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家发言
专家发言
孙郁:略谈茅盾的文学批评
2016.12.05作者:孙郁浏览人次:85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孙郁先生

 

  非常高兴参加这个会议。我要交流的题目是“关于茅盾的文学批评”,很多年前写过一篇茅盾的文学批评的文章,把我的心得跟大家做个交流。

  我认为茅盾作为批评家在现代文学史上存在的价值并不亚于他作为小说家的价值,我自己看茅盾文学评论的文章收获很大,因为他的文学批评跟当代搞文学批评的批评家不太一样。当代从事文学批评基本都是学中文专业的,从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知识谱系出发来和当代作家进行对话。茅盾先生不是这样,他在从事文学批评之前有很丰富的学养,他的知识背景比较驳杂,除了中国传统古代文化的修养以外,他自己是一个翻译家,带有国际视野,所以主编《小说月报》时翻译过很多东西,比如他翻译过巴比塞、高尔基等作品,对尼采、罗素、列宁、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的作品都有兴趣,而且他在自己的文章里面尝试用批评的文体来表达对各类作家文本的认识。

  我个人认为,中国的现代文学批评语言的形成有一个转换、变化的过程,最早周氏兄弟在日本留学时期,他们收到勃兰兑斯的影响,如鲁迅写《摩罗诗力说》何《文化偏执论》的时候运用了很多勃兰兑斯的方法来解读拜伦、雪莱、莱蒙托夫、普希金等的作品,包括对显克微支的认识也都受到了勃兰兑斯的影响。但是那个时候鲁迅的批评文还受到刘勰《文心雕龙》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对周氏兄弟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但是在1907、1908年的时候,那时候周氏兄弟的文学批评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文论的影响,把尼采的话语方法、勃兰兑斯的话语方法和刘勰古文论的方法杂糅放到一起来使用的。所以我们会看到,文本非常地驳杂,文言的句式、概念、方法,中国先秦诸子的文风,特别是庄子的语汇、概念和刘勰文论的概念,都杂然镶嵌在鲁迅的批评文体里面。但是到了茅盾的时候,他的批评方法已经脱离了这种影响,他对西方小说家和对中国当时小说家文本进行批评的时候,古代文论的影子已经开始消失,已经能够用现代西方批评的逻辑、方法来面对作家的文本。这个转换特别有意思,所以我一直希望有人研究中国现代文论的发展。当然在茅盾之前,像王国维的文论也是有一个挣扎的过程,传统的文论和西方的,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和近代哲学,在他身上的折射。他也有一个挣扎的过程,寻找一个中国当时文学批评的范畴和方法的挣脱的过程。但是到茅盾的时候,我个人认为这个过程已经完成了。所以,我们看茅盾写《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文学批评管见》这些文章的时候,他已经自己的很通脱、自然的属于自己个性表达方式的批评语言,特别是在他和谭国棠的通信里,对郁达夫的肯定、特别是对鲁迅文本的咀嚼、把握和肯定特别地鲜活。此时,茅盾的批评观已经具有了和西方当时同时代批评家相同的风采。但是后来,茅盾可能是收到了列宁主义话语的影响,他的批评里面政治意识更强烈,所以,我认为他后来对左翼作家文本的批评受到了俄国批评理论的影响是很大的。

  现代文学的批评方面,茅盾与周扬、胡风、冯雪峰等之间有交叉。周扬的文学批评基本上是在毛泽东思想和列宁主义的话语体系里面的,胡风和冯雪峰虽然受到俄国文论的影响,但是基本上是延伸鲁迅的精神。茅盾和他们有所不同,他和周扬有很多价值观交叉的地方,但是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周扬先验性的东西比较多,比如茅盾在评论茹志鹃的《百合花》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小说家的感觉、很多文本解读的快意在里面。五十年代的时候,我党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茅盾在当时也写了一些批评作家作品的文章,我个人认为是错误的,但即便那个时候,他依然强调文本的价值,所以,他提携和关注的作家里有一些在当时生存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在语境下他依然给予他们支持。茅盾在特殊时期里表现了文学批评家的责任感。

  在当时复杂的环境里面,茅盾的创作和批评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所以,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鲁迅多于茅盾,茅盾的“理论大于形象”的创作给后来的文学带来了巨大的正面影响,也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新时期文学是从扬弃茅盾的某些文学传统,特别是《子夜》写作的传统开始,这是很大的一个话题。但不管怎样,不论你喜欢茅盾也好,不喜欢茅盾也好,他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存在,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实在太大了,所以这些遗产都应该很好地梳理,特别是他的批评传统对我们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我特别喜欢他的地方在于他驳杂的学识,他不是从文学到文学,不是在狭窄的话语体系里面面对文本,而是在丰富的知识谱系里面来看待文学,这是值得当代批评家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