党领导的公开发行的、群众性报纸《联合晚报》,我任总编辑。

        全国解放以后,我在新华通讯社总社任编委,并兼国际新闻部主任,后来党把我从新华总社调到新闻总署,具体负责创办北京新闻学校,任副校长。1954年,新闻学校工作结束,我被调到中宣部,任理论宣传处副处长,具体工作是《学习》杂志责任编委。1958年春调商务印书馆,任总经理兼总编辑。十年动乱以后,我担任过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代局长。

        综上所述,我是青春办报,皓首出书,接触面虽较广,于学问上毫无专长,在事业上也无建树。聊以自慰的是,做了一枚对人民有点用处的螺丝钉。

        1980年秋患病,留下半身不遂的后遗症。我已告老,但尚未还乡,现在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看看摊子。入党那年,我22岁,是一匹驹。而今垂垂老矣,但愿还能作一匹骥吧。   


    写于1985年6月5日

  • 主持人李岩:09:23:21

        会议第三项议程,由陈翰伯先生的学生,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人民美术出版社原副总编辑沈鹏先生发言并朗读他为翰伯诞辰100年所写的诗作。由于沈鹏先生抱恙无法到场,由胡邦秀女士代为朗读沈鹏为陈翰伯老师作诗,同时展出沈先生为陈翰伯同志诞辰100周年挥豪泼墨。我们也同时欣赏一下沈先生专门为翰伯同志百年诞辰而作的书法作品。(展出沈鹏先生书法作品)。

  • 胡邦秀:09:26:25

  • 主持人李岩:09:27:24

        会议第四项议程,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司长张福海先生讲话。

  • 张福海:09:30:19

        陈翰伯同志把他一全都献给了党的新闻出版事业,“青春办报,皓首出书”,在各个时期为党的新闻出版事业发展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今天我们怀念他,纪念他,不仅因为他是新闻出版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出版家和领导者,还因为陈翰伯身上具有优秀品格和风范,一身正气,光明磊落,坦荡直言,治学严谨,身居要职但从不好大喜功,做了大量出版领域的基础工作。


        【更多请点击】

  • 主持人李岩:09:33:17

        会议第五项议程,请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副总裁王涛先生讲话。

  • 王涛:09:35:42

       

     

        张元济所确立的“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宗旨,建国后被翰伯同志所代表的一代新商务人所继承。翰伯同志领导下的商务,在引进西学、编纂中外语文工具书方面取得了比1949年之前更大的成就,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由他奠基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在引领那一代知识分子肃清“文革”狂悖,摆脱专制桎梏,正确地认识现实并审慎思考国家未来道路,为他们理解、支持和捍卫小平同志所开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武库。当然,翰伯同志对商务精神承续并没有止于商务印书馆。他在商务工作了12年之后,先后又在其他几个重要的新闻出版机构担任领导工作,后来又全面主持国家的出版行政管理工作。他在任上主持的全面拨乱反正工作,以及文革后恢复和发展国家出版事业的一系列重要措施,为恢复和发展新时期的中国出版业有破冰起航开拓创智之功。他对当时的中国出版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中国出版史上是值得浓墨书写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翰伯同志是张元济先生的真正传人。


        【更多请点击】

  • 主持人李岩:09:40:32

        会议第六项议程,请我们的老领导老署长宋木文先生作重点发言。宋木文同志是我们尊敬的老领导,对新闻出版行业有深刻的见解,他曾经在陈翰伯同志身边工作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经历了文革后和改革开放初期陈翰伯同志主政国家局的许多大事。有请宋署长。

  • 宋木文:09:46:00

       

     

        翰伯同志一生闪光点很多,我作为后来人,只接触过他任职的后期,而作为国家出版局代局长这四年,也就是1978-1982,无论思想还是业绩,都创造了他一生的新的辉煌。这期间我在国家出版局任办公室主任,主要做为党组服务的秘书班子性质的工作,可以说是翰伯同志的身边工作人员。我看到,他任代局长的四年来,出版局机关内外有许多变化,可局长头上的这个“代”字却始终没有变化,而他总是顺其自然的接受着,竟使我这样一个身边的工作人员没有什么别的发现,直至他离开领导岗位,“告老尚未还乡,到中国版协去看看摊子”(引自陈翰伯《自拟小传》)。


        【更多请点击】

  • 主持人李岩:09:48:07

        会议第七项议程,请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先生讲话。

  • 柳斌杰:09:49:53

       

     

        出版界有很多人,有些人是有开拓性的,留下了真理、留下了精神、留下了精品力作,有些人也并不见得是这样做的,所以陈翰伯是一个最好的榜样。我参加的纪念会不多,但是我是选择性的参加。有些人出版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文化,像翰伯同志讲的,(那个时期)印的小册子不叫出版。如果中国出版业历史上没有这样一批人,我们中国历史是个什么面貌?留下了什么东西?

        陈翰伯同志既是久经考验的革命家,又是一位学有专长、治学严谨的学者,更是一位业务经验多、光明磊落的新闻出版大家。他忍辱负重,淡泊名利,一心为公,奋斗不息,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地位,品质是高尚的。正如陈原先生所说“陈翰伯是一个倔强的人、正值的人、勇敢的人、永不向邪恶低头的人、为人民奉献了毕生精力的人。”许多他的同事评价他:“办报的时候跟反动派作战,出书的时候他关注的是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他常常想的问题不是自己的名利地位,而是对我们出版界应该奉献一些什么、能够奉献一些什么,所以他只是奉献,从不索取。他念念不忘中国文化的积累,不忘文化的传播,他留下一个精神世界,留下了“奉献就是人生最大幸福”的精神境界。这是一位老同志对他的评价。所以从多方面看,在我们心目中,他是真正的中国出版家。


        【更多请点击】

  • 主持人李岩:10:40:13

        现在茶歇,时间15分钟。

  • 主持人李岩:10:50:43

        下面我们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座谈。由于到会的人比较多,每个的发言时间尽量简短,不超过5分钟为宜。请大家配合,谢谢!

  • 桂晓风:10:51:29

       

     

        我没有机会在陈翰伯同志身边工作,他的两篇文章分别写于1985年和1987年,是他自己对一生的总结。他怎么总结自己一生?前一篇说他“青春办报,皓首出书,学问上毫无专长,与事业上毫无建树”后面说“做了一点他应当做的事”,非常谦虚,语言非常平实,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说我作为一枚对人民有用的螺丝钉。世界文学三大主题,中国人多了两个主题,另外一个主题叫时光匆匆,逝者如斯夫。这是中国人对时光独特的领略,许多盛世都成为烟云,许多重要人物都成为过客,但总有东西留下来,留下三样东西,第一留下了人格,第二留下了感情,第三文化不朽。因此一个人一生有机会为传播传承文化而作为是非常幸福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编辑人跟所有的出版人都有这样的自觉。我刚才看到“陈翰伯活着吗?”这篇文章,我觉得陈翰伯活着。鲁迅说“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我们今天的编辑跟出版人都应该想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像陈翰伯一样去当编辑,

  • 庄浦明:10:20:19

       

     

        翰伯同志是我的老师,第一期新闻学校是在西栢坡时候办的,第二期在香山,第三期在北京新闻学校。第二期以我为代表,产生很多政协新闻界的代表人物。......最后归纳陈翰伯同志一生,是“青春办报,皓首出书”,这是新闻出版界留下的一批遗产。比如汉语大词典这是传之于世的,这些东西将来都得留下来,是重要的历史遗产。

  • 主持人李岩:10:22:03

        下面请商务印书馆第12任领导林尔蔚先生讲几句。

  • 林尔蔚:10:23:28

       

     

        我讲一个事,李鹏总理在商务印书馆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做了个题词,这个题词一共10个字,就是说“辞源开新宇,名著成大集”,辞源开拓新的宇宙,名著成了大集。
        
        我讲讲翰伯同志在这两句话里面所做的贡献。这两句话一个提到辞源,一个提到名著,都是商务印书馆100年的产物,一直到现在还在进行。辞源是1908年开始修订,到1916年出版。......1958年建商务,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怎么样出汉译名著,没有一个人对商务印书馆名著的方针有说法,但陈翰伯同志就思考定了汉译名著的方针,就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三个来源和资本主义从启蒙时期的著作。......翰伯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在左的影响下面,非常难的时候出了395种,哲学、经济、政治大概各100种,历史是60几种,共395种。

          ...... 翰伯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以后一再坐冷板凳,一直没有很大的作为,但是在1947年翻译中外词典这个会上,陈翰伯挺身而出,根据总理的指示编了书目,书目里面明确提到以马列主义为基础,现代的辞源要跟历史联系起来,“解放思想,拨乱反正”,从词典会议以后拨乱反正,所以后来这几本都出了,后来又开展了跟外国合作。这本跟牛津合作的书,据于殿利同志介绍,每一分钟买2.2本。商务也是从千万到亿万,大幅度上升。

  • 主持人李岩:11:11:56

        请陈翰伯同志的学生郑海天先生作为代表,讲一下翰伯同志如何教书育人的。

  • 郑海天:11:12:05

       

     

        陈翰伯同志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出版家、新闻记者,而且也是一个杰出的教育家,我甚至想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我们在他身边受教育的日子也不过7个月,半年多一点的时间,但是却培养出来一大批人才......当时我们原定的学习期限是一年,后来因为全国各地都是刚开始建设阶段,筹建中的报社、新华分社、广播电台等急需要人,三番五次催人,学时一再缩短,最后7个月就都分配工作了。到各地以后,很多地方的报社、新华社分社、广播电台等都是这些同志参与建设起来的,所以后来好多人都担任了各地报社出版社等的领导。当然,这里有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但是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新闻学校这半年多的学习。一直到现在,我们的好多同学写文章和谈心的时候,都觉得我们在新闻学校这半年是决定我们一生道路、人生信条、人生信仰最关键并且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时期......对翰伯同志大家已经说得很多了,翰伯同志的言教,说话也不多,但是每一句都说到我们心里头。身教就更不用说了,从头到尾日常生活的一切都是我们的榜样。他去世多少年大家都一直非常怀念他,是特别亲切,特别能够体贴人的人,对同学们的日常生活非常关心,热心的帮助同学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哽咽中结束发言)


        【更多请点击】

  • 主持人李岩:11:12:21

        请新华社离休干部卫老讲几句

  • 卫广益:11:12:27

     

        “总理为什么要举荐陈翰伯同志要新华社来?据我知道,有两个任务:第一,由于当时新华社主要业务领导都不是正规的新闻学科班出身,所以第一个任务就是要他亲自言传身教,带一带大家。因为我们要成立新中国了,我们的共产党要了解基本的新闻原理,特别是他十多年新闻报道的经验很丰富,自己有一些体会。(关于这一部分很遗憾,过去听说一点,但是现在这一批人在的都没有了,都是九十上下的人了。还有一个同志在,98岁,但是也精力不行了。)第二,让翰伯同志赶快培养一批新中国急需的新闻骨干业务人才。哪里找?好的大学生。因为新华社是咱们党最早的新闻机关,而且在毛泽东解放战争期间“两杆子(枪杆子和笔杆子)”一直把新华社带在身边。当时的新华社有一批老同志,还有从革命党区撤出来的好多知识分子都到新华社,还有很有名的翻译家可以说是人才济济。


        【更多请点击】

  • 主持人李岩:11:25:57

        最后亲自陈翰伯先生的公子陈警先生做个发言。

  • 陈警(陈翰伯之子):11:45:47

     

        我是陈翰伯的小儿子,从小就跟父亲生活在一起。我后来从事的行业是机械工业,虽然和父亲从事的工作不一样,但是从小耳濡目染,尤其在读书方面受父亲的教育非常深刻。因为文化大革命开始我失去上学的机会,后来到三线一个工厂山沟里,我父亲经常写信勉励我要读书,没有放弃读书和学习,所以在恢复高考以后考上大学,从事机械工业的科研工作。

        每到周末我们家里客人都非常多,用我妈妈的话就是“高朋满座”,今天到会的许多叔叔阿姨我曾经都在家里见过。客人们来谈的一个主要议题不是别的,就是出书。当时我虽然不太懂具体的内容,但是看到每到周末或者晚上,大家讨论这些问题都非常热烈、非常有激情,当时的情况各位领导、各位前辈也有所介绍。

        刚才宋老(宋木文)在讲话中提到我父亲在一个词典会议引用陆放翁的两句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每当我看到图书市场这么繁荣,看到中国出版的这么多书,包括我父亲在内的老一辈出版工作者在九泉之下都应该非常欣慰,出版工作者多年的劳动都得到了实现,我父亲会非常高兴的,谢谢大家。
     

  • 主持人李岩:结束语11:48:10

  • 沈鹏

    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原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
    犹记红枫火样痴,八方学子敬吾师。一身正气泮池月,两袖清风天下思。不羡大官谋大事,敢从新处拓新枝。问...
  • 张福海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司长
    陈翰伯同志把他一生全都献给了党的新闻出版事业,“青春办报,皓首出书”,在各个时期为党的新闻出版事业...
  • 郑海天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原副主编、陈翰伯学生
    翰伯同志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出版家、新闻记者,而且也是一个杰出的教育家,我甚至想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 卫广益

    新华社离休干部
    总理为什么要举荐陈翰伯同志要新华社来?据我知道,有两个任务:第一,由于当时新华社主要业务领导都不是...
  • 于殿利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翰伯同志从1958年起担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总编辑,共12年。他使得当时基本处于停业徘徊状态的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