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杭商口述史——原工商业者卷平装杭商创业口述史研究丛书

分享到:

定价:¥48.00

  • 著者:2034,25658,25659,25660 
  • 编者:
  • 出版时间:2014年04月本印时间:2014年04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28页
  • 开本:16册数:1
  • ISBN:978-7-100-08952-4
  • 读者对象:经济史研究者及一般大众读者
  • 主题词:口述
  • 人气:272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口述史是近年兴起的史学门类,成为较真实地保存、再现历史,采集文献的重要形式。活跃于上世纪1949年前后的杭商群体,是中国工商业由传统农业社会转入现代化社会的先行者与开拓者,他们的业绩、经历、经营理念、人生理想,都构成了杭商群体的重要组成,也是重新审视百年民族工商业发展的一扇窗口。老工商业者目前多已年迈离世,不少的在世者也年逾八九十,他们亲身感知的杭商历史,已成亟需抢救的宝贵文献。 研究浙商、杭商形成热门,但关注点主要在当代工商群体(如温州商人,鲁冠球、黄巧灵、马云等)和古代商业巨子(如杭州胡雪岩、宁波红帮裁缝等),成果不少。但对于1956年公私合营前的老工商业者则少有涉及,尤其口述史从未搞过上世纪80年代初,工商联曾组织刚落实政策的老工商业者撰写创业及改造往事,结集为《杭州工商史料》(1至4辑)。但这时人们思想顾虑尚深,多介绍大致经历,很少涉及经营内情和思想矛盾等敏感话题。留下了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空间。欲研究杭商,老工商业者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但研究首先须从采集真实的史料做起。本书就是从事这项基础性工作。 本书力图通过访谈再现老一辈工商业人士为振兴民族工商业所作努力的历史过程。访谈重点为经营管理活动,兼及家庭生活、社交、公益、个人爱好等各方面,以全面反映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风貌。努力再现杭商历史,为杭商研究存留真实史料,并从中总结杭商的精神与特性。

显示全部序言

            

显示全部后记

                                      迟到的追忆(代后记)

    后记写下这样一个题目,缘于口述开始第一天的思想刺激。2012年4月8日上午,我和陈明鑫、洪洁来到杭州市工商联合会会议室,年近九十的老主委吴春达先生见面即言:搞老工商业者的口述历史,你们来迟了,晚了二十年,哪怕十年前来做也好的。现在,民国时期创业的老一辈差不多都走了,我们这一代基本上是跟着父辈做的,情况知道一些,毕竟不是创业者了。
    闻罢亦憾亦欣。憾,自不待言,如吴老所言,逝者如斯夫,老一辈身上那段鲜活的历史,已无可挽回地隐入尘埃;所“欣”者,毕竟我们今天来了,就是如今尚在的这代参与过民族工商业成长历程的人,也已步入耄耋之年,稍不珍惜,这段历史的真实将会消遁得无影无踪。
    2012年初,杭州市社科院和杭商研究会邀我加盟杭商历史研究时,我就考虑最紧迫的课题是什么?自然想到曾经为我国现代民族工商业创业奠基,后又命运多舛滑向历史边缘的那一代老工商业者。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间,他们曾是我这辈青少年眼中的神秘群体,有着一个让人避而远之的身份符号—资本家。改革开放以后,知道他们摘帽了,归入劳动人民行列,又投身于火热的经济建设之中。然毕竟岁月催人老,他们很快进入晚年,壮志未酬,便匆匆谢幕,淡出人们的视野,社会声音渐消,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好在杭州市社科院、杭商研究中心慧眼识珠,把杭商创业史作为重点项目,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给予立项和资助,专门成立课题组,由我负责。
    很难想象,研究杭商的历史,可以让民国时期出现盲点。然而,翻检文献、资料,则多是一些统计数字和简要的行业、企业回顾,历史的细节、鲜活的内容,存者廖廖。这正是口述历史所要肩负的责任。我们知道,老一代工商业者已大多离世,正因如此,对仍然健在者的访谈就具有了搜寻史料、抢救文献的意义。
    尽管吴老的开场白让我们不免遗憾,但我们仍以善待当下机会的态度倾心投入。随着访谈的深入,“欣”的感觉不断放大,可以说,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惊喜:我们遇到了一座历史的“富矿”。老先生们讲述的许多内容,不要说今天的年轻人闻所未闻,就是我这个关注中国近现代史的学者,也不啻为眼界大开。
    以时间纵轴论,年届八九十岁的老工商业者,大多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协助父辈从商,期间身历了艰辛创业、抗战颠沛、战后重建与危机、新中国成立后的私私合营到公私合营,以及不堪回首的“文化大革命”与心情舒畅的改革开放岁月。他们的“老板梦”多难而坎坷,无论结局如何,他们都无愧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轫者,在构建中国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上,留下了探索的汗水与心智。从横向内容看,老先生们的回忆多彩多姿,细节真实、生动:家族创业背景、企业组织结构、管理运行模式、行业道德规范、同业公会职能、政府机构状况、劳资关系变化、同行之间往来,等等。进而延及民风民俗、市井百态、世故人情、家教家规、时尚演化、街坊变迁……汇聚织出一幅20 世纪20 年代至80 年代的杭州社会风情画卷。其中不少历史细微处,他们不说出来,可能就永远地湮没无存了。而对历史研究者来说,其文献的宝贵价值正在于此。
     当然,我最为珍视也是觉得收益最大的,莫过于真切地触摸了我素来以为神秘的群体—这拨儿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们真诚、善良、认真、开朗、自尊、优雅,当年支撑他们安身立命的良好素养,依然体现在举止言谈中。令人感动的是,他们虽然一生经历过苦难、曲折、委屈,乃至不平的待遇,却心胸豁达,对自己随时代大潮起落沉浮的命运无怨无悔,对我们国家自1978 年开启的改革开放事业高度认同。钮冠雄老先生为自己一生编写的几句话,很能代表他们的共同心境:“苦头吃足、干劲十足、荣誉满足、地位上足、衣丰食足、生活富足、比上不足、知足常乐。”通过口述过程的耳闻目睹,我们自觉备受教育,亦更加敬重他们。采访与整理工作过程拉得较长,老先生们的身世和阅历又丰富多姿,各具精彩,我们在最后定稿时采用了最简便的方式:按访谈时间为序。这是需要说明一下的。
    杭商口述史的课题,从酝酿到最后完成,前后历时两年多光景。书稿出版之际,我要深切地感谢杭州市社科院院长辛薇女士和杭商研究会的同仁,是他们各方面的鼎力支持,使课题得以顺利进展。杭州市工商业联合会同样对我们的口述工作给予了充分帮助,没有市工商联的精心安排,我们是不可能在这样短的时段里高质量完成访谈的。这里,我也向他们深表谢忱。同时更要感恩参与访谈的老工商业者,他们克服年事已高,身体病弱等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回忆、梳理往事之中,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努力,眼下的成果根本无从谈起。仁者寿,我们衷心祝愿诸位老先生康乐长寿。
    杭州市社科院三位年轻的研究人员陈明鑫、洪洁和王亮,作为课题组成员,出色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他们随我一起访谈,并根据录音整理出初稿,担负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陈明鑫还自始至终承担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我们的合作很愉快,我对这几位“助手”非常满意。
    最后我还要向我所在浙江省老年篮球队—常乐篮球队致谢,我的“队友”中有两位先生参与了口述,不仅如此,这拨“老杭州”更随时为我排疑解惑。特别是七十八岁的老队长虞友宝先生,是位杭州“老底子”的活字典,我在改稿、统稿中,经常一日数次向他讨教:杭州的一些方言口语用什么汉字表述、旧时老街上的商店各在哪个位置、杭州的街道格局如何沿革……等等,疑难无不冰释。一部追忆20 世纪百年历史的著作,由具有百多年历史的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这是一种缘分。商务编辑工作的严格、认真,让本书的质量得到保障,对于作者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慰的么!
                           
                                                                           徐斌
                                                               草于2013 年10 月18 日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徐斌,1953年生, 1978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续读硕士研究生,专攻魏晋南北朝史。1985年进入浙江省社科院,从事历史学、社会学研究,1992年起担任《观察与思考》主编。2002年至2004年任浙江工商大学杂志社社长,2004年至2011年为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先后承担十多项省以上重点项目,主要著作有:《魏晋玄学新论》、《论衡之人——王充传》、《旷古书圣——王羲之传》、《天地良知——马寅初传》、《毛泽东在浙江》、《当代浙商》、《光荣与艰辛——1949——2009浙江要事录》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他们不是风云时代的弄潮儿,也不是广为人知的大资本家,而是介于“三小”与资本家之间的工商业者,基本属于被忽视、被失声的小人物群体。然而以小见大,在他们的回忆中亦可折射出杭州地区近现代工商业之社会变迁。这些接受采访的老工商业者包括杭州复大纸行协理、经理,元泰布庄少掌柜,傅毛记绸厂企业主要负责人,“延寿堂”药店副经理,“杭州钮炳记运输行”经理,“春成茶栈”经理,义源金铺总经理,美国邓禄普轮胎公司浙江总代理,等21位老人。他们的口述细节详实,不仅记录了创业、守业之艰辛历程,也强烈鲜明的表现出新旧两个时代的对比,特别对公私合营、三反五反等社会运动中亲身经历有生动描写,反映了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杭商口述史》的作者徐斌是近年来颇有知名度的公知学者,其辞职报告曾被广为传播。

显示全部目 录

   父亲留给我四个字:诚信、节约 1
   一个纸业家族企业的兴衰 23
   我的成功之道在于靠朋友 41
   传统药店的四根支柱:丸散膏丹 73
   汽车运输行:从上海到杭州之路 79
   大成茶行:起于上海,成于杭州 101
   一年零六个月的老板梦 129
   义源金铺:杭州城中最精美的小洋楼 139
   从刻字摊走出的资本家 147
   我的翅膀是怎样一点点长硬的 153
   我当过老板,也干过装卸工 167
   参加公私合营,让我如释重负 181
   邵芝岩笔庄在我手上恢复 191
   我促成了杭州制革业第一家私私合营企业 205
   杭州碾米行业的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 225
   既是学徒又是老板的日子 241
   为美国邓禄普轮胎公司做浙江总代理 257
   这个资本家是新中国成立后我自己去当的 271
   公私合营中把我划为“三小” 283
   热心于公益救火的裁缝铺老板 291
   一个小玻璃店主的苦乐人生 309
   迟到的追忆(代后记) 325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杭州税收的特点,每一个同业公会一定要负责包收。包收也有几种:小的企业是民主评议,按你这一类行业每年每月有多少营业额,固定你这个税收,到时间你自己去缴;另外就是查账计征,对上规模的、大的厂和大的商店,由财会科审核你的实际营业情况,查账计征税额,你如果有偷税漏税,要罚的,税务局也可以抽查;还有分散、零星的小买卖户,每年自己去交些就是了,就是包税。市商会和同业公会管的事情很多,市商会自己有物价委员会,这个抗战前就成立了,行业里头价格都由它来商定,有检查组进行检查的,管得很好,当时工商界的老板也都自觉。还有防止假冒伪劣的什么事情,也都是由市商会负责管理,市商会再分到同业公会去处理,给你分配任务。——《一个纸业家族企业的兴衰》
   
    我们店生意小,大的还有几个,大的一家是和康颜料行,一家是锦昌祥颜料店,这两家是专门卖细货的。卖粗货的店多了,大同昌、德泰昌,跟药店一样的。粗货颜料店大多取个“昌”  字,永吉昌、达昌,还有同庆和、聚源昌,聚源昌范围最大,这个老板与汇成丝厂的老板是同一个人,他房产也交关嘞。……粗货店里还有做地方性土颜料的。像杭州寺庙很多,有种颜料店专门卖寺庙油漆师傅用的东西,好比做菩萨,菩萨的眼睛、菩萨的头发做起来西蛮复杂的。还要做杭州端午节时用的雄黄,还有做蚊子药的,做蚊子药的矿石叫石黄,蚊虫香一定要用石黄,点起来有股气味,这种东西都是湖南出的,湖南有专门这种矿。从湖南进来的,还有砒霜、白砒、黄砒、雄黄。现在还有这个习惯,端午节要吃雄黄酒,性质相同的,雄黄属于高级些的,石黄要差点。这些东西本来也是我们行业里做的。——《我当过老板,也干过装卸工》
   
    1958 年“大跃进”,提倡超英赶美,杭州皮革厂原料不足,一个月生产仅有半个月原料。我们厂转行搞起化工产品,什么植物生长刺激素,原料猪毛做味精,等等,结果都不合格,最后还不是把产品都倒入钱塘江,污染了环境。我看见这些情况十分痛心,我向厂长建议,生产成品服装,比如皮夹克,还加工蜡压皮。当时我从招聘技术工人入手,搞设备,搞材料,搞生产,搞销售,基本上一手抓。一年多下来,皮衣月产量达到两千余件,产值占全厂的三分之一。还为北京市公安部队生产公安标准的蜡压皮,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北京市的公安部队对我们评价相当好。——《我促成了杭州制革业第一家私私合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