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全两册)

分享到:

定价:¥23.00

  • 出版时间:2002年08月
  • 页数:526页
  • ISBN:7-100-01774-2
  • 主题词: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全两册
  • 人气:157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STRONG><FONT size=3>       《市场经济研究丛书》出版说明

</FONT></STRONG>

  市场机制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市场对经济的运行,并不是万能的,它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理论界、政府部门和实业界等均积极开展“重新理解市场经济”的研讨。他们对于市场概念、市场作用、市场发展、市场体系、市场结构、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宏观基础、市场失灵的原因,以及整治市场失灵的方案等等问题,有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理解。

  根据社会实践与理论研究,国内外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世上并不存在纯而又纯的市场经济,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政府应当采取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并用的政策。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促进效率,提倡公平和扶植宏观经济的增长与稳定。今天没有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不受到政府机构的带有或多或少强制性的指导。只有国家干预和市场相结合才能形成较为正常的市场经济。市场越发达,国家干预越重要。

  为了加快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我国也正在应用市场这一重要工具,力争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为配合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们特编辑出版这套《市场经济研究丛书》,有选择地印行我国学者研究国内市场经济问题的论著,并以编写或翻译形式适当反映国外学者在市场经济领域,特别是市场经济理论及其演变、各类市场经济运行以及市场实务操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供读者参阅。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显示全部前言

                (一)

  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取名《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实是一次学术上的探索。探索的长远目标是比较大的,想在财政学科中寻找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但我们这本小书的任务则比较小,只是循着这个方向走了一步,而且还是“摸着石头过河”般的一步。当今,“渐近主义”颇受非议。但大到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小到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如果说“渐近主义”则未必恰当,但渐进却是必要的。

  理论体系的建立,一要有合理的框架,二要有足够的构件。我们这本小书,就是为财政科学的理论框架作一点准备工作。

  我们多年来从事于财政经济理论教学,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轨”上费了不少岁月,对资本主义理论观点的批判投入不少精力。由于对西方财政经济理论缺少历史的、系统的考察,批判未曾深入;批判应能起扬弃的作用,但多年来未能从批判中充实社会主义财政的理论和实践。

  在上述“平行”教学中,不时也浮起这样的想法: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情,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中,财政有无共性?如果有,能否由此认识某些范畴、某些关系、某些规律,足以构成一个合理的理论框架呢?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岂非对我们财政工作的实践也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吗?

  多年来有不少学者作了若干探索。不少人认为,古往今来,财政总归是社会产品的一种分配。这种说法不难接受,但仍有种种疑问:财政这种分配的范围有多大?分配的目的是什么?分配的机制又是怎样的?这些疑问难有恰当答案。因而,财政作为一种分配的共性也就微不足道了。也有一些人把满足国家需要作为财政的共性,但国家有阶级性而阶级性又有本质的不同。因而,这样的说法在当时就有点“离经叛道”的味道了。当时也还有一种说法:财政虽然纷纭繁复,但总归是某种货币关系。但“某种”如何界定?货币关系又有什么内容?这些也难于弄清楚。回顾几十年的探索,很像“瞎子摸象”,接触到一些表面现象,但抓不住本质。

  现在,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财政既是国家对经济的一种宏观调控,它不能脱离市场经济,也不排斥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能没有财政,二者之间有本质性的关系。

  基于这样的认识,不妨对不同社会制度下财政的共性另作一些探索。市场经济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已有几个世纪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正在形成和发展。既然不同社会制度下市场经济的形成和运行方式有相同之处,那么,从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角度,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情、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财政难道就没有任何共性吗?

  从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关系去抓住财政的共性,看来是可能的,但尚未成熟。由此去建立财政科学的理论框架,也为时过早。那么,现在应当做些什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想到的一步就是对当代西方的财政理论著作作一些考察。随着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的扩大,我们接触到许多西方的财政论著。这些著作都是在这半个世纪中写的,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运行不那么顺利的环境下写的。他们的观点和理论内容有很多差异,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不由自主地注意了国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作为我们探索的第一步,就写了这本《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

                 (二)

  认识因实践而深化,由比较而获得发展。中国的经济学家在比较研究上有着优势。

  我们长时期处于传统的、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对当时本国的财政工作和财政理论有过较多的了解。我们目前正投身于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事业,对这样的体制下财政的位置和功能虽还未必很清楚,但方向和道路已经明确。在这时候,对西方财政作一番比较研究,是能“为我所用”的。

  半个世纪来西方财政经济理论的演变,原因在于经济环境的变化。这些理论,在不同程度上又成为这些国家制定财政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我们这本小书,本身属于思想史范畴,但其一端与经济史相接,另一端与西方政治史有关。这也是财政的位置所决定的。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在谈到财政学的定义时,往往采用这样一种表达方式:财政学是一门关于公共部门的政治经济学,它旨在描述和分析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他们所说的“公共”,主要就是政府。他们所说的“公共部门”,指的是与私人部门相区别的另一个经济部门。

  由上述定义出发,西方财政学的研究是从政府经济活动的意义入手的。其基本的线索是:由市场机制失灵的分析,揭示政府经济活动的必要性,界定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和公共财政的职能,进而讨论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一般原理。在此基础上,将分析对象具体化为公共财政的各个组成要素,即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预算、财政政策、税收和公债。

  本书的讨论也是围绕这一线索而展开的。全书分为4篇共18章:

  第1篇包括1—4章,侧重于公共部门经济活动一般原理的阐释。第l章讨论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这一章通过对资源配置效率、市场机制失灵、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以及公共财政的职能等问题的分析,意在给出研究西方财政经济理论的基本线索。以此为起点,第2、3和4章分别讨论了公共财政领域的三个重要理论范畴:外部效应、公共物品和公共选择。对于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的讨论,重点在于说明外部效应、公共物品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以及将矫正外部效应、提供公共物品列入公共财政职能范围的经济原因。对于公共选择的讨论,则旨在将财政决策同政治程序联系起来,用经济学的方法解释公共收支决策的制定过程。

  第2篇包括5—9章,侧重于宏观财政理论与政策思想的阐释。在这一篇中,分析的对象开始具体化为公共财政的各个组成要素。第5章讨论公共支出,公共支出的结构、经济影响及其增长模型,将成为考察的重点。第6章是对公共财政的效率的分析,主要说明进行预算决策分析的两种方法:机会成本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第7章概括讨论了公共收入的主要形式,先后进入考察视野的有税收、公债、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对政府的捐赠、使用费和规费。第8—9章转入对财政政策以及作为其理论基础的财政乘数的讨论。这两章提供了一个分析公共财政对经济均衡作用的理论框架。

  第3篇包括10—15章,着力于税收理论及其制度结构的阐释。第10章讨论税收原则理论,突出说明了税收公平和税收效率两个方面的原则。第11—12章讨论税种分类与税制结构,从税种的各种分类方法以及税制结构的设计原理入手,着力考察了当今西方国家的三大课税体系:对所得的课税、对财产的课税和对商品的课税。第13章是对税收效应的分析,依次考察税收与生产者行为、消费者行为、劳动投入、私人储蓄、私人投资等方面的关系,进而指出了税收在这些方面所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第14章对税收的转嫁与归宿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在廓清了税收转嫁与归宿的含义和形式之后,着力说明了税收转嫁与归宿的两种分析方法: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第15章的讨论则进一步扩展至开放经济,就国际间对商品课税制度的协调,对所得课税制度的协调,对跨国收入和费用分配的协调以及对国际避(逃)税防范措施的协调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说明。

  第4篇包括16—18章,着力于公债的运用与管理问题的阐释。第16章讨论公债运用的一般原理。有关公债的理论观点、公债的运用原则、税收和公债发生替代关系的可能性与上述替代条件下消费者的行为,以及公债的用途,将依次列入考察的视野。第7章转入公债管理的考察,重点在于说明公债的种类、发行、应债来源和还本付息等方面的情况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影响。第18章则以公债管理与宏观经济调控作为标题,在对公债管理的两种效应——流动性效应和利息率效应作出相应界定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公债管理作为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传导作力机制及其同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

                 (三)

  用这样一本小书来概括半个世纪财政理论的发展,当然很难周全。取舍实属难免。取什么?那就是与“政府——市场经济——财政”这条线索有关的理论观点,但这类观点往往是某个学者或某本著作的思想基础,如果仅仅截取某几句话或某些章节,抓不住要点,对我们也没有多大参考价值,因此,我们在这本书里力求对这个时期的理论发展作比较系统的分析和介绍。我们也要舍掉一些东西。那就是与上述线索不那么直接地关连着的枝枝蔓蔓,或者,较为技术性的阐述。

  在此还想简述一点。写这本小书,只是第一步探索。那么,第二步又将是怎样呢?我们考虑了两种可能。一是以我国从90年代跨越下世纪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背景,建立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理论的框架,吸收西方有用的观点,形成体系;这样做的好处是与我国财政工作实践的结合较为密切。二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写一本规范性的财政理论著作,不必冠以中国两个字,也无须加上社会主义的定语;这样做的理由是我们深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将是目前不同社会制度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终究要走向的目标。

  两种可能,应能走哪一步呢?这实际上不是经济学者主观上能作选择的。这决定于实践,决定于实践的成就和实践的需要。

                 (四)

  需要指出的是,当代西方的财政理论体系虽然已经把国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放在重要位置,但背景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因而与我国传统财政学理论体系是很不同的。对于初涉西方财政经济理论领域的读者来说,这样的线索可能还有些陌生。特别是西方经济学家习惯于吸收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成果来深化经济理论分析,并且注重非经济因素给予经济生活的影响的现代研究方法,对于习惯于纯粹从思辨的角度来分析经济问题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费解。因此,初读本书很可能不是轻松愉快的。不过,只要具备一些基本的财政经济理论知识,加上一点儿耐心,读完全书,将能从另一个角度来领略财政理论的情趣,或能受到一些启迪。

  诚然,在吸收、借鉴西方财政经济理论中一切有用的思想、经验和方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和认识其中的谬误和缺陷。这是因为,同一般西方经济理论一样,西方财政理论也具有科学性的一面和非科学性的一面。我们的态度仍然是:有分析地吸收借鉴前者,恰如其分地批判扬弃后者。

                 (五)

  本书的写作历时一年,费力颇多。在此过程中,承蒙商务印书馆经济编辑室吴衡康主任以及编辑室其他同志给予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天津财经学院刘秀丽、刘红艺两位同志帮助誊写部分手稿,我们在此谨致诚挚的谢忱。没有他(她)们的帮助和支持,本书决不可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同读者见面。

  当然,对于书中可能存在的任何错误和不当之处,应由我们负责。我们诚恳地希望得到同行和广大读者的指教。


                             作者

                      1993年11月于中国人民大学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STRONG><FONT face=黑体>第1篇 公共部门的政治经济学

</FONT></STRONG>第1章 市场和政府

  1.1 资源配置的效率:含义与条件

   1.1—1 效率的含义

   1.1—2 效率的实现条件:MSB=MSC

  1.2 市场失灵和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

   1.2—1 完全竞争下的资源配置

   1.2—2 市场机制的失灵:效率的背离

   1.2—3 市场机制的失灵:分配的不公

   1.2—4 简短的归纳: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

  1.3 公共财政及其职能

   1.3—1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1.3—2 财政的调节分配职能

   1.3—3 财政的稳定经济职能

  小结

第2章 外部效应理论

  2.1 外部效应:分类和事例

   2.1—1 外部效应的分类方法

   2.1—2 正的外部效应与负的外部效应

  2.2 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2.2—1 负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2.2—2 正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2.2—3 正的外部效应:外部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

  2.3 外部效应的内在化:政府的矫正措施

   2.3—1 何谓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2.3—2 矫正性的税收与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2.3—3 矫正性的财政补贴与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小结

第3章 公共物品理论

  3.1 公共物品的特性

   3.1—1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特性的比较

   3.1—2 一个典型的事例:面包与取暖

   3.1—3 判定公共物品的步骤

  3.2 纯粹的公共物品的需求与纯粹的私人物品的需求

   3.2—1 对纯粹的私人物品的需求:水平相加

   3.2—2 对纯粹的公共物品的需求:垂直相加

  3.3 纯粹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

   3.3—1 MSB=MSC同样适用于公共物品

   3.3—2 一个数字的例子

  3.4 林达尔均衡和免费搭车者

   3.4—1 一种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自愿捐献与成本分担

   3.4—2 林达尔均衡的条件与免费搭车者的出现

   3.4—3 强制性的融资——免费搭车者问题的解决

  3.5 混合物品:半公共或半私人物品

   3.5—1 混合物品的概念

   3.5—2 混合物品的供给

  小结

第4章 公共选择理论

  4.1 多数规则下的公共物品的供给:政治均衡的概念

   4.1—1 政治均衡

   4.1—2 投票与决策

   4.1—3 简要的归纳:政治均衡的决定因素

   4.1—4 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一个模型

   4.1—5 中间投票者

  4.2 多数规则下投票结果的唯一性和循环性

   4.2—1 单峰偏好与多峰偏好

   4.2—2 配对投票:循环现象的出现

   4.2—3 多峰偏好的存在

  4.3 同时就一个以上问题的投票:投票交易的发生

   4.3—1 互投赞成票与投票交易

   4.3—2 隐含的投票交易

   4.3—3 投票交易与效率

  4.4 政治行为的分析

   4.4—1 投票还是不投票:投票者的行为特点

   4.4—2 政治家(政党)与选票极大化

   4.4—3 官僚主义与公共物品的供给

   4.4—4 特殊利益集团与政治均衡

  小结

            <STRONG><FONT face=黑体>第2篇 宏观财政理论与政策思想

</FONT></STRONG>第5章 公共支出理论

  5.1 公共支出的结构

   5.1—1 公共支出:理论上的分类

   5.1—2 公共支出:预算上的分类

  5.2 公共支出的经济影响:消耗性支出

   5.2—1 消耗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5.2—2 消耗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5.2—3 消耗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

  5.3 公共支出的经济影响:转移性支出

   5.3—1 转移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5.3—2 转移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5.3—3 转移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

   5.3—4 一个简化了的事例:食品券补贴

  5.4 公共支出的模型:关于公共支出增长现象的解释

   5.4—1 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5.4—2 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

   5.4—3 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5.4—4 非均衡增长模型

  小结

第6章 公共财政的效率:预算决策及其经济分析

  6.1 与预算有关的概念

   6.1—1 什么是预算

   6.1—2 预算年度

   6.1—3 预算的分类

   6.1—4 预算的原则

  6.2 预算决策程序

   6.2—1 预算的编制和提出

   6.2—2 预算的审议和批准

   6.2—3 预算的执行

   6.2—4 预算执行的监督

  6.3 预算决策的经济分析:机会成本分析

   6.3—1 机会成本分析的含义

   6.3—2 进一步的说明:资源在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配置

  6.4 预算决策的经济分析:成本—效益分析

   6.4—1 成本—效益分析的含义

   6.4—2 成本—效益分析的步骤

   6.4—3 时间因素的考虑:贴现

   6.4—4 成本—效益分析的作用与局限性

  小结

第7章 公共收入:税收、公债及其他

  7.1 公共收入的原则

   7.1—1 受益原则

   7.1—2 支付能力原则

  7.2 税收:公共收入的主要形式

   7.2—1 什么是税收

   7.2—2 课税主体、课税客体和税率

   7.2—3 税收是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最佳形式

   7.2—4 实际情况:税收占公共收入的比重

  7.3 公债:有偿性的公共收入形式

   7.3—1 什么是公债

   7.3—2 公债主要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来源而发挥作用

   7.3—3 公债与政府的资本性支出

  7.4 其他公共收入形式

   7.4—1 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

   7.4—2 对政府的捐赠

   7.4—3 使用费

   7.4—4 规费

  小结

第8章 财政乘数与经济均衡

  8.1 从预算平衡论到功能财政论

   8.1—1 大衰退以前的正统预算准则:年度预算平衡论

   8.1—2 大衰退的产物:周期预算平衡论

   8.1—3 功能财政论

  8.2 无政府预算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决定

   8.2—1 二元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8.2—2 二元经济下的国民收入的决定

  8.3 有政府预算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决定

   8.3—1 三元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8.3—2 三元经济下的国民收入的决定

  8.4 财政乘数与国民收入的均衡水平

   8.4—1 政府支出乘数

   8.4—2 政府税收乘数

   8.4—3 平衡预算乘数

  小结

第9章 财政政策:目标与工具

  9.1 财政政策的目标

   9.1—1 充分就业的目标

   9.1—2 物价稳定的目标

   9.1—3 经济增长的目标

  9.2 自决的财政政策

   9.2—1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9.2—2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9.3 非自决的财政政策

   9.3—1 自动变化的政府税收

   9.3—2 自动变化的政府支出

  9.4 供给学派的财政政策主张

   9.4—1 供给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供给学派的理论基础

   9.4—2 减税——供给学派的重要政策主张

   9.4—3 供给学派和凯恩斯主义“减税”主张的比较

  小结

           <STRONG><FONT face=黑体>第3篇 税收:理论与结构</FONT></STRONG>

第10章 税收原则理论

  10.1 税收原则理论的演变

   10.1—1 威廉•配第的税收原则

   10.1—2 攸士第的税收原则

   10.1—3 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

   10.1—4 萨伊的税收原则

   10.1—5 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10.2 税收与公平

   10.2—1 税收公平的意义

   10.2—2 衡量税收公平的标准

  10.3 税收与效率

   10.3—1 税收效率的意义

   10.3—2 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

   10.3—3 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

  10.4 对西方税收原则理论作一个归纳

   10.4—1 税收的财政效益

   10.4—2 税收的经济影响

   10.4—3 税收的社会影响

  附录:西方税收原则的调整及其发展趋势

   附录—1 80年代的税改与税收原则的调整

   附录—2 调整税收原则的原因分析

  小结

第11章 税种分类与税制结构(Ⅰ)

  11.1 税种的分类

   11.1—1 税种分类理论的沿革

   11.1—2 税种的分类可采用不同的标准

   11.1—3 最基本的是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

   11.1—4 OECD和IMF的税种分类

  11.2 税制结构的设计

   11.2—1 税种的配置问题

   11.2—2 税源的选择问题

   11.2—3 税率的安排问题

  小结

第12章 税种分类与税制结构(Ⅱ)

  12.1 对所得的课税

   12.1—1 所得课税的一般概念

   12.1—2 个人所得税

   12.1—3 公司所得税

   12.1—4 社会保险税

  12.2 对财产的课税

   12.2—1 财产课税的一般概念

   12.2—2 一般财产税

   12.2—3 特种财产税

   12.2—4 财产转让税

  12.3 对商品的课税

   12.3—1 商品课税的一般概念

   12.3—2 消费税

   12.3—3 销售税

   12.3—4 增值税

   12.3—5 关税

  小结

第13章 税收效应分析

  13.1 税收与生产者行为

   13.1—1 关于税收对市场价格影响的描述

   13.1—2 税收对生产者选择的替代效应

   13.1—3 税收对生产者选择的收入效应

  13.2 税收与消费者行为

   13.2—1 税收对消费者选择的替代效应

   13.2—2 税收对消费者选择的收入效应

  13.3 税收与劳动投入

   13.3—1 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替代效应

   13.3—2 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收入效应

   13.3—3 税收对劳动投入效应的无差异曲线分析

   13.3—4 不同税种对劳动投入的效应比较

   13.3—5 用收入需求弹性解释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效应

  13.4 税收与私人储蓄

   13.4—1 私人储蓄及其决定因素

   13.4—2 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收入效应

   13.4—3 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替代效应

  13.5 税收与私人投资

   13.5—1 私人投资及其决定因素

   13.5—2 税收对私人投资收益率的影响

   13.5—3 税收对私人资本折旧率的影响

  小结

第14章 税收的转嫁与归宿

  14.1 税收转嫁与归宿的概念

   14.1—1 关于税收转嫁与归宿含义的解释

   14.1—2 税收转嫁的形式

  14.2 税收的归宿:局部均衡分析

   14.2—1 什么是局部均衡分析

   14.2—2 供求弹性是决定税收转嫁状况的关键

   14.2—3 商品课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14.2—4 生产要素收入课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14.3 税收的归宿:一般均衡分析

   14.3—1 什么是一般均衡分析

   14.3—2 局部均衡分析的局限性

   14.3—3 税收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

   14.3—4 商品课税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14.3—5 生产要素收入课税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14.4 简短的归纳:税收转嫁的一般规律

   14.4—1 税收转嫁与供求弹性的关系

   14.4—2 税收转嫁与课税范围的关系

   14.4—3 税收转嫁与计税方法的关系

   14.4—4 税收转嫁与经济交易的关系

   14.4—5 税收转嫁与课税商品性质的关系

   14.4—6 税收转嫁与市场结构的关系

  小结

第15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税收问题

  15.1 税收管辖权与国际重复课税

   15.1—1 国际税收的含义

   15.1—2 税收管辖权的交叉与国际重复课税的产生

   15.1—3 国际重复课税的避免必须借助于国际间的税收协调

  15.2 国际间对商品课税制度的协调

   15.2—1 关税制度的国际协调

   15.2—2 增值税制度的国际协调

   15.2—3 国内消费税制度的国际协调

  15.3 国际间对所得课税制度的协调

   15.3—1 缔结国际税收协定是国际间协调所得课税制度的基本途径

   15.3—2 国际税收协定的规范化问题

   15.3—3 免除国际重复课税的基本方法

  15.4 国际间对跨国收入和费用分配的协调

   15.4—1 跨国联属厂商和转让定价

   15.4—2 跨国收入和费用的分配原则

   15.4—3 跨国收入和费用的分配标准

  15.5 国际间对国际避(逃)税防范措施的协调

   15.5—1 国际避(逃)税及其起因

   15.5—2 国际避(逃)税的常见手法

   15.5—3 国际反避(逃)税的一般措施

  小结

            <STRONG><FONT face=黑体>第4篇 公债的运用与管理</FONT></STRONG>

第16章 公债运用的一般原理

  16.1 有关公债的理论观点的演进

   16.1—1 大衰退以前的正统公债理论——负债有害论

   16.1—2 大衰退以后的现代公债理论——公债新哲学论

  16.2 公债的运用原则:归纳与比较

   16.2—1 古典经济学家的公债运用原则

   16.2—2 现代经济学家的公债运用原则

  16.3 李嘉图等价定理

   16.3—1 李嘉图对等价定理的表述

   16.3—2 李嘉图等价定理命题的意义

   16.3—3 巴罗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引申

   16.3—4 托宾对李嘉图等价定理失效原因的分析

  16.4 公债的用途

   16.4—1 筹措战争军费

   16.4—2 弥补财政赤字

   16.4—3 执行经济政策

   16.4—4 偿还到期债务

   16.4—5 调剂季节性资金余缺

  小结

第17章 公债的管理:种类、发行及还本付息

  17.1 公债的种类

   17.1—1 公债的分类方法

   17.1—2 可转让公债

   17.1—3 不可转让公债

  17.2 公债的发行

   17.2—1 公债的发行方式

   17.2—2 公债的发行条件:价格与利率

  17.3 公债的应债来源

   17.3—1 银行系统作为应债来源

   17.3—2 非银行系统作为应债来源

  17.4 公债的还本付息

   17.4—1 公债的付息方式

   17.4—2 公债的偿还方式

   17.4—3 公债偿还的资金来源

  小结

第18章 公债管理与宏观经济调控

  18.1 公债管理:流动性效应和利息率效应

   18.1—1 公债管理的流动性效应

   18.1—2 公债管理的利息率效应

  18.2 公债管理同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18.2—1 公债管理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同一性

   18.2—2 公债管理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差异性

   18.2—3 可遵循的原则

  18.3 引发的思考:中国公债管理的问题与改革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