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超越美学 新世纪美学译丛

分享到:

定价:¥38.00

  • 著者:4009 
  • 出版时间:2006年04月本印时间:2006年04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726页
  • 开本:32册数:1
  • ISBN:7-100-04741-2
  • 主题词:超越美学
  • 人气:272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FONT size=3><STRONG>         《新世纪美学译丛》
            编者前言

</STRONG></FONT>  美学在当代中国的特殊地位,常常使外国同行既惊诧,又羡慕。
  首先是人多势众,如果以一国来计,中国美学研究者人数当属世界第一。其次,在我们的大学教育中,在出版物中,在学术讨论中,美学常常扮演热门显学的角色,进入了公共学术论坛,这与美学在西方由一批专门学者进行专业内的探讨形成了鲜明对照。
  回顾近代以来美学在中国建立的历程,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西方美学著述的译介对这一学科的建构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老一辈美学家在新文化运动中引入西方美学。为中国现代美学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和丰富的理论资源。这也许可以视为中国现代美学建构过程中的第一波“西潮”。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诸多美学大师,如朱光潜、宗白华等都有许多重要的西方美学译著。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有识之士克服重重困难,恢复了译介西方美学著述的工程,这大约可以算作中国美学的第二波“西潮”。李泽厚主编了煌煌数十卷的《美学译文丛书》。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单本的译作问世。这些翻译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如果没有这些西方美学基本文献的译介,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是难以想象的。
  今天,我们身处新世纪的起点上,全球化浪潮使得学术的交往和理论的旅行变得日益频繁,也日益重要。美学建设需要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厚的资源。然而,上世纪刊行的西方美学译著,大都限于从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的西方美学。这以后的半个世纪里,出现了许多新的学派、理论和方法,出现了对美学这个学科对象和范围的种种新的理解,也出现了与同时代的哲学、文学、艺术,以至文化研究、人类学、民族和区域等多种研究的互动和互渗关系。西方美学经过差不多两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基本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些新的、有影响的美学论述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框架产生了,美学上的论争开始在新的理论平台上进行。
  美学界重新面临着由于不了解新的情况而丧失国际学术对话能力的危险,美学界重新出现了当年被老一代美学家们所批评的闭门构思一个又—个大体系的倾向。了解国际美学发展的现状,以我们自身的理论资源,参加到国际美学对话中去,这是新世纪中国美学的必由之路。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基于对发展中国美学尽我们绵薄之力的愿望,我们筹划了这套《新世纪美学译丛》。
  王国维说:“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证明此话并非夸大之言。就美学研究来说,情况亦如是。秉承前辈学者所开创的西方美学著述的译介工作,乃是我辈同仁不可推诿的责任。我们的想法是,这套文丛所选篇什尽力反映出西方美学的最新发展,揭橥西方美学研究晚近形成的新领域和新路径。总之就是借“他山之石”,将中国当代美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周 宪 高建平
                            2002年7月

显示全部序言

  这本艺术哲学论文集能够被译成中文,我感到无比荣耀。我同样也担心自己在显然没有深刻了解中国的伟大艺术及其美学哲学的情况下就如此信心十足地进行哲学探讨可能显得有些冒昧。但是请不要误会本书中的这些论文。如果它们有一个功能的话,那就是告诉你们英语国家曾有过的探讨和争论。这些论文并不打算为其中所讨论的那些话题下什么定论。如果这些问题即将有定论的话,它们也只能在东西方学者熟悉彼此关心的话题,并开始跨越文化的界线讨论它们之后得出。本书的论文意在为开启这场对话作出贡献。除此之外,我别无幻想。因为我对你们的杰出文化缺乏了解,这决定了我现在并不是处于一个引出许多有事实根据的结论的立场上。就让这成为我们之间正在形成的一场对话的开始——我希望这场对话沿着两个方向进行:我可以从中学习而不仅仅是在陈述。
  我已经提到过,本书中的文章在某种程度上是地域性的。它们关心的是关于艺术和美学的特定争论,这些争论的某些相关方面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可能显得陌生。这些文章中有许多篇都是对所谓的艺术审美理论的反击——这一理论将艺术看成是获得审美经验的唯一手段,而审美经验被认为是与社会生活的其余部分相脱离的那类经验。这个观念在18世纪开始出现,那时的资产阶级消费者想从艺术消费中寻求一种休闲的消遣,而人们希望这种经验能与市民社会中对利益的追求相分离——一种间歇。这种看法稍后将在诸如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学说和高度现代主义这样的艺术运动中得到巩固。
  并且,我还主张艺术界的这些倾向的根本前提——包括艺术价值独立于其他价值以及艺术自成一体——对英语国家的艺术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的蔓延使这些偏见被当成是大多数艺术哲学家的下意识的、默认的先决条件。的确,许多说英语的哲学家都将“艺术价值存在于某一种类的经验的生产之中,这种经验在范畴上与其他种类的经验相脱离”完全作为常识来接受。
  然而,尽管这些信念常常是许多西方哲学家所不加批判地共同持有的,我却认为它们是错误的。它们使哲学家们从他们的研究领域中排除了太多与艺术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东西。在艺术审美理论的影响之下,许多哲学家坚持认为历史、作者意图、道德思考、政治、艺术品的情感指向等等实际上都是与艺术哲学不相干的话题,对于那些偏向于某种类型的形式主义的艺术哲学家来说尤其如此。但是形式主义只是艺术审美理论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种形式,尽管许多表达出关于艺术的显著“直觉”的当代美学家可能会否认自己是形式主义者,他们的概念框架还是会不可动摇地偏向艺术审美理论,即便不是彻底地偏向形式主义。
  我的书计划公开面对这些倾向——唯美主义、现代主义、形式主义、艺术的审美理论等等——以及伴随它们的理论上的禁区:反对关心历史的影响、作者意图、道德性、政治以及普通的情感刺激。我开始就攻击了艺术审美理论和它所依赖的审美经验的观念,同时提供了关于审美经验的缩略的概念以及一种辨别艺术的多元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从艺术理论中排除对历史的参考,而是将历史当成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历史性的方法也重视作者意图,并注重实际的历史性目的(它包括道德和政治方面的目的,并激发了艺术创造)和艺术家引起各种各样的情感(而不仅仅是狭隘的审美情感)的责任。
  毫无疑问,本书中的某些论战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可能是陌生的。如果我对中国艺术史的有限理解是正确的话,它从未试图将艺术与服务于艺术以外的更大目的割裂开来——从性格的培养到礼会的进步。产生前面所提到的成见正是北大西洋沿岸的工业社会所产生的审美理论的反常之处——不仅是由于实际的原因,而且,正如我在书中说明的,也是出于理论上的原因。然而,我也试图表明,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我们西方美学家需要新的典范来弥补我们在过去两个半世纪造成的损失。
  我个人的感触是,像我这样已经发现了我们理论传统的缺陷,并希望改造它的哲学家将会从欣赏其他文化的审美方面的成就中受益无穷。对说英语的艺术哲学家们来说,这正是与中国文化及其审美理论开始一场对话势在必行的原因。我们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本书旨在向您介绍我们的问题,希望您能帮助我们思考出路,在此意义上,就让这本书成为正在出现的对话的一个部分吧。

显示全部前言

  20世纪下半叶,围绕美的艺术进行哲学思考的兴趣出现了显著复兴。自从德国浪漫主义兴起之后,还没有这么多第一流的哲学家把美学和艺术哲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兴趣领域。
  1981年,阿瑟•丹托《平凡的美化》一书的出版,一时引导了我刚才提到的审美的复兴,至少在英美国家,丹托的哲学势力在很大程度上居于支配地位。
  《平凡的美化》是具有“宏大风格”的艺术哲学:一个涵盖艺术全体的“包罗万象的理论”。我个人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将不会再出现这样宏大的理论冒险:在多长一段时间之内是我所无法猜测的。但是无论如何,我们正进入对美的艺术进行哲学探索的新时期。倘若丹托的时代是刺猬的时代,它只知道一件大事,那么我们现在正进入一个狐狸的时代,它知道很多小事。并且至少从我这个方位来看,岩石上的那个大狐狸是诺埃尔•卡罗尔。如果即将到来的艺术哲学和美学的时代是狐狸的时代,那么它很可能是卡罗尔的时代。
  可是关于狐狸我应该说几句。在过去的半个世纪,艺术哲学有它的小狐狸。他们在这个学科中发现了一个特别适合发挥自己的努力和才能的领域:一个人只研究文学的解释,另一个人只研究音乐,第三个人专门研究绘画表现的问题,等等。刺猬知道一件大事,小狐狸们知道一件小事。小狐狸们绝不应该受到轻视。他们也有用,并且共同作出了巨大贡献。
……

显示全部后记

<FONT size=3><STRONG>     译后记:诺埃尔•卡罗尔的“超越美学”

</STRONG></FONT>  诺埃尔•卡罗尔(No<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1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ё</SPAN>l Carroll)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哲学家之一,曾担任美国美学会主席。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在视觉艺术,特别是电影。《超越美学》(全名《超越美学——哲学论文集》)收录了他关于哲学美学的23篇论文,探讨了一系列当代美学的关键问题,包括美学与艺术哲学的关系,历史叙事与艺术哲学的关系,意图与解释的关系,艺术与道德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涵盖的范围之广阔和论证之深刻正体现了美学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对当代盛行一时的“美学消亡论”,卡罗尔的“超越美学”无疑是具有说服力的反拨。
  这本论文集的大部分篇章所讨论的话题,都受到当代西方美学界的热切关注,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曾经使很多美学家扬名,其中包括卡罗尔的老师乔治•迪基(George Dickie)。当迪基指出审美态度是个“神话”时,他挑战了哲学美学最为核心的一个概念——“审美”。由于审美经验总是和艺术作品联系在一起,传统美学的普遍看法是将审美经验当成艺术的特征和评判艺术品价值的标准。这种看法很多年来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即使在当代,它仍然影响着很多非常杰出的艺术哲学家。例如,门罗•比尔兹利(Monroe C.Beardsley)提出了“艺术的审美定义”,将提供审美兴趣与艺术作为一项人类活动的价值联系在一起,并认为对艺术价值的这种限定应该成为艺术定义的一部分。
  审美理论在哲学美学中的流行使得将美学与艺术哲学等同起来的做法在美学界普遍起来,艺术哲学已经不再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渐渐成了美学的代名词。谢林在《艺术哲学》中明确表示美学的研究对象仅仅是艺术,并完全拒绝对自然美进行研究;比尔兹利将审美经验作为评判艺术作品价值的基础,而他之所以沿用“美学”这个词,只不过出于便利的考虑。这种在美的理论之上建构艺术理论的倾向又反过来强化了审美与艺术的联系,认为只有艺术才能带来审美经验,从而排斥了艺术以外诸多重要的审美对象。
  坚持在美与艺术之间划等号的理论家们将审美理论作为武器,反对各种新兴的艺术实践。随着“先锋派”的兴起,“荒诞派”作品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这种看法,前面所提到的乔治•迪基就是一例。韦勒克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整个美学上的问题可以说是两种观点的争论:一种观点断言有独立的、不可再分的‘审美经验’(一个艺术的自律领域)的存在,而另一种观点则把艺术认作科学和社会的工具,否认‘审美经验’这样的‘中间物’的存在,即否认它是‘知识’与‘行动’之间,科学、哲学与道德、政治之间的中介物。”在这两种倾向的争锋中,“什么是‘艺术?’”成了真正的问题。
……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诺埃尔•卡罗尔是威斯康星一麦迪逊大学门罗•C.比尔兹利艺术哲学讲座教授,曾担任美国美学学会会长,他著有七部专著,其中包括《大众艺术的哲学》、《艺术哲学》和《移动图像的理论化》。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超越美学》收集了当今最重要的一位艺术哲学家有关艺术及其相关问题的哲学论文。与传统的审美理论,即主张作者意图、艺术史、道德和情感反应都与艺术经验无关的理论不同,诺埃尔•卡罗尔赞成更为多元且具常识感的观点,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能在我们与艺术品的接触中扮演一个合法的角色。全书始终将哲学理论的建立与说明性的例证结合在一起,这些例证包括高雅文化作品和先锋派作品,也包括通俗文化作品、笑话、恐怖小说及悬念电影。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彼得•基维)
导言

<STRONG>第一篇 超越美学</STRONG>

艺术与互动
美与艺术理论的谱系
审美经验的四概念

<STRONG>第二篇 艺术、历史与叙事</STRONG>

艺术、实践与叙事
辨别艺术
历史叙事与艺术哲学
论叙事的联系
解释、历史与叙事

<STRONG>第三篇 解释与意图</STRONG>

艺术、意图与对话
英美美学与当代批评:意图与置疑性的解释学
意图谬误:自辩
解释与意图:假设的意图主义与实际的意图主义之争

<STRONG>第四篇 艺术、情感与道德
</STRONG>
艺术、叙事与情感
恐怖与幽默
悬念的悖论
艺术、叙事与道德理解
温和的道德论
仿真、情感与道德

<STRONG>第五篇 其他话题
</STRONG>
论笑话
低俗小说的悖论
视觉的隐喻
为自然所感动:在宗教与自然史之间
情感、欣赏与自然
注释
索引

译后记:诺埃尔•卡罗尔的“超越美学”