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麦克白 莎士比亚注释丛书

分享到:

定价:¥7.70

  • 出版时间:1998年11月
  • 页数:200页
  • ISBN:7-100-01196-5
  • 主题词:麦克
  • 人气:317

显示全部序言

莎士比亚注释丛书总序
    莎士比亚研究在新中国有过不平坦的道路和坎坷的命运。解放后不久,大家纷纷学俄语,学英语的人数骤减。研究英国文学,要看苏联人怎么说。“文革”十年,莎士比亚同其他西方“资产阶级”作家一样被打入冷宫。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在朱生豪译文基础上修订补足的《莎士比亚全集》。随之又出版了一些个别剧的不同译本,如方平译的《莎士比亚喜剧五种》(1979年)和卞之琳译的《莎士比亚悲剧四种》(1988年)。梁实秋的译本,现在大陆上也可以读到了。评介和研究莎士比亚的文章,从“文革”结束后才逐渐多起来。
    但是,目前多数人学习、欣赏和研究莎士比亚,是通过中译文来进行的。精通英语而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不是没有,然而他们人数不多,年纪却老迈了。最近若干年,才有一些年轻人到英国或美国去学习和研究莎士比亚。
    1981年我就想到有必要在中国出版我们自己注释的莎士比亚著作。谈起来,许多朋友都赞成。1984年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筹备和成立时,我自告奋勇,联系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学者,共同开始编写莎士比亚注释本。商务印书馆大力支持出版这套丛书。到1993年底已出书15种,而且第一次印刷版已全部售完。这证明这套丛书是很受欢迎的。
    要知道,莎士比亚是英语文学中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他又是英语语言大师,学习、欣赏和研究他的原著,是译文无法替代的。商务印书馆以它的远见卓识,早在1910年和1921-1935年间,就出版过几种莎士比亚剧本的注释本,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那时的教会学校学生英文水平高,能读莎著;不但大学生能读,连有些中学生都能读。可从那时以后,整整50年中国就没印过原文的莎士比亚。
    世界各国,莎著的注释本多得不计其数。如果唯独中国没有,实在说不过去。如果没有,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欣赏和研究莎士比亚十分不利。近年来,中国人学英语的越来越多了,他们的英语水平也逐渐提高了。因此,也存在着一定的读者市场。
    有了注释本,可以为明天的莎士比亚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群众基础。而译本显然不能提供可靠的基础。
    莎士比亚是十六、七世纪之交的作者,他写的又是诗剧。对于现代的读者,他的英语呈现着不少的困难。不要说掌握了现代英语的中国读者,就是受了一般教育的英、美人士,在初读莎士比亚原著时也面临许多障碍,需要注释的帮助。
    莎士比亚的时代,英语正从受屈折变化拘束的中世纪英语,向灵活而丰富的现代英语转变。拉丁语和法语当时对英语影响很大。而莎士比亚对英语的运用又有许多革新和创造。
    主要的困难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也就是注释要提供帮助的方面:
    (一)词汇:许多词汇虽然拼法和现在一样,但具有不同的早期含义,不能望文生义。另有一些词拼法和现在不一样,而含义却相同。莎士比亚独创了一些词。他特别喜欢用双关语,在他创作的早期尤是如此。而双关语是无从翻译的。这是译本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注释本的原因之一。
    让我们举《哈姆莱特》剧中,男主角出场后最初讲的几句话为例:
    King:But now,my cousin Hamlet,and my son—
    Hamlet[Aside]: A little more than kin,and less than kind!
    King: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Hamlet:Not so,my lord.I am too much i'the sun.
    ●梁实秋的译文如下:
    王:现在,我的侄子哈姆雷特,也是我的儿子,——
    哈【旁白】:比侄子是亲些,可是还算不得儿子。
    王:怎么,你脸上还是罩着一层愁云?
    哈:不是的,陛下;我受的阳光太多了。
    ●卞之琳的译文如下:
    王:得,哈姆雷特,我的侄子,我的儿——
    哈【旁白】:亲上加亲,越亲越不相亲!
    王:你怎么还是让愁云惨雾罩着你?
    哈:陛下,太阳大,受不了这个热劲“儿”。
    ●朱生豪的译文如下:
    王:可是来,我的侄儿哈姆莱特,我的孩子——
    哈【旁白】: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
    王: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
    哈: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这里,主要困难在于莎士比亚让哈姆莱特使用了kin和kind以及son和sun两组双关语,kind 一字又有双关意义,翻译无法完全表达,只能各译一个侧面。结果,梁和卞两先生还得用注释补足其义,朱译则连注释也没有。这种地方,能读原文注释本的人才能充分领略莎氏原意。
    哈姆莱特在旁白里说:比亲戚多一点——本来我是你的侄子,现在又成了你的儿子,确实不是一般的亲戚关系啊;然而却比kind 少一点——kind有两层意思,一是“同类相求”的亲近感,一是“与人为善”的善意感,我同你没有共同语言,我也不知道你是安的什么心。这话只能对自己说,在舞台上假定对方是听不到的。哈姆莱特的第二句话是公开的俏皮话:哪里有什么阴云呀,我在太阳里晒得不行呢。sun是跟clouds相对;太阳又意味着国王的恩宠,“你对我太好了,我怎么会阴郁呢?”sun又跟son谐音,“做你的儿子,我领教得够了。”原文并不是像梁实秋所说的那样晦涩难解。可是含义太复杂,有隐藏的深层感情,所以无法译得完全。
    (二)语法。有些现象,按现代英语语法的标准看,似乎是错误的,但在当时并不错,是属于中世纪英语的残余因素。例如有些动词过去分词的词尾变化、代词的所有格形式、主谓语数的不一致、关系代词和介词的用法等方面,都有一些和现在不同的情况。注释里说明了,可以举一反三去理解。
    (三)词序的颠倒和穿插。词尾屈折变化较多的中世纪英语本来对词序没有严格的要求。伊丽莎白时代继承了这种习惯。同时,诗的节律和押韵要求对词序作一定的灵活处理。莎士比亚的舞台语言以鲜明、有力、生动为首要考虑。有时他就把语法和句法放在从属的地位。在激动的台词中,由于思路、感情的变化,语言也常有脱出常规的变化。这些地方,有了注释的指点,理解就容易得多。
    (四)典故。莎士比亚用典很多。古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英国民间传说、历史轶事……他都随手拈来。其中有一大部分对于英、美读者来说乃是常识。但中国读者就很需要注释的帮肋。
    (五)文化背景。注释可以提供关于基督教义、中世纪传统观点、文艺复兴时期新的主张、英国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除上述以外,还有莎剧中影射时事,以及版本考据诸问题,在注释本中可以详细论述,也可以简单提及。
    世界文豪莫不是语言大师,而要真正理解和欣赏一位大师的文笔,当然非读他的原著不成。出版莎士比亚注释本,首先是为了让中国读者便于买到和读到他的原著。不过我们自知现出的十几种在版本、注释和其他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希望读者多提意见,以便今后不断改进。
                                裘克安
                               1994年3月

显示全部前言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大概完成和初演于1606年,比《哈姆莱特》、《奥瑟罗》和《李尔王》都晚。莎士比亚在世时,它没有作为单行本出版,最早文本出现于1623年的对开全集本中。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的详细生平,请见我编著的《莎士比亚年谱》。他于1564年出生在英格兰中部小镇斯特拉福德的手工业主家庭。学历很浅,主要靠自学成才。22岁时来到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繁华的首都伦敦。传说开始在剧院门口为有钱的看客照料马匹,后来逐步成为著名戏班子的杂役、演员、剧作家和股东。他十分勤奋,从社会各阶层吸收丰富的生活和语言资料,很快从模仿走上创作的道路。他写了两首长诗和十四行诗集,献给贵族,公开出版,或在文人雅士之间传阅,为此赢得相当高的诗名。但他更喜爱创作戏剧——以无脚韵诗为主的诗剧——,不断提高情节、人物、诗句创作的水平,刻意铸造每一剧本不同的风格和意境。早期作品以喜剧为多。中年熟谙世故人情之后,深入发掘不同人的性格的深层结构。用行动、言语和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巧妙地揭示人的心灵的奥秘和发展变化。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各有各的复杂灵魂,其精神世界的宽度和深度为世界文学中所鲜见。
    有了他的剧本,以及几位出色演员的合作,莎士比亚所属剧团十分成功,受到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青睐。据不完全的记载,女王在位期间,该剧团为宫廷演出共32次,为各剧团之首。
    1603年女王去世,没有后嗣,由她的表亲苏格兰王詹姆斯六世即位,7月在伦敦加冕,是为英王詹姆斯一世,统治着合并了的英格兰和苏格兰。
    这位苏格兰籍的国王政治上不强,但对巫术、哲学、文学却有偏好,自己写作出版过《论魔鬼和巫术》、《反对烟草论》、《论国王的神圣权利》等小册子。他即位后不久就把莎士比亚所属的“宫内大臣剧团”改组为“国王供奉剧团”,并给予了一些特权和优惠,任命莎士比亚和剧团其他一些主要成员为宫廷内侍。国王多次观看过莎士比亚的戏,还曾索要观赏莎士比亚早年的戏(国王以前在苏格兰,未曾见过)。1604年,为庆祝国王加冕和进入伦敦,补行游行仪式,莎士比亚穿了鲜红的制服参加;为接待西班牙大使,莎士比亚奉命参加,担任侍从。那时莎士比亚40岁。
    从这些零星的记载,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同这位国王有机会频繁接触。正是在这一背景上,莎士比亚经过准备,写作了有关苏格兰历史的戏《麦克白》。
    这戏的故事梗概如下: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将军,为国王平叛和抵御入侵立功归来,路遇三个女巫。女巫对他说了一些预言和隐语,说他将进爵为王,但他并无子嗣能继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将军的后代要做王。麦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邓肯,做了国王。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夺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麦克白夫人神经失常而自杀,对他也是一大刺激。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落得枭首的下场。
    《麦克白》的材料来源是拉斐尔•霍林谢德的《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编年史》(1578,1587年)和其他苏格兰史料。历史上真的邓肯在1033—1039年任苏格兰国王,为表弟麦克白杀死篡位。更早还有唐沃尔德受妻子怂恿,谋杀德夫国王的故事。莎士比亚把这些材料揉合起来,创造了《麦克白》这个悲剧。重点放在了对麦克白夫妇等人物的塑造上,因此不是一般的历史剧。
    除此以外,莎士比亚对史料的主要改造,在于把班柯从原来麦克白的同谋改为他的对立面。原因是班柯的后代确实成为苏格兰国王,而且是詹姆斯的祖先。为了取娱于詹姆斯,莎士比亚在剧中还突出利用了三个女巫,影射詹姆斯继承了英王忏悔者爱德华能治病的特异功能,并提到班柯后裔的一位国王手里拿两个权球和三根权杖(见4幕1场,也是指詹姆斯)。这些当然不是本剧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是对于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的心理演变的描述。对于他们的野心、疑虑、决断、冷酷、懊悔、恐惧、绝望,以及相互的支持和责怪,这种种动人心魄的情绪变化,莎士比亚都能够设身处地地深入了解,并用惊人妙笔表达出来。除了这对夫妇本身的行动和真假言语以外,莎士比亚还运用了种种其他艺术手法来进行烘托,例如其他人的报道和在他们淫威下人们互相猜疑的情况。至于三个女巫,莎士比亚时代许多老百姓确实是相信有巫、鬼存在的。不过今天我们读来,也可将女巫看作是麦克白自己潜意识的幻觉和思想活动的外现。
    现在这个《麦克白》的本子比较短,其中有些不大接气或者时间次序经不起推敲的地方。考证家认为,可能因为演给国王看时,嫌原来太长,进行过删节。还有一些部分,如Hecate出现的场景,和一些对时事的影射,也可能是后来加垫的。但这些猜测并无切实的依据。
    读者虽然掌握了现代英语,读莎士比亚作品的时候还会遇到许多方面的困难:(一)词汇异常丰富。许多词在现代词典里查不到。许多词虽然拼法和现在一样,却具有不同的含义,不能望文生义。(二)语法上有些特殊现象。有的按现代英语语法的标准看,似乎是错误的。但在当时并不错,是属于中世纪英语的残余因素。例如有些动词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的词尾变化、代词的所有格形式、主谓语数的不一致、关系代词和介词的用法等方面,都有一些和现在不同的情况。(三)词序的颠倒错落。词尾曲折变化较多的中世纪英语本来对词序并无严格的要求,当时部分继承了这种习惯。同时诗律和押韵的要求迫使诗人对词序作一定的灵活处理。戏剧语言,特别是激情下的不同人物的语言,词序更不可能一样地正常。(四)典故多。莎士比亚常引用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还有的地方联系到英国中世纪民俗、迷信和那个时代的时事。
    为此,注释是必要的。我的注释以简赅和准确为原则。绝大多数英语注释可以拿来直接取代原文词语,构成确切的意译(paraphrase)。有时注明词的原义和引伸义;有时揭示双关。对于难懂的结构,帮助分析原句的核心部分。典故则作必要的介绍。凡用浅近和简短的英语不易说明的问题,就用中文解说。由于注释和原文对页排印,阅读方便。利用这些注释,读者完全可以细致地了解和欣赏莎士比亚的原作,比阅读译本有无可比拟的好处。
    从文体来说,《麦克白》多数用的是无脚韵诗,或称素体诗(blank verse),即每行一般为5个抑扬格的音步,共10音节,行尾无韵,如1幕2场开始时:
    What blóo- | dy mán| is thát? |He cán |re pórt,
    抑  扬    抑 扬  抑 扬  抑 扬 抑 扬
    As seém-| eth by | his plíght | of the |re vólt
    抑 扬 (较平)   抑  扬  (较平) 抑 扬
    The néw-|est státe.
    抑 扬  抑 扬
    This ís| the sér-| ge ánt,
    抑  扬  抑 扬  抑 扬
    前一人说的半个诗行,可由后一人的话加以补足,合算一个诗行(这里前人讲两音步,后人讲三音步)。排印时错开而仍相接。这种抑扬格五音节诗行,英文叫iambic pentameter,音步叫foot,扬也就是重音所在。朗读时忌人为地把轻重音读得过于分明。轻重音是自然存在的。不过有些词当时的重音位置和现代读音不一样。行末无标点时,朗读要连读下行,叫做run-on line。
    女巫用的是不同的诗行,如全剧开头处:
    When sháll |we thŕee |meét |a-gáin
    In thún-|der,líght-|ning,ór| in ráin?
    基本上是抑扬格四音步诗行。其余还有用散文的,如2幕3场看门人的独白,5幕1场麦克白夫人的梦中呓语,以及书信等。4幕2场麦克德夫夫人和小儿子说话,则用一些很短的对话诗行。
    对于本剧的注释和编排,如发现有错误和不足之处,欢迎来信指出。
                          裘 克 安
                          1989年5月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最后一个。此剧描写11世纪苏格兰贵族英雄麦克白权欲野心逐步膨胀,在女巫预言提示和妻子怂恿之下,谋杀国王实行篡位。由于猜忌和恐惧,他的罪行越来越多,众叛亲离,最后被战败枭首。本剧情节复杂,语言精采,特别对主要人物的心理变化描写深刻、生动,产生动人心魄的效果。注释详尽确切,读此原著,远胜阅读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