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怀念•人物
桂晓风
2014.10.22浏览人次:41

◎桂晓风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这次来到纪念陈翰伯一百周年座谈会,缅怀陈翰伯同志的精神和业绩,聆听了各位满怀感情又蕴含深刻思考的发言,我深感荣幸,深受教育,深有启发。今天的话很多,我主要传递一份感情、说一点感想、提一个建议。

    传递一份感情。代表中国编辑学会对编辑人的代表和楷模——陈翰伯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说一点感想。我觉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所有的编辑人和出版管理者都应该提一个再思考。在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进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 们今天应该如果做编辑和出版管理者?我觉得陈翰伯同志的一生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启示就是把做人、做书、做管理者统一起来。陈翰 伯同志一生做过多种工作,在多个层次上做过奉献。作为一个编辑人,作为一个出版管理者,应该把所有心血、精力、才华奉献给提高民族精神文化素质的出版工 作,为当代提供精神,为后世留下福泽。

    我没有机会在陈翰伯同志身边工作过,所以不能像木文同志一样可以直接地感受具体的细节。我认真读过陈翰伯同志的两篇文章,一篇是《自拟小传》另一篇是《从 小读者到老编辑》,两篇文章分别写于1985年和1987年,可以说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那他又是怎么总结自己一生的?前一篇说“我是青春办报,皓首出 书,接触面虽较广,于学问上毫无专长,在事业上也无建树。聊以自慰的是,做了一枚对人民有点用处的螺丝钉”后面说“老编辑做了他应当做的事,为商务印书馆 尽了一点力,当年的小读者回报了他从商务印书馆受到的教育。”非常谦虚,语言非常平实,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资格说“我做了一枚对人民有用的螺丝钉”的。

    世界文学有三大主题而中国人多了两个主题,一个我不说,另外一个主题叫“时光匆匆,逝者如斯夫。”从孔夫子到庄子到毛泽东,都用不同的语言重复了这个主 题,这是中国人对时光独特的领悟。所有的东西都讲过去,许多盛世都成为烟云,许多重要人物都成为过客,但总有东西留下来,留下三样东西,第一留下了人格, 第二留下了感情,人格不朽,感情不朽,而寄托和承载感情的就是文化,因此文化不朽。时光匆匆,文化永不没,因此一个人一生有机会为继承、传播、传承文化而 成为编辑是非常幸福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编辑人跟所有的出版人都有这样的自觉。我刚才看到《陈翰伯活着吗?》这篇文章,我觉得陈翰伯活着。当年鲁迅说“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我们今天的编辑跟出版人都应该想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像陈翰伯一样去当编辑,去当出版管理者,这是我今天的 一点感想。

    最后是一个建议。不管是老出版社还是大出版社,都应该更加重视、维护、研究跟开发自己手上的出版方案,这由两点感受产生。一个感受是在商务印书馆的会议室 里,多么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随便几个图片一拿,就能深刻感受到商务印书馆的份量。还有一个感受,就是我多年来从事出版职业资格考试的工作,过去作为管理 者参加这个工作的设计和管理,后来从事出版职业资格考试教材的编写、考试题目的命题、终审跟改卷,我发现我们的考试里面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我们的考试里面 总是没有榜样。作为一个编辑你崇拜谁?你把谁当作榜样?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编辑?这些从来不考。还有一个,没有案例。我们教材里面总说些空洞的大道理,为 什么没有案例?老师说写书的时候没有找不到。此外,我们的考卷里还经常出现一些设计错误,那些错误都是望文生义。提这点建议,谢谢。



桂晓风   
2014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