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唐礼摭遗——中古书仪研究

分享到:

定价:¥34.00

  • 出版时间:2002年11月
  • 页数:650页
  • ISBN:7-100-03544-9
  • 主题词:唐礼摭遗古书研究
  • 人气:557

显示全部序言

  敦煌书仪研究是敦煌学研究的重要部分。近数十年来,我国众多学者从事于此项研究,取得可喜的成绩。一般重大科研项目,须分为几个阶段进行。每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及经验,总结之,以利进一步分析论述。此一阶段的总结,乃下一阶段分析研究的基础,其成就如此,其疏失则改正之。

  近日,学生吴丽娱以其书稿见示,并索序于余。就全书的内容而言,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乃我国数十年来敦煌书仪研究的总结;另一部分,乃在总结的基础上开启唐礼研究的新途径。

  总结部分,著者论述详悉,读者阅之可知。我愿指出:著者首先肯定敦煌书仪数十年研究的成绩,对吾国学术文化的贡献;其次,著者以谅解的态度,指出研究过程中的方法与论证的疏失,误者正之,不足者补充之,此即责人以宽也。这在我国今日学风的改造中,甚有裨益。

  据敦煌书仪可研究的课题甚多,著者特重视礼制,开启研究新途径,此乃由于书仪载有礼制之文。著者指出,“《礼记•中庸》称:‘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礼用以别尊卑贵贱,是古代国家维护等级秩序、宗法关系所必须,且作为国家存在的精神支柱,与用于治政的律令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唐朝国家在礼制上虽然继承隋朝,但在太宗贞观、高宗永徽一显庆和玄宗开元中都曾数次制定新礼”,“唐朝民众也有重礼仪的风尚。但是礼仪是通过怎样一种方式向全社会普及的呢?……据《唐会要》卷三五记开元二十一年(733)敕,要求‘诸州县学生,专习正业之外,仍令兼习吉凶礼,公私礼有事处,令示仪式’。这说明吉凶礼仪式既是在习学经书的“正业”之外,也不是完全来自朝廷礼书。从敦煌遗书中可以发现,有关三《礼》的文献仅P.2500、S.621等数件《礼记》残卷,而唐朝正式制定的礼书(如贞观礼、开元礼等)竟一件也未见到。可见唐朝在一般民众中传播礼仪的方式,主要地不是依靠礼经和朝廷正礼的传习。那么,如何填补在礼仪普及和礼制教育方面的空阙呢?敦煌书仪的大量出现,至少部分地回答了这一问题。”这种创新见解及研究方法,开启了唐礼及书仪研究的新途径。

  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陈寅恪先生论述北魏孝文帝之世,汇集汉魏时期华夏民族礼仪职官等制度之三支派而为一,为华夏民族典章制度之正统。北魏传诸北齐,北齐传诸隋,隋采用南朝后期梁陈礼仪等制补益之;隋传诸唐,即贞观礼及显庆礼也。唐玄宗在位期间,本诸贞观礼与显庆礼,并多方面增补完备之,成为大唐开元礼。华夏民族数千年历史中,唐代前期为前所未有之盛世,其光辉照耀史册,此固由于前所未有的文治武功,大唐开元礼的撰制,亦其一端也。北宋开宝礼之撰制,以大唐开元礼为本,此后之金礼与清礼亦莫不如是,大唐开元礼之重要可知也。 著者在书中研究丧服礼的部分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并论证了开元礼作为中古礼制定型及取代上古礼的过程,是十分有见地的论点和发现。

  理解大唐开元礼及唐社会通行礼仪,诚非易事,然如以坚毅之精神与实事求是之精神进行研究,孜孜矻矻,不息不懈,终必有成,愿黾勉为之。

显示全部前言

  大约五年之前,我由于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英藏敦煌汉藏文献研究》课题的撰写,开始了书仪以及与书仪相关的中古礼仪的研究,这使我进入了一个既广博而又艰深的新领域,并被它所展现的丰富内容深深吸引,由此不揣学识浅薄,投入了这项对个人而言是足具难度的系统工程。

  书仪在我之前,已有众多研究成果。在王重民先生开其端之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学者那波利贞从社会史角度对书仪的探讨和八、九十年代中周一良、姜伯勤、赵和平及海内外其他一些学者对于敦煌书仪文献的系统整理和专题论述,使有关书仪的研究已取得很大成就和进展。特别是自周先生始,愈来愈多的学者都注意到书仪所具有的礼书意义,这尤其丰富了人们关于中古礼仪内涵的认识。

  礼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本是作为“承天之道,理人之情”的人伦纲常存在的。它支配着人们共同的思想和行为。杜佑《通典•礼典序》论礼之要义曾特别引《礼序》云:“礼也者,体也,履也。统之于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理念的实现必须通过人们的行为实践,所以礼仪的全部内容事实上包括着宏观的礼义与具体支配人们思想行为的仪注两个部分。具体的操作甚至超过书本关于理论的讲解,此即前贤所谓“论、孟言‘礼’,皆明礼意,著于行事,不在简策”。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上古礼仪愈来愈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相脱节。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清楚地指明这一点,并由此具体地讨论了中古礼制自魏晋已迄隋唐的发展过程。上古礼仪不适应于中古社会的特点是中古礼制变化的基础,礼仪内容必须与社会现存礼法相结合,这就使得历朝制定的五礼仪注不断更新。

  礼作为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其变化又不仅仅通过仪注来体现。就广义的概念来理解,并不只是庙堂之礼才算是礼,深入支配人民生活的一切行为规范都可以称之为礼,而且朝廷正礼与民间俗礼也存在着既统一又有区别的关系。清人皮锡瑞指出,历朝定礼除了郊庙祭祀有傅会古制,实际也可斟酌变通的内容外,“其他一切典礼,以及度数仪文之末,皆可因时制宜。后世于王朝之礼,考订颇详;民间通行之礼,颁行反略”。民间之礼未受统治者重视,然而其重要性及变化之巨实际不下于庙堂。敦煌书仪的出现,向我们展示了礼仪是怎样通过婚丧嫁娶、亲朋往还、书范格式和官场酬应等种种内容渗透到人民精神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细微方面,起到了润物无声般的作用。因此,书仪不仅可以补正礼不载,更由于真实地反映了中古时代的具体礼仪规范而填补了史料关于民间通行之礼的阙疏。

  礼仪的变化不是孤立的。书仪所记载的礼仪存在于唐五代人的社会生活中。一切政治的、经济的、乃至人们精神理念的变化影响、制约着礼仪。处在中古社会交替期的唐五代,社会的动荡推动着礼仪的变革。敦煌的三类书仪——朋友书仪、吉凶书仪、表状笺启书仪虽然有各自的内容和特点,并且兴盛于不同的时段中,但这并不防碍它们均保持着时代的印记和某些共有特征。书仪的礼仪变化适应着社会的需要,顺从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当贵族制向着官僚制转变的同时,书仪也反映了作为礼仪核心的等级关系从围绕家族血缘为中心到以官场为中心的转变,以及唐五代礼庶民化、实用化和官僚化的倾向。通过不同时代、不同内容形式书仪的礼仪对比,中古社会前后分期的总体变化规律同样得到深刻地体现。

  正是基于如上理解,笔者才试图在前人基础上,通过不同方面的积累,进一步从整体上把握书仪的礼书性质。但本书是将书仪与对中古礼仪的研究合为一体,以前者充实后者;并力争不拘一格,打破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史的界限,从诸方面探索书仪的礼书内涵,故内容方式均与传统研究三《礼》、五礼有不同。本书的写作具体分为两部分:上编《书仪编》,以敦煌三大类书仪为主要对象,探讨各类书仪产生的源流、性质、内容结构演变、制作方式,及受唐社会政治的影响及相互承传关系。下编《礼仪编》,掇拾、排比、勾勒书仪的礼仪内容,结合敦煌文献和传世史料,对书仪涉及的礼仪问题进行全面的介绍、分析和定位。

  个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将中古社会的礼仪文明以更清晰的面貌呈现给读者,也能够从这一特殊的角度对唐五代社会的总体发展作一鸟瞰。由于深知自己的功力有限,所以写作过程中,曾尽可能对史籍和古代礼仪制度进行全面的学习和研究,但仍不足以反映辉煌的大唐礼仪,本书的写作就礼仪的研讨而言,不过是一次初步的尝试。

  本书是在业师王永兴先生的鼓励和督促下写成的。王先生多年来始终关怀着我的写作和进步,本书的课题形成和部分内容作为论文发表时曾向王先生征求意见,得到王先生的悉心指正。学生所取得的微小成绩是老师谆谆教诲的结果。谨以此书作为向老师呈交的一份作业,希望庶几能够不辜负老师的期盼。

显示全部后记

  当这部书稿完成时,我数年的辛勤工作也暂时告一段落。但奇怪的是,当此之际却并没有期待已久的轻松感。因为严格地说,本书是在若干篇论文的基础上形成的,无论从体例、内容和写作方式上都留下了诸多不足和遗憾。加之自己由于读书太少和某些方面知识的欠缺,也由于对书仪和礼仪这一主题尚不能更深刻、准确地理解、把握,所以书中的问题、错误肯定在所难免。尽管如此,我毕竟是奉献了自己的努力,希望这部作品能够成为后人研究礼仪时的参考。如能做到这一点,则以往的工作也就不算无益。至于一切疏误的纠正和个人学养的提高则要寄托于未来——我期待自己能贡献给社会更精良的产品。

  这部书稿的问世首先要感谢历史所的领导和学术委员会的各位专家学者。是他们的支持和信任,使这部书稿通过批准,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基金资助,并首次作为所内专刊顺利出版。

  感谢赵和平学长,在我初涉足书仪的课题时,就提供了许多资料和其他帮助,对我与他的商榷和不同意见给予极为宽宏大量的肯定。前人总是为后人铺路,在写作过程中,我对赵和平关于书仪的辛勤整理和许多重要发现始终极为钦佩。可以说,如果不是有他的著作和周一良先生开山在先,我几乎不可能顺利完成对书仪的研究。

  感谢历史所的同事们,当书中的某些内容初以论文发表时,提供了尖锐而中肯的意见。每当我信心不足时,又给予我许多鼓励。陈爽、侯旭东等都曾给我资料方面的援助,黄正建、李锦绣等同室诸君更是我随时请教的良师益友,从他们所得到的诸方面帮助无从计数。我很庆幸生活在一个非常宽松、和谐的集体之中,如果不是这样,相信我不会有足够的勇气并能集中全部精力从事自己的事业。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还有一个最大的遗憾,这就是我再也没有机会将这本书献给我非常敬佩的师长周一良先生了。周先生病中我曾数次前去探望,虽始终未敢向他提起此书的写作,却暗自希望在全部写成之后能够请他指教,但现在只能将此书奉于他的灵前,作为对他永久的纪念。

  最后,感谢商务印书馆著作室主任常绍民先生和责任编辑谢仲礼先生。他们为此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谢仲礼先生对本书做了精心的编校工作,纠正了书中的诸多谬误。

  希望同行、朋友和关注礼仪研究的读者先生们对本书提出批评指正。

                               作 者

                             于2002年1月

显示全部目 录

序                             王永兴

前 言


        上编 书仪编


第一章 月仪和朋友书仪

 一、传世月仪的源流与演变

 二、敦煌本朋友书仪

   (一)《朋友书仪》的内容组成及月贺仪的发展

   (二)《朋友书仪》的两种文体

   (三)《朋友书仪》中的复书痕迹

   (四)《朋友书仪》的产生地区与年代

   (五)《朋友书仪》的制作与流传


第二章 吉凶书仪的时代特色及内容变化

 一、仪注类史书中所见的书仪和其他俗礼书

   (一)南北朝时期的大族制作

   (二)史书记载的唐五代吉凶书仪

 二、敦煌文献中的吉凶书仪和其他俗礼书

   (一)分期与概况

    1.唐早期吉凶书仪

    2.开、天时期的吉凶书仪

    3.贞元、元和时期的吉凶书仪

    4.晚唐五代的吉凶书仪和俗礼书

   (二)《吉凶书仪》的内容结构

    1.以家族为主体的初唐和开、天书仪

    2.集大成的郑氏书仪

    3.晚唐五代书仪的格局之变


第三章 表状笺启书仪探源

 一、尺牍之学与官文书的发展

   (一)尺牍的来源及其意义

   (二)尺牍之学的形成和公式文的专门化

 二、表状笺启书仪的汉魏南北朝之源

   (一)书仪的目录归属与魏晋南北朝的公式文集

   (二)记室文学的派生发展


第四章 唐五代表状笺启书仪

 一、唐代表状笺启书仪文集的产生年代与分类

   (一)唐后期五代表状笺启类文集的发展

   (二)唐五代传世表状笺启文集的品目

 二、表状笺启书仪与晚唐五代政治

   (一)唐前期的王言制作与表状笺启

   (二)表状笺启的制作和藩镇政治关系

   (三)翰林学士和掌书记人才互动及笺表文学重心的转移

   (四)藩镇动乱和军阀割据下的掌书记之作

   (五)晚唐五代笺表文学形式体裁的研究和流传


第五章 敦煌表状笺启书仪的分类与特色

 一、S.078v和S.1725v的史事年代及其归属性

   (一)S.078v中的“梁王”和“太保”

   (二)S.1725v的年代、性质

 二、敦煌表状书仪文集的类型和制作

   (一)表状书信文集

   (二)虚拟或规范化的公式文牍

   (三)附:S.4473《后晋文抄》是《李崧文集》的讨论

   (四)附:关于P.4997书仪的一些问题


第六章 曹氏归义军通使中原与五代王朝的河西经营

 一、从P.2945书仪论曹氏归义军归奉中原王朝问题

   (一)对P.2945年代与主属的不同看法

   (二)书仪性质、内容的再认识

   (三)灵武节度使在曹氏归义军通使中的作用

 二、P.2539v书状主人公再辨证

   (一)“沙州令公”和“泾州太傅”

    1.“沙州令公”其人及于阗来朝

    2.“泾州太傅”的提前报告和谢状带来的疑惑

   (二)灵武、泾州地方权力的转换及五代朝廷的河西经营

   (三)其他书状的主人公和书状集的作者、性质问题

    1.书状的主人公说明致书者不是一个人

    2.书状的性质与撰集者

上编结语——敦煌书仪形式的总体演变与内容交叉


        下编 礼仪编


第七章 吉凶书仪溯源——家礼的形成和书仪制作

 一、古礼与家法相结合的吉凶书仪制作背景

   (一)家法的来源及书仪制作

    1.“家法”一词的渊源、变化

    2.唐代的家法、家仪

   (二)家法的内涵及在书仪中的具体表现

 二、朝廷礼制渗入书仪

   (一)唐前期礼的制定和书仪中的礼律

   (二)贞元、元和的礼书再兴


第八章 书仪的礼书规格及诸种程式

 一、书仪的制作程式与等级规定

   (一)书仪对象和等级的确立

   (二)书范常式和写作规格

 二、卑辞、敬语的使用及其改革

   (一)卑辞、敬语和书仪中的一些特殊词汇

    1.支福、支胜等

    2.蒙恩、蒙推免、蒙免、推免、推遣等

   (二)“旧仪”的沿用和创新


第九章 书仪的书体形式及应用

 一、吉凶书仪中的单、复书

   (一)复书在改革前后的应用范围

    1.杜氏书仪“重丧吊答”中的复书和单书

    2.其他吉凶仪中的复书应用

   (二)内外族吉凶复书的形式变化

    1.告哀吊答书从繁复到层次合一

    2.通婚书的两种形式

    3.单复书的合流及与传世文献的比较

 二、唐后期五代的官牍别纸

   (一)别纸的来源和意义

   (二)别纸和重叠别纸在晚唐五代书仪和文献中的应用


第十章 官称与行第

 一、官称、官称别名的使用与官员敬称的等级变化

   (一)官称的普及化

   (二)中晚唐书仪中的官称别名和官场文化

   (三)官员敬称的时代色彩

 二、书仪中的行第之称与行第普及的庶民影响

   (一)吉凶书仪中的行第之称

   (二)“四海平蕃破国庆贺书”的主人公和行第

   (三)敦煌社会的行第习俗

   (四)关于行第观念的再探讨


第十一章 官民婚丧礼俗仪典的示范

 一、婚礼仪俗

   (一)通婚书与婚礼程式

   (二)婚礼中的唐代民俗

 二、丧礼程式和吊祭


第十二章 丧服制度(1)

 一、敦煌早期书仪中的贞观丧服制度

   (一)S.1725与P.4024写本书仪的年代和礼

    1.贞观改礼前的P.4024“丧服仪”

    2.S.1725写卷中的两种礼仪

   (二)关于服衣制度的一些问题

   (三)附:S.1725和P.4024写本书仪丧服部分录文及校释

    1.录文

    2.校释

 二、敦煌所出杜佑丧服衣制图与郑余庆元和书仪

   (一)《唐礼图》的发现及两种丧服图的渊源

   (二)《丧礼服制度》可能被郑余庆书仪收入的推测

   (三)《丧礼服制度》的图说特色及其与现实的关系

   (四)附:P.2967卷《唐礼服制度》的录文和校释

    1.录文

    2.校释


第十三章 丧服制度(Ⅱ)

 一、敦煌P.3637《新定书仪镜》中丧服图年代质疑

   (一)丧服图服制与开元礼的差异

   (二)丧服图服制的年代问题

   (三)《新定书仪镜》中丧服新制的来源

 二、唐五代服制的总体发展与中古礼的定型

   (一)唐宋之际丧服制发展的再回顾

   (二)礼的发展与唐人的观念变革

    1.“三《礼》”和“五礼”——礼经与史部仪注之学的分合同异

    2.礼则的渐变与疑古非经

   (三)唐五代的“正礼”与“时俗”

 三、附:唐前期丧服改礼中的帝王意志与北朝风习

   (一)唐太宗朝舅服和嫂叔服的改革缘起

   (二)高宗朝的甥服增制和玄宗堂姨舅服之兴

   (三)母服舅服的改制和“恒代遗风”的延续


第十四章 表状笺启书仪和官场仪制

 一、从敦煌书仪中的表状笺启看唐五代官场礼仪的转移变迁

   (一)敦煌书仪与传世文献所见的笺表制度

    1.唐前期的笺表制度

    2.唐后期五代笺表制度的变化

   (二)从笺表到启状——贺谢诸仪的降格与普及

    1.以礼仪性官文为主的趋势

    2.贺、谢官仪与笺表形式、内容的雷同及其程式化

 二、唐后期五代中央与地方的礼仪交接

   (一)节度刺史的入朝朝参与上事中谢

    1.朝参班见和节度人觐

    2.拜宫中谢

    3.礼钱、台参和上事诸仪

    4.关于“橐鞬三仗”和“廷参”的一点补充

   (二)马在中央、地方礼仪交接中的作用

   (三)外官的凶事吊赠及辍朝、起复之制

    1.吊祭使的派遣和辍朝

    2.起复优典的对外执行

 三、客将、客司与客省

   (一)客将、客司——藩镇的礼仪职司

    1.客司和客将的出现

    2.客司、客将的典客之责

    3.客司、客将的出使、交接之职

   (二)客省、客省使——中央机构中的客司、客将

    1.客省与客省使的设立、发展

    2.客省和客省使的对“内”礼仪之务

    3.客省使的五代特色

    4.五代客省使的外交职能


下编结语——中古礼制的分期与书仪的礼书内涵


附录:敦煌书仪写卷目录

 附表:

    1.敦煌吉凶书仪(内外族书仪)比较表

    2.敦煌晚唐五代吉凶书仪(吉仪配比)统计表

    3.史籍所载唐五代表状笺启类文集书目表

    4.单复书形式统计表(一):杜友晋《吉凶书仪》内族凶书仪

    5.单复书形式统计表(二):杜友晋《吉凶书仪》外族凶书仪

    6.单复书形式统计表(三):《书仪镜》与《新定书仪镜》内外族凶书仪

    7.敦煌曹氏女供养人行第表

    8.中古服制变化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