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企业知识联盟——理论与实证研究

分享到:

定价:¥15.00

  • 出版时间:2003年11月
  • 页数:254页
  • ISBN:7-100-03961-4
  • 主题词:企业知识联盟理论实证研究
  • 人气:118

显示全部后记

  本书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从论题选择、结构设计、实证材料搜集、框架确定,直至撰写和定稿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我的导师徐金发教授的全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字里行间浸润着他的大量宝贵心血。管理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大量企业的调研分析,作为一个在中国企业集团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他对管理科学的总体把握能力、在企业界的知名度和广泛关系为我深入各家企业调查分析提供了便利条件,理论结合实践的思想在研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德国Prof.PETER F.BROSCH也给作者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并向作者提供了研究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在论文的评审与答辩过程中,得到了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姚先国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小蒂教授,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主席、研究员雷云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宝山教授,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毛蕴诗教授,浙江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贾生华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陈劲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宋玉华教授,杭州商学院经济学院院长、陆立军教授,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院长、程惠芳教授的大力支持。

  感谢参加论文评审与答辩专家给予本文的好评。

  姚先国教授在评阅意见中写道:“本文选题新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写作中涉猎了大量中外文献,对本领域研究进展和前沿问题把握准确,文中探讨了知识联盟的理论基础,分析企业建立知识联盟,提升竞争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知识转移的障碍,有针对性地阐述了中外企业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层次问题,深入探讨了知识联盟中的利益分配和动力机制,提出了共有利益和私有利益的实现方式及其对知识联盟的影响,并对知识联盟绩效进行评价,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这些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也有实际应用前景,是一篇优秀博士论文”。

  张小蒂教授在评阅意见中写道:“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知识联盟的重要性日益突显,该著作的研究成果在现代企业管理领域具有理论创新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论文论点正确、论据充分、可靠、资料翔实,体现了作者已较好地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在大量阅读中外文献和问卷调查、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企业知识联盟的性质、特点以及作用,对知识联盟的能力、动力模式;企业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性质及其障碍;深入探讨了知识联盟中的利益分配和动力机制,提出了共有利益和私有利益的实现方式及其对知识联盟的影响,并对知识联盟绩效进行评价,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在研究方法上将定性与定量两种方法结合起来,颇有新意,全文层次分明,结构有较强的逻辑性。该研究成果在同类研究中处于先进水平,本文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是一篇优秀博士论文”。

  李宝山教授在评阅意见中写道:“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论文以企业知识联盟为研究对象,在提出了企业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把中国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知识联盟知识转移归纳为四个层次,提出了竞争与合作并行的动力模式,及企业知识联盟绩效PC评价模型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对策构思。论文观点正确、资料充实、结构清晰。反映了作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和创造性科学研究的能力。该研究成果在同类研究中处于先进水平,是一篇优秀博士论文”。

  毛蕴诗教授在评阅意见中指出:“论文选题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作者研读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有关领域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进展有较好的把握。论文就知识联盟的主要方面,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理论分析,并能运用实证分析、案例分析来支撑其论点,说服力强,体现了作者的创新见解。全文论题明确、思路清晰、论述集中、写作规范,是一篇优秀博士论文”。

  雷云研究员在评阅意见中写道:“在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挑战的过程中,我国企业如何利用知识联盟参与国际竞争是一个十分紧迫的实际问题。本论文选题新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作者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大量阅读中外文献和问卷调查、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企业知识联盟的性质、特点以及作用。对知识联盟的能力及动力模式、企业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性质及其障碍、企业知识联盟绩效评估等都作了深入的理论分析。文中关于企业知识联盟的动力模式“私有利益”、“共有利益”的概念及其分析评价等具有创新性。论文资料翔实、研究方法合理、结构清晰,理论研究有深度、有创新。该研究成果在同类研究中处于先进水平,本论文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是一篇优秀博士论文”。

  作者还要感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领导姚先国教授、史晋川教授、张小蒂教授、金雪军教授、金祥荣教授等对我攻读在职博士的支持和鼓励。

  感谢东方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葛晨、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规划部战略联盟总监张勇,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终端产品营销总部总监崔剑。他们为重点案例调研提供了充足资料和分析数据。南方证券广东总部孙颖等为企业调研提供了全力支持。

  作者还要深深地感谢含辛茹苦养育和培养我的敬爱的父母、给我深切理解和支持的丈夫任铭宇。

  在本书申请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姚先国教授、金雪军教授、张小蒂教授的推荐,我有幸获得“浙江省省级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金资助出版”。

  商务印书馆的常绍民先生和杨宝兰女士,为本书的出版给了我很多帮助,并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向他们深表谢意!

                          陈菲琼

                      2003年5月于杭州求是园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陈菲琼,女,1961年出生于杭州,毕业于浙江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现任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1985年留学德国汉诺威大学师从于Dr.Peter Brosch教授;1995年再度赴德作为访问学者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师从于Dr.Klaus Kuenkel教授。

  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25篇,其中代表论文有:“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知识联盟的知识转移层次研究”、“竞争与合作是企业知识联盟的最佳行为模式”、“企业联盟绩效私有利益和共有利益评价系统”、“控制论用于经济系统抗干扰能力”及“关系资本在企业知识联盟中的作用”。著作有:《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教材有:《投资学》。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提出了企业进行知识联盟的动机,就是企业能从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这一收益概括来讲就是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进而提出了中国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知识联盟的过程模式以及我国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知识联盟的目标差异和相互补偿。分析了现阶段中国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知识联盟存在的问题,并实地调研了东方通信-摩托罗拉知识联盟。
  本书尝试地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一、企业为什么要进行知识联盟?二、企业怎样进行知识联盟?从这两个基本问题出发进行了具体研究。本书的研究试图从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角度对这两个基本问题给出一种尝试性的回答。为了对企业知识联盟的两个基本问题进行较深入和较全面的研究。本文拟分析与解决以下五个主要问题:(1)用经济学的原理分析企业知识联盟(为什么要知识联擞)(2)企业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3)企业知识联盟的动力模式:竞争、合作与关联范围;(4)企业知识联盟的绩效评估和经济控制模式;(5)为企业知识联盟提供策略,为政策部门提供政策建议及调控措施。

显示全部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1企业知识联盟与企业知识联盟的动机

  1.2我国企业知识联盟的现状

  1.3问题的提出:本书拟分析解决的问题

  1.4本书的研究框架

  1.5本书的研究方法

  1.6本书的主要创新点

  1.7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企业知识联盟理论的文献综述

  2.1企业知识联盟的概念研究综述

  2.2企业知识联盟的基础研究综述

  2.3企业知识联盟的治理结构研究综述

  2.4学习管理企业知识联盟研究综述

  2.5现有理论的研究不足

  2.6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知识联盟的理论基础

  3.1企业知识联盟的知识基础

  3.2企业的知识联盟能力

  3.3企业知识联盟的合作原理

  3.4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研究

  4.1企业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过程起主要障碍的因素

  4.2我国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的知识联盟的知识转移层次

  4.3企业知识联盟知识转移的收益

  4.4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企业知识联盟动力模式

  5.1竞争和合作的理论基础

  5.2企业知识联盟动力:私有利益和共有利益

  5.3对企业知识联盟动力模式分析的适用性

  5.4企业知识联盟中违反理论上的最优行为模式

  5.5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企业知识联盟绩效PC评价系统和经济控制模型

  6.1企业知识联盟现有的具体评估方法

  6.2企业知识联盟绩效PC指标评估总体框架

  6.3企业知识联盟PC指标的设立依据

  6.4用因子分析企业知识联盟PC指标

  6.5企业知识联盟绩效PC评价系统模型的运用

  6.6运用经济控制模型分析企业知识联盟作用于经济效益的机理

  6.7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成功的企业知识联盟的条件与完善

  7.1成功的企业知识联盟具备的条件

  7.2治理结构是影响企业知识联盟成功的关键因素

  7.3企业知识联盟中专有资产学习和保护:建立关系资本

  7.4建立有效的企业知识联盟的管理体系

  7.5构建企业知识联盟的学习型组织和建立完善的企业学习机制

  7.6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主要结论

  8.2未来研究的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企业知识联盟的调查问卷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