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莎士比亚注释丛书

分享到:

定价:¥12.00

  • 出版时间:2007年01月
  • 页数:274页
  • ISBN:7-100-01450-6
  • 主题词:安东尼克莉奥佩特
  • 人气:274

显示全部序言

莎士比亚注释丛书总序
    莎士比亚研究在新中国有过不平坦的道路和坎坷的命运。解放后不久,大家纷纷学俄语,学英语的人数骤减。研究英国文学,要看苏联人怎么说。“文革”十年,莎士比亚同其他西方“资产阶级”作家一样被打入冷宫。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在朱生豪译文基础上修订补足的《莎士比亚全集》。随之又出版了一些个别剧的不同译本,如方平译的《莎士比亚喜剧五种》(1979年)和卞之琳译的《莎士比亚悲剧四种》(1988年)。梁实秋的译本,现在大陆上也可以读到了。评介和研究莎士比亚的文章,从“文革”结束后才逐渐多起来。
    但是,目前多数人学习、欣赏和研究莎士比亚,是通过中译文来进行的。精通英语而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不是没有,然而他们人数不多,年纪却老迈了。最近若干年,才有一些年轻人到英国或美国去学习和研究莎士比亚。
    1981年我就想到有必要在中国出版我们自己注释的莎士比亚著作。谈起来,许多朋友都赞成。1984年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筹备和成立时,我自告奋勇,联系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学者,共同开始编写莎士比亚注释本。商务印书馆大力支持出版这套丛书。到1993年底已出书15种,而且第一次印刷版已全部售完。这证明这套丛书是很受欢迎的。
    要知道,莎士比亚是英语文学中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他又是英语语言大师,学习、欣赏和研究他的原著,是译文无法替代的。商务印书馆以它的远见卓识,早在1910年和1921-1935年间,就出版过几种莎士比亚剧本的注释本,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那时的教会学校学生英文水平高,能读莎著;不但大学生能读,连有些中学生都能读。可从那时以后,整整50年中国就没印过原文的莎士比亚。
    世界各国,莎著的注释本多得不计其数。如果唯独中国没有,实在说不过去。如果没有,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欣赏和研究莎士比亚十分不利。近年来,中国人学英语的越来越多了,他们的英语水平也逐渐提高了。因此,也存在着一定的读者市场。
    有了注释本,可以为明天的莎士比亚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群众基础。而译本显然不能提供可靠的基础。
    莎士比亚是十六、七世纪之交的作者,他写的又是诗剧。对于现代的读者,他的英语呈现着不少的困难。不要说掌握了现代英语的中国读者,就是受了一般教育的英、美人士,在初读莎士比亚原著时也面临许多障碍,需要注释的帮助。
    莎士比亚的时代,英语正从受屈折变化拘束的中世纪英语,向灵活而丰富的现代英语转变。拉丁语和法语当时对英语影响很大。而莎士比亚对英语的运用又有许多革新和创造。
    主要的困难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也就是注释要提供帮助的方面:
    (一)词汇:许多词汇虽然拼法和现在一样,但具有不同的早期含义,不能望文生义。另有一些词拼法和现在不一样,而含义却相同。莎士比亚独创了一些词。他特别喜欢用双关语,在他创作的早期尤是如此。而双关语是无从翻译的。这是译本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注释本的原因之一。
    让我们举《哈姆莱特》剧中,男主角出场后最初讲的几句话为例:
    King:But now,my cousin Hamlet,and my son—
    Hamlet[Aside]: A little more than kin,and less than kind!
    King: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Hamlet:Not so,my lord.I am too much i'the sun.
    ●梁实秋的译文如下:
    王:现在,我的侄子哈姆雷特,也是我的儿子,——
    哈【旁白】:比侄子是亲些,可是还算不得儿子。
    王:怎么,你脸上还是罩着一层愁云?
    哈:不是的,陛下;我受的阳光太多了。
    ●卞之琳的译文如下:
    王:得,哈姆雷特,我的侄子,我的儿——
    哈【旁白】:亲上加亲,越亲越不相亲!
    王:你怎么还是让愁云惨雾罩着你?
    哈:陛下,太阳大,受不了这个热劲“儿”。
    ●朱生豪的译文如下:
    王:可是来,我的侄儿哈姆莱特,我的孩子——
    哈【旁白】: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
    王: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
    哈: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这里,主要困难在于莎士比亚让哈姆莱特使用了kin和kind以及son和sun两组双关语,kind 一字又有双关意义,翻译无法完全表达,只能各译一个侧面。结果,梁和卞两先生还得用注释补足其义,朱译则连注释也没有。这种地方,能读原文注释本的人才能充分领略莎氏原意。
    哈姆莱特在旁白里说:比亲戚多一点——本来我是你的侄子,现在又成了你的儿子,确实不是一般的亲戚关系啊;然而却比kind 少一点——kind有两层意思,一是“同类相求”的亲近感,一是“与人为善”的善意感,我同你没有共同语言,我也不知道你是安的什么心。这话只能对自己说,在舞台上假定对方是听不到的。哈姆莱特的第二句话是公开的俏皮话:哪里有什么阴云呀,我在太阳里晒得不行呢。sun是跟clouds相对;太阳又意味着国王的恩宠,“你对我太好了,我怎么会阴郁呢?”sun又跟son谐音,“做你的儿子,我领教得够了。”原文并不是像梁实秋所说的那样晦涩难解。可是含义太复杂,有隐藏的深层感情,所以无法译得完全。
    (二)语法。有些现象,按现代英语语法的标准看,似乎是错误的,但在当时并不错,是属于中世纪英语的残余因素。例如有些动词过去分词的词尾变化、代词的所有格形式、主谓语数的不一致、关系代词和介词的用法等方面,都有一些和现在不同的情况。注释里说明了,可以举一反三去理解。
    (三)词序的颠倒和穿插。词尾屈折变化较多的中世纪英语本来对词序没有严格的要求。伊丽莎白时代继承了这种习惯。同时,诗的节律和押韵要求对词序作一定的灵活处理。莎士比亚的舞台语言以鲜明、有力、生动为首要考虑。有时他就把语法和句法放在从属的地位。在激动的台词中,由于思路、感情的变化,语言也常有脱出常规的变化。这些地方,有了注释的指点,理解就容易得多。
    (四)典故。莎士比亚用典很多。古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英国民间传说、历史轶事……他都随手拈来。其中有一大部分对于英、美读者来说乃是常识。但中国读者就很需要注释的帮肋。
    (五)文化背景。注释可以提供关于基督教义、中世纪传统观点、文艺复兴时期新的主张、英国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除上述以外,还有莎剧中影射时事,以及版本考据诸问题,在注释本中可以详细论述,也可以简单提及。
    世界文豪莫不是语言大师,而要真正理解和欣赏一位大师的文笔,当然非读他的原著不成。出版莎士比亚注释本,首先是为了让中国读者便于买到和读到他的原著。不过我们自知现出的十几种在版本、注释和其他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希望读者多提意见,以便今后不断改进。
                                裘克安
                               1994年3月

显示全部前言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是莎士比亚艺术成熟期的杰作,是他的伟大悲剧之一。只不过这个戏不容易上演,也较少上演,所以不如“四大悲剧”那样为更多的人所知。
    这是一出英雄与美人的戏。英雄是古罗马后三头同盟中最强的军事政治家马克•安东尼,他处于壮年,曾经足智多谋,坚忍不拔,善于陆战,治下慷慨大度。美人是埃及女王克莉奥佩特拉,她具有东方佳丽的魅力,喜笑怒骂都勾人心魄。她可不象项羽的虞姬那样单纯,而是大国角逐中一个风雨飘摇的小国的君主,有过许多政治经验。为了保存自己的国土,年轻时曾经先后同罗马帝国的统帅裘力斯•凯撒和格那厄斯•庞贝勾搭。
    根据历史和传说,公元前43年安东尼同屋大维•凯撒和莱皮德斯组成后三头同盟。次年他们在腓立比战役中打败谋杀裘力斯•凯撒而叛离外逃的勃鲁托斯和卡西厄斯。胜利的安东尼来到西利西亚(今土耳其阿达那)首都塔尔塞斯城,要召见克莉奥佩特拉,问她曾经援助勃、卡二人之罪。克莉奥佩特拉迅速来到,但却身着盛装在城郊的锡德纳斯河上泛舟,引得万人空巷去一睹她的姿容。入夜克莉奥佩特拉由亲信卫士将她卷在地毯里,偷偷送进安东尼所驻的堡垒。从这第一次见面,他俩就相互钟情。
    莎士比亚的剧本开始时,为公元前40年。当时安东尼42岁,克莉奥佩特拉29岁。他们的爱情是成年人的爱情,而且是有政治风云变幻作背景的爱情;反过来说,这一爱情有一种夕阳无限好的情调,并且它造成严重的政治军事后果。
    剧情简述如下:当安东尼在埃及首都亚历山大宫中耽溺于和克莉奥佩特拉的玩乐饮宴生活时,罗马帝国面对着塞克斯特斯•庞贝的叛乱、海盗的骚扰和东方帕提亚(安息)人的入侵。形势紧急以及妻子芙尔维亚去世的消息,使安东尼心中重新唤起对国家的责任感,毅然回到罗马,同屋大维•凯撒及莱皮德斯聚首。安东尼和屋大维相互指责,经旁人劝解,渐趋和好。为了巩固同盟,安东尼同意娶屋大维之妹续弦。消息传到亚历山大,克莉奥佩特拉怒不可遏,逼问信差,要了解新妇的容貌身材,是否能缠住安东尼的心。三巨头同庞贝达成妥协(公元前39年的米塞那协议),海盗归顺,安东尼派兵剿平了帕提亚(公元前38年)。安东尼移驻雅典,其部下谋杀了庞贝;屋大维留驻罗马,找借口罢黜了懦弱的莱皮德斯(公元前36年)。这样,罗马帝国只剩下安东尼和屋大维两雄,相持相斥,为了专权,终至发展到必欲吞灭对方而后快。安东尼的后妻要去找哥哥劝和。她一走,安东尼立即回到克莉奥佩特拉的身旁。安、屋两军在希腊西岸的亚克兴对仗(公元前31年),安东尼固执地放弃陆上优势,选择在海上决战。两支舰队一相遇,克莉奥佩特拉所在的船掉头逃遁,安东尼所乘旗舰尾随而去,安的舰队失去指挥而大败。安东尼回到埃及,对克莉奥佩特拉又是责怪,又是抚慰,企图重整旗鼓,强颜欢笑。屋大维率军追来,兵临城下。安东尼的陆军一度小胜,但仅属回光返照,海军则不战而降,部下又纷纷倒戈。讹传克莉奥佩特拉已死,安东尼英雄末路,自刺未死。克莉奥佩特拉躲入反锁的墓室,和临死的安东尼诀别。屋大维设计稳住美人,打算活捉她带到罗马,在自己的凯旋游行中作为俘虏示众。克莉奥佩特拉佯作就范,暗中搞到尼罗河特产的剧毒小蛇,在最后一刻自螫而死,殉了情,也殉了国。时为公元前30年,安东尼终年52岁,克莉奥佩特拉39岁。
    这个剧本,时跨十年,地跨欧亚非三洲(当然,欧亚非的界线是人为划出的);真是海阔天空,为古往今来戏剧所鲜有。其所以可能如此,因为伊丽莎白时代的舞台,和中国旧式的舞台(例如颐和园内慈禧太后观剧的舞台)一样,既无幕布,也无背景,景随人转,来去自如。
    现在本剧的分幕和分场,并不是莎土比亚自己分的,而是后人的主意。他们认为台上净场了就应该算是另外一场,结果分为5幕42场,搞得很碎。我们不妨以地点为主要因素,将本剧另行分做18个单元,如下表:
题目      地点   时间       原幕场     行数
暂别     亚历山大  40B.C.     I.1,2,3    365
海警     罗马             I.4       84
宫候     亚历山大           I.5       78
野心     墨西拿            Ⅱ.1       52
结亲     罗马             Ⅱ.2,3,4    303
妒问(上)   亚历山大           Ⅱ.5       119
议和     米塞那   39B.C.     Ⅱ.6,7     267
平远     叙利亚   38B.C.     III.1      37
分势     罗马             III.2      66
妒问(下)   亚历山大           III.3      47
两大     雅典    36B.C.     III.4,5     60
妻出     罗马             III.6      98共1,657
海战(一)   亚克兴   31B.C.九月   III.7-10     127
责姬     亚历山大           III.11-13    310
别宴     亚历山大  30B.C.夏     IV.1,2,3    86
返照     亚历山大            IV.4-9      182
海战(二)   亚历山大           IV.10-12     62
双尽     亚历山大           IV.13-15,V.1,2 681共1,387
                             总计3,044
    莎士比亚写此剧所根据的史料,主要是来自托马斯•诺斯爵土(Sir Thomas North)翻译的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Plutarch)所著《希腊罗马名人列传》一书(英译本1579年出版)。不过他并不机械地照搬史实,而是有所取舍和创造;特别是设法将十年间的事压缩在一个四小时演完的剧本里,能够自然连贯,重点突出。我们看到,在三幕六场到七场之间,有一个很大的跳跃,差距有五年。在这五年间,安东尼如何回到克莉奥佩特拉身边,言归于好,重续旧情;安东尼和屋大维之间的矛盾如何发展,直至公开火并——这些都没有交待,但我们却不感到脱节。可以设想,原来演戏时,这里是中间休息,插入轻歌舞的地方。以此为界,前面有1,657行,后面有1,387行,分量大致相当。前面写几个军人之间的错综关系,变化较多;后面写安东尼命运的下降,间有起伏,悲剧色彩逐渐浓厚。当然,自始至终从各种角度呈现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的爱情,忽喜忽忧,忽怒忽怨,还包括许多旁人对他们关系的描述和评论。最后的重头戏是英雄和美人的双双自尽。这使我们联想起莎士比亚在12年前写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死。但这两对情人是多么的不相同呀!
    莎士比亚对时间的处理机动灵活。例如,从四幕四场到九场,很明显是从早到晚的一天。这以前的四幕三场是前一天夜晚;这以后的四幕十场是后一天的早晨。但其他的日期关系就不明显。最妙的是二幕五场和三幕三场的关系,在这两场里克莉奥佩特拉向罗马来使两次追问安东尼新妇的容貌举止,显然是同一天里,或至少短期间内发生的事。然而这两场之间却插进了两年的事态变化。要是不点破,许多观众和读者会毫无觉察的。于此可见莎士比亚压缩时间的神技。
    关于莎士比亚的生平,请见拙著《莎士比亚年谱》(商务印书馆1988年出版)。在那里可以读到,莎士比亚是在1607年,他自己43岁时写的《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此剧由剧团在书业公所进行登记,但却没有出版单行本。直到莎士比亚死后,他的朋友为他出版第一对折本戏剧全集,才收进去加以发表。关于此剧在当代上演的情况,我们找不到记录。
    读莎士比亚的原著和读他的译本,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个注释本相当详尽的注释,对于读者会有极大帮助。关于莎士比亚语言和诗律的一般知识,请见我以前注的几个剧本的前言,这里不再重复。仅对两个主角的神话、传说和历史背景再作一点介绍。
    据普鲁塔克,安东尼是希腊神话中的半神英雄赫克里斯(Hercules)之子安东的后代。他的形象、服饰和性格都象赫克里斯:宽额、鹰钩鼻、大胡子,宽袍、松腰带、佩短剑,力大无穷、慷慨、随和、单纯。赫克里斯是死于一件据称能增进爱情的毒衫,穿上以后脱不下来,毒液烧身而死。这点和安东尼因情而死有相似的象征意义。安东尼又信奉酒神巴克斯(Bacchus),受到酒神的保护。因此他的性格又有另外一面:喜欢狂欢,奢侈无度,有时疯狂而不能自制。四幕三场,夜间地下出现音乐,士兵说这是安东尼的守护神离他而去。这里的守护神本应是巴克斯,莎士比亚改做赫克里斯,可能是为了合并起来简单一些。
    克莉奥佩特拉,她的守护神是艾息丝(Isis)。在埃及神话里,她代表月亮,司生育和繁殖,她是日神奥塞里斯(Osiris)的妹妹和妻子。奥塞里斯为兄弟所杀,成为地狱神,又被妻子救活。他也司繁殖。艾息丝和奥塞里斯司繁殖,都和尼罗河有关。过去(阿斯旺水坝修筑以前),尼罗河水每年泛滥,水落以后在两岸留下大片沃土,盛产庄稼。埃及人靠此为生,视尼罗河为生命和繁殖的源泉,甚至说河边的泥土经太阳一晒就会自然孳子出蛇和鳄鱼。在历史上,克莉奥佩特拉是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末代王女,18岁与其夫(亦为其弟)托勒密十三世一起统治埃及。公元前48年裘力斯•凯撒率罗马军占领埃及,允许她重掌王权,次年她的丈夫溺死(一说系她谋害),成为寡妇,独掌王权。与凯撒生一子,并随他去罗马。公元前44年凯撒被刺后,她返回埃及。后和庞贝大将长子格那厄斯勾搭。因此她是一个神秘而又经历奇特的东方美人。兄妹或姐弟结婚,这在古埃及并不奇怪,在欧洲人看来是奇怪的。英国人又误认为埃及人就是吉卜赛人,而吉卜赛人搞占卜和巫术,又是神秘的。由于埃及神话,克莉奥佩特拉同艾息丝、尼罗河、月亮和蛇认同;而在希腊罗马神话方面,她又被比拟于爱神和月神。可是大家知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一向被当代文人比做月神(称Cynthia)。因此,评论家又认为,莎士比亚在描写克莉奥佩特拉的某些脾气方面,是借用了伊丽莎白的特点。
    文学不是历史。了解和欣赏本剧的两位悲剧主角,主要是靠读莎士比亚的创作。没有必要拿剧本去同普鲁塔克或旁人记载的历史作过细的比较。介绍以上一些背景,也只是作为辅助而已。

                            裘 克 安
                       1989年11月于宁波大学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可称作莎士比亚的第五大悲剧,写作于1607年。安东尼是古罗马大将,克莉奥佩特拉是古埃及女王,这对英雄与美人的爱情是成年人的爱情,既热烈深沉而又受到政治军事风云变幻的摆布。这是一部海阔天空的戏,时跨十年,地跨欧亚非。最后两人失败和殉情而死,本身可歌可泣,而其后果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在历史上起了关键作用。本书的前言和注释提供许多背景和语言知识,足以帮助读者读懂和欣赏这部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