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

分享到:

定价:¥24.00

  • 出版时间:2002年02月
  • 页数:499页
  • ISBN:7-100-03361-6
  • 主题词:地理大发现研究世纪
  • 人气:1006

显示全部序言

  15世纪中后叶至17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是中世纪晚期至近代初期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地理大发现在西方常称之为大发现、大探险,在前苏联常称之为伟大的地理发现,在日本又常称之为大航海时代,在中国则常称之为开辟新航路。总而言之,大航海大探险并取得大成果便构成地理大发现。

  西方对地理大发现的研究已有悠久的历史。地理大发现时代的航海家、探险家、旅行家、殖民者、征服者曾写下了许多日记、游记、回忆录、报告等。同时代的史学家、著述家、地理学家也撰写了许多这方面的传记、编年史、新发现新到达地区的地理志、民族志、博物志等。此后西方学者对地理大发现的研究和资料整理便长盛不衰。迄今所积累的原始文献和研究文献已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并涌现了当代的莫里逊等大家。但西方学者的研究工作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如受功利主义影响,忽视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受狭隘民族主义的制约,忽视和贬低他国他民族的远航探险发现,忽视中国对地理大发现的潜在影响和刺激作用;受白人种族优越论的束缚,轻视或贬低新发现地区新到达地区的文明和文化;受英雄史观和唯心主义左右,夸大个人的作用;受沙文主义和基督教神学的局限,回避、开脱甚至为随地理大发现而来的殖民掠夺等罪恶行径辩护。参与了后半期的地理大发现并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俄国人也从16世纪以来就开始记录和收集他们从事的地理发现的资料,近代以来又进行著述研究。苏联学者继续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并开始进行全世界范围内的地理大发现研究。这方面最突出的代表是马吉多维奇等。苏联的研究努力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从而避免了西方有关这方面著述的许多缺陷。但苏联学者对俄罗斯地理大发现的成就也有所抬高,对中俄早期接触和关系的论述也多少受到狭隘民族主义的影响,在思想理论方面也有教条主义的表现,对俄罗斯以外的地理大发现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还不够。现代以来日本也在进行地理大发现的资料整理、翻译和著述研究工作。日本学者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日本在地理大发现中受到的影响和冲击;日本与西方的早期接触和交往;西力东渐下的东亚世界等。日本现当代最有成就的有增田义郎等人。

  对地理大发现的研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虽然有关这方面的通俗性普及读物已有不少,但缺乏有分量的学术专著。有些著述虽然也带有研究性,但往往侧重揭露批判老殖民主义者的罪恶,而不是在论述地理大发现。现有的论文大多只涉及前期地理大发现的部分事件和人物,而未能全面系统地进行阐述。因此,研究并写出一批有深度、有新意、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撰写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的、有时代精神的学术专著,是中国史学界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地理大发现是历史学和地理学相结合、互为交叉渗透的事件,因此要深入地进行研究应该说也有相当的难度。为了填补这一史学空白,推进史学研究,使中国的地理大发现研究上一个新台阶,本人选择并完成了这项课题的研究和撰写工作。

  本书全面系统地叙述了15—17世纪地理大发现、航海大探险的历史,介绍文明人类征服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的历程,梳理人类对大地是个圆球、海洋相通并包围陆地的认识历史,评说地理大发现方面风云人物的探险经历及是非功过;探讨和研究地理大发现发生的原因和它对人类历史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书着力表现中国在地理大发现中的地位和影响。中国虽没直接参与地理大发现,但中国的富裕、文明、发达却激起欧洲的探险家冒险远游的热情及开辟新航路的欲望,从而成为诱发地理大发现的直接动因之一。中国人如果能像半个世纪前的郑和时代那样仍然航行于和留驻在北印度洋,地理大发现的很大一部分进程和内容便会改变。可见中国的存在和不存在对地理大发现有多么大的潜在影响。

  本书尽量反映和吸收国际学术界最新的成果和动态。本书的数百种参考文献既包括大量的原始资料,也包括20世纪70、80年代的英、俄、日学术专著和90年代的学术期刊。本书配有多幅带有文物性质的古地图、古画和笔者精心研制的新地图,以便阐明问题,加深印象,让事物形象直观。

  本书追求从人类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演进的高度,站在人类正义与尊严、世界进步与和谐最一般原则的立场上,对有关的事件、人物及其作用和影响,尽量做到评价公允,不抬高或压低某国的航海探险活动和发现成果。本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同时也不拘泥于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和论断。

  航海大探险、地理大发现是与殖民大征服孪生的。本书主要是论述地理大发现,而对殖民征服和掠夺,只在与重大航海探险、发现交织时才加以论述。

  本书因篇幅有限,致使已写就的篇章只好忍痛割爱。它们是“西、葡对美洲的进一步发现、征服和毁灭文明”、“地理大发现主要人物评价”、“西、葡开辟新航路与郑和下西洋比较”等章节。有的问题则需要进一步研究,如资本主义与地理发现、殖民掠夺的关系。有的问题还言犹未尽。有的领域还有待开辟,如地理大发现史学史,阿拉伯、印度、日本没参与地理大发现的原因,地理大发现对它们的冲击,等等。这些都有待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此外书中的舛误之处也难免,希望前辈、同侪、后学们赐教指正。

  本书从1990年开始写作到1998年完稿,前后历时8年,个中艰辛,历历在目。本课题得以完成并成书出版,首先要感谢著名学者罗荣渠、刘家和、戚国淦、朱寰、马克尧、廖学盛、庞卓恒、杨耀坤等先生在各方面给予我的关心与提携。还要感谢商务印书馆著作编辑室常绍民先生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具体的支持和帮助。借此机会谨向他们和帮助过我的同志们致以由衷的谢忱。

  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叶分别由哥伦布和哥白尼拉开了地理大发现和天文大发现的帷幕。此后各种大发现接连不断。今天,美国研制的航天飞机有两架分别命名为哥伦比亚(即哥伦布的)号和发现号,这喻世着人类社会永远需要探索、发现和创新。在人类认识的地图上,最令人神往的标识永远是“未知领域”(terraincognita)。人类的探索发现事业将永不停息,对各类发现史包括地理大发现历史的研究也将永有源头活水。100年前,大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在赴新大陆的途中写下了气势磅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咄哉世界之外复有新世界,/造化乃尔神秘藏! /谈瀛海客多于鲫,/莽土倏变华严场。/揭来大洋文明时代始萌蘖,/愈竞愈剧愈接愈厉卒使五洲同一堂。/世界风潮至此忽大变,/大风泱泱兮大潮滂滂!我们深信,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定能重现历史的辉煌,自立于探索发现的民族之林,与各国人民一道,在新的世纪里缔造新的各种大发现的时代!

                                张 箭

                      1998年12月于四川大学历史系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研究地理大发现、航海大探险的历史。内容包括:介绍文明人类征服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的历程;论述发现南部非洲、南北美洲、澳洲一大洋洲、北部亚洲的经过;阐述人类对大地是个圆球,海洋相通并包围陆地的认识过程;评说地理大发现方面风云人物的是非功过;探讨地理大发现的原因及其对人类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很有创造性。本书史料丰富,内容广泛,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显示全部目 录

序 言

第一章 “地理大发现”概论

 第一节 地理发现的概念

 第二节 什么是地理大发现

 第三节 谁完成了地理大发现

   一、关于新航路的开辟

   二、关于新大陆的发现

 第四节 地理大发现不可否认或替代

 第五节 “殖民”一词的涵义

第二章 地理大发现的基础和背景

 第一节 引论

 第二节 一般的和普遍的因素

   一、政治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宗教因素

 第三节 欧洲独特的因素和条件

   一、地理条件和商路问题

   二、马可•波罗和众多旅行家的催化诱发

   三、自然地理学基础

   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第四节 其他的因素和条件

   一、觅友遏制土耳其和仙岛金地的传说

   二、造船术、航海仪器、天文学和制图术的发展

   三、信息术和热兵器的发展

第三章 葡萄牙人发现西非、南非海岸和开辟新航路

 第一节 葡萄牙早期海上扩张的原因

 第二节 航海家亨利时期

 第三节 阿丰索五世、若奥二世时期和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第四节 达•伽马最后打通新航路

   一、达•伽马去印度的航行和探险

   二、葡萄牙人在印度的活动和返航

   三、新航路开辟的重大意义

第四章 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西印度

 第一节 哥伦布的经历和筹划西航

 第二节 西班牙支持探险和海外扩张的原因

 第三节 在西班牙的奔走和圣塔菲协定

 第四节 首次远航及其发现

   一、初次横渡大西洋

   二、在美洲的活动和返航

   三、首次航渡美洲的重大意义

第五章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参与地理大发现

 第一节 软弱而短暂的远航动因

 第二节 狭隘的大地观

 第三节 传统地图的缺陷

 第四节 重陆轻海的观念和探险取向

 第五节 地理条件和地缘政治的制约

 第六节 优越的经济地理状况的负面作用

第六章 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叶的其他重要地理发现

 第一节 西、葡妄分海上霸权和势力范围

 第二节 维斯普奇的发现与美洲名称的由来

   一、“美洲”一名随想录

   二、维斯普奇的航海探险考察

   三、美洲地名的由来

   四、美洲地名的发展

 第三节 葡萄牙人二航印度与巴西、马达加斯加的发现

 第四节 初探西北新航路和发现美洲东北沿海地区

   一、老卡博特领导的英国首次远航探险

   二、卡博特父子的第二次远航探险

   三、小卡博特的北美航行探险

   四、科特•利亚尔兄弟领导的葡萄牙北美探险与发现

 第五节 哥伦布随后三次在美洲的探险、发现与殖民

   一、第二次远航与征服

   二、第三、四次远航与统治

 第六节 西班牙竞争者对南美海岸的发现

 第七节 巴尔波亚发现太平洋及他的命运

 第八节 16世纪上半叶法国人探索西北新航路

   一、维拉札诺探察北美东海岸

   二、卡提耶尔在圣劳伦斯湾的首次探险与发现

   三、卡提耶尔第二、三次探险:发现圣劳伦斯河流域

第七章 首次环球航行及其发现

 第一节 麦哲伦的经历

 第二节 麦哲伦计划远航

 第三节 为远航奔走和远航协定

 第四节 在大西洋、美洲的探险与活动

 第五节 在太平洋、亚洲的探险与活动

 第六节 维多利亚号的凯旋和特立尼达号的遭遇

 第七节 首次环球航行的重大意义

第八章 西欧对东北新航路的探寻和在北冰洋的发现

 第一节 探寻东北新航路的背景

 第二节 威洛比、钱瑟勒的首次探险

 第三节 英俄新航路的扩展和西欧对沿途地区的了解

 第四节 荷兰人对东北航路的首次探险

 第五节 巴伦支的第二、三次探险

 第六节 西欧开辟东北新航路小结

 第七节 巴伦支第三次探险的航线和成就问题

第九章 澳洲和大洋洲主要岛屿的发现

 第一节 地理发现前的澳洲、大洋洲各部族

   一、澳大利亚各部族

   二、大洋洲各部族及复活节岛之谜

 第二节 发现澳洲、大洋洲各岛的背景

   一、古代中世纪的南大陆猜想

   二、探寻南大陆的动因和特点

 第三节 发现澳洲和大洋洲各岛

   一、1642年以前在大洋洲、太平洋的探险和发现

   二、塔斯曼的探险及在他以后的发现

第十章 英法继续探寻西北通道和发现北美

 第一节 德雷克环球航行

 第二节 对加拿大北极群岛、戴维斯海峡和哈得孙湾的发现

   一、弗罗比歇的三次探险和地理概念

   二、戴维斯的三次探险和发现

   三、哈得孙的探险和遇害

 第三节 完成对哈得孙湾、巴芬湾和格陵兰西海岸的发现

   一、英国人继续探寻西北航路

   二、发现西北通道小结

 第四节 17世纪上半叶法国人发现大湖区和北美腹地

   一、钱姆普林等的发现和殖民

   二、发现大湖区的特点

第十一章 俄罗斯在北亚、北冰洋的地理大发现

 第一节 俄罗斯地理大发现辨析

   一、俄罗斯的地理发现能否成立

   二、元朝的疆域和明代的地理知识

 第二节 俄国的统一和早期的开拓

   一、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和东进的原因

   二、最初的开拓与在巴伦支海、喀拉海、鄂毕湾的航行

   三、东北新航路的设想和早期的实践

 第三节 叶尔马克及其后继者征服失必儿(西伯利亚)汗国

   一、北亚地理概况和失必儿汗国的兴起

   二、叶尔马克远征的胜败和失必儿汗国的灭亡

 第四节 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发现和殖民

   一、航海和西西伯利亚的移民城镇

   二、在叶尼塞河、泰梅尔半岛周围的航行

   三、佩特林出使明朝、开辟俄华陆上通道

 第五节 在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的探险和在其沿海的航行

 第六节 探索东西伯利亚、远东、鄂霍次克海

   一、北冰洋河系与太平洋河系的沟通

   二、探察、染指、入侵远东-黑龙江地区

 第七节 迭日涅夫、波波夫从北冰洋到太平洋的航行与发现

 第八节 在北亚、北冰洋探险发现和扩张的基本终结

   一、在南边的扩张、北边的航海和西伯利亚地图

   二、完成对堪察加半岛的发现与合并

 第九节 俄罗斯地理大发现的成就及其意义

第十二章 地理大发现的重大作用和影响

 第一节 促进了欧洲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

 第二节 世界从分散孤立到集中统一

 第三节 农作物的传播和农业发展

   一、粮食作物(玉米、土豆、甘薯)

   二、经济作物(烟草、橡胶、棉花)

   三、干果作物(花生、葵花、可可、咖啡)

   四、蔬菜作物(蕃茄、辣椒)

 第四节 世界人种分布的演变和新民族的形成

   一、人口大迁移与种族新分布

   二、民族大融合与形成新民族

 第五节 疾病传播与医学发展

   一、梅毒的传播与防治

   二、金鸡纳与疟疾相克

   三、天花肆虐与种痘

   四、坏血病与营养学

 第六节 在自然地理学方面的意义

   一、自然地理学的重大突破和制图学的发展

   二、第二阶段的发现对地理知识的极大丰富

 第七节 地理大发现与天文大发现

   一、南天天体的发现

   二、南天天文知识的传播

 第八节 对社会科学的影响

 结束语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和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