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怀念•现场
现场实录:陈翰伯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
2015.09.10来源:商务印书馆浏览人次:283

   

 

    主持人:各位出版界的老前辈,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上午好!

    2014年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出版领导人陈翰伯同志诞辰100周年。陈翰伯同志是“一二•九”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是我党建国前在白区非常资深的一位新闻舆论 工作者,是建国后非常重要的出版家,也是改革开放后出版界一位重要的领导人。建国前他深入白区新闻舆论战线宣传进步思想,建国后他经营商务印书馆使得商务 全面复兴,在改革开放之后他为我国出版事业拨乱反正和繁荣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翰伯同志为人胸怀坦荡,淡泊名利,正直诚恳,讲求实际,敢闯禁 区,勇于担当。他的品德和业绩,为后来者深深铭记。陈翰伯同志在老一代新闻出版家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今天我们中国出版协会、中国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在这里联合举办“陈翰伯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一起缅怀翰伯事迹,学习翰伯精神。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今天到会的嘉宾。

    出席座谈会的领导和老出版家有:
 
    柳斌杰先生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
    宋木文先生中国出版协会顾问、原新闻出版署署长、原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
    桂晓风先生中国编辑学会会长、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石峰先生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张福海先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司长
    林尔蔚先生商务印书馆原总经理
    吴道弘先生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辑
    沈昌文先生三联书店原总经理
    范振江先生国家出版局出版部副主任原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秘书长
    刘建国先生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中宣部出版局办公室主任郭瑞宏(音)先生

    参加会议还有商务印书馆退休老同志,他们曾经和翰伯同志一起工作,在建国初中期,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外语文工具书和译介西方学术名著”方面做了许多杰出的工作,他们是:

    陈兆福 吴衡康 何渝生 周行健 王良碧 林光 陈江 汪家熔

    参加会议还有陈翰伯同志的家人、学生和友人,他们是陈翰伯先生之子陈警、陈翰伯先生儿媳赵迎惠。

    出席座谈会的陈翰伯同志的学生有:张瑶均、郑海天、胡邦秀、李宜、萧之佶、刘尔煌。

    陈翰伯同志曾经短暂地在新华社担任过编委并兼任国际部主任,后来他又主持了北京新闻学校,培养了一批新闻工作者。所以今天还有新华社的代表参会,我们欢迎新华社国际部办公室主任杨黛和离休干部卫广益。

    出席座谈会的还有我们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副总裁王涛先生,以及商务印书馆馆务会全体成员。

    另外,还有几位老出版家、老专家因为年龄太大和有其他事情不能参会。96岁的曾彦修先生为陈翰伯同志诞辰100周年专门写了文章《陈翰伯:一个近乎“完 人”的人》,给予陈翰伯同志很高的评价;出版研究所的原党委书记邵益文先生、原副所长方厚枢先生和商务印书馆的原副总编辑徐式谷先生虽然因故不能到会,他 们都与翰伯同志有过交谊,他们都提前写了感人至深的纪念文章。

    感谢今天到会的媒体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在这里特别感谢中华读书报总编辑王玮先生和新闻出版报副总编辑姚一宪先生的光临。

    参加会议的还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中华读书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新京报、北京晚报记者,谢谢你们的光临!

    会议的第一项议程,请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先生致辞。

    于殿利:各位尊敬的前辈、领导,各位尊敬的来宾、朋友,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很荣幸,今天能够代表商务印书馆的馆务会成员、代表商务的全体员工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纪念一位对我馆有着重要意义、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前辈,一位对我国新闻出版事业有着重要意义、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先驱——陈翰伯先生。

    商务印书馆是1954从上海迁到北京,1958年,翰伯同志开始担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总编辑12年,他使得基本处于停业徘徊状态的商务印书馆恢复了出版 工作,为商务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离开商务后,陈翰伯历任文化部出版局局长,人民出版社领导小组组长,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代局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第一任主席、名誉主席,为中国出版事业的全面恢复和发展殚精竭力,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观其一生,他将半个多世纪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国家的新闻出版事业,为 之繁荣倾尽全力。

    陈翰伯在商务印书馆主持工作期间,使得迁京后几乎处于停业状态的商务印书馆迅速恢复元气。新商务一方面继承了老商务“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使命,另一方 面也根据国家分工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制订了新时期的中长期出版规划;系统引进西方学术名著,编纂出版中外语文工具书;引进各科人才,制订规章制度。尤其 是在他主持下,为完成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所制订的引进西学和中外语文工具书的规划,可谓深谋远虑,成为商务等出版机构数十年内的出版大纲。

    翰伯同志还为商务留下了丰厚的精神和制度遗产,值得我们后来者珍视。翰伯同志重视著译者队伍建设,他借用老商务的传统说法,称著译家是出版社的“衣食父 母”,使得商务出版了一大批名著名译;翰伯还注重提高编辑人员的学术水平,为编辑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尤其在培养年轻编辑方面制定了一套规程,建设了一支 高水平的编辑队伍;翰伯重视商务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保护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商务印书馆在陈翰伯时期形成的这些商务“新传统”,都使今天的商务受益良 多,这些精神和制度遗产,培养了一代代商务人,也将被一代代商务人传承下去。

    翰伯同志自述“青春办报,皓首出书”,这8个字形象地概括了他的一生。“青春办报”,他的前半生(1936-1957)一直在做新闻工作,从燕京大学新闻 系毕业后,他就在国统区办地下党报和读书刊物,这项工作如同老虎口里拔牙,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但他从不逃避,总能迂回前行。这样的品质在他“皓首出书”的 后半生,也有淋漓尽致的体现。文革期间,为了使“汉译学术名著”顺利出版,他想出了一个著名的“消毒法”——给每一本都加上“批判性序言”,在历次的政治 风波中,他常常遭到批判、被扣上帽子,他也从不退缩。陈原同志评论说,“翰伯总是用不同的方式启发我思考一个问题: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我们该 奉献什么,我们能奉献什么。”在这样的奉献精神之下,才有商务在困难中出版了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图书,使商务迅速成为我国出版界的学术重镇和工具书王国, 为我国的文化出版事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他的功绩却不止于此。离开商务以后,他在工作过的每一个出版岗位,都有重要的历史贡献,开创了全新的工作格 局。他在文革后的全面拨乱反正,他所指导并订立的国家中外语文工具书十年规划、全国重点少儿读物出版规划,他大力支持中国大百科全书工作,他创办《读书》 杂志,等等等等。

    翰伯同志于我们这些后辈来说是学习的榜样,更是一座丰碑。我生也晚,未曾有幸与他谋面,但作为商务的后来者,却一直享受着翰伯事业的荫泽,汲取着他的精神 养分。但是翰伯自己又是怎样说起自己与商务的关系呢?他在一篇《从小读者到老编辑》的文章里写过自己7岁时与商务印书馆结缘、40多岁为商务任职的经历, 他说,“老编辑做了他应当做的事,为商务印书馆尽了一点力,当年的小读者回报了他从商务印书馆受到的教育。”这就是我们尊敬的陈翰伯同志!他于商务,岂止 能用“尽了一点力”可以言说道尽?而今,我这个少年时代用《新华字典》识字,青年时代读“汉译名著”学习专业知识,中年时期为商务服务的曾经的小读者,也 变成了老编辑。此时此刻,感慨万千!翰伯同志可以说是我国的新时期出版事业的设计师、领路人之一,他为我们描画的蓝图,有的,已经完成;有的,在新的历史 时期,仍然有着无限实践与开拓的空间。

    算起来,翰伯同志离开我们已经26年了,但是今天我们仍然济济一堂,举办了这样一个高规格的活动来纪念他,我想这是因为翰伯身上有着某种不朽的精神值得我 们去纪念,去学习,去传承。那么翰伯同志身上这种不朽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呢?在这里,我先抛一块砖,也许可以引来一大片玉:这种精神,就是在一个时代里对国 家和民族命运的认真思考,就是对自己应担负的时代使命的认真思考,就是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去认真服务和践行这一使命的高贵品质。

    近来我们将商务在新时期的企业宗旨,总结为“服务教育,引领学术,担当文化,激动潮流”,这与翰伯在商务开创的局面是完全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 入了一点新的活力。以上这些,是借今天翰伯同志百年之际,向在座的前辈朋友汇报一点商务的工作,也是对翰伯同志另一种形式的致敬吧!

    各位领导,各位前辈,我们将努力学习翰伯同志的精神,以翰伯同志为榜样,继续服务于新时代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建设,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使命,把商务印书馆的事业继续发扬光大,为我国文化出版事业再创辉煌、走向世界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于殿利老总。今天到会的来宾还有一位领导,是原来人民出版社的副社长副总编张福明(音)先生。
会议的第二项议程,我们一起简要回顾陈翰伯同志一生的足迹,请商务印书馆百年资源部主任张稷朗读陈翰伯同志自己写的《自拟小传》。(播放翰伯图片PPT)(自拟小传阅读)

    会议第三项议程,原来要请陈翰伯先生的学生,中国书法协会原主席、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人民美术出版社原副总编辑沈鹏先生发言并朗读他为翰伯诞辰 100年所写的诗作,但今天沈鹏先生身体有病,不能到会。我们安排另外一位学生胡邦秀代为朗读。“不羡大官谋大事,敢从新处拓新枝——纪念翰伯老师,甲午 秋沈鹏书。”(读诗)

    主持人:会议第四项议程,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司长张福海先生讲话。

    张福海: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各位专家,同志们!非常高兴也十分荣幸参加陈翰伯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借此机会代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 司,向参加座谈会的老领导特别是老前辈表示诚挚的问候!向座谈会的召开表示诚挚的祝贺!向陈翰伯同志的亲属致以亲切的问候,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新闻出版 工作的老领导、老前辈、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同仁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陈翰伯同志早在学生时代就参加了革命,是“一二•九”运动领导人之一,此后积极投身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在党的领导下,以记者编辑的身份在白区办报,积极宣传党的正确主张,为革命时期党的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陈翰伯同志是我国现代出版领域重要的出版家,1958年他出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总编辑,此时的商务印书馆刚刚恢复独立建制,百废待兴,他为商务印书馆的 发展积极奔走,呕心沥血,制定商务印书馆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出版人才,组织出版修订和编撰几百中外国学术名著以及新华字典、汉语词典、辞源、俄汉大词典等 重要出版物,很快带领商务印书馆走上复兴之路。与此同时,他高度重视商务印书馆历史传承,发扬优秀出版传统,为商务印书馆焕发青春重塑品牌打下坚实的基 础。可以说,陈翰伯同志在商务印书馆重整旗鼓开拓发展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革后期,在改革开放之初,一直担任我国出版部门主要领导,他积极推动出版领域的拨乱反正,主张以规划指导出版,为新时期出版工作的繁荣和发展奠定坚实的 基础。他主持制定中外辞书编辑出版十年规划,经过全国出版界和学术界十多年的努力,包括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源、辞海等全部出齐,为 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需求发挥重要的作用。

    他反复强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确定地方出版社实行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出书方针,打破了地区限制,使全国各地出版事业迅速星期。他十分关心版权事业,组 织版权研究队伍,有效推进版权法和新闻出版立法工作顺利开展。他始终坚持百花齐放方针,广泛团结优秀专家学者,发现培养一大批编辑出版人才,成为党团结联 系动员广大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

    陈翰伯同志把他一全都献给了党的新闻出版事业,“青春办报,皓首出书”,在各个时期为党的新闻出版事业发展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今天我们怀念他,纪念他, 不仅因为他是新闻出版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出版家和领导者,还因为陈翰伯身上具有优秀品格和风范,一身正气,光明磊落,坦荡直言,治学严谨,身居要职但从不好 大喜功,做了大量出版领域的基础工作。提倡很多行之有效的工作精神、工作方法、工作准则,为我们今天做好工作,促进事业的繁荣发展依然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我们纪念陈翰伯同志就是要学习陈翰伯同志忠诚于党的信念,学习他敢为人先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学习他大家风范,学习他崇尚实干勤于实践工作作风。陈翰伯同志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商务印书馆有优秀的出版传统,高远文化追求和文化担当精神,与陈翰伯同志精神品格是一脉相承的,值得我们继承和发言。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今天商务印书 馆已经发展成为代表中国当代文化形象的出版重阵。希望商务印书馆继承和发扬陈翰伯同志的追求,努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 力,始终坚持精益求精的文化品格,多出无愧于时代、历史、人民的力作。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牢固树立改革意识、发展意识,积极探索内容和形式创新,不 断提高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始终坚持人才兴社的发展战略,努力营造有利于充分调动出版改革工作者积极性的氛围和环境,培养造就更 多的出版家、编辑家。

    陈翰伯同志虽然离开我们已经26年,但是他的精神是不朽的,他的风范、他的信念、他的胸襟、他的品格是传后世。我国新闻出版事业取得辉煌成就是老一代出版 家不懈奋斗的结果,把党的新闻出版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是我们必须承担好的庄严历史使命,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深入推进出 版体制改革,以更加丰硕的成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张福海司长。陈翰伯先生另一位学生郑先生专门送了两本书,再次感谢郑先生。

    会议第五项议程,请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副总裁王涛先生讲话。

    王涛: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中国现代出版从商务印书馆创立之日起,已经走过了117年的历程。这个漫长的历程,中国出版业的整体格局主要是由两个方面来支撑的,一是那些溢香弥久的出 版物,一是那些品格卓越的出版家。商务印书馆在中国百年现代出版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商务所达到的成就,代表了中国出版业曾经的高度,商务出版 家的品格,标志着中国出版业的水准。

    在商务印书馆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有一前一后两位领导人物曾经发挥过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是张元济先生,后者是陈翰伯同志。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成为商务 印书馆的灵魂人物。他们以其精神追求和事业成就,生动的诠释了什么是商务精神,他们也是中国出版人在两个时期最杰出的代表,堪称中国出版业在不同时期的脊 梁。

    1949年之前,张元济先生带领商务印书馆由一个小小的印刷所起步,逐步编印新式教科书、译介西学名著、编纂中外语文教科书、出版新式杂志、系统整理国 故,使得商务印书馆发展成为亚洲最大、世界著名的出版机构,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教育机关。先生他们那一代出版人的工作,为强国欺凌下救国保种谋求出 路的中国人回望历史、放眼世界、凝神聚气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从而对加快中国传统社会革新改造,推动中国新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商务的“昌明教育,开启民智”宗旨,建国后被陈翰伯所代表的一代新商务人所继承。翰伯同志领导下的商务,在引进西学、编纂中外语文工具书方面取得了比 1949年之前更大的成就,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由他奠基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在引领那一代知识分子肃清“文革”狂 悖,摆脱专制桎梏,正确地认识现实并审慎思考国家未来道路,为他们理解、支持和捍卫小平同志所开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武库。当然,翰 伯同志对商务精神承续并没有止于商务印书馆。他在商务工作了12年之后,先后又在其他几个重要的新闻出版机构担任领导工作,后来又全面主持国家的出版行政 管理工作。他在任上主持的全面拨乱反正工作,以及文革后恢复和发展国家出版事业的一系列重要措施,为恢复和发展新时期中国出版业破冰起航,开创了全新的格 局,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在中国出版史史上是值得浓墨书写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以为,翰伯同志是张元济先生的真正传人。

    首先他们都是具有坚定使命感的文化圣徒。他们都深刻而敏锐地意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国民精神的复兴与再造,除此之外,别无它途;他们又都是践 行“知行合一”的先贤,都自觉地把鼎新教育、整理国故与引进西学、健康思辨作为重塑民族精神的最紧迫的当务之急和最重要的基石性工作。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历 史自觉意识,使他们在不同的历史境遇和政治环境中,体现出了同样的情怀和同样的担当。为了坚定的信仰而忍受痛苦,超越自我,始终不渝,这是人类精神文化史 上所有圣徒的品格,在这两位先贤身上都有所体现。

    他们都是富有学识、极具才干的人,投身于任何别的事业都是能够大有作为、大可建树的,但他们都将出版这个并不特别受青睐的工作作为人生的事业和追求,躬亲 实事披惠万千的出版活动是对他们人生价值最好也是最高的评价。因为他们都意识到,出版虽然是一个小行业,但却是着力于奠定民族复兴的伟大基石的。他们投身 出版活动之后,便倾心于此,专注于此,少有旁鹜。即使有过别的工作经历,但终其一生,出版才是他们生命的主旋律。

    他们都是克己奉公、淡泊名利的人,是道德和人格的楷模。他们的一生中,表达的个人思想志趣和发表的炫人耳目的高论并不多,但是所做的扎扎实实的事情却很 多。他们在任何顺境和逆境中,生活上都始终保持简朴谈然和事业上的严谨勤勉。他们都是惠泽亲朋路人而不求任何回报的品德高尚的人。与他们接触和相处的人都 能感到他们身上那种巨大的人格感召力。

    中国出版集团名社云集、名家云集,有不少像张元济、陈翰伯这样的出版先贤的事迹和精神需要我们去承续。出版是一项神圣的事业,神圣的事业是需要英雄和圣人 的事业。英雄和圣人的业绩给人以精神启迪、精神矫正、精神激励和精神升华,英雄和圣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今天,我们诚挚地怀念翰伯同志,就是要在他的精神的 感召和鼓舞下,坚定信念,坚守担当,不辱使命,不负前贤。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王涛书记,他是商务印书馆第14任总经理,翰伯同志是商务印书馆第10任总经理。

    会议第六项议程,请我们的老领导老署长宋木文先生作重点发言。宋木文同志是我们尊敬的老领导,对新闻出版行业有深刻的见解,他曾经在陈翰伯同志身边工作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经历了文革后和改革开放初期陈翰伯同志主政国家局的许多大事。有请宋署长。

    宋木文:我曾经在翰伯同志的直接领导下有一些直接的感受,能够讲一点直接的感受,或者说能够讲一讲大家所谈的那些重要方面的某些方面的具体情况。讲什么呢?

    翰伯同志一生闪光点很多,作为国家出版局代局长这4年,1978-1982,无论思想还是业绩,都创造了他一生的新的辉煌。这期间我在国家出版局任办公室 主任,主要做为党组服务的秘书班子的性质工作,可以说是翰伯同志的身边工作人员。我看到,他任代局长的4年来,出版的机关内外有许多变化,可局长头上的这 个“代”字却始终没有变化,而他总是顺其自然的接受着,竟使我这样一个身边的工作人员没有什么别的发现,直至他离开领导岗位,告老尚未还乡到中国版协去看 看摊子。固然,他任代局长的时候已经64岁了,可当时尚没有实行严格的退休制度,同他年龄相仿、相似甚至稍高于他的出任同一级别职务的也不乏其人,看来主 要是自己没有反应,更不向上伸手,表现了一个老党员做什么与不做什么全听党安排的这样一种高贵的品格。这样,曾经参加领导“一二•九”运动,1936年入 党,建国后在党和国家重要新闻出版单位担任领导职务,有着重要贡献的老新闻出版家,对这个“代”字多年顺其自然的同时,更做出了有全国影响的重要贡献。被 称为“青春办报,皓首出书,没做大官却做了大事的共产党员”,这样怎能不使人尊敬和怀念呢。

    所以在百年诞辰之际,我说一说平均被我和我的平辈人普遍称为“翰伯同志”的这位代局长的思想和业绩,我讲讲这四年的一段。

    翰伯同志任代局长的四年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全国进行拨乱反正的大转折年代,他的主要贡献也主要是全面推进了出版领域的拨乱反正,为出版工作在新 时期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粉碎四人帮之后,陈翰伯坚定的支持当时国家出版局局长王况(音),率先在出版领域进行的拨乱反正,批判“两个估计” (音)。最近我们看《邓小平》那个电视剧,关于教育战线批判“两个估计”(音)是用很长的篇幅去反映的,就是差不多那个时候。因为教育的拨乱反正是出在中 央的44号文件,“两个估计”(音)出现在43号文件,比教育文件早一点,但是时间差不多。率先在出版领域出版反正,批判“两个估计”,重印35种中外文 学名著,纠正各种演讲错案,引起当时善显陈计(音)的文学艺术界的关注与响应。1978年王况(音)到香港,由陈翰伯接任代局长,如果说王况(音)应在十 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率先突破成为文化出版界拨乱反正的先贤者和开拓者,而陈翰伯则使这方面的拨乱反正得以全面推进,收效也更为显著。

    稍微归纳一下翰伯同志全面推进拨乱反正主要在四个方面:

    第一项,打破少儿出版的禁锢,解放建国以来出版的一大批图书,建国以来出版那些书都封着呢,在江西召开少儿出版工作座谈会,定的三年规划,他做了一个重要讲话。以后又在他的推动下,把被封存11年的建国以来一大批图书解除禁锢,使这批图书得到解放。

    如果说批判“两个估计”使书得到解放,同时还有一个解放是人的解放,这个在出版界当时也是走在前面的,就是后来当时用调整两个字,为了这个问题翰伯同志亲 自主持会议十几次,解放思想,达到共识,在出版领域率先废除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重要方针。同时也为后来中央调整这个方针,实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做 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第三,地方出版社出书由“三化”调整为面向全国,这个方针的调整解放了大批地方出版社出书的禁锢,当年连长篇小说地方都能出版。

    第四,规划组织出版中外语文词典,这是个大事,在当代中国出版史上树立一朵丰碑,当时影响很大,后来影响深远。我稍微往前回顾一下,回顾到文革期 间,1972年以后陈翰伯作为国务院出版口国家出版局领导成员,对当时的主要领导人根据周总理指示恢复出版业务做了许多工作。当时恢复与反恢的斗争异常激 烈,我们这些过来人至今还记得,在出版局及其所属单位进行的反出版黑线回潮(音),这是1974年,执行四人帮,因为当时他们控制舆论,出版界反黑线回潮 的大会上,当时一位造反者递条子,说陈翰伯不能坐在主席台上。当时主持会议的人是领导小组的成员赵成峰(音),部队来的一位将军,拿到这个条子面带难色, 怎么办呢?我很注意这个细节,后来他把这个条子交给陈翰伯本人了,翰伯同志看到这个条子以后就面向与会者从容的说“我自己下台”,好像那个会就在这开的。

    大家看到,对翰伯同志自己下台深为同情和敬佩,敢怒而不敢言,而这次并未使翰伯同志动摇和消极,当出现邓小平复出抓整顿的机遇,又继续为恢复出版重操旧 业,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他指导陈原主持编选中外名著辞书规划160种,后来陆续出版。十多年的努力,全部出齐,在当代中国出版史上铸起一座丰碑。

    翰伯同志除了指导词典的编纂的前提性工作外,更亲自组织协调统筹了从1975年开始,由一市五省协作的难度很大的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工作,1980年秋天第 二次在青岛开会的时候翰伯同志突发脑血栓病倒在会场,后来在编纂工作的第八个年头,也就是1983年9月,他带病到厦门开会,做了风气而又深情的演讲,他 说:国家出版局因体制改革撤消了,但我这个编写领导小组组长倒没有撤消,还可以继续做下去,我想与两部词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相始终。8年的日子 很长啊,我们来不及仔细的回顾和总结,总之,是上了一个山又一个山。1977年概括一句话,作为一个里程,记录历史。那时工作艰难,青黄不接。1979年 5月贯彻胡耀邦同志的批示,在苏州开会,工作有新的起色,叫东山再起。1981年底为贯彻中办第43号文件,在北京万年青宾馆开会,进一步统一认识,大家 兴奋的说汉语大词典是万年长青的事业。现在到了厦门来开会,这次会很重要,回顾过去,成绩很大,信心更足,未来困难不少。这里有一个景点叫鼓浪屿,我们要 同舟共济,鼓浪出书。早晚有一天我们会得到消息汉语大词典已经全部出齐,我们是无神论者,也是无鬼论者。可在这一点上我宁可让步一下,希望得到这个消息, 能够知道这书已经出版了九泉之下也会很高兴的。

    这是我引了比较长一段翰伯同志在鼓浪屿的讲话。

    翰伯同志对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工作呕心沥血,12大卷,另有检索表和附录一卷,于1994年4月全部出齐。5月10日还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会,这时我们的翰伯同志早在6年之前的一个凌晨悄悄的走了。如他所说,能够知道这书已经出版了,九泉之下也会很高兴的。

    最后,感谢翰伯同志对我的信任与关怀,特别在关键时刻给予支持,使我终生难忘。考察干部的时候翰伯同志说宋木文过去不是搞出版的,我现在年过85周岁了,仍将努力,做好翰伯同志教诲的事。

    主持人:谢谢木文老师精彩的发言!

    会议第七项议程,请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先生讲话。

    柳斌杰: 尊敬的老同志,老专家。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陈翰伯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新闻出版界的新老同行一起来缅怀翰伯同志,回顾他一生为新闻出版事业所做的 重大贡献和他终于革命、光明磊落、追求真理的高贵品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新闻出版事业走过的曲折道路,把历史经验和教训吸取力量,面向未来,发挥智 慧,把中国特色的新闻出版事业做大做强。

    刚才在翰伯同志身边工作过的木文同志,深情回忆了翰伯同志为新闻出版事业奉献的历程,那种坚持真理,那种追求正义精神,内心里面坚持认为传播真理,为中国出版业扎扎实实工作坚强的信念非常受感动。

    我和翰伯同志只有一面之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国家有一套当代中国出版的计划,其中有两卷我是主编,当中中国青年运动这一卷是我主编,因为中国青 年运动离不开五四青年运动、“一二•九”青年运动和1947年反饥饿反内战这三大运动,因为这三大运动我组织人采访过翰伯先生,深刻的印象是在年过花甲谈 起过去的事情依然充满激情。

    后来到了新闻出版系统工作,才开始了解翰伯同志为新闻出版工作开拓所做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六十周年我们的评定建国后100位出版家,那时候对翰伯同志了解 得比较多一点。翰伯同志在燕京大学就读就参加了“一二•九”运动的领导,从此以后参加共产党,为革命事业奉献一生。

    早在全国解放之前,他在白区战线上工作12年,抗日战争期间他在国统区做新闻工作,写文章,办刊物,曾经在许多重要的报刊工作过。新中国成立以后,先后在 新华通讯社当编委兼任国际部主任,北京新闻学校副校长,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总编辑等等,一生都在新闻出版战线上工作,竭尽全力为国家的新闻出版事业做出贡 献,是出版界很好的学习榜样。

    出版界有很多人,有些人是留下了真理,留下了精神,留下了力作,他是最好的榜样。我参加的纪念会不多,但是我是选择性的参加,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在那种情 况下解放思想,是真正的文化。有些人出版的并不是真文化,像翰伯同志讲的,那个小册子不是真文化。陈翰伯调整敢于迎难而上,不怕困难,战争年代在白区工作 12年,为了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他奋不顾身在新闻第一线,进行艰苦斗争,机智勇敢的在第二条战线上作战。

    他受命到商务印书馆,当时的风气大家可以想一想,在座的老同志也经历过,他恢复商务,那个勇气可想而知。坚持把学术著作和文化基础工具书放在了出版的重要 位置,出版高质量的精品力作,例如“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系列”、中外历史小丛书以及现代汉语词典、辞源、辞海等等传之久远的工具书,使商务成为我国出版界学 术重阵和学术王国。德国的诗歌、小说,讲了英美的文学,也讲了解放初期翻译出版的前苏联的小说,大概一共列举了50多本,他说他现在治国理政的智慧就来自 于早年读了这些书,也讲到了法兰克福书展看到书在国际上的重要影响。只要是精品力作,对一代一代人都会产生影响的,翰伯同志做的这些事情对我们现在有很大 的影响,为商务总结了当时最顶尖的,为出版编辑人才创造良好的学术气氛,提供编辑人员的学术水平,建成一个高水平的作者队伍,成就了商务印书馆的辉煌。

    陈翰伯同志敢于坚持真理,勇于承担,坚持马列主义的真理,坚持按照新闻出版的规律办事,当然,常常受到批判,虽然在特殊的年代被戴上帽子,但他总能坚持自 己的原则,坚持做他认为对的事情。文革十年他受到了残酷的迫害,多次批判,但是他一回到出版的岗位上又坚持那些出版的理念、出版的原则,把中外的字典和学 术名著出来。粉碎四人帮之后他再度出山,更加坚持按新闻出版规律办事,提出改革出版的布局,体现了他追求真理的信念。

    翰伯同志思想解放、勇于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进入拨乱反正的大转折、大改革时期。在这个时候的半年时间内连续召开了十余次国家出版局党组扩 大会议,专门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讨论出版工作如何适应转变,全面推进了出版领域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探索,为出版工作在新时期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1979年召开的全国出版座谈会上调动地方出版积极性,全国出版数量成倍增长。他创办了杂志,为影响深远的刊物奠定了解放思想的学术路线,成为介绍中外 文化思想的桥梁。早在1979年他已经就注意到了出版体制的问题,大力提倡落实宪法的出版自由,积极组织了出版法,整理修订了包括出版社转型条例等出版业 内有影响的规章制度,发出了新闻出版改革的先声。

    陈翰伯同志在创新开拓局面,1979年12月由翰伯、陈原等中国出版协会组成,连续六年组织版协的重要会议,在培训出版干部、发动群众推动改革、评价优秀 图书、表彰出版工作者、加强出版与港、澳、台和国外合作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特别是中国出版年鉴上发表他的文章,论述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繁荣发展的中国 出版业,才能改变中国出版落后现状的到来。正是由于他的创新努力,很快使版协工作有了一个局面,这些事情都使我们后来受益匪浅。我们出版界的同志评价翰伯 同志,是中国出版业挽救过来的一个领导人。

    陈翰伯同志既是久经考验的革命家,更是一位光明磊落的新闻出版大家,他淡泊名利,奋斗不息,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地位,品质高尚。正如陈原评价他“陈翰伯是 一个倔强的人、正值的人、勇敢的人、为人民奉献不胜酒力的人。”许多他的同事评价他,办报的时候反动派作战,出书的时候他关注的是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 平。

    我们出版界应该奉献一些什么,能够奉献一些什么,所以他只是奉献,从不索取,他念念不忘中国文化的积累、不忘文化的传播,他留下一个精神世界,留下了奉献就是人生最大幸福的精神境界。

    翰伯同志在那个时代为中国出版业发展做出努力,他的事件让我们深受感动,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继承的。已经过了这么多年,我国出版业已经有好的局面,正是由于 许多像翰伯那样的老同志的奉献,他的精神和品性激励和鞭策我们一代又一代出版人。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他,不仅纪念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也为了昭示我们今人更 好的发扬他们的优良传统,承担起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使命。

    此时此刻,值得告慰老一辈新闻出版家的是我国新闻出版业已经实现跨越式发展,与版协成立时相比已经发生大大的变化。他说人才少、学术质量低,还讲了印刷 难、出版周期太长,等等这些问题已经迎刃而解,但出版业的发展仍然需要我们像翰伯同志那样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开创新的局面。当然,现在有很多问题要继续 深化改革发展。

    翰伯同志与中国的出版事业如一座灯塔,为我们共同的事业指明了方向,饱含着向好的希望,对这样一位领路人,我们将永远怀念他、学习他,作为现任中国版协的 负责人,继承翰伯同志的好品质和精神,努力推进中国出版业深化改革而言,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和全球文化传播为起点,继续回答翰伯同志所提出的出版业应当为人 民、为国家奉献些什么、能够奉献些什么这个问题,并且我们应该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前有榜样,后有来者,我相信中国当代出版家一定能再造中国出版的新高峰,有能力为中华民族创造更多的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留得下的经典之作和传世精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谢谢大家!

   (茶歇)

    桂晓风:我讲三点:传递一份感情、说一点感想、一个建议。

    传递一份感情。代表中国编辑协会对陈翰伯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

    说一点感想。为中国梦而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陈翰伯同志一生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其中重要一点启示是把做人、做书、做管理者统一起 来,陈翰伯同志在多个层次上做过奉献。作为一个编辑人、作为一个出版人,应该把所有当心血、精力、才华奉献给提高民族精神文化素质的出版工作,为当代提供 精神,为后世留下福泽。

    我没有机会在陈翰伯同志身边工作,两篇文章分别写1985和1987年,是他自己对一生的总结,他怎么总结自己一生?前一篇说他“青春办报,皓首出书,学 问上毫无专长,与事业上毫无建树”后面说“做了一点他应当做的事”,非常谦虚,语言非常平实,不是所有的人都说我作为一枚对人民有用的螺丝钉。世界文学三 大主题,中国人多了两个主题,另外一个主题叫时光匆匆,逝者如斯夫,这是中国人对时光独特的领略,许多盛世都成为烟云,许多重要人物都成为过客,但总有东 西留下来,留下三样东西,第一留下了人格,第二留下了感情,文化不朽。因此一个人一生有机会为传播传承文化是非常幸福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编辑人跟所有的 出版人都有这样的自觉。我刚才看到“陈翰伯活着吗?”这篇文章,我觉得陈翰伯活着。鲁迅说“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我们今天的 编辑跟出版人都应该想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像陈翰伯一样去当编辑,

    一个建议。不管老出版社、大出版社,应该更加重视、维护、研究跟开发,这由两点感受产生,一个感受在商务印书馆的会议室里,多么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还有 一个感受,就是出版职业资格考试的工作,过去作为管理者参加这个工作的设计和管理,后来从事出版职业资格考试教材的编写、考试题目的命题、终审跟改卷,我 们的考试里面总是没有榜样,你崇拜谁?你把谁当作榜样?从来不考。还有一个,没有案例,我们教材里面总说些空洞的大道理,为什么没有案例?老师说写书的时 候找不到。此外,我们考卷里的大问题,经常有一些从来不会发生的错误。

    李岩:请陈翰伯同志的学生郑海天先生作为代表,讲一下翰伯同志如何教书育人的。

    郑海天:翰伯同志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出版家、新闻记者,而且也是一个杰出的教育家,我甚至想说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因为我们在他身边受教育的日子也不过7个月,半年多一点的时间,但是培养出来一大批人才,就是短短的7个月。

    我甚至想说我们这个新闻学校有点像小规模的西南联大和北大清华,高师出高徒,当时翰伯同志几乎把全国所有名家大师都给我们请来做我们的老师,翰伯同志那种精神硬是把这些非常忙的人都请来了。

    我简单说一下我们的老师大家就知道了(老舍等),每一堂课都受益匪浅。所谓出高徒是出了一些名家,沈鹏写的“不羡大官谋大事”,真正当大官的没几个,但是 没有贪官污吏,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这种精神指导下,我们也出了一批比较杰出的同志,像沈鹏全国书法家主席,像作家协会的党组书记唐大成引同志,像著名 的播音员夏清(音)同志,还有为领导服务的给中央起草文件的正惠同志和万光(音)同志,包括商务印书馆的同志,类似他们这样的当了总编辑、副总编辑。

    当时我们原定的学习期限是一年,后来因为各地都是刚开始建设,筹建的报社、广播电台等急要人,三番五次催人,最后7个月就都分配工作了。到各地以后,很多 地方的报社、广播电台都是这些同志参与建设起来的,所以后来好多人都担任报社等的领导。当然,这里头有各种客观的和主观的原因,但是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新 闻学校这半年多的学习。一直到现在,我们的好多同学写文章和谈心的时候,都觉得新闻学校这半年是决定我们一生道路和人生信条、人生信仰最关键的起决定作用 的一个时期。

    对翰伯同志大家都说得很多,他言教,说话不多,但是每一句话我们不记得,身教就更不用说了,日常生活的一切都是我们的榜样,去世多少年我们都一直非常怀念他,特别亲切,特别能够贴切人。
李岩:新华社离休干部卫老讲几句。

    卫广益: 我今天是来学习的,我认识翰伯同志是在西栢坡的时候,新华社的大知识分子,说这个人是周总理给推荐的。我跟他接触是在香山饭店,他一来,捷报频传,大家精 神振奋,加班加点,我们跟他是隔壁邻居,看到翰伯同志,非常平易近人。当时我们新华社是卫民(音)同志在那主持,他有一次到山上来了,我就问他陈翰伯同志 是不是总理推荐的,他说那还能有假的。和翰伯同志一见面非常好,笑眯眯的,打交道的时候很随和,学养、修养和风度我们远远比不上。

    卫民同志说,为什么总理推荐翰伯同志到新华社来?第一,新华社主要业务领导都不是新闻学科班出身,共产党要了解基本的新闻原理,经验丰富,言传身教。第 二,让翰伯同志赶快培养一批新中国亟须的新闻骨干业务人才,哪里找?好的大学生。毛泽东解放战争期间枪杆子和笔杆子一直把新华社带在身边,把新华社的地位 提高了很多。当时新华社人才济济,从革命党区撤出来的好多知识分子都到新华社,还有很有名的翻译家。办学校可不是简单的事,培养了好多,而且是结合了中国 的实际,第一批是51个,第二批是200多,还有第三批。

    翰伯同志办报这段历史,非常遗憾的是新华社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把它收集起来,最好把陈翰伯同志当年说的、讲的找一部分,我们党老一代领导人和新闻界老一代领导同志精神发挥作用。

    庄浦明:翰伯同志是我的老师,第一期是在西栢坡时候办的,第二期在香山,第三期在北京新闻学校。第二期以我为代表,产生很多政协新闻界的代表人物。翰伯同志的路也是我的道路,祖籍是江苏苏州人,我是常州人,他出生在天津,我在天津上过学,正好这条路完全是顺路。

    到香山的时候雷厉风行,最难的事情是请老师,因为都很忙,大家事情很多,他要请有名的人、在新闻界工作过的人、有经验的人,他自己要车,香山校车叫劳动大 学,是大卡车,一天有几台,来回跑,中央在香山,不在城里,毛主席等都在香山。新华社大部分在山上,离毛主席、胡乔木同志近一些,随时可以请示。山上没多 少房子,所以一部分在山下,训练班正好在山下。最好奇怪的事情,“一二•九”运动两个领袖都在那个楼里,一个是清华大学的,一个是燕京大学的,陈翰伯是燕 京大学的。

    最后归纳陈翰伯同志一生,是“青春办报,皓首出书”,这是新闻出版界留下的一批遗产。比如汉语大词典这是传之于世的,这些东西将来都得留下来,重要的历史 遗产。青春办报是办共产党的报,上海我们去申请,要国民党批准,国民党不批,蒋介石说你们南京有个新华日报,后来改变形式,联合晚报的总编辑道梅毕华 (音),道梅毕华(音)其实就是陈翰伯,实际是总理亲自领导的,上海人都知道道梅毕华(音)。

    卫广益:我们新闻战线这方面翰伯同志好多东西我们挖取得不够,现在有点难度,了解他的都没有人在了。我们新华社这次来首先要学习翰伯同志,另外,希望能够征求翰伯同志资料。今天出版界的同志这个会议我们非常高兴,也代表我们社里表示感谢。

    李岩:卫老讲到新华社领导非常重视,建议新华社借这个机会发个通稿,让更多人关注到。下面请商务印书馆第12任的领导讲几句。

    林尔蔚:我讲一个事,李鹏总理在商务印书馆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做了个题词,这个题词一共10个字,就是说“辞源开新宇,名著成大集”,辞源开拓新的宇宙,名著成了大集。

    我讲讲翰伯同志在这两句话里面所做的贡献,这两句话一个提到辞源,一个提到名著,都是商务印书馆100年的产物,一直到现在还在进行。辞源是1908年开 始修订,到1916年出版。他的孙子在序里面讲,汉译名著实际上是几个学科,商务印书馆根据这几个学科做的框架。

    这两部在文化大革命受到很大的打击,名著经过几个人一起,到最后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出了汉译名著,一共是150种,王言武(音)在序言上说,如果这个 作者在这个集里面出了一本了,在第二本就不再列入汉译名著了。1958年建商务,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怎么样出汉译名著,没有一个对商务印书馆 名著的方针有说法,但陈翰伯同志就思考定了汉译名著的方针,就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三个来源和资本主义从启蒙时期的著作,还有一些流派,这是翰伯同志自己定 的方针,这个方针一直到1963年出了395种,这395种是根据汪家熔先生统计的,翰伯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在左的影响下面,非常难的时候出了395 种,哲学、经济、政治大概各100种,历史是60几种,共395种。而且很有系统性,名著是介绍性的,翰伯同志他很明确,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面是以马列主义 为指导三个来源和资本主义从启蒙时期的思想。还有一点,陈翰伯在名著里面有写序言,详细介绍名著,这395种比过去150种不管在系统性方面还是质量方面 都高得多。苏联看了我们汉译名著都说我们的书很多苏联都没有翻译。没有一个国家超过这个比例,超过这个丛书的。我觉得这应该列入“世界第一”。

    翰伯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以后一再坐冷板凳,一直没有很大的作为,但是在1947年翻译中外词典这个会上,陈翰伯挺身而出,根据总理的指示他编了书目,书目里 面明确提到以马列主义为基础,现代的辞源要跟历史联系起来,“解放思想,拨乱反正”,从词典会议以后拨乱反正,所以后来这几本都出了,后来又开展了跟外国 合作。这本跟牛津合作的书,据于殿利同志介绍,每一分钟买2.2本。商务也是从千万到亿万,大幅度上升。

    据我了解,现在世界上没有一家出版社出的语种比我们还多,我到法兰克福书展拿了一本塞尔维亚跟汉语的字典,有位女同志说“你们中国还出这么偏的语种?”我 们不但出塞尔维亚跟汉语的字典,我们还出梵语字典。据我了解,世界上还有没有一个出版社出过那么多种词典。所以这一套字典也是世界第一,而且现在汉语字典 已经教得很好很好。所以希望我们继续把这些美好的丛书它保持下来,商务印书馆的“世界第一”很多,这也是“第一”的一分子。

    最后亲自陈翰伯先生的公子陈警先生做个发言。

    陈警: 我是陈翰伯的小儿子,从小就跟父亲生活在一起。我后来从事的行业是机械工业,虽然和父亲从事的工作不一样,但是从小耳濡目染,尤其在读书方面受父亲的教育 非常深刻。因为文化大革命开始我失去上学的机会,后来到三线一个工厂山沟里,我父亲经常写信勉励我要读书,没有放弃读书和学习,所以在恢复高考以后考上大 学,从事机械工业的科研工作。
每到周末我们家里客人都非常多,用我妈妈的话就是“高朋满座”,今天到会的许多叔叔阿姨我曾经都在家里见过。客人们 来谈的一个主要议题不是别的,就是出书。当时我虽然不太懂具体的内容,但是看到每到周末或者晚上,大家讨论这些问题都非常热烈、非常有激情,当时的情况各 位领导、各位前辈也有所介绍。

    刚才宋老在讲话中提到我父亲在一个词典会议引用两句诗“兆乃翁”(音),每当我看到图书市场这么繁荣,看到中国出版的这么多书,包括我父亲在内的老一辈出版工作者在九泉之下都应该非常欣慰,出版工作者多年的劳动都得到了实现,我父亲会非常高兴的,谢谢大家。

    李岩:感谢中国出版协会,感谢商务印书馆,感谢各位与会者,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