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国学集刊(第8辑) 国学集刊

分享到:

定价:¥63.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2年07月本印时间:2022年07月
  • 开本:16页数:184页
  • ISBN:978-7-100-21224-3
  • 读者对象:大专院校文史专业师生及文史爱好者
  • 主题词:国学文集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国学集刊旨在汇集国学研究的重要思想与成果,普及弘扬传统文化与学术。本书为第8辑,主要作者有杜维明、牟钟鉴、景海峰等,全书内容丰富,论述严谨深刻,不仅能让读者了解业界动态及研究成果,也能在学术研究思路上获益匪浅。

国学集刊缘起汤一介先生倡导,由深圳大学国学研究院主持编选,旨在汇集国学研究的重要思想与成果,普及弘扬传统文化与学术。本书为第8辑,主要作者有杜维明、牟钟鉴、景海峰等,包含综合板块、“汤一介学术研究”专题和“现代新儒学研究”专题,该书的结构设计以及各板块文章数量和内容安排较为科学合理,作者多为学界大家,所撰文章亦多为业界前沿研究动态及专业性强、学术水平高之作,不仅能让读者了解业界动态及研究成果,也能在学术研究思路上获益匪浅。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景海峰,现任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国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通讯研究员。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暨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广东儒学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和儒学的研究。著有《熊十力》《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新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国学集刊(第8辑)》汇集了国学研究的重要思想与成果,旨在普及弘扬传统文化与学术。本书主要作者有杜维明、牟钟鉴、景海峰等。全书由三个板块构成,第一部分为综合板块,主题涉及不同文明对话、老子哲学思想研究、中国哲学分期、儒墨之辩及韩国阳明学大师郑齐斗(霞谷)思想研究。第二个板块为“汤一介学术研究”专题,从不同方面对汤一介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贡献做了专题研究。第三个板块为“现代新儒学研究”,对大陆、港台、海外新儒家的研究课题、发展现状、主要观点及分歧等做了专业系统的研究。全书内容丰富,论述严谨深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显示全部目 录

从轴心文明到对话文明  杜维明
通往和谐之路  牟钟鉴
从《老子》思想看人生之“得”  景海峰
从“接着讲”看中国哲学的分期和发展  金春峰
如何理解“差等之爱”——兼论儒墨之辩与再思考  王兴国
霞谷思想的现代诠释  杨祖汉
•汤一介学术研究•
汤一介先生的学术贡献  郭齐勇
汤一介《郭象与向秀》读后——向、郭异同再商榷  黄敏浩
新轴心时代的展望——从《瞩望新轴心时代》看世界秩序的重构  高瑞泉
汤一介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想  杨 浩
•现代新儒学研究•
比较的时代——论第三期儒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  晨阳
本体论与知识论——当代新儒家的真理观  郑宗义
从“儒学第三期发展”看儒学史的叙述与建构  干春松
现代新儒家哲学的“生生之仁”之仁学本体论  赖贤宗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对话,是人与人之间最普通、最常见也最难能可贵的沟通方式之一。每天我们都会有和家人、朋友、同事乃至陌生人交谈式的对话经验,但是真正具有深刻哲学意义的体验式的对话则是一种不易企及的人生境界。我很幸运,在人生的旅途中遭遇到很多值得回味的对话体验。和伴侣、同学、师长、晚辈乃至初识者都有过非交谈式而是确有内容并且令我难于忘怀的对话。进行对话的先决条件是双方有兴趣、有意愿,也有天时和地利。我喜欢对话,珍惜对话,也知道彼此会心的一席谈是多么不容易的缘分。
双方都要具有数种关键性的优秀品质才能共创对话的美好经验:平和的心境、聆听的艺术、开放的胸怀和谦顺的态度等。容忍是最低的要求,没有容忍就不可能建立任何关系,但是只为了利益而建立的容忍关系是绝对无法持续的。首先,我们必须接受并承认对方的存在。接受是被动的,承认则是主动的认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僵持有年,近来才承认对方的存在是不可消解的事实。有了这一层的认知,才能从极不甘愿的容忍逐渐提升到勉强的承认。有了承认,也就是从对他者的消极接受逐渐转变为主动自觉的认可,才有尊重的可能。尊重就不只是接受和承认,而且是理解到他者存在的价值。能够欣赏他者的价值才会兴发互相参照的意愿,由此才能互相学习。从容忍到承认、尊重、参照和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感情的认同。贯穿这一过程的心态是对“差异”的同情体会。到了在理智和感情的层面都体悟到他者的差异,不能、不必,甚至不愿被消解,被同化,那么一个崭新的视域便呈现了:庆幸差异。
 我不是基督徒,但我是基督教神学的受惠者。我愿意分享这一段的体验。我说“个人”而不是“私己”。私己的感受,如只隐藏在日记里的愤怒、嫉恨、报复、鄙视或自责自咎的情绪,我当然没有意愿和勇气把这些私人的感情公之于世。可是,个人的感受(也就是波兰尼所说的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则大不相同。这种“个人知识”是透明的、公开的、可以讨论或辩解的,当然也是可以否定或反证的。如果在个人知识的领域中我犯的错误得到指正,我会欣然同意并且立即改定。如果有人告诉我在举证或论证上有缺失,我会由衷地感谢。正因为“个人”意味着存在的感受和身心的投入,我对自己的“个人”言行是要负责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