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节选本) 汉译名著随身读

分享到:

定价:¥12.00

  • 出版时间:2002年01月
  • 页数:191页
  • ISBN:7-100-03396-9
  • 主题词:国民财富性质原因研究节选
  • 人气:224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汉译名著随身读》
出版说明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我馆的标志性品牌图书,凝结着几代学人和出版者的心血,在学术界广受好评。鉴于这些名著大多是鸿篇巨制,体系博大,思想渊深,有识之士建议我们出版一套汉译名著节选本,俾使名著臻于普及,故此,我们特延请具有精深研究的学者,选取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对其内容进行精挑细选,以较小的篇幅体现原著的精髓,使汉译名著不仅是学术殿堂的高文雅典,也是普通读者丰富知识、充实自我的自修读本。
    这些名著原本体例不拘一格,思想不囿于一派,因此,本丛书也采取灵活的方式选录和编排,不强求划一,因形害义。我们希望读书界给予批评和建议。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01年10月

显示全部前言

    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年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附近的柯卡尔迪城,1790年逝世。终生未曾结婚,与母亲相依为命。
    斯密在故乡接受基础教育后,1737年14岁时进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哲学,深受其导师弗•哈奇森教授学术思想的影响。1740年以优异成绩选入牛津大学深造。在该校学习六年,与哲学家大卫•休谟成为莫逆之交。1746年返回故乡。1748年25岁时,在爱丁堡大学讲授修辞学与经济学等课程。1751年任格拉斯哥大学教授,先后讲授逻辑学、道德哲学等课程。1759年将历年讲稿的一部分整理出版成《道德情操论》一书。因而享誉学术界。在该校任教十三年后,于1763年受年轻的布克莱希公爵之聘,担任他的私人教师,年俸甚丰。1764年陪伴该公爵赴法旅游约计三年。在法国时与伏尔泰、杜尔哥、魁奈等名流学者时相往还。1767年返回故乡与其母同住,并开始撰写《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1773年脱稿,经过三年的修改,于1776年出版。斯密通过该书建立了古典经济学体系。
    十六、十七世纪西欧盛行的是重商主义,它是最早期的资本主义思想。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银货币就是财富。起先,他们主张一国要增加财富,就应禁止金银出口与货币外流;后来他们主张争取贸易顺差,以取得金银货币。根据他们的主张,实行重商主义国家的政府积极干预经济:对内严格管制工商企业,对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重商主义者站在商业资本的立场上,主要从流通领域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他们不过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的探讨者。
    从十七世纪下半叶开始,英国的威廉•配第、约翰•洛克、大卫•休谟、里查德•坎蒂隆与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先后突破重商主义理论的禁锢,提出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论点。他们是古典经济学的先行者。在他们的影响下,亚当•斯密针对十八世纪中叶,西欧的特别是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发展,工场手工业日益壮大,技术发明不断出现的实况,从资本主义的生产领域着手研究,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776年出版了《国富论》,创立了与重商主义相对立的系统性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国富论》一书不但成为西方经济学的经典著作,而且成为世界学术名著。该书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可供参考之处。
    亚当•斯密通过《国富论》的书名,清楚地指出他研究的是国民财富,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他认为国民财富就是一国生产的商品总量。劳动则是供给人们一切生活必需品与便利品的源泉。他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一方面决定于生产劳动量的增加,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通过教育培训,进行劳动分工所提高的劳动生产力。
    这本选编本根据商务印书馆1972年出版的,由著名资深经济学家郭大力与王亚南两位教授改订的中译本进行选编的。选编本保持原有五篇的总体结构,就保留的各章内容,优先挑选理论性段落,力求反映斯密的论点。原书第一篇计有十一章,现合并为三章,第一章论分工,包括原书第一篇前四章,它说明分工的利益、原因及其限制,以及由于分工必然促进交换,因此产生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第二章包括原书的第五至第七章,在其中斯密第一次较系统地阐明劳动价值论,不过它具有二元观点,即除了劳动价值论以外,他认为工资、利润与地租三种收入也决定价值。通过市场价格趋向于自然价格的分析,暗含着市场机制调节供求的作用,而自然价格则是自由竞争的价格、甚至是最低价格。第三章包括原书的第八至第十一章的内容,说明斯密的分配论。斯密在经济学说史中,第一次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工人、资本家与地主三个基本阶级,社会产品相应地以工资、利润与地租三种收入分配与这三个基本阶级。在这第一篇中,斯密建立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为后来称为价值与分配理论,即现在的微观经济学构筑理论框架,留待以后的经济学家添砖加瓦,补充延伸,甚至加以修正。
    第二篇保留了原有五章章名。在这一篇中,斯密说明他的资本学说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他将一国总资财的实物形态分成供消费的物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三部分。斯密强调资本积累,认为资本增加,源于节俭,而资本减少则由于奢侈与妄为。节约了多少收入,就增加多少资本。他还论证了将资本借给他人运用,收取利息的合法性,并说明资本供给量与利率之间的反向关系。
    第三篇只保留四章中的头尾两章,考察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发展的因素。
    原书第四篇第一、二、八三章合并成“重商主义”一章,第九章“重农主义”列为本书的第二章,其余各章从略。在这一篇中,斯密提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实现富国裕民。他批判了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由货币或金银构成的思想,还批判重商主义者认为贸易只对顺差国一方有利,从而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论点。斯密认为各国各自以其先天的或后天获得的优势产品,相互进行贸易或者以多余的产品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对贸易双方都是有利的。斯密吸收重农主义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否定重农主义认为农业是财富的惟一来源,而把工匠、制造业者和商人视为不生产阶级的错误观点。斯密鄙视非生产劳动。如果说现代的服务行业或第三产业类似于斯密所说的非生产劳动,那么斯密远没有预料到非生产劳动内涵的巨大变化,以及它促进经济发展所起的伟大作用。
    第五篇只保留原书第一、二章的部分内容。强调赋税的四种原则:一是平等,按收入的比例纳税;二是确定性,税额必需确定;三是便利纳税人纳税;四是赋税收入必需平衡, 正税之外,不再受其他的勒索。这四项原则,直到现在都是颠扑不破的。  
    总起来看,贯彻《国富论》始终的,是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在国内市场中,他主张自由竞争,认为自由竞争是发挥个人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条件,是在长期间使商品市场价格达到最低水平的保证,而且是使企业建立良好经营方式的基础。在国际贸易领域主张自由贸易。认为通过自由贸易实现国际分工,则贸易结果对贸易双方都是有利的。斯密认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为的是实现自我利益,只要存在自由竞争与自由贸易,就会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因而主张政府应采取自由放任政策。总之,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观点,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思想意识。时至今日市场经济中的适度竞争、与国际间的自由贸易在提高生产效率、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还是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经济波动仍然存在,政府的调控工作日益繁重,世界各国政府不是早已放弃自由放任政策就是从未实行这种政策。
    在《国富论》中,斯密还援用希腊、罗马时代以来的历史事实与有价值的数据资料,以支持他的论点。由于篇幅所限,只好从略。
    至于本书选编内容是否得当,有否遗漏重要论点,敬请广大读者指正。
                      范家骧于燕东园竹林深处之家
                        二OO一年九月二十八日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英国伦理学家和经济学家。1737年进入格拉斯大学习哲学。1740年以优异成绩被选入牛津大学深造。1751年任格拉斯哥大学教授。1759年出版《道德情操论》一书,因而享誉学术界。1776年出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由此建立了古典经济学体系。

显示全部目 录

<STRONG>序论及全书设计</STRONG>
<STRONG>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

</STRONG>第一章 论分工
 一、分工的利益
 二、分工的原由
 三、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四、论货币的起源及其媒介效用
第二章 支配商品交换价值的原则
 一、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
 二、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三、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第三章 论劳动生产物的分配
 一、论劳动工资
 二、论资本利润
 三、论工资与利润随劳动与资本用途的不同而不同
 四、论地租

第二篇 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

第一章 论资财的划分
第二章 论作为社会总资财的一部门或作为维持国民资本的费用的货币
第三章 论资本积累并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
第四章 论贷出取息的资财
第五章 论资本的各种用途

第三篇 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

第一章 论财富的自然的发展
第二章 都市商业对农村改良的贡献

第四篇 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第一章 商业主义或重商主义的原理
第二章 论重农主义即政治经济学中把土地生产物看作各国收入及财富的惟一来源或主要来源的学说

第五篇 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第一章 论君主或国家的费用
第二章 论一般收入或公共收入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