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发言
谢谢蔡委员长!各位领导们、专家们下午好,我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教龄头和尾加起来有30多年,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出生,所以我特别想讲第一个小故事,就是从无字典到有字典的过程,字典当了我的无声老师。
由于我父母是山东祖籍,发音时候可能就不那么规范,我又在东北农村长大,东北的发音里头语言也不太规范,比如说棉袄叫“mian nao”等等。我在上学的时候家里非常穷,如果有在座的各位也生活在那个年代——过新年的时候满棚要糊上报纸,上小学的时候我们都没有字典,我们就(通过糊的报纸)在认这些字。家里我老大,我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我经常领着他们做各种猜字游戏,可是由于有些字就是不认识,过新年时候我就跟我爸爸提了一个要求,我说“能不能给我买一本字典”。当时五七干校有一个老师,他是我们的美术老师,被下放到我们村里,他有一个字典,我就像看到了闪闪发光的星星一样,它就照亮了我,我就跟那个老师说能不能看一下。后来我就有这个念想,终于我爸爸就满足了(我的要求),于是我和弟弟们就有了这本字典。
有两个故事我印象特别特别深,一个故事是“戛然而止”。当时我的老师在讲的时候把那个“戛然而止”讲成“嘎然而止”,我一直就这样认为“嘎然而止”,是因为我的老师就那么发音的。后来我做了小学老师我知道,那应该是“戛然而止”,但是当时我没有敢跟我的老师说的是,我有一天在字典里查出来了“戛”然而止,没有口字旁,那个嘎嘎叫的“嘎”带口字旁,可是小时候不敢向老师挑战,我小时候就有这么一个一直留存的到到底是“戛然而止”还是“嘎然而止”(的问题),后来我就确定了,是因为我有了字典这么一个“老师”。
第二个故事,字典给我的这个无声老师,就是“沧海一粟”,这个“粟”和我们吃的那个栗子。由于那个时候我们小孩看字的时候并不看得很清楚,一粟的“粟”是米字底,“栗”下面是个木,所以我们经常会想象,比如说沧海一栗,是那里面的一栗,其实是“粟”。所以这个时候字典就帮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在纠正、在指导,所以在小学那个无书的时代,我们家里没有几本书,我说“悠悠六年里,肚中空如洗”,我们说没有亲吻过土地的孩子没有童年,我们确实在亲吻土地,但是有一本小小的字典它当了一个最无声的老师,帮助我成为未来的一位语文老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要感谢从无字典到有字典这么一个历程,无声老师给了我深刻的影响。
我接下来就要讲第二个故事,从有字典到用字典。这个过程就是我当语文老师的过程,我觉得这个过程应该说我还要给字典起一个名字,它不只是无声的老师,它是“第二任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做语文老师,之前我做音乐老师,我还当过数学老师,大家知道当小学老师就是比较全科教师。我们叫顶灯教育,可是当了语文老师之后我发现我身上还有很多许许多多我上中师时候那些更不准确的东西,于是我就跟我的学生们明确要求,我说“我小时候我和弟弟妹妹们我们所有们才有一本字典,八十年代末我当了老师之后生活好了起来,如果可能窦老师帮助大家买,如果不可能我们每个人全班我们买十本字典,或者我们同桌各有一本,如果家里条件好的可以自己一本”,为什么?我做两件大事,一件就是用音序查字法在查的时候,依据我教的小学语文教材查到相应的字,我们大家都知道在考试时候会有一个叫做同音字组词,我们就用字典来帮助孩子们认识同音里面的字,还有这些举一反三。
第二个方法就是用部首查字法,在查的时候我们要让孩子们查同一部首下还有哪些字,我们通过各种比赛,通过多种方式想办法弥补我童年的不足,能积累多少就积累多少,尽可能用这本小字典无限放大我们积累的可能性。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学生们就把字典变成了一本真实的工具,在这个真实的工具中我带的这个班的学生,确实在当地非常有影响,在当年就提出了“三个一”质量目标,我说我们教,同学们“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都藏在字典里。你看你的字认识它,练口才,当时我也不认识康辉老师,也还不能做到对照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但是我知道那个教材里面的朗读和准确的发音确实是一副好口才的基础,一篇好文章就不用说了。所以这样我就从一年级带这个班带了六年,六年2000多个日日夜夜,这个“三个一”质量目标的确给学生打下了语文的基础,这个基础打得非常坚实,当时我在吉林省教育厅专门给我们班开了现场会,应该说是史无前例的。
后来我印象有个很好的故事,我们班所有同学我都让他们找到字典里他的姓,我用这个姓,这个孩子字典里的意思为他的姓,让对方的同学来解读他的姓和他的名,然后完成彼此赠送对方六年学习当中因名字和学习而影响的纽带,出了一本书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这就是诞生了我教那个班我们学生老师之间,用这个姓和名,从字典这个工具的桥梁引发的故事。所以特别感谢《新华字典》,在2001年我代表全国的学科代表,当年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第八次课程改革,就在人民大会堂我讲了“为生命奠基——谈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所以回想这小小的字典里,它那么朴实,但是里面的内容像一颗颗饱满的珍珠那样,等候我的同学们去翻阅,然后在翻阅的过程当中去发生“光合作用”和“化学反应”,让他们这文字里练就再生经典的能量。
第三个故事,我想的是字典也成了我们的挚爱亲朋,为什么这么说?最近我翻看了这本第12版的《新华字典》,确确实实如刚才专家各位领导们说的那样,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时俱进,而这份与时俱进当中,的的确确让我们能够运用这本小字典去贴近生活,增补一些“好玩”的、“新鲜”的词意。比如说,增添的100多个词当中,有各位专家讲到那个初心的“初”。我们共产党员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加了这个初心的心愿,这份信念,强调这份初心不改——不忘初心,于是就这样增加了一些这样的意义。同时我们经常说“卖萌”,表情萌萌的,形容小朋友,也形容那些可爱的、讨人喜爱的人和事,跟现在孩子的生活更为贴近。我们在这里看到编者的用心,所以它增加了一份不是因为需要,而是因为唾手可得的这份应然之举就显得更加的亲切。
当然还有一些例子,在语文课程标准这些年的修订当中,从来也没有变一条,就是让学生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和字典。这就是我刚才讲到的语文老师的一份责任:就是要把这样的一本既减负、又方便,放在书桌堂里,放在书包里,可以随手翻阅、学习获得。这就是我说的工具书是我们的“挚爱亲朋”。通过字典,会让学生们觉得汉语言文字中的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每一个发音就是一个独特的意思,中华民族这个母语就像教育学意义的母亲那样,你应该责无旁贷地亲近她,做亲近《新华字典》的、有根的中国人,而为此“国无辞书无文化可言”这句话才如此的这样有份量。所以,我想在今后我和老师们得一线教学实践过程当中,还要为之鼓与呼,那就是把我的“用字典”变成“敬字典”。此时此刻这个“敬”是充满敬爱也充满敬意的,小字典里大情怀,小字典里富含乾坤之文化。从1950年到2020年,70年里踏着《新华字典》的时光轴,我想到我们在座的各位专家和老师,就像我几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编舟记》里那些编辞书的人们一样,默默无闻为着千千万万个儿童辛劳工作,为我们这些语言文字奠基的这些未来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时代担当的这些新人们的这份奠基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我想从“无字之师”到“第二老师”到“挚爱亲朋”,从“无字典”到“有字典”,从“有字典”到“用字典”,从“用字典”到“敬字典”。
我最后特别特别想说感谢,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上午我还在给孩子们讲课,但是我想再匆忙我也赶到这里(来讲我的感想)。
我想最深处都不需要炫耀,一个孩子向最初的地方走去,那最初他遇到的便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而这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新华字典》。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