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地方可持续发展导论

分享到:

定价:¥35.00

  • 出版时间:2006年08月本印时间:
  • 版次:印次:页数:458页
  • 开本:
  • ISBN:7-100-02851-5
  • 主题词:地方可持续发展导论
  • 人气:2

显示全部序言

  1994年3月,中国在世界上率先编制完成了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标志着中国政府在履行全球《21世纪议程》等文件方面所做出的庄严承诺已开始全面付诸行动。作为一个处在改革关键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既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性任务,同时也面临着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等相当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虽保持了连年高速增长,但在经济发展的效益、结构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在某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凡此种种,都给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是人类在反思自身发展历程基础上对发展模式认识的一次飞跃,它昭示着全新的发展理念和行动纲领将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因此,我们有理由期望,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一个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谋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曙光将在新时代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

  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将环境的负外部效应纳入经济发展的成本核算中,使人类的发展与自然过程相协调。解决发展中业已形成的各种不协调因素的关键在于经济政策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以及科学的系统分析、有力的决策管理与恰当的技术选择。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经营个体受经济利益最大化驱动所造成的对可持续发展的负效应,可以通过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调控来预防和纠正。市场本身不能解决“市场外部的不经济性”问题,只有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制定各项政策来引导市场,再通过市场转而引导生产和消费,最终才能消除市场的负外部性,从而使地方发展得以持续。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同步进行的,这一特点使得我们更加需要突出政府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宏观调控方面的主导作用,依靠完善的政策和法制体系,强化执法监督功能,建立和健全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及协调管理机制。

  1992年人类面对全球环境恶化的挑战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环境与发展问题达成了历史性的共识。七年之后,当各国回顾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评价《21世纪议程》的实施进展时,并未发现全球生态环境的明显好转,相反,许多环境问题还在继续恶化,这给关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状况的人们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失望。在回顾与反思之中,全球难以计数的地方21世纪议程(Local Agenda 21s)行动给人们带来了鼓舞和启迪,使人们重新看到了里约精神的希望。七年来的事实表明,地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战场,广大公众、企事业单位和经营个体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各级地方政府既最接近人民群众,最了解各地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实际情况,又担负着直接领导和管理当地重大事务、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的责任。制订地方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确定优先发展项目和规划需要具有全局性的长远发展眼光。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协调各行业与各部门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复杂关系、促进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各级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所以,要自上而下地努力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依靠地方政府机构的组织和领导能力,须臾不能离开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积极参与。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本身就是一场思想观念及意识形态的更新和变革,因而必须依靠地方主管部门,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大力宣传教育,用可持续发展的新道德观、新资源观、新价值观和新发展观来改变传统的和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思维方式,并使之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规范。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和实施21世纪议程的国家,几年来《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已从国家推向地方,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地方21世纪议程行动。地方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由国家意志转化为有效的地区行动的关键,地方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动员是使地方行动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通过地方的实践和总结归纳,可对传统的区域发展政策和模式进行补充和修正,区分制约地方发展的内部与外部因素,使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由对价值的认同内化为地方性知识,使地方发展朝可持续性方向迈进。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客观条件、问题、优势和特色也不尽相同。因此,地方决策部门在制订当地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时,应从当地的客观条件和现有的发展能力出发,构建地方长远的发展战略框架,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政策和目标。

  迄今,中国3/4以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许多地区和城市设立了地方21世纪议程的组织机构;有一半以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地区和城市已制定完成或正在制定当地的21世纪议程。这些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地方21世纪议程”和“行动计划”反映了中国地方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与此同时,地方在开展议程编制和战略实施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例如,对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缺乏深入的认识,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手段没有进行全面的总结,在实施过程中缺少对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和评估,在开展国际合作中缺乏对不断更新的信息的掌握等等。针对实践中的这些问题,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组织有关专家,编著了这本《地方可持续发展导论》。

  该书对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论进行了全面阐述,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的依据和原则等。在论述地方21世纪议程的国内外实施进展情况中,本书从全球变化对地方发展的影响出发,讨论了地方21世纪议程的由来、目标和原则以及地方采取的应对措施,对联合国环发大会后全球地方21世纪议程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和透视。同时,本书还对中国不同地方类型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不同类型地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特点和途径。地方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是地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该书对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国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在中国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讨论。在对地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管理手段的论述中,本书涉及了地方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的制定,项目的周期管理,技术创新的作用和信息网络的支持等广泛内容。本书最后还对地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监测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介绍了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概况和中国目前的研究进展。

  在前不久刚刚闭幕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又再次强调:要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当前,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正在不断走向深入,各地需要结合新的形势和客观条件不断调整自身发展的战略,以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更加理智的政策选择迎接21世纪的挑战。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对推动地方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进程,促进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各项行动,将起到有益的借鉴作用。


                             邓  楠

                         一九九九年三月于北京

显示全部后记

  “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对自身发展的总结及其对环境与发展关系问题的深刻认识已被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所认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推向了更广泛和更深刻的全球意义之中,并逐步向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渗透。中国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系统的质量”的两难处境中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唯一的抉择。几年来,中国政府在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为了推动各地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组织国内有关单位的专家编著了这本《地方可持续发展导论》。参加本书编著工作的人员有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的领导和研究人员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统计局等知名专家学者。参加各章节编写的人员如下:

  引 言 宁大同 王伟中;

  第一章 周海林 樊 平;

  第二章 第一节:黄 晶 高 詠,第二节:段丽平 任亚楠,

      第三节:樊 平 周海林,第四节:樊 平 郭日生;

  第三章 黄 晶 周海林;

  第四章 第一节:周海林 周宏春,第二节:任亚楠 周宏春,

      第三节:黄 晶 周海林,第四节:陈秀万,

      第五节:沈正宁 傅小锋;

  第五章 谢洪礼 赵玉川 宋雪清。

  全书由王伟中、郭日生审阅定稿。

  本书是在中国2l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王伟中、副主任郭日生同志的策划与领导下完成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战略研究处黄晶同志、中国科学院周海林同志为组织本书的撰稿、修改和出版作了大量的工作,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战略研究处高詠同志为本书的资料翻译、整理以及书稿录入也作了很多工作。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还得到很多同志和专家的热情支持,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所长刘毅研究员对本书的初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还非常感谢商务印书馆地理编辑室对本书编辑出版工作的大力支持和付出的辛勤劳动。

  最后,我们特别要感谢科学技术部邓楠副部长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

  由于本书编写时间较短,文中定有不少不妥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以便在本书再版及我们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一九九九年四月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全球许多地方城市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地方21世纪议程行动,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和希望所在。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地方可持续发展的论著。本书著者皆为中国从事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施的核心人员,他们由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社科院、国家统计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有关专家学者组成。该书根据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脉络和国内外实施地方21世纪议程的进展状况,分别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地方21世纪议程的概念和进展状况、地方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战略的实施与管理手段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与融资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并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和途径。

显示全部目 录

引 言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背景

   二、人类对环境问题和未来发展的种种思虑

   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和趋势

   二、地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内容、目标

 第三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

   一、《议程》形成的国际、国内背景

   二、《议程》主要内容及特点

   三、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现实分析

第二章 地方21世纪议程

 第一节 全球地方21世纪议程态势与进展

   一、全球变化对地方的挑战

   二、地方21世纪议程的概念和原则

   三、地方21世纪议程规划的步骤

   四、各国开展地方21世纪议程的案例

 第二节 中国地方21世纪议程行动和进展

   一、中国地方21世纪议程实施和进展

   二、中国实施地方21世纪议程典型案例

 第三节 地方类型及其战略特点

   一、地方类型

   二、区域发展理论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和途径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一、实验区的由来和发展

   二、主要工作领域

   三、在重要领域形成示范

   四、组织实施方式

   五、实验区工作的基本经验

   六、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第三章 地方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概念

   一、能力建设的定义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特性

 第二节 能力建设的内涵分析及其意义

   一、能力建设的内涵分析

   二、能力建设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第三节 里约会议以来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进展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在中国的实施

   一、健全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保障体制

   二、加强综合决策的能力建设

   三、通过教育和宣传促进能力建设

   四、公众参与是可持续发展成功的保障

第四章 实施与管理手段

 第一节 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地方计划

   一、纳入计划的一般程序

   二、纳入计划的重要方面

   三、地方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第二节 行动计划的制定与项目周期管理

   一、地方可持续发展战略或行动计划的制定

   二、项目周期管理

 第三节 科学技术在地方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若干重大问题的科技途径

   三、地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途径

 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地方可持续发展

   一、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信息网络

   二、信息技术与地方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与网络的建设

   四、实例:空间信息系统促进攀枝花市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与融资手段

   一、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二、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机制

   三、融资手段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综述

   一、指标体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工具

   二、可持续发展指标的作用与功能

   三、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基本类型

   五、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研究和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二节 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

   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二、世界银行的新国家财富指标

   三、英国政府的可持续发展指标

   四、美国政府的可持续发展指标

   五、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与真实储蓄

 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一、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的简要介绍

   二、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三、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四、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各领域之间的关系

   五、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设想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