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凤凰的再生——希腊化时期的犹太文学研究

分享到:

定价:¥34.00

  • 出版时间:2000年01月
  • 页数:715页
  • ISBN:7-100-03119-2
  • 主题词:凤凰再生希腊化时期犹太文学研究
  • 人气:311

显示全部序言

                  序   言

                   王忠祥

  梁工和赵复兴的新作《凤凰的再生——希腊化时期的犹太文学研究》构思、撰写、成书于历史与未来的交合点上,现在摆在读者的面前了。这是一部适应21世纪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前景、在文学理论尤其在文学史论方面推陈出新的专著,颇有开拓意义和学术魅力。

  我和两位作者相识已久。他们对犹太文学、基督教文学造诣较深,我是信得过的。梁工和我可说是“忘年交”,他勤于笔耕,锐意求新,在圣经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我所熟悉的中青年学人中显得相当突出。1992年7月,我在江西庐山参加并主持“全国首届犹太文学学术研讨会”期间,梁工关于犹太文学的概念、界说、研究范畴及其渊源的发言和议论,深得与会者的赞赏。从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梁工的《圣经文学导读》、《圣经指南》等论著,已经显示了学术的功力和理论的厚实。在199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会上,我见到梁工主持申报的课题“希腊化时期的犹太文学研究”,据记忆,评委们对这一课题的题旨、价值、研究计划,以及申请人的专业科研能力、有关前期成果予以认真评估后,表示满意,并投票通过。书稿于1999年7月如期完成,随后通过专家组的鉴定。大家为梁工在科研工作中获得又一硕果深感欣悦。我有幸先后读到《凤凰的再生——希腊化时期的犹太文学研究》的原稿和修订稿,获益匪浅,感受良多,故乐意接受梁工所提出的为此书作序的请求,欣然命笔。

  这部皇皇60万言大著的各章节我越读得深入,越是殚精竭虑地苦思,越有这样切实的体会,它是一部创意超前、钧深探远的好书,强有力地证实作者走出了“一条未走的路”。此话并无夸张溢美之意,要从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说起。在近20多年里,我国的外国文学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翻译、撰写、编辑、出版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理论著作、文学史和资料丛书,真是硕果累累,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局面。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另一视角观察,面对新的时代,面对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大好形势,面对国际学术趋向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繁荣的新需求统一辩证发展的未来,我们还应当看到一些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如《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1997)中“外国文学学科组调查研究报告”所指出,随着东西中外文学交流的全方位推进,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将加强对过去处于视野之外的希伯来文学、韩国文学、南非文学的研究”。就希伯来文学研究而言,与新时期以来作为重点和热点的英、法、德、俄、美等国文学为主的欧美文学研究比较,无论是研究人员还是研究成果都很少。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来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扩而大之,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两大渊源,而早期基督教文学又是古希腊精神和古希伯来精神融会的产品。两者在我国的研究都不够系统和深入,这可能与语言文字的障碍有密切关系。如果说“二希”文学研究是弱项,那么,其中希伯来文学研究就是弱项里的弱项了。不过,梁工并没有把希伯来文学放在科研视野之外,他的“圣经文学”研究可作佐证。可贵的是梁工参照前人所走的路,反思自己所走的路,在希伯来文学研究中另辟蹊径,不胶柱于原有的“圣经文学”研究模式,而是毅然调动笔锋,系统而深入地撰写希腊化时期犹太文学的论著。不言而喻,这条小路是通向大路的。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犹太文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理论价值,理所当然地有利于犹太文学史、基督教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的研究,而且是这些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关于这些道理,梁工在“后记”中提及“二希”在历史上的“两次相遇”时,已作解说,作者关注的不是论述颇多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而是谈论很少的“希腊化时期”,此处不容我浪费笔墨赘言。写到这里,不禁想起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名言:“道可道,非常道。”梁工和他的合作者赵复兴借鉴过去的“路”,走出了自己的“路”。老子所说“道”的原意未必如此,但借用过来比喻这部专著的作者苦心孤诣地走新路的坚韧精神,也许有其积极意义。写到这里,我必须交个“底”,说专著作者不甘心走“常路”时,借用了20世纪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诗话”,走出了“一条未走的路”。当然,我是从积极方面来理解这条未走之路的。让我继续借用弗罗斯特的“诗话”,比喻专著作者走新路的新收获:“林子里有两条路,朝着两个方向,而我——我走上了一条更少人迹的路,于是带来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一条未走的路》)

  具体说来,这部具有开创性的学术著作的突出优点和学术魅力,可归为彼此关联的四个方面,每一方面都源于“一条未走的路”,它们有序地组合成引人入胜的“一番景象”。

  其一,全书的构架建立在文学史论、专题研究和重要作品考证评析的基础上,“绪论”之后的主干部分分为5章36节,结构模式,不落俗套;构思创意,深邃清新。绪论高屋建瓴,可供读者了解全书概要。它引导读者巡视由“二希”文化第一次融会而伴生的繁荣、复杂的犹太文学,进而追踪探究犹太主流文学,包括《希伯来圣经》(《旧约》)的部分后期经卷、《次经》(各卷)、“伪经”(多数篇章)、“死海古卷”(若干诗文)、“文人创作”(残篇)、斐洛和约瑟福斯的著作、《塔木德》文学(拉比文学);并深切品味犹太支流文学,即作为犹太教异端派别的初期基督教的文学,包括汇集于《新约》中的福音书文学、纪事文学、书信文学、启示文学等。绪论预示出全书由各章节所谱奏的具有特殊音色的文学“交响乐”,各个“乐章”均有区别于“共性”的独特风格。绪论还提纲挈领地展列了本书所研讨的重大的“史”与“论”问题,如希腊化时期犹太文学的发展演变史迹和脉络,希腊化时期犹太文学代表作的基本面貌、特征、主题思想和美学风格,希腊化时期“二希”碰撞和交融的若干理论阐释,希腊化时期犹太主流文学和支流文学的成就及其贡献,等等。这些理论问题极有学术价值,都在各章节中予以明晰、具体的探讨,有些作出深入而系统化的论述。这里还应提及作者的“后记”,它与绪论彼此呼应。在后记中,作者通过结论式的话语,再次强调犹太民族的独特性及其在人类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贡献,着力总结了希腊化时期犹太文学的发展规律,及其创作经验在世界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理论意义”。读过后记,追思各章节的考证和论述,人们自然会认同绪论中所提出的问题和作者在书末所得出的结论。

  其二,这部著作中颇有发人深思的论断和独创的见地,不乏新观念、新理论、新材料。关于这些方面,上文论述作者走出“一条未走的路”时已有所涉及。这里再作些补充,以见“隅反”。比如,第一章“总论”的第三节“希腊化时期犹太文学的美学风格”中关于“超越性、崇高性、神秘性、象征性和非悲剧性”的论证,充分而有力。尤其是作者对犹太文学审美风格的“非悲剧性”的辨析和议论,相当精辟。依作者之见,这种“非悲剧性”的含义有二:一是“犹太文学中没有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不可能给人以纯正的悲剧性审美感受”,二是“犹太民族的历史固然是充分悲剧性的,整体上的犹太文学却无悲剧性可言”。作者从“外部形态”、“戏剧冲突”等方面论证之后,作出这样的论断:在犹太文学中,与崇高相连的是“非悲剧性”;“崇高性,以及超越性、神秘性、象征性与非悲剧性同出一源,这个源就是犹太民族的宗教信仰”。接着,作者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予以解说。

  “总论”这一章的第六节,连同第一节的最后部分,充分阐释了《旧约》的犹太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的潜流,深入论证了《新约》的世界主义如何融会了犹太世界主义神学和希腊世界主义哲学,并有显著的发展和创新。作者明确指出,“将《旧约》世界主义神学和希腊—罗马世界主义哲学融为一体的是《新约》的作者们”,“《新约》作者是在抵制和改造犹太民族主义的过程中汲取‘二希’精华而创建其世界主义学说的”。这里的论述、观念、理论和材料,对于我们理解充满“悖论”的犹太文化和文学大有裨益,甚至对时下的热门话题——有关“本土文化和全球文化”、“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辩证发展关系的研讨,也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又比如,绪论、后记、第五章以及其他有关部分,都强调和论证了初期基督教文学是希腊化时代的产物,理所当然地位于“希腊化时期的犹太文学”之列,这在中国犹太文学研究中是首创。如作者所说,中国迄今还没有“一部犹太文学史或犹太古典文学史”,更谈不上“对犹太文学的断代研究”。由于宗教偏见和宗教纠纷,即使在西方,这种不带偏见的文学史论模式也是少见的。

  其三,这部专著自始至终在希腊化时期的文化大背景中研讨犹太文学的发展史迹和创作特性。作者以当时世界文化总格局中犹太社会发展道路上的“两股文化思潮”为切入口,适当而准确。在第一章第一节里,作者写道:“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是流行于犹太社会的两股文化思潮,在文学领域有着充分的表现。”当时的犹太人以民族主义为立族之本和兴教之纲,它使一个多灾多难的弱小民族在异国强权的奴役之下“免遭同化而生生不息”;但走向极端时,它又会蜕变为疏离外部世界而保守、停滞的“狭隘民族主义”。如前所述,作者同时认为,幸而有些“慧眼独具”的犹太人提倡“举世皆为上帝民”的神学观,这种朦胧的世界主义思想发展到耶稣时与希腊世界主义哲学的某些观念“相融会”,形成《新约》中“明确的世界主义学说”。作者这样的文化史观,在随后章节中或以“犹太文学与希伯来精神”、“‘二希’的碰撞交融”为题,或通过概论、引言的形式,不断予以详解和深化。

  在这部著作中,文化背景的描写当然为希腊化时期犹太文学史的叙述和作品的评析服务。这里不妨岔开几句,谈谈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文学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可说是子系统和母系统的关系。文学与审美文化(如音乐、绘画、雕塑等),与非审美文化(如宗教、哲学、法律、史学等)是密切沟通的。毫无疑问,文学又有自己的特性。这一切,在本书关于犹太文学的“史”与“论”中均有鲜明而突出的反映。关于“史”的叙述,如希腊化“前期”、“中期”、“后期”的犹太文学发展,与众多专题议论以及对作品的细致研讨相结合,“史”与“论”彼此关照,相得益彰。尤其是《以西结伪书》等数十种作品的首次译介,《以诺一书》等一批诗文的翔实考评,弥补了过去国内对处于特殊文化背景上的古犹太文学研究之不足。

  其四,专著作者在突破以往文学观念的同时,也拓展了研究方法。无论绪论还是此后各章节,均对“二希”文化、犹太主流文学和支流文学进行了历时性或共时性、整体性或局部性的比较研究。作者运用比较文化与文学理论、方法论研究希腊化时期的犹太文学,符合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精神。这是值得特别称赞的。

  梁工在后记中写道:“本课题尝试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充分消化吸收国外已有著述的精华,写成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著。”面世的这部专著已经证实,此言不虚不谬。也如后记所说,希腊化时期的犹太文学有其“潜在的深广度和复杂性”,还有不少问题和新鲜资料“有待深入研究”。但是,这部著作出现在新世纪之初,无论是对特定时期犹太文学史的全景式描绘,还是对精选出来的犹太作品的解剖式详析,都有许多闪光的东西,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多么鼓舞人心!

  我乐意向各界读者推荐这部颇有独创性学术价值的著作,祈望它能引起同行的关注和评议,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显示全部后记

  何以选择了《凤凰的再生——希腊化时期的犹太研究》这一课题?它有怎样的学术魅力?这要从犹太民族的独特性谈起。西方文化的灵魂是“二希”——希伯来精神和希腊精神,其中前者的物态载体——犹太民族在历史命运与文化建树的反差方面显得格外奇特。自公元前586年起,犹太人就失去自己的民族国家,四海漂流,寄人篱下,遭遇各种不可思议的磨难,直到两千多年后的1948年,才在巴勒斯坦再度立国。而这期间他们中却涌现出一系列深刻改变过世界面目的文化巨人,古代有耶稣和保罗,现当代有马克思、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当今世界犹太人计约1400万,占总人口的大约0.25%,而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却占获奖总数的大约15%,相当于各民族平均获奖数的60倍。“其中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犹太学者占获该奖人数的三分之一。据说美国的出版、评论、戏剧和影视业几乎90%是犹太人主持的。在好莱坞,犹太裔成分达到了这样的地步:那里的非犹太人竟感到自己是‘外人’。理论物理学领域以其犹太科学家和学者之多被称为‘犹太物理学’。在西方要找出一个不是犹太裔的精神病医生,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对如此一个为人类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民族,多探询其文化成长的足迹,多思考几个“为什么”,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犹太民族或许由于过分弱小,在一个列强争霸的世界上竟长期难以觅得栖身之地。数千年间,直到20世纪中叶以前,他们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一直扮演着“孤独流浪者”的角色。难以历数的苦难使他们少年老成而早熟。远在希腊人天真烂漫地讲述着奥林匹斯神系的美丽传说、在幻想的国度与众神纵情欢乐之际,他们就于苦思冥想之中阐发出深奥的“一神”理论,藉此建起别具一格的民族信仰,不仅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奇迹般地生存下来,而且为文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犹太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突出成果是一批兼为文学、历史和哲学著作的宗教经典。在连接古代与中世纪的希腊化时期,这类著作层出不穷,特别丰富,它们意蕴精深,形式多样,在世界文学殿堂中占有不可低估的位置。就犹太文学史而言,它们是连接古典文学和中世纪文学的纽带;在基督教文学史上,它们是最初的源头和最早的篇章;从世界文学的发展史来看,它们是“二希”第一次融汇的伴生物。“二希”在历史上曾两次相遇,每次都孕育出足以改换后世面貌的新文化,第一次即希腊化时期,成果是基督教文化,第二次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成果是欧洲近代的资产阶级文化。国内学者对第二次已有不少论述,对第一次却很少注意。因而,客观中肯地探讨这一阶段的犹太文学,认真总结其发展规律和创作经验,对于研究犹太文学史和基督教文学史,进而整体把握世界文学的构架和走势,有着不容忽略的理论意义。

  西方学者对希腊化时期“二希”交融背景下的犹太文学早已注意,但因涉及犹太教和基督教神学理论以及两教之间的宗教纷争,其研究成果往往带有某种偏见,不宜全盘照搬地介绍到国内。鉴此,本课题尝试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充分消化吸收国外已有著述的精华,写成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新著。就内容而言,本课题试图理清希腊化时期犹太文学的基本成就、主要特征、发展和演变脉络;考察犹太教异端派别初期基督教的文学成就和特征;探讨犹太文学的若干综合性文学、美学问题,以及“二希”文化碰撞交融的若干历史问题。在资料方面,本书力求尽量借鉴西方的学术成果。它所涉及的几十种作品在国内尚属首次译介,如《以西结伪书》、《闪的论述》、《亚当启示书》、《亚伯拉罕启示书》、《以利亚启示书》、《西番雅启示书》、《以斯拉启示书》、《约瑟和亚西纳》、《雅各的天梯》、《斐洛伪书》、《利甲人的历史》、《约瑟祷言》、《雅各祷言》、《亚当遗训》、《亚伯拉罕遗训》、《以撒遗训》、《雅各遗训》、《所罗门遗训》、《弗西里得伪书》、《米南德语录》,以及十几位犹太文人的残篇等,它们皆据国外20世纪中后期的研究资料予以评介。另一批诗文如《以诺一书》、《以诺二书》、《所罗门颂歌》、《巴录二书》、《巴录三书》、《十二族长遗训》、《以赛亚的殉道与升天》、《亚当、夏娃的生平》、《马卡比传三书》、《马卡比传四书》、“西卜林神谕”等,过去国内只有辞书上有过简介,这次本书皆设专题给予较详实的论述。唯愿这些内容能拓宽国人对于犹太文学的视野。譬如,过去普遍认为犹太古典文库中没有适合舞台演出的剧本,希望本课题所论以西结的《领出去》能纠正这一偏见。

  面对新的选题、新的材料,笔者虽然常觉力所难逮,仍试图多角度地做出新的审视。为了从宏观上驾驭研究对象,不遗漏所有重要作品,本书不仅谈论“典籍文学”(如《圣经》、《次经》、“伪经”、“死海古卷”中的有关诗文),也探讨过去国内无人涉足的“文人创作”,并把斐洛、约瑟福斯的著作和古代后期经典《塔木德》等囊括进来;不仅论述犹太主流文学,还兼论作为支流的初期基督教文学,将后者视为犹太文学的有机构成部分,由于犹太教和基督教之间存在根深蒂固的宗教矛盾,这种做法在国外是鲜有所见的——一般说来,国外的犹太文学论著中不会出现初期基督教文学,基督教文学史也不会从犹太文学写起。但若站在客观公正的学术立场上观察对象,就有可能还文学史以本来面貌。事实证明,只有把二者放在一起比较研究,才能更深入忠实地揭示它们的各自特点和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与此同时,对于不少颇有深度和难度的理论问题,本书也谋求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如称希腊化时期犹太文学的美学风格是“超越性、崇高性、神秘性、象征性、非悲剧性”,希伯来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万众归一精神、进取冒险精神、忍耐到底精神、崇智求索精神、封闭性和开放性”等。

  这些议论不知能否得到学界同人的首肯,或者在什么程度上能得到首肯。笔者深知,本课题所谈论的是一种形成于东西方交界地带、古代与中世纪过渡时期、宗教神本文化和自然人本文化剧烈碰撞背景中的民族文学,有待探讨的题目不胜枚举。由于课题潜在的深广度和复杂性,更由于著者学术视野的狭窄和研究水平的肤浅,本书难免资料欠缺,评论幼稚,分寸失当,以偏概全,说到底不过是一块引玉之砖。从这个意义上讲,书中探讨的所有问题都有待于继续深入研究,故此,笔者诚邀海内方家不吝赐教。

  在拙著即将印行之际,我内心萦绕着对恩师朱维之先生(1905.3.26—1999.9.1)的深切缅怀。两个月前,这位德高望重、人品和学问皆臻完美之境的世纪老人走完充实而壮丽的人生历程,安祥地躺卧于天津北仓殡仪馆的鲜花翠柏丛中。难忘那悲怆的时刻,哀乐低回,我止不住泪水夺眶而出,汩汩涌流。朱先生大半生致力于古犹太文学和基督教文学研究,早在三四十年代就发表一系列论文,出版宏著《基督教与文学》。“文革”过后他率先吹响向该学术领域进军的号角,并身体力行,在《圣经文学十二讲》、《古犹太文化史》等著作中不辞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逐篇逐章逐节,甚至逐句逐词逐字地评介古犹太各类作品的内容和特征,引导国人对这份珍贵遗产日益形成全新的认识,接纳其为世界文苑中的异卉奇葩。我有幸于80年代中期成为朱先生的研究生之一,无论在校期间还是毕业以后,都从他那里得到难以历数的滋养——有知识、学问方面的,观点、方法方面的,也有立身行事的准则、尺度方面的。仅就目前这本书而言,其基本立意“凤凰的再生”就得益于朱先生的如下论断:

<FONT face=楷体_GB2312>  古犹太文化经过希腊文化的冲击后,遭到世界帝国罗马的致命打击;特别是两次“罗马—犹太”战争惨败后,犹太民族受到残酷的摧残,致命的破坏,文化人几乎全部被杀害,古老文化几乎完全死亡。但在死灭的灰烬中却飞出两只凤凰——基督教和拉比犹太教。

</FONT>但愿这本稚嫩之作能告慰朱先生毕生笔耕的勤勉灵魂,并为他为之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学术文库增添一缕新的光辉。

  此刻,我要向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外国文学学科评审组的吴元迈研究员、陈嘉厚教授、王忠祥教授等致以深挚的敬意,对于这样一个相当冷僻的课题,他们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予以有力的支持,使之在1996年度众多申报选题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编号96BWWOlO)。我难忘,那年春天就课题的某些设想向陈嘉厚先生求教时,和他谈得非常投机,末了他问打算写多少字,我说初步计划二三十万,他说,要讲清这个问题,至少要写70万字。那一刻,我备觉这个选题遇到了知音。日后的写作果然一发而不可收,以致达到目前的规模。今天,回首大约60万言的书稿,我感到事实确如陈先生所料,笔者尽管已经竭力钻研,距离真正把问题说清楚,实在还有很大的差距。

  本项目的课题组原拟由6位学者构成,因种种缘故最后实际工作的仅有信阳教育学院的赵复兴先生一人。他执笔写出第二章第三、五、六节,第三章第四节和第五章,以及第一章第三节的引言和第四节的初稿。赵先生对不少问题有独到见解,为最终成果增添了光彩。他的稿子由我统一加工改定。我看稿子习惯不遗漏一词一字,所做的某些更改难免与原稿见解相左,缘于此,这本书的文责大体应当由我来负,若闹出笑话,挨板子时我应该挺身而出。

  全书的撰写历时两年多,尔后于今年7月竣稿。接着组成专家鉴定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王忠祥教授任组长,郑州大学外语系的侯焕闳教授、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的高继海教授、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的安国梁教授和吕伟民副教授任成员。他们对书稿进行了认真审读,在充分肯定成绩、将“鉴定等级”确定为“一等”的同时,中肯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王忠祥教授还欣然命笔,为全书撰序点睛。随后,根据专家们的意见,我对全书又进行一次力所能及的修订。

  河南大学副校长关爱和教授、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张生汉教授历来鼓励我的研究,这次对本书的撰写和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台湾律师武忠森先生不顾他本人在台湾“9•21”地震中不幸受伤,其律师事务所也蒙受重大损失,而为这本书的顺利出版慷慨相助。商务印书馆著作编辑室主任常绍民先生积极促成本书印行,对书稿提出不少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卓新平研究员、浙江大学哲学系王晓朝教授、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晏可佳研究员馈赠图书多种,并协助搜集、复印珍稀的学术资料,我妻廉洁无私忘我地支持我,及时打印出由我执笔的各篇书稿。我妹梁中也是始终如一的热心人,只要能帮忙,事无巨细都主动去做。在此,对他们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梁  工

               1999年11月1日于开封苹果园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希腊化时期始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止于公元前罗马吞并埃及。作者取其广义,叙述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中世纪,近一千年间犹太文学。该时期是西方文化两大源头——古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碰撞交融的时期,也是希伯来圣经(即《旧约》)成型定稿、基督教圣经(即《新约》)成型的时期。作者以公正的态度叙述了该时期犹太文学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分析介绍了其文学主流——希伯来圣经后期经卷,论经多卷、伪经多数篇章、死海古卷、塔木德文学、以及初期基督教文学,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流畅,可读性强。

显示全部目 录

序言(王忠祥)

绪论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希腊化时期犹太又学的基本主题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罪孽、邪恶和上帝公义问题

  上帝的超越性

  弥赛亚观念

  复活、永生和乐园

  智慧和律法

  共同美德和世界主义

 第二节  希腊化时期犹太文学的形式特征

  语言文字

  文体类型

  修辞技巧

 第三节  希腊化时期犹太文学的美学风格

  超越性

  崇高性

  神秘性

  象征性

  非悲剧性

 第四节   希腊化时期的犹太文学与希伯来精神

  希伯来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万众归一精神

  进取冒险精神

  忍耐到底精神

  崇智求索精神

  封闭性和开放性

 第五节   希腊化时期“二希”的碰撞交融

  “二希”碰撞交融的历史脉络

  基督教文化与希伯来传统

  基督教文化与希腊传统

 第六节   从犹太民族主义到基督教世界主义

  《旧约》的犹太民族主义

  《旧约》的世界主义

  希腊-罗马的世界主义

  《新约》的世界主义

第二章   希腊化前期的犹太文学

 第一节   概述

  希腊化时代的肇始

  面对希腊化浪潮的犹太人

  希腊化前期犹太文学的成就和特征

 第二节   古籍整理

  先知书的汇纂

  《诗篇》的编订

  《箴言》的编订

 第三节   史传文学

  《历代志》

  《以斯拉-尼希米记》

 第四节   抒情诗

  《雅歌》概说

  《雅歌》赏析

 第五节   智慧文学和论说文学

  《传道书》

  《便西拉智训》

  《耶利米书信》

 第六节   传奇故事

  《多比传》

  《犹滴传》

 第七节   文人创作残篇

  编年史作家底米丢

  叙事诗人菲罗

  传奇作家阿达潘纳斯

  叙事诗人提奥多图斯

  伪希腊诗人残篇

第三章   希腊化中期的犹太文学

 第一节   概述

  希腊化的深入和犹太人的反应

  犹太教的分化和罗马的勃兴

  希腊化中期犹太文学的成就和特征

 第二节   启示文学

  启示文学的基本特征

  《但以理书》(第7至12章)

  《以诺一书》

  《西番雅启示书》

  《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的战争》

  《闪的论述》

  《以西结伪书》

  “西卜林神谕”

 第三节   传奇故事

  《以斯帖记》

  《以斯帖补篇》

  《但以理书》(第1至6章)

  《苏撒拿传》

  《彼勒与大龙》

  《亚里斯提亚书信》

  《禧年书》

  《马卡比传三书》

  《列祖回忆录》

 第四节   史传文学

  《马卡比传上卷》

  《马卡比传下卷》

  《以斯拉三书》

 第五节   智慧文学

  《所罗门智训》

  《爱慕智慧歌》

  《妓女的诱惑》

 第六节   赞美诗和祷言

  《三童歌》

  《玛拿西祷言》

  《未编入正典的大卫诗篇》

  《入会者之歌》

  《颂赞诗集》

  “死海古卷”中的其它诗歌

  《天使礼拜祷文》

  《所罗门诗篇》

 第七节   训诫文学

  《巴录书》

  《会规手册》

  《暗兰遗言》

  《十二族长遗训》

 第八节   文人创作残篇

  悲剧诗人以西结

  神谕诗人俄耳甫卡

  哲学家亚里思托布鲁斯

  叙事作家亚里斯提亚

  史学家优波利姆斯

  历史传说作家伪优波利姆斯

  历史传说作家克莱狄姆

第四章   希腊化后期的犹太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罗马时期的犹太社会

  基督教的兴起和希腊化时代的终结

  希腊化后期犹太文学的成就和特征

 第二节   启示文学

  《以诺二书》

  《以斯拉四书》

  《以斯拉启示书》

  《巴录二书》

  《巴录三书》

  《亚伯拉罕启示书》

  《亚当启示书》

  《以利亚启示书》

 第三节   传奇故事

  《以赛亚的殉道与升天》

  《约瑟和亚西纳》

  《亚当和夏娃传》

  《斐洛伪书》

  《众先知生平》

  《雅各的天梯》

  《巴录四书》

  《利甲人的历史》

 第四节   祷言和颂歌

  《犹太会众祷言》

  《约瑟祷言》

  《雅各祷言》

  《所罗门颂歌》

 第五节   智慧文学

  《马卡比传四书》

  《弗西里得伪书》

  《米南德语录》

 第六节   遗训文学

  《约伯遗训》

  《三族长遗训》

  《摩西遗训》

  《亚当遗训》

  《所罗门遗训》

 第七节   斐洛和约瑟福斯的创作

  哲学家亚历山大的斐洛

  史学家弗拉维斯•约瑟福斯

 第八节   《塔木德》文学

  《托拉》

  《密西拿》

  《革马拉》

  “哈拉卡”和“哈加达”

  《米德拉西》

  有关上帝、宇宙和人的观念

  有关家庭、社会和道德的观念

  灵活变通的释经原则

  明快多样的文体格式

  深入浅出的寓言故事

  显示楷模的拉比行迹

第五章   犹太教异端派别初期基督教的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作为犹太教异端派别的初期基督教

  初期基督教的文化渊源

  “二希”的对立和碰撞

  初期基督教文学的主要特色及其传播

 第二节   福音书浅识

  福音书的形成

  福音书作者及其思想观念

  “同观福音”问题

  “同观福音”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

  福音书所受希腊及其它古代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   福音书的文学特征

  福音书反映的社会生活

  主要人物形象

  比喻技巧及其他

  福音书诗歌

 第四节   耶酥研究

  作为真实历史人物的耶酥

  作为宗教思想家的耶酥

  作为诗人的耶酥

  耶酥的心理世界

  耶酥的哲理思维

  耶酥的政治才能

 第五节   纪事文学

  《使徒行传》概说

  使徒时期的教会史

  初期使徒群像

  使徒时期的罗马社会

 第六节   书信文学

  古代书信及其一般格式

  保罗生平概要

  保罗的思想及其所受希腊的影响

  使徒书信选析

 第七节   启示文学

  《启示录》对启示文学的新发展

  《启示录》的神秘主义特征

  《启示录》中的“启示诗歌”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