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该书是德国著名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关于这场战争的经典性名著。
席勒的名字在中国读者中并不陌生,特别是他的名剧《阴谋与爱情》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经搬上中国的舞台。但是席勒作为德国伟大的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历史学家),他的活动的历史地位,我们却知之甚少。现趁翻译席勒名著《三十年战争史》的机会,根据我们之所学,对此作一个简略的介绍。
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是德国著名的诗人和剧作家,同时是一位学者,在德国的文坛上与大文豪歌德(J.W.Goethe,1749—1832)齐名,被喻为“德国文坛上的双子星”。两人整整十年的合作,谱写了德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华彩乐章”,主创了德意志的古典文学,并使德意志的民族文学决定性地提升为世界的进步文学。德意志民族不仅把席勒视为民族的骄傲,而且是把席勒当作“统一和自由的”象征而加以纪念的。
因此,在具体介绍席勒之前,有必要介绍一点18世纪后半叶的德国(称“德意志兰”更为科学)状况,当作席勒生活和活动的历史背景。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给德意志兰带来极为悲惨的结局,经济的极度凋敝和政治的极度分崩离析(德意志兰分裂为314个邦和1475个骑士庄园领,均拥有独立的主权,皇权有名无实,盛行诸侯小邦专制主义统治),在一个世纪后不仅未见改善,有的反而变本加厉了。恩格斯生动地写道:“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没有一个人感到舒服。国内的手工业、商业、工业和农业极端凋敝。农民、手工业者和企业主遭到双重的苦难——政府的搜刮,商业的不景气。贵胄和王公都感到,尽管他们榨尽了臣民的膏血,他们的收入还是弥补不了他们
本书是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席勒唯一完成了的历史专著,探讨中世纪末期那场使德国遭受重创的欧洲大冲突中的一段灾难深重的历史。本书不仅占有席勒历史研究的最重头戏,而且全面体现了席勒开创的新历史研究的进步观。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主要国名、地名译名对照
主要姓名译名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