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宋代古音学与吴棫《诗补音》研究

分享到:

定价:¥23.00

  • 出版时间:2005年05月
  • 页数:443页
  • ISBN:7-100-04294-1
  • 主题词:宋代古音诗补音研究
  • 人气:222

显示全部序言

           <FONT face=黑体 size=3>“板凳甘坐十年冷”

     ——序张民权《宋代古音学与吴棫<诗补音>研究》


  </FONT>古音学的研究,公认是从宋代吴棫开始的。而吴棫的最重要的古音学著作是《诗补音》(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及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皆著录作《毛诗补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小学类《韵补》提要云:“今《补音》已亡。”现今诸多音韵学和中国语言学史的书籍均如是言,这使得宇内研究古音的学者叹惋不已。1990年秋我在东京发现了《卢宗迈切韵法》,为了研究此书,我发宏愿将宋人别集390多种翻阅一遍。当读到杨简的《慈湖遗书》卷十五时,我吃一惊,杨简竟然述及《诗补音》数则!于是我立即进一步去查阅杨简的专门著作,果然在《慈湖诗传》里有更多发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诗类《慈湖诗传》提要云:“昔吴棫作《诗补音》十卷,……《补音》久佚,惟此书所引尚存十之六七。”读至此处,不觉欣喜。欣喜之余,也颇有感触:语言学者读书过于专业,过于专业则囿于专业,以致《四库提要》诗类的这一段话迄今未被语言学者发现。我在1992年发表的《<卢宗迈切韵法>述评》的引论中写下了如下的话:“吴棫著有《诗补音》和《韵补》,此二书实是古音学的开山著作,笔者将有另文论述。”如此行文,自有深意。以宋人文献中的资料对《毛诗补音》做辑佚工作,并加以研究,我之愿也,而杂事纷沓,使我一直不能如愿,自己也颇叹息。

  但是令我欣慰的是,张民权同志的《宋代古音学与吴棫<诗补音>研究》终于完稿付印了。我之所以感到欣慰,一是“成功不必在己”,古之先贤皆如是云。二是民权做得会比我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胜旧人,这是铁的真理。他年轻,精力充沛,思想敏锐,而更重要的,我认为,这样的工作必须下死功夫,来不得半点取巧,不是两支香烟引发一缕灵感开个夜车一挥而就的。只有肯坐冷板凳的人才能胜任,我认为,民权正是其人。何以说“民权正是其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民权自江右负笈于金陵。三年寒窗,勤奋刻苦,无论酷暑寒冬,清凉山下的南京图书馆古籍部都能见到他的身影,他还曾自费到上海图书馆去查阅有关文献。如此日积月累,自然根基扎实。他的博士学位论文《顾炎武古音学考论》,可以说是此书的先行成品。毕业后,民权赴福建师范大学任教,仍是勤奋有加,某日,他托一位同事带来一叠《诗补音》的辑佚材料。我当晚即复信,指出这是一个不寻常的课题,我记得还用了一个比喻,说这项研究足以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刻下一记痕迹,我建议他,最好将存世的宋元人著作彻底地清查一遍,寻觅有关史料。以后,民权晋京深造,任教,然每有所得,辄来信告我,不断给我以兴奋与愉悦。

  我们中国学者研究自己的语言的历史,有特别丰厚的资源,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巨量的文字资料,即“文献”,在这些文献中,蕴藏了大量汉语史信息。我认为,在汉语史的探索中,各种方法都应充分运用,但是“历史文献考证法”应该居于很重要的地位,汉语史的研究,既然是“史”,就离不开文献的考订与研究。我以为,民权此著首先给人极佳印象的是搜辑之富,如宋代赵共甫、冯椅、方崧卿诸人关于古音的学术观点尽被网罗,其中不少是我所不知道的,所以我叹服。

  民权的成绩还在,勇于提出异于通常的见解。例如古音学界长期以来认为,吴棫是建州建安人,所以吴棫《韵补》所表现出来的语音现象应该视为闽方音。而根据民权的考证,吴棫的家乡是今安徽省的安庆地区的潜山、怀宁一带。他年轻时入太学读书(时当徽宗,太学在东京开封),之后在杭州府盐官县任职,娶孟忠厚之妹,孟家也本在北方。北宋为金人所灭,高宗南渡,吴棫后来又在太常寺任职,晚年才通判泉州。综观吴棫一生,他大部分时间接触的是通语,以及江淮、杭州一带的方言。民权明确反对《韵补》、《诗补音》的语音基础是闽方言的观点。我以为,民权的这“一家之言”,有文史资料支撑,有语言史本身的论证,他的争鸣颇具积极意义。我希望持“闽方言说”的专家也继续争鸣,如此,我们的学术可以日臻繁荣。

  民权这本书几百页,四分之三是《诗补音汇考校注》,可谓之核心部分,最应肯定的是这《汇考校注》!我敢于说:这《汇考校注》可历十年、百年而长存。我喜欢历史,经常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学术问题。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某个学术观点、学术体系,声威煊赫,万人回应,然而曾几何时,即被迫淡出甚至被抛弃,真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坍了”。然而,另一类精神劳动成品则不然,它们能够经历时间的沧桑,不会遭到“浪淘沙”的命运,我以为,民权的《诗补音汇考校注》即是。

  十几年前,我从图书馆借得王安石《诗义钩沉》,是中国哲学史专家邱汉生先生辑佚的,研究北宋王安石思想的人不能不读此书。无独有偶,如今中国语言学史学者张民权的《诗补音汇考校注》可与《诗义钩沉》并称双璧矣,研究南宋吴棫的古音学不能不读民权的书!

  我再饶舌几句:我经常跟朋友和学生讲,我们语言工作者比起历史学家、文学史家来,弗如远甚,人家发掘史料到十分细密的地步,而我们则过于专业,囿于专业,不越雷池一步。殊不知,语言史是历史的一个分支,语言学史是学术史的一个分支,语言学者不应该再画地为牢。民权此著,除吴棫《诗补音》材料外,还发掘出了许多宋代古音学史的资料,以及若干不经见的相关史料,例如毛晃知澧州安乡县事,赵共甫的籍贯仕履。至于龚颐正的籍贯,《四库提要》谓为处州遂昌人(今浙江遂昌县),民权则据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等,订正为和州历阳人(今安徽和县),又林至籍贯,经考证应为宋嘉兴府华亭县人,皆言之有据。

  民权此书自始至成,几历十载。据说,范文澜先生撰过一副对联:“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我曾经说过,当前学术浮躁之风甚嚣尘上,为救时弊,应该设置、颁发“冷板凳奖”,民权当膺首届“冷板凳奖”,又有何疑?


                           鲁国尧

                      2004年11月11日于随园北邻

显示全部目 录

序  鲁国尧


<STRONG>           上编  宋代古音学研究</STRONG>

第一章  宋代古音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宋代古音学的历史基础

  第二节  南渡之后古音学发展的历史原因

  第三节  南渡之后古音学发展的基本概况

第二章  以文献考据为主的古音研究

  第一节  郑庠、项安世关于《诗经》古韵分合的研究

  第二节  程迥《古韵通式》及其古音说

  第三节  赵共甫、冯椅等人对《易》韵的研究

第三章  以叶音注释为本体的古音研究

  第一节  朱熹《诗集传》《楚辞集注》的著述及其叶韵说

  第二节  方崧卿《韩集举正》及其古韵考释

  第三节  王应麟《急就篇》古韵协读考释

第四章  宋儒著述中有关古音问题的讨论

  第一节  龚颐正《芥隐笔记》对古韵的疏证

  第二节  袁文、王楙、叶大庆等人古音论

  第三节  魏了翁、李从周古音说

  第四节  附论宋儒有关古诗用韵与声调关系的看法

第五章  宋代古音学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宋儒通转叶音说的是非问题

  第二节  宋儒对古本音和叶音说的认识

  第三节  宋代古音学的历史地位

第六章  吴棫《诗补音》的著述与古今音系问题

  第一节  《诗补音》的著述和体例

  第二节  《诗补音》的著作性质与古今音系问题

  第三节  《诗补音》的影响、流传及其不足

第七章  吴棫生平事迹考证

  第一节  吴棫籍贯问题

  第二节  吴棫主要生平经历

  第三节  附吴棫学侣考


<STRONG>          下编  吴棫《诗补音》汇考校注

</STRONG>

凡例

诗补音序

诗经篇目

毛诗叶韵补音

附录一  《诗经》韵字叶音篇目索引表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专家评审意见

专家评审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