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区域创新视角下的产业发展:理论与案例研究

分享到:

定价:¥22.00

  • 出版时间:2006年03月
  • 页数:421页
  • ISBN:7-100-04136-8
  • 主题词:区域创新视角产业发展理论案例研究
  • 人气:355

显示全部前言

               <FONT size=4>绪 言

</FONT>

  本书是在2001—200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知识经济下产业创新与区域发展》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经过补充、修改完成的,也可以说它是我们前一段研究工作的一个段落和总结。在本书修改的过程中,考虑到本研究的主题是一个有关区域创新的问题,是从区域创新的角度下理解区域内产业的发展,因此为使本书题目与内容更加相符,遂将本书定名为《区域创新视角下的产业发展:理论与案例研究》。

  一、本研究的主要意义

  选择这一主题进行研究,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最近二十余年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全球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最突出地表现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出现和蔓延。在这个过程中,大批量标准化的福特制生产体系逐渐消融瓦解,柔性专精的后福特制生产体系和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也随之出现。

  不过,在全球化过程中,尽管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日益紧密地联系和融合在一起,然而在世界范围内仍未因全球化而出现各国“匀质”的归一化特征,世界大同遥不可期。相反,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更加鲜明,资源占有的区域性特征仍然明显,区域多元化和独特性也更为重要,地方化成为与全球化并行的特征。同时,在这个大背景下,许多国家的区域经济格局发生了大的兴衰变化,出现了新的空间重构过程,这种空间转换与社会经济转换并驾同驰,如影随形。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快速发展区域和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产业区,成为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这些现实表明,正是新的全球社会经济背景改变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机制,昭示着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促使许多国家和地区由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经济转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并相应调整其区域发展政策。这一时期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学习成为最重要的过程,创新成为区域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为学者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和探究区域经济发展新机制的素材和动力,因此这一时期区域研究生机蓬勃,百家争鸣,成果浩繁,其中区域创新理论就是区域研究中一个新的重要理论进展,在此领域涌现出大量的学术成果和一批世界知名的学者,赋予区域研究以新的活力和光彩。

  其二,同样是最近二十余年来,中国区域经济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方面,这二十余年正好是中国逐渐告别计划经济时代、实行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在继承沿海、中部、西部地区这样一个历史上已经形成的空间格局下,各经济地带内也在发生新的分化,出现了一些新的快速发展的区域,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网络也正在形成。此外,国家施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等,也继续发挥着区域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区域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之一。

  另一方面,二十多年来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也积累了一些问题,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政策上,都可以说还没有做好应对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推动和实践区域创新的充分准备,缺乏对国际经验和区域发展新机制的充分认识。此外,虽然国内学者们在区域研究包括对区域创新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上与国际区域研究进展还比较脱节,不足以对现实区域发展中的问题提供有力的解释、建议和指导。因此,无论是在继续学习和理解理论、进一步与国际区域研究接轨方面,还是在通过研究国内案例应用和验证理论方面,都大有可深入探索之处,而这些既是学者的责任,也是实践的需要。

  二、本书的研究角度和框架

……

  三、基本结论

……

  本书各作者所执笔的章节是:

  李 青:第一章 新近区域经济研究进展简述

      第二章 区域创新视角下的产业发展

      第三章 有关政策变化及启示

      第五章 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羊毛衫业发展研究

      英汉对照索引

  李文军:第六章 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研究

      第八章 企业集聚与非集聚:洛杉矶盆地高级电子产业发展分析

      第九章 产业发展的环境依托:英国科学园的经验

  郭金龙:第四章 云南省丽江县旅游业发展研究

      第七章 企业组织创新与经济发展:台湾中小企业的经验

       第十章 结构转换和区域开发:澳大利亚的经验

显示全部后记

  从本研究开始到本书付梓已两年有余,两年多来的研究工作令人记忆深刻。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目睹了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现实,感受着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体会着案例地区各自的发展经验和路径。至今犹记流水夹道、繁花遍地的丽江古城、高原上明亮的阳光,记得那些琳琅小店、古旧民居、东巴文字、淳朴亲切的居民,纳西古乐声犹在耳;犹记京杭大运河边江南古城桐乡的温暖繁荣,生机蓬勃,那些宽街广厦、新厂旧店、车水马龙、忙碌的人们,现代化的城镇外有小桥流水、石径木屋,吴越故地声色如昔,斜阳脉脉水悠悠;更记得那些在我们调研中所遇所识并得其关照的人们……

  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国家和时代,作为研究者实在是很幸运的,因为现实给予我们大量可供研究和思考的素材和机会,而学术交流的日益自由和信息获取的逐渐便利,也使我们有条件分享学术进步的成果。

  但在这里更想说的,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许多令人感念至今的关心与支持:

  首先,感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批准我们的研究项目,提供我们研究这一问题,充实国内有关研究成果的机会。

  再者,感谢有关朋友和同志们对我们调研活动所给予的悉心关照和无私支持,他们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无偿付出人力、物力、财力,给予我们种种方便,并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提供素材、开启思路,使我们获益良多,那些蒙他们多方关照并与他们共同工作的情景,至今仍令人难忘。他们这种尊重学术、施人所需、达人所望、贻情予义、不索报偿的仁厚精神与切实支持令人不胜感佩。若无他们如此相助,难以想象调研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这里要特别感谢:

  云南省政府经济研究所所长段钢博士,得他慷慨帮助安排调研活动;云南省丽江县计委主任、县长助理蔡鹤喜先生;丽江县旅游局王红君副局长;丽江县委政策研究室李文迅主任;丽江县旅游局赵淑萍、李静、杨春蕾女士及何汝强、和文明先生;丽江县计委和子恒先生;丽江县歌舞团、纳西歌舞之家和文光先生;丽江纳西古乐会宣科先生等。

  浙江省政府亚太研究所研究员、我多年的朋友韩辉先生,受惠于他对案例选取的建设性意见与周全安排;浙江省嘉兴市政府陈雄飞先生;桐乡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厉海光先生、办公室主任陆幼强先生;桐乡市委政策研究室周成坚副主任;桐乡市濮院镇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周国强主任、马永红女士、沈坤堂先生、赵金林先生;桐乡市濮院镇统计中心李炳松主任、沈一栋先生、徐建群女士、沈春娥女士;桐乡市濮院镇羊毛衫市场管委会曾有宁科长;桐乡市濮院镇毛纱市场管理办公室徐丽瑛女士;中国濮院毛衫城工业园区和浙江桐乡濮院工业园区招商办郑培明、蒋丽蒙副主任;桐乡市濮院镇羊毛衫市场管委会卢卫东副总经理、戴学明先生;桐乡市濮院镇物流有限公司王震辉副总经理;桐乡市发展计划局唐新根副局长;桐乡市经贸局钱月芳副局长;桐乡市财政局吴建勇副局长;桐乡市工商局何祖达科长;桐乡市体改委前主任吴佳俊先生、濮院镇政府钱弘先生、许新连先生,以及那些抽出时间回答问卷的人们等。桐乡濮院镇羊毛衫行业的调研报告完成后,桐乡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厉海光副局长和陆幼强主任、桐乡市委政策研究室周成坚副主任、桐乡市濮院镇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周国强主任、桐乡市濮院镇羊毛衫市场管委会曾有宁科长等还提出了十分中肯有益的意见,使本研究更切实。

  再者,竭诚感谢如下朋友和师长: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胡海峰博士。在本研究进行和书稿修改的过程中,他尽心倾力,关心殊甚,乃至斟字酌句,反复推敲,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并仔细修改了书稿。我已记不得我们为此通了多少电话,谈了多少令我们都深感有益的文献,他还为本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他的博学强记已令我佩服,兼之认真求是的品德,是难得的益友。

  韩国国土开发研究院研究员朴寅星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候选人赖芳小姐、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李越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Arnold Howitt教授。他们是我多年来一直诚挚如初的朋友,感谢他们不却我再三烦扰,在遥远的异国耗时费力,赠送并为我搜集许多书籍,彼情彼景每使我想来都深感温暖。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王缉慈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教授叶裕民博士、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萧金成博士、重庆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廖元和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施祖麟教授。特别是北京大学王缉慈教授,她有影响的著作《创新的空间》给我许多启发和教益,在本研究进行过程中,蒙她予以许多关心鼓励和中肯意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京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万莉华、张杰、王竹玲、关秀军女士;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开发办公室副主任王君先生等。

  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商务印书馆副编审王兰萍女士。幸得她对本书出版的支持和对我的充分信任,敬重她对商务印书馆学术和治业精神的尊重与坚守,也感激她的宽容与耐心,容这部书稿一拖再拖。

  感谢重重,意未尽矣。

  本书付梓之际,心情释然复遗憾:首先,尽管我们已努力学习了新近有关文献,但是由于在国内仍难以比较完整地搜集到有关文献,且时间仓促,因此我们所学习的恐怕仍是浩繁文献中很少的一部分,很可能难以全面体现和完整把握有关学术成果和进展;其次,由于研究经费和时间的限制,也使我们难以选取更多的地区进行案例研究,从而更有助于从丰富多样的区域发展实践中检验和深入理解理论,更加完整地了解和研究中国区域创新过程中已经显现的特征、类型、经验和前景,而这些遗憾只能寄希望于今后有更多的机会做更多的研究来弥补了。

  变化的实践不断为研究提供素材和动力。希望这本书能反映我们的基本思考,体现我们付出的努力,并恳望得到批评指正。

                         李 青

                          谨识

                        2004年2月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李青,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与城市经济学。

  李文军,管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分析、金融数量分析。

  郭金龙,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货币理论与政策。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最近二十余年来,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区域经济理论和实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区域创新就是其中最重要的进展之一。
  本书回顾了近年来国际区域研究的一些进展,梳理了区域创新的有关理论,并从区域创新的角度,围绕区域创新环境、创新网络、集聚、知识与学习、社会资本等问题,对具有不同产业特色的国内外案例进行了细致研究。它充实国内对有关理论的理解,对于深入分析新的区域发展现实有所裨益。

显示全部目 录

绪言

<STRONG>

第一部分 对有关理论的述评</STRONG>


第一章 新近区域经济研究进展简述

  第一节 区域研究的兴起与转向

  第二节 区域经济研究若干进展简述

  第三节 区域创新研究简述

  第四节 若干区域创新概念辨析

  第五节 创新发生在区域的原因

第二章 区域创新视角下的产业发展

  第一节 对区域发展的传统理解

  第二节 知识与产业发展

  第三节 学习过程与产业发展

  第四节 空间集聚与产业发展

  第五节 创新环境与产业发展

  第六节 创新网络与产业发展

第三章 有关政策变化及启示

  第一节 若干政策变化与启示

  第二节 余论:对沿海地区发展的再理解

<STRONG>

第二部分 国内案例研究</STRONG>


第四章 云南省丽江县旅游业发展研究

  第一节 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第二节 旅游业发展过程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 问卷调查结果和分析

  第四节 若干存在问题及基本结论

  附 录 云南省丽江县调研简录

第五章 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羊毛衫业发展研究

  第一节 羊毛衫业的兴起和发展过程

  第二节 羊毛衫业发展的区域环境

  第三节 对问卷调查的总结和评论

  第四节 羊毛衫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五节 对羊毛衫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附 录 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羊毛衫业调研简录

第六章 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研究

  第一节 中关村的历史演变与发展现状

  第二节 围绕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过程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四节 评价与结论

  附录一 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

  附录二 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

  附录三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纲要

第七章 企业组织创新与经济发展:台湾中小企业的经验

  第一节 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二节 台湾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第三节 中小企业对台湾经济发展的贡献

  第四节 台湾中小企业的发展经验

  第五节 台湾中小企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


<STRONG>第三部分 国外案例研究</STRONG>


第八章 企业集聚与非集聚:洛杉矶盆地高级电子产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洛杉矶盆地高级电子产业多中心集聚的形成

  第二节 集聚和内部组织策略的作用比较

  第三节 经营策略和多中心集聚的效应

  第四节 评价与结论

  附 录 加利福尼亚州建立“智能社区”的实践

第九章 产业发展的环境依托:英国科学园的经验

  第一节 英国科学园运动的发展

  第二节 英国科学园的发展经验

  第三节 对企业选址的有关探讨

  第四节 科学园企业选址的论证

  第五节 结论和政策含义

  附 录 剑桥现象与剑桥科学园简况

第十章 结构转换和区域开发:澳大利亚的经验

  第一节 以知识经济推动的结构转换

  第二节 澳大利亚西部地区的开发

  第三节 澳大利亚经济开发和产业发展的经验

  附 录 若干经济政策和经济指标


英汉对照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