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后记
经过几年的艰辛写作、修改,这本小书终于写完最后一行。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始终得到了我的导师,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教授的悉心帮助与指导。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我曾经在社会上工作过几年,1995年3月,我来到南京大学这所蜚名中外的百年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再次回到令人神往的校园,心里难免有几分欣喜、几分惊恐。我的导师钱乘旦教授热情地接纳了我,他不但在学业上对我严格要求、悉心指导,在生活上也极其关心。从论文的选题、结构、内容、资料上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帮助。他为本书的最终完稿,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钱老师不但以严谨求实的学风强烈地影响着我,而且以其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深深地感染着我。他不但教会我如何搞学问,更教会我如何做人。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再次对我的导师钱乘旦教授表示衷心感谢。
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妻子和母亲。1996年3月1日,儿子刚刚满两个月,我便来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在南京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妻子含辛茹苦,历尽艰难,苦苦支撑着这个家,全力支持我读书。其间的艰苦、辛劳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为了支持我读书,年近七旬的母亲也拖着年迈多病之躯,从乡下来到城市,帮我照看孩子。尽管城市的空气没有乡下新鲜,尽管城市的生活对于在乡下住了一辈子的老母亲来说是那样的陌生与不适,但她没有丝毫怨言。没有她们的大力支持,我是很难顺利完成这三年的学习任务的。
坦率地讲,这本书的最终问世,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劳动的结果。在博士论文的写作和修改过程中,中国世界史学界老前辈、已故的辽宁大学历史系王荣堂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王章辉教授、张顺洪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的程汉大教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阎照祥教授,南京大学的李庆余教授、杨豫教授、沈汉教授、陈晓律教授、陈仲丹教授,陈祖洲教授都先后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得这本书得以完善起来,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还要感谢所有关心、指导帮助过我的研究与写作的人。他们的人数如此之多,我很难在此一一列名了。
2005年8月27日 于北京师范大学四合院寓所
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妻子和母亲。1996年3月1日,儿子刚刚满两个月,我便来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在南京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妻子含辛茹苦,历尽艰难,苦苦支撑着这个家,全力支持我读书。其间的艰苦、辛劳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为了支持我读书,年近七旬的母亲也拖着年迈多病之躯,从乡下来到城市,帮我照看孩子。尽管城市的空气没有乡下新鲜,尽管城市的生活对于在乡下住了一辈子的老母亲来说是那样的陌生与不适,但她没有丝毫怨言。没有她们的大力支持,我是很难顺利完成这三年的学习任务的。
坦率地讲,这本书的最终问世,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劳动的结果。在博士论文的写作和修改过程中,中国世界史学界老前辈、已故的辽宁大学历史系王荣堂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王章辉教授、张顺洪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的程汉大教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阎照祥教授,南京大学的李庆余教授、杨豫教授、沈汉教授、陈晓律教授、陈仲丹教授,陈祖洲教授都先后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得这本书得以完善起来,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还要感谢所有关心、指导帮助过我的研究与写作的人。他们的人数如此之多,我很难在此一一列名了。
2005年8月27日 于北京师范大学四合院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