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俄国教会史

分享到:

定价:¥26.00

  • 出版时间:2000年12月
  • 页数:528页
  • ISBN:7-100-02879-5
  • 主题词:俄国教会
  • 人气:569

显示全部前言

  前苏联的著名学者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尼科利斯基(1877-1959年)在30年代写成的《俄国教会史》,至今仍是一部论述俄罗斯正教会、旧礼仪派和教派分化运动历史的比较全面系统的著作。

  俄罗斯正教会是东正教中最大的一个自主教会,是基督教于公元10世纪末从拜占廷传入基辅罗斯后建立起来的。最初,这一教会由君士坦丁堡牧首任命的都主教管理。都主教驻节地14世纪以前是在基辅,以后随着东北罗斯的强盛便于1299年迁到弗拉基米尔,1326年又迁到了莫斯科。15世纪,俄罗斯正教会在莫斯科大公的支持下,利用希腊正教和罗马天主教在佛罗伦萨举行的宗教会议上通过东西教会合并的决议,拒绝服从君士坦丁堡牧首,并于1448年自行召开主教会议,选举俄罗斯人梁赞主教约纳为莫斯科和全罗斯都主教。这便是俄罗斯正教会事实上独立自主的开始。

  俄罗斯正教会的一些修道院、教堂以及上层的高级神职人员,在王公政权的支持下依靠土地的垦殖、赏赐、捐赠和直接掠夺,变成了直接剥削农民劳动的封建大地主。俄罗斯正教会支持莫斯科的大公们为建立统一国家,实行中央集权而进行的斗争。莫斯科大公国逐步强大起来,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453年,土耳其攻占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各东正教国家大都臣服于土耳其人。随着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加强,俄罗斯正教会便自命为东正教会的首脑,宣称俄罗斯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莫斯科是第三罗马。 1589年,俄罗斯正教会召开会议,选举莫斯科都主教约夫为俄罗斯首任牧首,从而完全脱离了君士坦丁堡牧首区的管辖。

  俄罗斯正教会内部曾进行过各种派别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反映了俄罗斯当时社会的阶级斗争和阶级内部的斗争,其中包括争夺教会地产的激烈斗争。14-16世纪,各种异端也有很大发展。

  1652年当选俄罗斯正教会牧首的尼基塔•米诺夫•尼康,于1653—1656年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教会改革,主要有:将祈祷时的跪拜改为鞠躬礼,用三指划十字代替两指划十字,赞美诗(阿利路亚)要唱三遍而不是两遍,教堂礼仪行列行进方向要自西向东(朝着太阳)而不是自东向西(顺着太阳升降方向)。这一改革还包括对宗教礼仪书籍中的一些错误,按照希腊文本进行了校订。如将“耶稣”一词的俄文写法由Исус改为Иисус等。

  尼康的改革统一了作为国教的宗教礼仪,适应了加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一改革得到沙皇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尼康极其狂妄贪权,企图把教权置于皇权之上,要求沙皇听命于自己的摆布,结果彻底失败了。1666—1667年在莫斯科召开的宗教会议上尼康被宣布解除牧首职务,并被发配到北方一个偏远的修道院;1681年死于返回莫斯科的途中。

  1721年,彼得一世颁布《宗教章程》,废除了牧首职务,建立了一个特别的宗教委员会——主教公会,由沙皇任命的一些主教组成,这些主教又受一位由世俗官员(一般都是军官)担任的所谓“主教公会总监”的控制。俄罗斯正教会已完全从属于国家,成为沙皇政府管理宗教事务的一个部门了。 1764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实行教会土地国有化,约有200万男女农民的教会土地转归国家所有,这些教会农民成了国家农民。 1917年俄罗斯正教会又恢复牧首制,主教公会成为牧首的咨议机构,并由牧首主持。

  尼康的教会改革虽然得到了绝大多数波雅尔贵族和高级神职人员的支持,但也遇到一些狂热坚持“旧信仰”的基层神职人员和普通教徒的反抗。这就是所谓的旧礼仪派运动或分裂派运动。尼康派教会和沙皇专制政府对旧礼仪派进行了残酷的镇压。旧礼仪派的著名领袖和活动家大司祭阿瓦库姆、辅祭费多尔、司祭拉扎尔、主教叶皮凡尼等先是被流放,以后于1682年被火刑处死。但是这些镇压并没有阻止旧信仰派运动的发展,相反却增加了分裂派教徒的数量。

  维护“旧信仰”的斗争反映的是不同阶层的不同社会政治要求。一些著名显贵,如霍万斯基和射击兵以及一些波雅尔贵族反对教会改革是为了维护本阶层的特权;部分高级神职人员也反对尼康改革是不愿意丧失自己的既得利益;城镇工商民和农民对分裂派的支持则反映了他们对封建专制制度压迫的反抗。 17世纪下半期在旧礼仪派运动的旗帜下发生过一系列的反对专制国家政权的事件,其中最为重大的一次就是1668—1676年的索洛韦茨基起义。

  但是分裂派运动从整体上说具有消极反动的性质。一些分裂派活动家所宣扬的末世论、洗净罪孽的思想和鼓吹脱离“现世生活”等,促使17世纪下半期大批农民和工商民离乡背井,逃往伏尔加河流域和东乌拉尔、西伯利亚等荒漠地区和森林里,在那里修建起一些旧礼仪派的隐修所。17世纪末开始广泛发生各种残酷的集体和个人自杀事件,包括自焚、溺水自尽、绝食饿死等。政府对分裂派的镇压加剧了这种逃亡和自杀行为的发生。

  18世纪-20世纪初,旧礼仪派运动的主要中心是克尔热涅茨河和伊尔吉兹河地区(在伏尔加河流域)、斯塔罗杜布(在乌克兰)和维格河流域(在北方沿海地区)的一些隐修所和社团,还有莫斯科罗戈扎墓地的教堂以及变容节墓地的反教堂派社团。由于对旧礼仪派的一再迫害,迫使部分旧礼仪派教徒迁居国外。

  旧礼仪派又逐步形成了许多流派,其中主要分为教堂派和反教堂派两大派别。

  17世纪后半期,俄国还开始发生教派分化运动,这是被压迫群众进行社会反抗的一种形式。最早出现的一个教派就是鞭身派。18世纪出现了阉割派、反仪式派和莫罗勘派,19世纪又出现了史敦达派、浸礼派、基督复临派等。这些教派可以分为两大类:神秘主义的教派(鞭身派与阉割派)和唯理主义的教派(浸礼派、基督复临派、反仪式派、莫罗勘派等)。鞭身派和阉割派否定官方教会的宗教仪式,寻求通过一些跳神活动来与神灵进行神秘主义的交流。鞭身派的这种狂热的跳神活动往往导致性放荡;阉割派则相反,为自己规定了禁欲主义的理想,其中包括性欲,所以他们要进行阉割。另一类教派在否定官方教会和国家的同时,追求一种所谓的“基督共产主义”,他们建立了一些宗教公社。但是这些公社不久都纷纷瓦解了。

  俄罗斯正教会在中国的活动也有200多年的历史。

  本书资料丰富,是用马列主义观点写成的宣传无神论的一本好书,也是我们了解俄罗斯正教会历史的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本书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写的,不可避免地会打上那个时代的一些烙印,具有某些历史的局限性。

  本书作者尼•米•尼科利斯基是前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著名东方学学者和宗教史学家,写有一系列民族学、民俗学、古代东方土地关系、古代斯拉夫人的宗教、俄国教会史等方面的著作。前苏联哲学博士戈尔季延科教授为本书第4版所写的序言《尼•米•尼科利斯基和他的<俄国教会史>》一文,对尼科利斯基的生平和学术成就作了全面的叙述和评价,对本书的意义、优点以及不足之处也有十分中肯的评述。


  参加本书翻译工作的还有卢纪雨(提供译文初稿2章)、张爱平(提供译文初稿2章)和陈安丽(提供译文初稿1章)3位同志。


  在翻译本书过程中,我们曾就一些问题请教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乐峰同志、华中师范大学俄语系教授杨隽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孙成木同志、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刘祖熙同志、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建同志等,并且得到他们的热情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另外,我们还要感谢内蒙古大学历史系资料室的宿云同志,她利用休息时间不辞辛劳地为我们抄写了几乎全部的译稿。


                           丁 士 超

                           1997年11月

                        于内蒙古大学历史系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有关俄国东正教的专著。全书对东正教于公元10世纪传入基辅罗斯,直到十月革命前的情况作了全面介绍和深入研究。作者详细阐述了基督教传入罗斯、俄国教会组织的演变、各重要历史阶段东正教的情况;有系统地介绍了尼康的教会改革、教会分裂派的形成及其发展、东正教的宗教分立运动及其主要派别的大致情况,并着重分析了东正教与俄国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关系问题。本书对我们全面了解俄罗斯正教会的历史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显示全部目 录

尼•米•尼科利斯基和他的《俄国教会史》

基督教的传播和教会的组织

  罗斯受洗和双重信仰

  教会组织

封建割据时期的宗教和教会

  信仰和崇拜的一般特征

  地方的崇拜对象

  教会的封建主义组织

  修道院和波雅尔贵族修道士的思想观念

封建教会的危机和莫斯科的中央集权

  城市的异端

  争夺教会土地的斗争

  崇拜对象和教会管理的集中

尼康的改革和分裂运动的开始

  17世纪的教会和国家

  堂区教士争取教会改革的斗争

  官方的改革和教会反对派的被粉碎

17世纪下半期的宗教社会运动

  索洛韦茨基起义

  波雅尔贵族的反抗和城镇工商民的分裂运动

  农民的末世论宗教改革运动

  原始宗教形式的复活与自焚

  顿河流域旧信仰派革命的尝试

农奴制时期的国家教会

  主教公会的建立和教会财产的国有化

  教会——东正教的主管部门

  堂区的神职人员

  教会对国家的政治效力

  新的宗教思想及其传播

商业资本基础上的旧礼仪派

  教堂派的社会组织

  教堂派的教会组织

  反教堂派的组织

农奴制时期的教派分化运动

  菲利波夫派和云游派

  18世纪上半期的鞭身派

  阉割派的开端和鞭身派的命运

  反仪式派和莫罗勘派

工业资本基础上的旧礼仪派和阉割派

  教堂派教阶的确立

  为教堂派新思想而进行的斗争

  北方沿海派和费多谢耶夫派

  资本的阉割派组织

改革以后时期的教派分化运动

  解放农奴时期的教派

  旧教派的命运

  称为史敦达派的各个教派

  1890-20世纪初的教派分化运动

国家教会的危机

  教会经济的寄生性

  教会作用的削弱

  主教公会教会的瓦解

附 录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主要术语俄汉译名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