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FONT size=3> 《世界名人传记丛书》出版说明
</FONT></STRONG>
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爱读传记书,渴望从中吸取营养,鞭策和激励自己的人生,世界名人传记更是青年们钟爱的读物。这些名人都是历史人物中的佼佼者,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曾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奋力拼搏,或以其深邃的思想睿智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或以其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或以其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巨大成就造福于人类。当然,任何名人或伟人都与普通人一样受到历史的局限,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商务印书馆历来重视传记书的翻译出版工作。80年代以来,此项译事更加有计划地进行,在翻译界和读书界的鼎力支持与协助下,已经以专著或通俗读物单行本形式出版百余种。但由于这类传记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不便于读者研读查考。因此,我们决定先从过去已出版的这类书中,选择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中有代表性的名人的传记编印成这套《世界名人传记丛书》,同时也陆续增加一些新选题。采用原译本排印,译文未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尽统一;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均予保留,个别序跋有所修订。增补的新译本,我们当力求其更富于科学性和知识性,保持现有选本内容翔实和文字生动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象彼得大帝、拿破仑和丘吉尔一样,奥托•冯•俾斯麦在世时就已是传奇式的人物。同时代人为他的人格力量所吸引,对他的高明的治国之术感到惊讶。早在德法战争爆发前几个月,1870年2月,英国就已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传记,即黑泽基尔写的德文俾斯麦传的英译本。从那以后的一百多年以来,对霍亨索伦帝国的开国元勋的兴趣未尝稍减。历史研究或专业杂志月复一月地发表有关他的政治活动或个人情况的新的文献资料。本书只限于叙述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所引用的书籍和文章约有四分之一是近十年来发表的,因而在1966年出版的赫特尔和博尔恩合编的有关俾斯麦的全部图书资料的六千一百三十八条书目索引中是找不到的。
象俾斯麦这样地位的历史人物,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写法。我在这本传记中主要集中描写俾斯麦的为人及其政治活动,而较少涉及当时德国的社会经济背景,因为这在近年发表的学术著作例如特别是在哈梅罗夫和普夫兰策两位教授合著的著作中,已经有了详细的介绍。俾斯麦的言行和著作早已使我着迷。但是,由于每一个研究俾斯麦的人,每一个试图了解他的人,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他的作用,所以我就尽可能地表现他生平的连贯性,以免象我以前的许多历史学家那样情不自禁地偏袒或反对起铁血宰相来。
我对俾斯麦的兴趣已有三十多年。感谢克里斯托弗•法尔库斯和安德鲁•惠特克罗夫特两位先生鼓励我把我的想法和热情付诸实施,写成此书。我也应感谢我的妻子薇罗妮卡的不懈协助:她和我对书中每一章都从头至尾进行了讨论,特别是帮我证实了1837年俾斯麦自认为已与之订婚的那位英国女郎的身份。我特别要感谢这位女郎的孙女凯瑟琳•贝文小姐,因为她允许我发表她祖母的一张照片,并且提供了许多关于她家庭的富有启发的情况。此外,我还要感谢伦敦图书馆和牛津博德利安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首先要感谢楼上阅览室的职员们的不厌其烦与殷勤接待。我也感谢佩吉•布罗德本特夫人把稿子迅速无误地抄写出来。最后,我还必须感谢彼得•詹森—史密斯先生,这几年来他的精辟意见和热心关注对笔者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
艾伦•帕麦尔
1975年8月于伍德斯托克
德国历史上很少有哪一个人物,象俾斯麦一样受到历史学家如此多的重视和探索,一方面这是由于俾斯麦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人物本身的复杂性,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位“铁血宰相”的成功:他统一了德国,并使德国从一个备受强邻欺压的国家上升为欧洲的强国,而统一和强国地位正是当时德国历史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俾斯麦的活动,不仅关系到德国的前途,而且影响到欧洲局势的发展。
有关俾斯麦的传记,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就已出现,那时俾斯麦正走向他政治生活巅峰。自那以来的一个多世纪中,研究俾斯麦的资料和著作源源涌现,目不暇接。如此众多的作者,带着不同的目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时代特点,从各个方面、各个片断、各个角度和各种联系,对俾斯麦进行“分解”和“综合”,得出各自的结论,推动俾斯麦研究的不断深化。
应当指出,过去对俾斯麦的研究兴趣,主要来自资产阶级学者。现代历史学家中真正用唯物史观对俾斯麦作深入全面考察的,凤毛麟角而已。一些著名的俾斯麦传记家,其共同的特征乃是不适当地夸大俾斯麦的“超人”能力。他们之间出现的对俾斯麦的贬褒争执,大多出于道德伦理之差异。被纳粹党流放过的德国法学家E.艾克,认定俾斯麦是“一个不可爱的形象,更不值得追随效仿”;反之,A.O.迈耶却把俾斯麦视为“一个具有纯洁心灵的伟人”;英国牛津大学教授A.J.P.泰勒,一贯对德国人没有好感,却对俾斯麦的“深刻的道德责任感”惊叹不已;而瑞士人H.瓦洛通则指责俾斯麦为希特勒登台铺平道路。除此而外,所有这些人都一致公认俾斯麦是一位“条顿超人”。
现在译出的这部《俾斯麦传》,是英国历史学家艾伦•帕麦尔七十年代的新作品。帕麦尔生于192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入牛津大学学习历史,成绩优异。1953年到1969年,他在伦敦任历史教师,其主要的研究兴趣在东欧和中欧(德国史和俄国史)。他是《夹在中间的国家》、《拿破仑在俄国》、《东欧的发展》等书的作者,七十年代以来,他撰写了多种传记,如《乔治四世的一生及其时代》、《梅特涅》、《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等,从而崭露头角,受到史学界的刮目相看。这部《俾斯麦传》可说是帕麦尔传记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
帕麦尔的这部传记不着惊人之笔,他力图以清淡简括的手法“据实”勾画俾斯麦的一生,这部传记虽无标新立异之处,但着力于发掘新的史料,在以往史学界较少涉及的领域和方面多加笔墨,这部传记对主人公的为人处事抱某种“超然”态度,不作显见的褒贬扬抑,述事不穷其境,希望由读者自己去判断并得出结论。总而言之,帕麦尔虽然仍沿用道德伦理观念来评断历史人物,但他却以其简括、言实、超然、取材等方面有别于以往的俾斯麦传。我们认为,也正是这些方面,构成本书的特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解放以来,我国还未有过一部俾斯麦传,无论是自撰的或翻译的,对俾斯麦时代政治、经济、社会、阶级状况了解甚少,对俾斯麦的为人处事缺乏比较和讨论的基础。为了有助于读者对这部俾斯麦传内容的理解,现作如下三点补充:
一、俾斯麦从一个普鲁士的容克变为德意志的政治家,从反对德国统一转而领导德国统一。这种转变是由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与容克阶级的加速破落和分化引起的。容克原是征服易北河以东地区和进行殖民的德意志骑士领主的后代,他们经常采取暴力,广泛地驱逐农民,到十九世纪初,差不多每一个东部地区都处于庄园领主即容克的个人直接控制之下。1848年德国革命的失败,使农村的土地占有关系没有经历革命的变革,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却全面瓦解了作为统治阶级的容克阶级的主要经济基础——封建性的地产。1856年,普鲁士的一万二千三百三十九个容克庄园,只有百分之五十七勉强维持其“贵族生活”。一大部分容克开始懂得,封建的劳役和地租作剥削形式已经过时,只有把庄园建立在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上,才能逃避破产,并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上站稳脚跟。所谓“解放农民”的过程加快了。根据1850年3月普鲁士的“赎免法”,容克领主从农民身上攫取了十万三千莫尔根土地和一亿九千五百万塔勒现金。“赎免”成为容克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他们有可能雇佣“长工”,应用机器、农机和化肥,经营商品生产。普鲁士封建性和半封建性的农业就这样逐渐地、痛苦地转变为资本主义农业。容克还举办许多乡村辅助工业,投资于铁路建造。西里西亚和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的大地产主都开始转向重工业。这样,我们看到容克阶级出现了巨大的分化和资产阶级化,俾斯麦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俾斯麦出身于容克世家,在大学时期他的家庭就常感经济拮据,财源枯竭,面临破产。1839年俾斯麦抛弃小小的公职,回自己领地亲自经营农业。他改变经营方式,不仅生产商品粮食,而且经营木材买卖。他的产品已越出本地范围,而同国内外市场联系在一起,被卷入商品经济的漩涡中去。到五十年代初,俾斯麦已经了解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利益和意义,主张普鲁士必须及早同德国发展着的各种“物质关系”打交道,“采取主动”。他抛弃了狭隘的容克偏见,成为资产阶级化的容克。
正是在十九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多大部分容克阶级经济生存的基础已经变成资本主义的性质。尽管他们还保持着强烈的封建观点和偏见,但同资产阶级的利益分歧不再是敌对的和不可调和的了。他们的经济也同国内市场、关税和世界贸易紧紧联系在一起。德国的统一对他们不再是无关紧要的事,而是切身相关了。俾斯麦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由普鲁士统一德国的目标和抱负,从而成为德意志的政治家。
二、德国的政治统一必须以经济统一为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也就不可能有俾斯麦政治上的成功。这个前提在五十、六十年代的德国也出现了:普鲁士领导的“关税同盟”扩大成为国内市场,不包括奥地利在内的小德意志地区同普鲁士在经济上的逐渐“一体化”。
普鲁士是德意志邦联中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邦,也是领土最大的邦,但截至1850年,它的领土是不连接在一起的,西部的工业省和东部广大的农业省被汉诺威邦和黑森邦的土地所隔离,东西部之间商品的交换受到邦内和其它邦关税的阻碍。普鲁士的资产阶级,稍后也包括资产阶级的容克,强烈希望建造铁路网,打破关税壁垒,普鲁士政府则想利用有利的经济和地域条件,迫使其它各邦就范,建立以普鲁士为首的统一经济区。1833年,南方联盟(巴伐利亚和符腾堡)、中央联盟(萨克森、汉诺威、汉莎城市)和其他一些小邦,在普鲁士的经济攻势下,同意成立以普鲁士为首的“关税同盟”,从1834年开始,在德国四分之三的土地上,货物过境时首次不纳通行税。四十年代起,关税同盟对内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对外采取一定的保护关税政策,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使德国的面貌发生重大改观。到1852年,除奥地利和个别地区外,所有其他各邦都已相继加入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成为普鲁士和俾斯麦手中有力的工具。普鲁士不仅成为德意志各邦资产阶级利益的公认代表,而且把奥地利的势力首先从德意志邦联的经济领域中排除出去。到六十年代,在经济上小德意志地区基本上已同普鲁士一体化。据统计,1860年邦联总的货运量绝大部分由普鲁士掌握和承担,铁路、邮电等都控制在普鲁士手中。关税同盟地区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完善了共同的语言和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共同文化,德意志民族最终形成并得到巩固。在这个意义上,俾斯麦统一的成功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的基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关税同盟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
三、当俾斯麦领导着德意志帝国进入世界强国行列之时,为什么他本人却垮台下野?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不能归之为俾斯麦同年轻皇帝威廉二世之间的勾心斗角。这是现象,不是本质。根本的原因在于德国诸阶级之间的利益分歧和冲突。
统一后的德国很快进入强国之列,基础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力量的飞速发展。俾斯麦就是凭借着这样一种实力,在欧洲舞台上纵横捭阖,从中谋利。但是俾斯麦是容克资产阶级的忠实代表,同时是德国工人阶级的凶暴敌人,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以此为根据的。七十年代后俾斯麦的对外政策,具有争霸欧洲的性质,力图摧毁法国,为此,俾斯麦努力“拉拢”俄国,阻止法俄接近;拉拢奥匈帝国,阻止俄国向欧洲西部和南部扩张;加剧英俄两大国在世界各地的对抗,这就是所谓“大陆政策”。俾斯麦不是亲俄派,1883年缔结的德奥意三国同盟的秘密条款,就是为了对付俄法的。俾斯麦的国内政策,是以1878年10月颁布的“非常法”为主要标志的,据此对德国工人阶级进行残酷的镇压和推行白色恐怖。但是俾斯麦的内外政策都没有取得成功。德国社会民主党在遭到十二年的“非常法”的迫害以后,力量反而蓬勃壮大,并且成为国会中最大的政党之一;外交上未能阻止俄法日益接近,在海外的扩张又到处遭到英国的排挤,容克资产阶级日益不满于俾斯麦的领导。正是这样一种内外的打击,把俾斯麦从宰相宝座上倾覆下来。
丁 建 弘
1981年6月
“铁血宰相”俾斯麦——对于稍为涉猎外国历史的中国读者来说,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这个曾在欧洲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著名历史人物的一生和活动,广大读者又知之甚少。尽管一个多世纪以来,国外史学界对俾斯麦这个传奇式人物的兴趣始终有增无减,有关他的著作和传记作品大量出版发行,但在我们中国,解放三十多年以来还没有出版过一本比较有份量的有关俾斯麦一生的作品。因此,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俾斯麦这样一个重要历史人物进行认真的研究探讨,乃是摆在我国史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推动这方面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特别是为了向我国广大读者提供一部比较系统地介绍俾斯麦一生的传记作品,我们翻译了当代英国历史学家艾伦•帕麦尔(Alan Palmer)的这部作品。作者根据大量史料,以明快简洁的手法,比较客观地介绍了俾斯麦的“为人及其政治活动”,可以给读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俾斯麦提供一些参考材料。对俾斯麦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无论在国内或国外,都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探讨,还有待于我国史学界同志的努力。本书中译本的出版只是一个开端而已。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我国历史学家自己撰写的俾斯麦传问世。
杭州大学历史系丁建弘副教授认真地通读了全部译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并由他为本书撰写了前言,在此谨致谢意。
译 者
1981年6月16日于北京
序言
第 一 章 拉本马克狐狸
第 二 章 “野人”
第 三 章 1848年及其后
第 四 章 特使
第 五 章 靠边站
第 六 章 血、铁、泪
第 七 章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
第 八 章 兄弟鬩墙
第 九 章 帝国的政治
第 十 章 色当与凡尔赛
第十一章 文化斗争
第十二章 诚实的掮客
第十三章 登峰造极
第十四章 威廉一世的末年
第十五章 “解职”
第十六章 下台以后
注释
参考书目
俾斯麦传大事年表
译名对照表
一、人名
二、地名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