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

分享到:

定价:¥26.00

  • 出版时间:2003年07月
  • 页数:477页
  • ISBN:7-100-03664-X
  • 主题词:新疆民族传统社会文化
  • 人气:119

显示全部序言

  本书是关于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阿尔泰乌梁海蒙古人和裕固族的传统社会和文化的研究著作,前5个民族都主要居住在新疆,只有裕固族居住在甘肃,为简明起见,以《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作为书名。

  新疆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年轻时曾经在新疆工作、生活了五年的时间。

  我的家乡在广东省兴宁县(现改为市),是典型的客家地区。在1975年赴新疆之前,由于家乡全是汉族,各种关于个人或家庭情况的表册也没有“民族”栏目,头脑中根本没有“民族”概念,只有地方概念,如广州人、潮州人、梅县人、兴宁人等。同时由于我们梅县地区七县1000多万人全是客家人,因此头脑中连“客家人”的概念也没有。

  我头脑中的民族概念是从1975年到了新疆后才开始产生的。是年秋,我由广东到新疆乌苏县红星农场工作。当我走出乌鲁木齐火车站后,天下着小雪,首次亲身体验到下雪奇景。更使人吃惊的是乌鲁木齐许多人的长相与内地人差异很大:高高的鼻子、蓝蓝的眼睛、黑黑的大胡子。后来才知道,这些人就是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等。在我的表姐安排下,一位维吾尔族司机把我接上他开的车,他的普通话说得很好,自我介绍说他是我表姐的同事,是维吾尔族。当我听他说是“维吾尔族”时,一种异样的感觉浮现在眼前——维吾尔族?而我当时带有客家方言的普通话也实在太糟糕,他说:“你们汉族怎么连普通话都说不好?”我这时才突然意识到自己是汉族,我们两人属于不同的民族。于是,“民族”概念终于在我的脑海中产生——它是在不同民族相互交往中形成的。

  乌鲁木齐市离乌苏县城有270公里,而维吾尔族司机的家便在离乌苏县不远的路旁。他把车开到他家门口,让我到他家吃了饭再走。他的房子是当时新疆普通的职工住房,不是维吾尔族的典型房屋。他的妻子也是维吾尔族,20多岁,外貌与内地女子大不相同。她的普通话也说得很好,热情地让座、倒奶茶。这也是我第一次喝奶茶,而且是用碗,而我们家乡是用小小的茶杯喝茶。他们有个3岁的小男孩,十分可爱。我按照我们家乡的礼俗,拿出一包广州水果糖,抓一把给小孩,剩余的给主妇。他们一家十分高兴,并说新疆很难买到广州水果糖(后来得知,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等,与我们家乡的作客礼俗基本相同,进屋后一般都是先给小孩糖果之类的东西)。主妇随即做饭,并对其丈夫说了一通我丝毫听不懂但又具有音乐节奏感的美妙语言——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维吾尔语言。随后,他走出门,约10多分钟后,买了一些肉回来,他说,新疆肉食很紧张,定量供应,不能多买。不然,他会多买一些肉。我深深感到,他们十分好客。

  趁他们夫妻忙着做饭,我仔细观察了他们的房子,发现有许多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墙上挂着漂亮的花毛毯,床上也铺着花毛毡,火炉旁有用以取暖的火墙……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家乡所没有的。当时我脑子里还没有“文化”概念,但我知道这是风俗的差异。

  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主妇端出一大盘我从未见过、吃过的香喷喷的饭——用大米与羊肉、胡萝卜丝、洋葱、葡萄干混做的饭。主人给我介绍说,这是抓饭,是维吾尔族最爱吃的饭,在内地是吃不到的。维吾尔和哈萨克族等民族通常是用手抓着吃,汉族不习惯用手抓,改用勺吃。主妇给我勺子,让我尝尝她做的抓饭。这是我第一次吃抓饭,至于饭的滋味,真是香喷喷的,难以用语言来形容,我还从未吃过这么香的饭。这次做客,印象颇深,直到现在,仍记忆犹新。从此,维吾尔族的形象,以及抓饭、羊肉等,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之中。

  哈萨克族是新疆第二大少数民族。我第一次到哈萨克族家中做客是1976年的秋天。我由乌苏乘便车到阿勒泰县,司机是哈萨克族。途中,司机带我到路旁的一户哈萨克族牧民家中。那位牧民住的房子是与蒙古包基本相同的毡房,呈圆穹形——这种房子是我从未见过的。主人见有客人来了,出门迎接,房子中央有一火炉,并有烟窗直通房顶。正上方铺一块很大的羊毛地毡,既是吃饭、会客的地方,同时也是晚上睡觉的地方。按照哈萨克族习俗,客人进毡房后不用脱鞋,大大方方到毛毡正前方盘腿就坐。而我不懂他们的习惯,害怕自己的鞋踩脏他们的毛毡,因而未坐到毛毡前方,而是坐在毛毡边上,双脚伸出毛毡外。主人见我坐在不该坐的地方,很不高兴,不给我倒奶茶。后来,司机让我坐到前面来,并说这是他们的习惯,不要担心把毛毡踩脏。于是我走到司机旁边,并模仿他们盘腿而坐。这时,主妇才给我倒奶茶。这使我深深地感到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一套风俗习惯。后来我才知道,哈萨克族素以殷勤好客而闻名于世。哈萨克牧民对前来拜访或望门投宿的客人,无论是否认识,无论是哪一个民族,无论是否懂他们的语言,都热情欢迎,真诚款待。

  1978年,我从新疆考上中央民族学院,学习哈萨克语。在民族学院学习期间,与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和达斡尔族同学同住一个宿舍、同一班学习了四年,因而对新疆少数民族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1982年夏,我由中央民族学院毕业,到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开始了正式的学术研究工作。不久,当时的院长谷苞先生即让我参加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之一《哈萨克族简史》的撰写工作,帮助哈萨克族学者、全国政协委员尼合迈德•蒙加尼收集资料、翻译和编写等工作。第二年,到哈萨克族地区作了较长时间的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并于1984年完成《哈萨克族简史》的编写工作。

  1984年,我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指导教师是当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族学会会长秋浦和詹承绪、满都尔图三位先生。从此,我在三位导师的指导下,转向民族学、人类学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并开始从事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等早期宗教信仰的研究。

  在新疆五年的工作、生活经历,对我的一生影响巨大。它为我后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并结交了许多新疆少数民族朋友;它使我真正认识到民族的多样性和文化的相对性,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文明本身不会冲突,尊重、理解、沟通、宽容是不同民族间友好相处的交往之道。

  新疆民族历史上的社会组织很有特色,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等大小不同的社会组织系统十分清楚。然而,学术界关于新疆民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历史、语言文字、古代文书、宗教、社会形态、文化习俗等方面,对于社会组织的研究不够重视,没有把社会组织作为一个重要对象进行研究。本书重点研究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阿尔泰乌梁海人和裕固族历史上的社会组织及其文化,以补学界研究之不足。需要说明的是,除附录外,本书涉及的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组织与文化。

  在新疆工作和本书的资料收集、撰写过程中,得到新疆许多少数民族朋友的支持和帮助。谨以此书献给曾给予我人生和知识学问许多养料的新疆各族朋友。是为序。

                           何星亮

                     2002年10月于紫竹院昌运宫


显示全部后记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课题“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组织研究”成果之一,并由华夏英才基金会资助出版。

  社会组织是一个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了解一个民族,首先必须了解其社会组织。民族的形成、国家的起源也与社会组织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各民族的社会组织,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新疆各民族历史上的社会组织资料十分丰富,而且很有特色,对研究民族形成和国家政权的起源提供了许多新的材料。然而,由于科研和教学等工作繁多,时间仓促,本书未从理论上就民族形成和国家起源作深入的探讨,深感遗憾。

  商务印书馆谢仲礼先生为本书提了不少意见,谨此致谢。

  新疆民族的历史错综复杂,准确无误地疏理各民族的来龙去脉十分困难。书中错讹疏漏之处可能不少,敬希专家、读者不吝赐教。


                            何星亮

                          2002年10月6日

                        于北京紫竹院昌运宫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全面、系统地研究新疆几个主要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枚族、裕固族传统的部落,民族制度,婚姻、家庭制度人生礼仪制度,宗教信仰以及相关的风俗习惯,并探讨全球化背景下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如何加速发展的问题。本书可以作为了解,研究新疆社会、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显示全部目 录

导论 文化与文明

 一、文化的概念

 二、文化的特征

 三、文明的基本涵义

 四、文明与文化的区别

 五、文明本身不会冲突

 六、文明不是有机体

 七、文明是有机体与无机体相结合的第三界

 八、文明与冲突的关系

<STRONG>      第一篇 古代社会组织</STRONG>

第一章 社会组织的特征、类型与功能

 一、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

 二、社会组织的类型

 三、社会组织的功能

 四、研究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的意义

第二章 维吾尔族历史上的社会组织

 一、民族和文化特征

 二、族称与族源

 三、古代氏族部落组织结构

 四、古代氏族部落的标记

 五、近代村社组织

 六、政治制度

 七、法律制度

第三章 哈萨克族的氏族部落组织

 一、民族和文化特征

 二、族称与族源

 三、氏族部落组织结构

 四、氏族部落的印记与口号

 五、氏族部落制度及其变迁

 六、法律制度

第四章 柯尔克孜族的氏族部落组织

 一、民族和文化特征

 二、族称与族源

 三、氏族部落组织结构

 四、氏族部落组织的变迁

 五、政治制度

第五章 裕固族的氏族部落组织

 一、民族和文化特征

 二、族称与族源

 三、氏族部落组织结构

 四、氏族部落制度

第六章 阿尔泰乌梁海人的社会组织

 一、阿尔泰乌梁海人概况

 二、族称与族源

 三、氏族组织与盟旗组织

 四、职官制度

 五、习惯法

<STRONG>      第二篇 家庭与婚姻</STRONG>

第七章 家庭与婚姻的类型与习俗

 一、家庭的类型

 二、婚姻的概念及其类型

 三、人生礼仪

第八章 维吾尔族的家庭与婚姻

 一、家庭

 二、婚姻制度

 三、亲属制度

 四、人生礼仪

第九章 哈萨克族的家庭与婚姻

 一、家庭

 二、婚姻制度

 三、亲属制度

 四、人生礼仪

 五、20世纪90年代哈萨克族牧区的家庭

 六、20世纪90年代哈萨克族农区的家庭

第十章 柯尔克孜族的家庭与婚姻

 一、家庭

 二、婚姻制度

 三、亲属制度

 四、人生礼仪

第十一章 塔吉克族的家庭与婚姻

 一、民族与文化特征

 二、家庭

 三、婚姻

 四、继承制度

 五、人生礼仪

第十二章 裕固族的家庭与婚姻

 一、家庭

 二、婚姻

 三、亲属关系

 四、人生礼仪

第十三章 阿尔泰乌梁海人的家庭与婚姻

 一、家庭

 二、婚姻制度

 三、衣食住行

 四、人生礼仪

<STRONG>      第三篇 宗教信仰

</STRONG>第十四章 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一、宗教的起源

 二、宗教的类型

第十五章 维吾尔族的早期信仰

 一、图腾崇拜

 二、巫术

 三、动物崇拜

 四、萨满教

第十六章 哈萨克族的早期信仰

 一、图腾崇拜

 二、巫术

 三、自然崇拜

 四、动植物崇拜

 五、祖先崇拜

 六、萨满教

第十七章 柯尔克孜族的早期信仰

 一、图腾崇拜

 二、巫术

 三、自然崇拜

 四、动植物崇拜

 五、萨满教

第十八章 塔吉克族的宗教信仰与节日

 一、图腾崇拜

 二、巫术

 三、自然崇拜和袄教

 四、佛教

 五、伊斯兰教

 六、节日

第十九章 裕固族的宗教信仰与节日

 一、动物崇拜

 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三、萨满教

 四、藏传佛教

 五、宗教节日

第二十章 阿尔泰乌梁海人的宗教信仰

 一、早期信仰和喇嘛教

 二、宗教信仰的特点及其根源

附录:

 附录一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一、“传统”与“现代”的概念

  二、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

  三、“现代化”的概念

  四、社会现代化与个人现代化

  五、传统向现代转换的类型

  六、传统向现代转换的模式

  七、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过程

  八、西方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未能实现现代化的各种理论

 附录二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一、民族文化与全球化

  二、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三、民族性文化和世界性文化的特征

  五、从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看复兴中华文化的途径

 附录三 从人类学观点看西部的发展

  一、内源性变迁和外源性变迁相结合

  二、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

 附录四 市场经济与中国少数民族

  一、社会变迁:半封闭——开放

  二、观念变迁:民族意识——国家意识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