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隧道的尽头是光明抑或光明的尽头是隧道 陈原文存

分享到:

定价:¥13.00

  • 出版时间:2002年08月
  • 页数:271页
  • ISBN:7-100-03356-X
  • 主题词:隧道尽头光明抑或
  • 人气:229

显示全部序言

    刚跨进九十年代,我便退出繁忙的社会活动,躲进我一生迷恋着的“书林”中去漫步沉思了。不料忽生急病,住了一个多月医院,然后在京郊休息了大半年。闲居无事,免不了思前想后,回顾自己一生走过的道路,由是写下《不是战争的战争》和其他三篇漫忆往事的文章,还了积欠《读书》的稿债,接着便到海外讲学去了。
    在海外时恰逢苏联和东欧发生巨变。西方媒体不无挖苦地说,那个“阵营”制造了或引发了一场埋葬自己的“雪崩”。西方媒体传言,那里的人们欢呼:“隧道的尽头是光明!”——句子的结尾用的是感叹号。
    一年之后,我从海外归来,西方媒体又传言那里的流行语却已经换成“光明的尽头是隧道?”句末的感叹号变成问话符号了。
    这场“雪崩”,确实使我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外加一些困惑和一点忧伤。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力疾写了题名为《隧道的尽头是光明抑或光明的尽头是隧道》这篇政论非政论、回忆录非回忆录的文章。我喜欢它,我身边的人也喜欢它,虽则略嫌它带着几分伤感,甚至还有若干捉摸不定的情绪。文章发表在《读书》杂志时,我故意署上一个解放前用过的笔名,我想藉此试探有没有同时代人怀着类似的心态。果然好几个熟人打电话来,探问作者是谁,同时也约略表示他们的心情也有相近之处。最使我激动的是,某夜,我接到旅居西欧的年轻女友打来长长的电话,她说她喜欢这文章,她说她猜测一定是我写的,她说她了解我,她断定文章表达的就是我的真实心境;她又说她周围的年青朋友也有如此的心情,这文章正好道出了他们那一群知识者的心声。
    我,作为文章的作者,听到这样几句真诚的话,自然很高兴;但也不免惶惑:难道人们的心情真是这样的吗?真该是这样的吗?
    我接着写下另外几篇忆旧文字。边写边想,于是又有了在《读书》杂志连载的《黄昏人语》三十一则。这是一九九四年的事。
    这一年,我的生活突然发生了变化,心境变得很不平静,对往事已不再有那么浓厚的兴趣,这类文章也少写了。只是为了抚平自己的心境,我着手把那几年发表的怀旧文字汇编成册,感谢牛津大学出版社给我出版的机会;而在那里工作的年青挚友林道群君,居然赞同我的奇想,出书时就用我所喜欢的那篇文章的题目作书名。这个古怪的其长无比的十八个字书名,就这样与读者见面了。书未能发行到内地,可是在香港和海外却引来不少评介文字。我感谢这些相识的和不相识的评论家和读者,感谢他们对我的关怀和希望,他们的激励增加了我继续前行的不少勇气。
    九十年代结束了,二十世纪也就成了历史。怀旧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化了,但是已经发生过的往事,却不能从脑海中抹去。我常说:往事如烟,往事并不如烟,就是这个意思。
    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旧时代找到了历史的归宿,而新时代正展开翅膀腾飞。自然,一个美丽而崇高的理想,在一个场地停止了试验,而这个试验经历了大半个世纪风雨雷电,一旦中止,仿佛眼前一切都不见了,消失了,归于一片静寂了。正所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世纪之初,“震撼世界的十日”开始的壮丽事业,到世纪将尽之时,却忽然烟消云散,上演了震撼世界的“雪崩”。我们这一代人,从青少年时期起,就憧憬着这所谓人类“未来的希望”,如今亲眼目睹这场雪崩,不能不心情沉重。但是人——真正的人——是坚强的,顽强的,甚至是顽固的,特别是老人。因为他们看到过数不尽的沧桑,经历过个人力量阻挡不住的世变,确信理想在未来的世纪中必定会实现。他们深知历史老人从来不走直路。“西方不亮东方亮”。信念是不会消失的,理想是不会湮灭的。理想是种子,埋在地下,到了春天就会发芽。而诚实的人相信,春天会有的,春天一定会来的。
    雪崩当年,海外有记者采访我,我说过,“幽灵”在欧洲徘徊,徘徊了不止一百年,这才落地生根,如今“幽灵”飞走了。可是“幽灵”难道不会在别的地方,换上新的装束出现吗?
    就这样,雪崩给我们带来一阵惆怅,但是信念驱散了惆怅的浓雾,当惆怅的时代让位给重新燃起的希望之火的时候,需要勇敢地面对历史,需要自己更需要后来人勇敢地揭开历史的真实。这就是我让这部小书重新问世的缘由。
    我这书不是回忆录。我不写回忆录,我不会写回忆录,因为我的一生平淡无奇,没有做过什么值得回味的大事,不值得写回忆录。我这一辈子只同书打交道,我记下的只是跟书以及由书及人有关的实事和断想。所以新版刊行时,我宁愿采用原来那十八个字的长长书名,而舍弃了原来的副标题《不是回忆录的回忆录》——这个诱人的题目留给书中的一辑文章,即那六篇《不是什么的什么》的纪事作总名。
    新版的内容与海外版完全一样,只不过改正了若干笔误和排误,又在校阅时把文章分成三辑,每辑分别加上《不是回忆录的回忆录》,《隧道的尽头是……》和《黄昏人语》作总题。书中数目字的写法,也一仍其旧,即用方块字而不用阿拉伯字。请读者和书刊检查者不要责怪出版社,因为这并非编校不慎,而是作者认为在文字和符号表达方式上有权使用自己独特的规则,尤其是语言学者有冲破某种世俗习惯的学术自由。
                             陈原
                     二○○○年十二月一日于北京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体裁奇特的回忆录,作者凭借某段史实回顾了一段一段的历史。由于作者交游甚广并征引了许多文字和史料,使读者在了解了作者心路历程的同时,也了解了一段段已往难以见到的真实可信的历史,甚至为后人提供了研究的可能性。

显示全部目 录

新版序

1
不是回忆录的回忆录
不是战争的战争
不是情书的情书
不是音乐的音乐
不是地理的地理
不是杂志的杂志
不是报纸的报纸
2
隧道的尽头是……
隧道的尽头是光明抑或光明的尽头是隧道?
在欢乐歌声的背后悄悄地……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莫向资产阶级捡破烂!
在名古屋遇见的诗人
三十年代唐•吉诃德式的悲喜剧
3 
黄昏人语
1 十五年(记《读书》)
2 五十年(关于罗曼•罗兰)
3 一百二十年(基佐的《法国文明史》)
4 4+2(时代的悲剧?)
5 息辩!(关于陈寅恪)
6 简单化(关于邵荃麟及其他)
7 二十年(谭介甫的《曲赋新编》)
8 中毒(关于“老”“新”“三”)
9 小说与政治(一段轶事)
10 名家?哲人?(一套“选粹”)
11 理想世界(哲人的空想和社会模式)
12 《新年梦》(蔡元培的小说)
13 两种生产
14 哲人的梦
15 语言梦(记叶籁士)
16 秋来了(“复杂化”也不得)
17 《秋天里的春天》(记作者巴基和译者巴金)
18 文化断裂(商务印“刷”馆)
19 科学断层(由杨振宁博士的演讲想到的)
20 狗吃狗(秦大河的日记)
21 知己能吃么?
22 巴山夜雨
23 您可以走了
24 自作多情(关于列姆尼克的《列宁墓》)
25 “纪实文学”(再关于《列宁墓》)
26 谁失败了(关于詹明信的《世界新秩序》)
27 留下了鲜花
28 冬之旅(舒伯特的组歌)
29 一个人(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
30 米涅(他的《法国革命史》)
31 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